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与“纵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包容”与“纵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包容”与“纵容”
曾经有人请示证严上人:“她屡次犯错。我们要原谅她几次?”上人回答:“就像父母原谅自己的孩子。你们会原谅自己的孩子几次?”也有人请示上人:“什么是包容?长期的包容会不会变成纵容?”上人回答:“包到包不下去。忍到忍不住了。就是最大的包容。”起初听到上人如此开示时。仍感一知半解。心中依然困惑。心想。每一个人的容忍度与包容量皆不同。标准在哪里?什么程度才是忍不下去?什么极限才是包不下去?什么情况会变成纵容?疑惑在脑中盘旋。也一直用心思惟。希望转疑成悟。让茅塞顿开。也有人
佛学常识学佛图片
向证严上人倾诉:“我出钱出力。别人不愿做的工作我都耐烦耐怨地拿起来做。这样。还有人批评我、误解我。实在令人不甘心。”上人回答:“你好不容
无我反常识的佛学概念
易任劳任怨在付出。这已经做到‘忍下去’的功夫。但还要继续做到‘吞下去’。最后还要把它‘消化掉’。如此才是真正忍的功夫’。”并说:“只是很会忍还不够。如果没有吞下去再消化掉。则忍到极限爆发出来。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古谚才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说:“忍一时而争千秋”。而佛家更言:“忍而无忍生法忍”。忍而无忍就是心中没有忍的念头。这是意境很高的修惟。也是忍的最高境界。一时忍不住而生气愤怒。会摧残自己的身心与情绪。让脑海与心田混乱不清。严重时失去理性而意气伤人。佛法上称此为“无明”。 一个懂得修忍辱的人才会孕育包容的力量。而在忍辱中精进者。必定是有容乃大。其形于外的雅量与肚量更是令人高山仰止。如沐春风。修忍辱就得先看破我相。要看破我相之前还得先学习“缩小自我”。四念处有云:“观法无我”。此乃无上正觉之意境。吾等凡夫仅是“小我”就已是学无止尽。更遑论佛法浩瀚。仅是取其妙法一二。即令终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于修忍辱者能放下我相、自我缩小。因此他会在挫折与失败中看清成功之道。也会在得
佛学常识读后感1000字
意与成功中学习谦卑。在顺逆境的际遇中体会生命无常。更藉忍辱启发智慧与生命的潜能。因此佛家所言
赵朴初佛学常识
:“修忍辱者得相好之果”即此道理。 看破我相并非“不要相”。而是“不着相”。亦即不着忍辱之相。如此才能将别人的无心之言淡然处之。对别人的无心之过宽容待之。甚至将“人言可畏”转化为“人言可贵”。一个人如果“心存善意”。那就是生活在吉祥的情境里。一个人如果“心存敌意”。那就是生活在仇恨的情境里。心存善意的人比较会有欢喜心。有欢喜心的人就会有“喜悦之相”
佛学常识什么是三界
。其表现于外者就是“和言爱语”“广结善缘”。而心存敌意的人比较会有瞋恨心。心怀瞋恨的人因为失去包容的空间。所以不会有包容的雅量。常常排斥异己、苛求别人。因此呈现“乖戾之相”。 一个人会经常重复犯错。基本上有两个原因:一为“经验不足”。一为“习性使然”。无论“经验不足”或“习性使然”。均属“能力不足”。一个能力不足的人。他需要我们的包容、善解。甚至是一份关怀与鼓励。因为当有一天。我们偶尔因学习不力。也成为“能力不足”的人。或经验不足而成为“犯错的人”时。我们也是期待别人的体谅、包容与善解。此乃人之常情。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谓之“同理心”。同情心是慈悲。也是事相。同理心则是智慧。才是真理。以同理心启发宽容的生活智慧。我们才会深深体悟。原来包容是人类性情的空间。包容让我们表现出好的性情。如果我们凡事将心比心。哪还会有“包容”与“纵容”之分呢?盖因“心量宽大就可以永远包容”。“心量不足才会自我感觉纵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6923.html
以上是关于“包容”与“纵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包容”与“纵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