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了生死的法门--念住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彻底了生死的法门--念住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彻底了生死的法门--念住经
第一章 导言 有一次。世尊在一个名叫劫摩沙的俱卢聚落和俱卢族人同住。在那里。世尊向比丘们说法。 “比丘们!”他说。“世尊!”比丘们答道。于是世尊说了以下的话: “比丘们。对于凡夫只有一条路可以导致清净。克服忧愁哀伤。祛除苦楚悲痛。得到正当行为的准则。体证涅磐。”这条路就是四念住(注一)。 “是哪四念住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身体。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感受。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心意。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诸法。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 注一:在库兴氏手抄本巴利文长部经觉音疏dhi对摺本中有云:再说。就如同一个善于制造箩筐的人。有意制造各种粗细席、箩、篓、篮。以及其他类似制品。将一大截竹子劈成四片。取其中一片。再将它劈开。用以制造所需之物;完全一样的情形。世尊为了要替众生多辟途径。易于熟练。乃将其实只有一项的正念。依所念的题材分为四部而说:“有四念住。何者为四?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须观察身体……”等语。之后。又取四念住之一。将身体予以分析。而就题发挥说:“比丘们啊!怎样(观察)呢……” 第二章 身念住 第一节 念出入息 “比丘们啊!比丘应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退居林中的时候。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注一)。珈趺而坐。身躯端直。专心系念出息入息。在呼出一口长气时。对他呼出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长气时。对他吸入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呼出一口短气时。对他呼出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短气时。对他吸入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他须训练自己。分明觉知他所有的出息和入息。他须训练自己。使出息(微细)安静。训练自己。使入息(微细)安静(注二)。比丘们啊!就象一位技术高明的旋盘工。或旋盘工的学徒。将旋盘做一次长转时。对他旋盘所作的长转。心中了了分明;将旋盘做一次短转时。对他旋盘所作的短转。心中了了分明。比丘们啊!完全一样的情形。比丘在呼出一口长气时。对他呼出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长气时。对他吸入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呼出一口短气时。对他呼出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短气时。对他吸入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他须训练自己。分明觉知他所有的出息和入息。他须训练自己。使出息(微细)安静。训练自己。使入息(微细)安静。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注三)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注一:对摺本dhi 中有云:“退隐至林中。或树下。或杳无人迹之处。”这说明了应选择什么样的居处才最适宜于修念住。以这位比丘来说。他的心久著于色等诸尘。不能一时系于禅定的行处。犹如驾在一群悍牛身上的车子一样。不能循轨前进。因此。就象一个牧牛人想驯服一只喝了悍牛的奶长大的凶悍小牛一样。必须带它离
佛学常识 pdf 微盘
开它的母亲。而以缰辔将它系于一根它所够不到的木桩上。那小牛东蹦西跳。终因无法脱逃。只好靠近木桩蹲或卧将下来。完全一样的情形。这比丘为了要驯服他那生长于色等诸尘的甘味之中而放纵成习的心。就必须到林中或树下或杳无人迹之处。于彼等处以念索将它(心)缚于念处上。犹如(将小牛)缚在木桩上一样。这样。他的心东攀西缘都找不到它所习见的对象。无法挣脱念索而脱逃。就安静下来。紧靠着禅观的对象安住。而达到近分定或根本定。因此古人有云:彼欲驯犊者。先系之木桩。人亦当如是。念索紧系心。 注二: dhi-dhu对摺本中有云:他如是训练自己。就由静观出入息而得到四禅。从禅定起。他审察他的出息或入息。或禅定的各分。 依出入息(得定)者。先审察色。说道:“这些出息与入息是以什么为依据呢?它们是以物质为依据。而物质就是肉身。肉身就是四大。而色是从它们(四大)衍生的。”其次:“名也是以同样的(四大)为依据。只是加上一项触。”他如是了解名后。就寻觅它的缘。从而见到无明以及缘起法则(十二因缘)的其余部分。就想:“名与色只是缘。要不也是从缘所生;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造成生物或‘我’。”他舍弃了一切疑惑。再以三法印加于缘生的名与色上。用于增强他的观照力。就逐步地达到圣位。这就是这位比丘出发趋向圣位的情形。 依禅定以决定名与色者。思维如次:“我禅定的各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呢?它们是以物质为依据。物质就是肉身。而我禅定的各分就是肉身的色。”然后就寻觅名与色的缘。而见到无明等缘起的法则。就想:“名与色只是缘。要不也是从缘所生;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造成生物或‘我’。”他舍弃了一切疑惑。再以三法印加于缘生的名与色上。用于增强他的观照力。就逐步地达到圣位。 注三: dhu 对摺本有云:由修念住得认知色身。(这意思就是说)由于他修习念住。他得以认知只有色身更无生物(众生)、‘我’、男人、女人、自己。以及属于自己的任何东西、我、我的、人或属于人的任何东西。 第二节 念身体姿势 “再者(注一)。比丘们啊!比丘在走路时。对他走路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站立时。对站立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坐下时。对坐下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偃卧时。对他偃卧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无论他的身体处于任何情况。他都对那情况心中了了分明。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注一: 对摺本dhu-dhu 有云:他既已如法修习念身法之一的数息观。更进而修习念身法中的另一法门--观察自身的种种姿势。而以‘再者’等语开始。 兹有一事实。就是:狗、狼、以及其他兽类。在行走时也能自觉是在行走。但此处所言的了了分明。非指如彼等之觉知。因为彼等之觉知。既不能舍弃“生物”之假设。也不表现有这类信念。也没有禅观的行处。也没有任何念住。可是比丘的了了分明的自觉。则已舍弃了“生物”的假设。表现有此信念。有禅观的行处及念住。因为彻底的自觉须包含下列各点。诸如:“走路的是谁?这行走属于谁?什么使得它行走?”之类。对于站立等其他身姿的观察。亦复如是。 如问:“走路的是谁?”应答:“走路的不是什么‘生物’或‘我’。”如问:“这行走属于谁?”应答:“不是什么‘生物’或‘我’的行走。”如问:“什么使得它行走?”应答:“行走是因心的作用而为风大所渗透的结果。”所以他所彻底了知者如下:行走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而将整个身体推动向前。就叫做行走。身体其他姿势如站等的解释亦同。如次:站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使得全身直立。就叫做站立。坐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使得上身端直。下身缩入。就叫做坐。卧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使得全身伸直。水平放倒。就叫做卧。 他彻底地了知这些之后。就思维如下: “有谓走的是‘生物’。站的是‘生物’;但是果然有一个能站能走的‘生物’吗?没有!就象大家说车子走。虽然没有一样与车子一词相应的东西能走能停。然而车夫将它驾上了四只牛。再驱车前进的时候。我们就因语言的设施而说车子走了。或车子停了。完全是一样的情形。身体没有心的作用(心力)就同车子一样。念头的推动力犹如那牛。念头就好比是车夫。走或站的念头生起时。风大即产生而发为动作。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就发为走等动作。据此。如说:“走的是‘生物’。站立的是‘生物’。我走。我站”只是一种语言的设施。故说: 如风移舟。如弦委矢。风大驱身。亦复如是。 心索驱身。使立使坐。犹绳连机。绳牵机动。 何有生物。具内在力。不依因缘。能令行止? 因此须知。他是由于看清了行等是因缘所生。故能“在行走时。对他的行走了了分明;于站立时……于安坐时……于偃卧时。对他的偃卧了了分明。” 第三节 四明觉
佛学知识礼佛常识之摩拜篇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进退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瞻视凝睇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屈伸臂倾。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穿衣持钵之际。应了了分明所
佛学常识讲座(六)慧风
作何事;在饮食嚼尝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大小便利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行、住、睡、醒、语、默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四节 观身不净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应观此身。自踵而上。自顶而下。皮肤所包藏的充满了种种不净。如说:‘此身中头上有发。身上有毛。指甲齿牙。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脏。大肠肠膜。肺胃屎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涕唾滑液。’比丘们啊!好比有一只两个口子的容器。里面装满了各种豆壳之类。诸如粳米、糙米、菜豆、豌豆、芝麻、精米。有位聪明人打开看里面装的东西。说这是粳米、糙米、菜豆、豌豆、芝麻、精米。完全相同的情形。比丘们啊!比丘应观此身。自踵而上。自顶而下。皮肤所包藏的充满了种种不净。如说:‘此身中头上有发。身上有毛。指甲齿牙。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脏。大肠肠膜。肺胃屎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涕唾滑液。’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五节 四大种观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不论做什么事。也不论置身何处。应将此身依其组成分子加以观察。如说:‘在此身中有地、水、火、风等大种。’比丘们啊!就好比一个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杀了一只小牛。将它支解成块。自己则立身十字街头。完全一样的情形。比丘不论做什么事。也不论置身何处。应将此身(注一)依其组成分子加以观察。如说:‘在此身中有地、水、火、风等大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注一: 对摺本dhe 有云:犹如屠户养牛。至壮大后。牵至屠场。既到屠场。将它绑住。放置停妥。予以屠杀。并于杀后。加以处理。但在未将它支解切割之前。始终不忘它是一条牛。但在将它支解切割。安坐待沽时。他就不再视之为牛。而只是一堆的肉。他并不想:“我在卖牛。我的主顾为牛而来找我;”而想。“我在卖肉。我的主顾是为了肉而来找我的。”完全一样的情形。凡人不论是在家居士或僧团的一员。如果无明未除。正见未得。终将以“生物”或个人自居。永无休止。须至他将自身。不论所作何事。所居何处。均能加以分析。而按它的构成元素。细加思考;既按它的构成元素细加思考之后。他才不再认它是一个“生物”或个人。而只视之为如许元素而已。 第六节 墟墓观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或死一日。或死二日。或死三日。膨胀瘀黑。脓烂充满。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七节 墟墓观二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被乌鸦啄食。或被秃鹫啄食。或被野犬啖食。或被胡狼啖食。或被各种昆虫所食。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八节 墟墓观三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只剩了骸骨、血肉、筋腱。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九节 墟墓观四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只余骸骨。皮肉尽脱。血迹斑斑。但筋腱尚存。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节 墟墓观五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只余骸骨筋腱。无血无肉。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一节 墟墓观六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骨节支离。散置四处。手骨一处。脚骨一处。胫骨一处。股骨一处。臀骨一处。脊骨一处。颅骨一处。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二节 墟墓观七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骸骨惨白如海螺壳。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三节 墟墓观八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白骨四散堆积。长年雨水淋渍。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四节 墟墓观九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骨殖枯蚀。化为尘埃。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以上念身竟(注一)-- 注一: 觉音在《清净道论》第八章中。讨论禅观的四十行处中念身一法时。只论到观身不净的一节。他提到第一念住如上文所述。但出入息节可自成禅观的一个行处(念息)。而身体姿势节。四明觉节以及四大种节。都属于“慧”。九墟墓观则既属于“慧”也属于“不净”。 第三章 受念住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感受应如何注意观察? “比丘们啊!比丘在经历一桩愉快的感受时。对他所经历的愉快感受。心中须了了分明;在经历一桩不愉快的感受时……中性的感受时……有利害关系而愉快的感受时……没有利害关系而愉快的感受时……有利害关系而不愉快的感受时……没有利害关系而不愉快的感受时……有利害关系而中性的感受时……没有利害关系而中性的感受时。对他所经历的没有利害关系而中性的感受。心中须了了分明。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感受。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感受。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感受。或观察感受的生起。或观察感受的坏灭。或兼察感受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感受 (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
佛学常识书籍
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感受。” 第四章 心念住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意观察他的心意? “比丘们啊!比丘贪欲炽盛。应了了分明其贪欲炽盛;或心离贪欲……嗔恚炽盛……心离嗔恚……愚痴炽盛……心离愚痴……心念专一……心念奔驰……心志高洁……心志卑下……心智下劣……心智优越……心力集中……心力散漫……心得解脱……心著系缚。应了了分明其心著系缚。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或对他人要注意观察其心意。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其心意。或观察心意的生起。或观察心意的坏灭。或兼察心意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心意 (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心意。” 第五章 法念住 第一节 观五盖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一)注意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从妨碍宗教生活(梵行)的五盖中去注意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从妨碍梵行的五盖中去注意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如性贪欲乐(贪欲盖)。应了了分明其性贪欲乐;或不贪欲乐。应了了分明其不贪欲乐;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贪欲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贪欲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贪欲。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不会生起;或者他生性刻毒(嗔恚盖)……生性怠惰而迟钝(睡眠盖)……生性傲慢而无礼(掉悔盖)……生性多疑(疑盖)。应了了分明他生性多疑;或生性不疑。应了了分明他生性不疑;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疑惑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疑惑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疑惑。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不会生起。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注一: 摺本dhau有云:世尊在论观身时仅涉及色蕴;在论观受与想时。仅涉及其他诸蕴。但在此处。从“比丘们啊……应如何……”开始的文字里。他开始将色蕴和其他诸蕴混合立论。再者。在观身时。他只论及色蕴。观受时只论及受蕴。观心时只论及识蕴。但在此处。从“比丘们啊……应如何……”开始的文字里。他开始兼论想蕴和行蕴。 第二节 观五蕴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从五蕴中去注意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从五蕴中去注意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应了知色的性质。色如何生起。色如何坏灭;应了知受的性质。受如何生起。受如何坏灭;应了知想的性质。想如何生起。想如何坏灭; 应了知行的性质。行如何生起。行如何坏灭;应了知识的性质。识如何生起。识如何坏灭。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三节 观六根六尘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六根与六尘中的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眼根了了分明。应对色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耳根了了分明。应对声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鼻根了了分明。应对香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舌根了了分明。应对味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身根了了分明。应对触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意根了了分明。应对意念(法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四节 观七觉支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构成正觉的七种因素(七觉支)中的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意观察七觉支中的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如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有念觉支;或没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没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念觉支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念觉支怎样才能充分发展;或者有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有行舍觉支;或没有行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没有行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行舍觉支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行舍觉支怎样才能充分发展。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五节 观苦圣谛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四圣谛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以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应知苦谛。应知集谛(苦的根源)。应知灭谛(苦的止息)。应知道谛(灭苦之道)。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绝望是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是苦。简言之。所有五取蕴都是苦。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生呢? “在如此这般一类众生之中。有如此这般的一名众生出生。这受生、入胎、再度获得生命。五蕴的出现。感官的获得。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生。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老呢? “在如此这般一类众生之中。有如此这般一名众生。衰老在他身上降临:朽弱龙钟。齿牙脱落。声音嘶哑。皮肤松皱。活力消止。机能衰退。比丘们啊。这就叫做老。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死呢? “在如此这般一类众生之中。有如此这般一名众生谢世:逝去、分崩、消失、弥留、丧亡、生尽命终。五蕴离析。尸首掩埋。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死。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忧呢? “比丘们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损失。或受到某种不幸的打击。就生起忧伤、忧愁、忧心如捣、伤心、心伤肠断。比丘们啊。这就叫做忧。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悲呢? “比丘们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损失。或受到某种不幸的打击。忍不住悲哀、悲伤、悲思、悲号、悲啼、悲哭。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悲。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苦呢? “比丘们啊。身体上的痛苦。身体上的不适、苦楚。以及由身体的接触而经历到的不适的感受。这就叫做苦。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恼呢? “比丘们啊。心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不适、苦楚。以及由心灵上的印象而经历到的不适的感受。这就叫做恼。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绝望呢? “比丘们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损失。或受到不幸的打击。生起了决死之心。绝望、决死的情态。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绝望。 “比丘们啊!‘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比丘们啊!受生的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生永远不降临在我们身上!’然而这种愿望是不能靠想愿而获得的。这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语的意思。 “比丘们啊!受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所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但愿我们不受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的支配!但愿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永远不降临在我们身上!’然而这种愿望是不能靠想愿而获得的。这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语的意思。 “比丘们啊!‘简言之。所有五取蕴都是苦’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些(都是苦)。比丘们啊!这就是这句话的意义。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苦圣谛。” 第六节 观集圣谛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集圣谛呢? “它就是导致再生的欲望。它与贪欲和享乐相结合。在每一生中都能寻到欣喜。它是寻求感官享乐的欲望。寻求永生的欲望。寻求短暂生存的欲望。 “但是。比丘们啊!这欲望从哪里产生成长呢?它在哪里立足生根呢? “只要有任何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的地方。欲望就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能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可使欲望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呢?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根)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触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触) “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受) “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想) “思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思) “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爱) “论究色……论究声……论究香……论究味……论究触……论究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论) “省察色……省察声……省察香……省察味……省察触……省察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省)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集圣谛。” 第七节 观灭圣谛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灭圣谛呢? “它就是欲望的完全消退和止息(注一)。它是放弃、松手、舍离、不黏着。 “但是。比丘们啊!这欲望衰退消失到哪里去了呢?它在哪里分裂毁灭呢? “任何地方有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欲望就在那里衰退消失。在那里分裂毁灭。 “什么东西能令人喜悦适意。(使得)欲望在那里衰退消失。在那里分裂毁灭呢? “眼……耳……鼻……舌……身……意能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衰退消失。在此分裂毁灭。其他六尘、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论、六省。亦复如是。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灭圣谛。” 注一: 对摺本 nai有云:“完全消退与止息”等都只是涅磐的同义词。因为在涅磐中爱欲完全消退与止息。因此。它就叫做欲望的完全消退与止息。在涅磐中爱欲败坏、被舍离。不再被执着。因此涅磐也叫做释放、解脱、舍离、去执。涅磐实在只有
佛学常识为何要上香呢
一个。但基于它的负面性质而定的名称则有许多。诸如:完全消退。完全止息。释放、解脱、舍离、去执、灭贪、灭嗔、灭痴、断爱、不生、不存、无为、无欲、业尽、不孕、不再生、不再存在、无生、不坏、不病、不死、无忧、无愁、无恼、无漏等。 第八节 观道圣谛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导致苦的止息的道圣谛呢? “它就是那八正道。所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见呢? “比丘们啊!知道苦。知道苦的生起。知道苦的止息。知道导致苦的止息之道。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见。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思呢? “决心离绝欲乐。决心不对任何人心怀怨怼。决心不伤害任何生物。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思。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语呢? “不说妄语。不背地诽谤。不恶声相向。不轻率戏语。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语。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业呢? “不杀生。非与不取。不作不道德之事。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业。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命呢? “比丘们啊!圣弟子舍弃不正当的职业。而从事正当职业以维持生计。这就叫做正命。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勤呢? “比丘们啊!比丘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尚未生起的邪恶败德的品性不能生起;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已经生起的邪恶败德的品性可以舍弃;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尚未生起的优良品性得以生起;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已经生起的优良品性得以保存、维持、成长、增进、发展、以臻完美。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勤。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念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于身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受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心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法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念。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定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即已隔绝欲乐。隔绝恶习。但仍能运用理性。仍能观察。即进入初禅。这初禅乃由离欲而生。以喜与乐为其特色。然后理性与观察的活动也止息了。但仍保有喜受和乐受。他即进入二禅。这二禅的定境能产生内心的寂静和思想的集中。到了喜的感觉渐淡。而趋于冷静。忆念不忘。了了分明。只在身体方面仍有快乐的感受——这境界一般高人述之为‘冷静。忆念不忘。而快乐地生活着’——这时他即进入三禅。到快乐的感受也舍弃了。苦的感受也舍弃了。先前所有一切苦欣皆已消失。他即进入不苦不乐的四禅。其中只有经行舍所净化了的念支(忆念不忘)。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定。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导致苦的止息的道圣谛。”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六章 佛陀的鼓励和结语 “比丘们啊!任何人如依法修习四念住达七年之久。便可望得到两种报酬中之任何一种:或者他在现生中获净智。或者。如他死时五蕴尚存。就永不再回转(世间)。 “比丘们啊!且不谈七年的问题。比丘们啊!如有人能依法修习上述四念住六年。便可望得到两种报酬中之任何一种:或者他在现生中获净智。或者。如他死时五蕴尚存。就永不再回转(世间)。 “比丘们啊!且不谈六年的问题……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七个月……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比丘们啊!如有人能依上法修习四念住七天。便可望得到两种报酬中之任何一种:或者他在现生中获净智。或者。如他死时五蕴尚存。就永不再回转(世间)。 “因此。这就是我开宗明义第一句话的意思:‘比丘们啊!众生想得到清净。想克服忧伤。想摈除苦恼。想得正戒。体证涅磐。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就是四念住。’” 世尊如是说法完毕。众比丘皆大欢喜。都赞叹世尊所说之法。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4102.html
以上是关于彻底了生死的法门--念住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彻底了生死的法门--念住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