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佛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
佛学常识考题
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
佛学知识礼佛常识之仪表篇
德。 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一、处非处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 二、业异熟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三世因缘果报。 三、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禅定的深浅次第。 四、根上下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 五、种种胜解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欲乐善恶的差异。 六、种种界智力:指佛陀遍知种种世间的性相。 七、遍趣行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恶道、圣道所至处。 八、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众生过去世种种事。 九、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以及未来受生之处。 十、漏尽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漏尽与否。 ‘四无所畏’又称四无畏。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 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四无所畏是: 一、一切智无畏:佛陀觉知诸法。住于正见。无所怖畏。 二、漏尽无畏:佛陀自信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 三、说障法无畏:佛陀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 四、说尽苦道无畏:佛陀宣说出离之道而无
同时学习基础的佛学常识
所怖畏。 ‘三念住’又作三念处、三意止。指佛陀以大悲摄化众生。恒常保持正念 正知的心境。即使在三种情况之下。都无有欢喜忧戚之情: 第一念住:当众生热心闻法、行教时。佛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知。 第二念住:众生不敬信佛法时。佛亦不生忧心。常安住于正念正知。 第三念住:众生中有信与不信佛法者。佛不生喜心。也不生忧心。常安住于正念正知。 ‘大悲’。乃佛陀恒常系念救度众生的悲愍心。因此
佛学常识 李叔同
佛学常识僧人为什么姓释
示教利喜。引导众生入佛知见。此外。关于十八不共法。大、小乘佛教各有所指。小乘佛教的十八不共法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与大悲。大乘佛教则在《大品般若经》中提出十八点不共佛法。即:诸佛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心、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等。 除了上述的殊胜功德外。还有‘三德’、‘四无碍解’。一般所谓‘三德’。即智德、断德、恩德。以及《大般涅槃经》提到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四无碍解’则包括:善能契入正理的‘法无碍解’、善能诠释法义的‘义无碍解’、精通各种地方语言而无碍自在的‘词无碍解’、随顺正理而巧说无碍的‘辩无碍解’等。表示佛陀能时时运用四种自在无碍的智解辩才化度众生。 佛陀之于众生。正如慈母眷顾爱子一般。无有疲厌;众生亦应如子忆母般时常感念佛德。时常念报佛恩。因此。‘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则名为报佛恩。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4262.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佛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佛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