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人生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07:1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人生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人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人生

一、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生从死来。死又从生去。一切众生皆因十二因缘而生生灭灭。在轮回中牵系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如时钟一般。无始无终。不断循环。  有情生命流转的主体是业。业由无明之惑所造。由业又生苦。而苦又从无明(指观念不能

佛学知识常识

通达)而来。由此而招感生、老、病、死的生命现象。  因此。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生又从何而来呢?从善恶行为的‘有’业而来。而行为的有业是因执‘取’而生;‘取’又因为贪‘爱’而来;爱则因感‘受’外境的苦乐所起;受又因接‘触’外境所生;触则源于完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而有;六入则由‘名色’所形成。名即受想行识。色指色身。名色即构成有情的身心部份;名色又由业‘识’投胎所招感;而识之所以投胎。则由过去种种善恶业‘行’的力量所驱使;而各种的行为造作。则归于无明烦恼。缺乏智慧而来。  因为欠缺智慧的光明。所以生生世世轮回生死。因为开发般若自性。所以解脱烦恼。超越三界。生从何处来?从个人的业力或愿力而来。死往何处去?也是因个人的业力

你对佛学常识了解多少

或愿力而去。    二、世间为何有贫富、贵贱、智愚、美丑的不同

佛学常识24种动物

?  这些问题常常使人误解世间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愤世嫉俗或偏激行恶。其实在佛教的因果观看来。一切都很合理。每件事都有其因缘。主要的原因。就是业力。古德有因果十来偈。可以简要解答上述问题: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低下者。骄慢中来;  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行为是因。业报是果。业力可以左右人生中的穷通祸福。业报又分:引业、满业、定业、不定业以及共业与不共业。贫富、贵贱、智愚、美丑。皆由前业所感。属于‘满业’。也就是人人不同的‘别报业’。    三、善恶业能相抵吗?会影响子孙吗?  为善有如取用有益于健康的粗淡食品、饮料。甚感无味。一段时间之后。带来可贵的健康。方知粗淡有真味。  为恶有如取用美味的致癌食品与饮料。当下甚为甘甜可口。一段时间之后。却带来各种致命的并发症。方知美味的表相之下。隐藏了许多杀手。善恶业并非以相抵了之。罪业如盐。善业如水。一把盐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盐味稀释淡化。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积月累。太多的恶业。会减损累世以来的善德。又积极行善。自然消弭往昔恶业。  无论是善业、恶业。都会影响到子孙。因为同业相招之故。行善则招感有德者为后代;行恶者。则招感败德者为子孙。    四、业力与愿力有何不同?  业力是因造作善恶之业。以招感相应果报而得。有部《毗奈耶》云:‘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中阿含经》又说:‘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重。’意即心意。身、口二业皆由意业为前导。故心正则行正。行正则业善。  然而轮回转世的善恶条件。并非自由意志抉择。而是因业力的牵引。故《大乘义章》云:‘业力如风。善业风故。吹诸众生。好处受乐;恶业风故。吹诸众生。恶处受苦。’  愿力则因强烈

一分钟佛学常识4

善念而发的誓愿。例如菩萨共愿皆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本。《俱舍论》云:‘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可见诸佛菩萨大愿皆以大智大悲为首。四弘誓愿是一切大愿的总愿。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愿力可以成就一切事业。净土宗也鼓励往生极乐的人乘愿再来。  星云自一九九八年起。撰写百种祈愿文。提供给各行各业佛教信徒作为佛前祈愿或当作早晚课诵的参考。希望人人能以善愿力共同来成就人间这一块净土。成为和乐安详的美好世界;更希望人人都能开发内心的能源。见到自己圆满清净的本来面目。    五、人生对生死应有什么看法?  人对于生死毋须害怕。只要以平常心来面对。自然而来。自然而去。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既未尝生。死亦未尝死。生死一如。何忧何喜?  人在有生之年。能够把握每一个当下。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人间乐意奉献智慧力量。把生命的过程当作一所大学。各人选修适合自己根性的科系。许多技艺、专长、学识、善根。可以持续到来生。因此。许多天才都是因为前生专精所学。累积善因善种。于今世现行所致。发菩萨心者。为普利群伦。每一行业。每一专长。均应修应学。因而有诸大菩萨化身千百亿的感应事迹。  人死后。受生投胎的业力有三种:一、随重业受生;二、随习惯受生;三、随意念受生。因此。除了业报之外。习惯与意念都十分重要。    六、人生与因缘果报有什么关系?  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心如地。播植善种或恶种。全在于我们自己。至于得到什么样的收成。也没有理由怨叹。所以说‘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  因缘果报。在起心动念间。在日常生活间。重重无尽。比网际网路的电脑还要复杂。常人可以什么都不怕。但不能不怕因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表示菩萨深知凡事都必然是有因果关系。所以慎

佛学常识什么是发菩提心

于始。而凡事洞察于机先。不昧不滞。自然能掌握未来。凡夫众生往往糊里糊涂的昧着良心造业。心存侥幸。以为只要隐瞒住他人耳目。恶报就不会降临。一旦恶报来临。又往往忘记自己造恶在先。怨恨老天不公。如此恶果相缠。有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而不自知。  慈航法师示寂之前。曾作一首偈语奉劝大家:  奉劝一切众生。时时反省为要。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因缘果报。历历不爽。要有美满的人生。就要培植好因好缘。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栽。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450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人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人生;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47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下一篇:佛化家庭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