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11:2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

  当代净土宗显然是圆摄普被的大法门。它既是各宗之归属。又有自行

佛学常识为何要上香

之系统。因此可以称得上是契理契机的唯一了脱生死的捷径。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要素构成了往生极乐的资粮。信愿行三要素应平等摄持。不可偏倚。因为无真信则无由产生切愿。更无真实之行持。所以从信生愿。由愿导行。乃是净土行人趋入正道的必然过程。由此可知。信愿的归结点仍在于行。前者是前题。后者是实修。行持的浅深与散定。会反过来决定信愿的层次。因此。净土行人只有在信愿中导入行持的深化。又在行持的体验中开发出清净超然的信愿。方能深入佛陀悲智之愿海。感应道交相契相融。  那么。净土的行持有多少层次呢。简单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层功夫:即从少念到多;从外念到内;从迹念到神;从有念到无。一是从数量的多少来讲修持的功夫的程度;二是从五根对尘起念的功夫转移到内六根识尘起念的离外独静的功夫;三是从着意的声尘念之迹边一直深入到无意自念。轻松自如离于内外的空觉之神念——第七识之流注念;最后是从能所相对之念进入无生的真实无念之境。即入理一心不乱。以下详

佛教常识佛学院

细分析各层次的功夫境界。  一、从少念到多:  初念佛的人。由于不习惯于持名之念与念力的不足以及常常不能自觉的称念。所以虽然有了初步的信愿。但信愿之力未能时时现前。仍旧被世俗种种妄想所牵制。往往打妄想的的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初念者有这种情况。必须用多念佛号来克服。而多念的最好途径就是计数。如用念珠计数、数息计数或时钟计数等方法。使每日持念的佛号。从百至千。从千至万。从万乃至于十万声。随各人的精力与忙闲等。形成定课。不再退转。如此精进用功。佛号便慢慢地熟念不

反常识的佛学核心概念

忘。信愿也就在行持中逐渐深入真切起来了。  初修之人。计数的行持至少要三年。佛号才能不离于心。督责之念力也会随之增强。自觉地能摄心于佛念之中。粗妄想自然而然地减少。人世间的苦恼与烦闷等事也就慢慢地降伏而达远离之境了。  二、从外念到内:

佛学中的常识学佛网

  念佛有内外之别。外念即口念子耳闻,或手捏念珠。鼻随息而数等。是五根与五尘接触中归于佛号进行计数的一种念法。而内念则为意根中的识心持续佛号的串习之种子。机时起随顺的观照之下念,即是正念正听。外念在计数的过程中。由于出声念。金刚持。捏念珠或随息念等的相对立性的变化。使自身流入较粗的根尘运动中。无法达到离身忘境的轻安怡悦之地。所以在此过程中。念佛者往往有负担感。身心难以调和自然。因此第二步功夫就是要打破计数的执著以及身口的倚重。完全放下了外念的方法。凭借念熟了的佛号种子。直心而念。使心念与佛号融为一体——佛即心。心即佛。除此之外。更无它心。当然中间仍会有妄想浮现。但不要紧。更不要怕念。也不要随妄想跑。只是不理睬。平直而念。使全体的心念之力投入于佛念之中。忘记了外境。忘记了根身。如果达到了心佛相融。正念不昧的境地。即有超时间超空间的感受。但仍有感受。仍有念佛的舒畅感与轻安感。即住于身心的感受中。这是事一心不乱的初步现象。此处最关键的是一个“随”字。因为念到不知何处在念。也不用心去念时。不要把心念轻轻地随顺于涓涓而流显的佛号上。便是用功得力的时节。也是了断妄想。得入正定的唯一途径。  念佛到了这一点。心中自然很欢喜。一般的烦恼不再生起。有一种平淡的感受。世俗的欲乐也不大动心。当然。习气深的人。也常常因为受染污而破坏正念。使功夫受阴而隔断。所以除了念佛之外。经常熏陶大乘佛法。听闻净土经论。对于提高智慧。对治烦恼习气。是很有益的。  三、从迹念到神:  一切有感觉的念佛都是有迹的。所谓迹就是痕迹之意。.正念佛时还有身体的轻安感受有心念的生灭变化。有能念的心与佛号对立。都属于迹的范围。有迹就有所住。有所住则皆是妄心的作用。虽是念佛。也得轻安。但中细的分别仍连续不断。时时在佛念中。涌现出来。如在这个基础上。正念佛时。不起分别。也不住在感觉上。一切不管。一切不着。只是随顺而念。念不执念。这样久而久之忽然心如虚空。忘记一切。身体顿失。,唯佛号仍在。心中念念相续。但不知从何念出。归于何处。无去无来。念心与佛号完全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此时似已到了全体是心。全心是佛的境地。但仍有虚空与佛声在。就是因为有这个在。所以只是事一心不乱的正境。而未能入理一心不乱。仍有微细的能所分别。  到了这一步。生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身体很轻。精神很足。睡眠可以减少。疾病不易发生。睡觉时也容易进入忘身的正念境界。打坐中有人惊扰也影响不大。若保持较好的。随时都可以进入这样的定境。世间的烦恼到此已伏。信愿更切。此为因地初得胜益。如由此不断深入空而不着空。念而不执念。则能进破见思烦恼而生方便有余土。  四、从有念到无念:   所谓有念。即是有佛号的声在。有虚空的觉受在。有光明。轻安与喜乐在。由此便有微细心中的"流注"之执。如住有此执中。就不能悟入真空妙有的如来藏实相妙境。所以仍须打破空有两边的分别之念。令入真实无念之妙念。这三个过程:  (一)是保持事一心不退。安养其定。  (二)是研习大乘中道实相之理。了悟法性本空不空的真义。  (三)是以理导行。在正念中。体究于一心之源。使穷念源。达于念即无念。当体寂灭的湛然明静的性德。  于是心地豁然大明含融一切。由此三步的理行观修。即证入理一心不乱的念佛三昧正境。此法可以参考<<念佛三昧论>>著作。穷研理

佛学常识txt下载

性。究尽法体。方契实相无相之真际。  念佛到了“无”的功夫。即是这禅宗连“无”也无的功夫。此时一灵独照。十方一相。于是与禅宗彻悟者。同一心海。乃是三昧中之王三昧。所以念佛法门不可思议。古德云:“一名佛号非大彻大悟不能全提”正说明这一点。证念佛三昧者。不但往生自在。且于此生即能起妙用而广利众生。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3882.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58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