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身边的十大障碍,有谁能看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身边的十大障碍,有谁能看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身边的十大障碍,有谁能看透?
一切众生与佛本来是平等无二。实说是一体的。这正是释迦佛所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现前终不是佛。因为凡夫被无量劫来无量的分相所缠。终日迷昏颠倒。从而不断造业。受业力的牵动。最终依然受报。但是最主要的障并不是这些业和报。而是没有将一切放下。没有立此生出世了结之大志。不信佛语。不信自己。不信因果。不明事理。只有下大决心发大愿心。行大圆满才对。为什么道心初发。刚刚坐下来想出世了脱究心上道而魔即现前了(魔有心魔、天魔之分。详见《楞严》五十种心魔相)。这是做事不平等。有目的造成的。做一切善事如有目的。皆不是真善。或恶或半或曲善也。用心不正更是大恶。行善求报者多。不求报者稀少无几。这样求的人、事互相影响。互相学习。遍地都有。而能将财产、念头都舍掉。一心了脱无碍之人。实属少见。从而使佛以三大阿僧祗劫不惜牺牲自己生命而所证。教众生出世成道之无为法命(慧命)。竟因这样邪知、邪见、邪说、邪行而成障碍。正是这些障碍使其初发大心而退。等到自己的身体将终之时。因其求不得而生其苦。又因著相行而生其嗔。实在是可悲可怜。既然今日皈依佛了。做佛之弟子就应发愿离苦。不应没有雄心大志。不应不放下自我失去真性。每而看到群生因没有智慧迷失方向。造成心外求法。其心痛如刀绞一样。今天依佛经立十种修行大碍之说。十种不求的内容。起名叫十不求**。 一、念佛就是念佛。念佛不与健康相挂。不求无病长寿。为什么?因为身体健康。贪恋身体而不成。欲想长寿而不成。苦相即生。使初发生西之念而舍之。其贪恋健康之人便会用一切手段爱护它(包括营养、滋味、治病等)。为达到其目的。必会造种种杀业使其破戒。或为逃命免于伤亡。必伤害众生而退其道心。即然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和合的因缘。有因缘必有果报。从而乐受。病苦之生成才觉因果之厉害。从而加强信行。弃恶从善。觉后才知病苦是你觉的助缘。感恩不尽。病苦即是良药。 二、人生一世。处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应该去求事事如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事事如意。样样顺心。必然有慢高贡大之心生起。财钱上也是同样。财产多自然不注意节约。从而奢侈浪费。因地位、财产的无难。骄傲、奢侈的增大。从而不但听不进勤俭之言。节约之语。反而会看不起贫穷下贱之人。吃不下粗茶淡饭之食。甚至会对人欺压污辱。这样的人怎能证道。因为他的慧命受到损害。悲心早已丢掉。如能在患难艰苦的条件下。知这苦的根由。从而生离苦心。生悲心。发愿心。知难而离难。甘愿接收。放下便自在 三、做好人好事还不容易。何况修心见道更是困难重重。如果究心见性一帆风顺。无有障碍。就准是你走错了路。不然就是你在欺骗大家。走错了路肯定是得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的。要想见性。只有在障碍现前之时。信不退。不向外去求什么。同时也不要去排除这个所谓的障碍。只管去问心。这个障碍既然是个缘。缘生缘灭。你与他无缘了。障碍便自灭。绝不是灭这个障。而是慧命在继续生成。这个障就是解脱之缘。烦恼即菩提。你说对否? 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时。知已难。行亦更难。难。害怕不顺。这就是着魔之相。不怕行时没有烦恼。因为你是人。还没有到究心之道。色空分别是有的。这也是应该存在的。要是无烦恼。一帆风顺。肯定会不能吃苦。放逸。松散。愿心自退。行肯定不坚。遇难自退。这样达到彼岸、证得真如绝对是不可能的。只有排除自我的成分。找到烦恼的根源何在。找到烦恼解决的方法。无我时。烦恼自灭。所以。这是以烦恼为智。以烦恼为修行方法。从而不离生活。认识人生。用正分别而去分别。以达到烦恼不恼。本无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根本上道。 五、想办什么事情不要去求简单顺利。过于顺利。心里容易产生骄傲自大。这样的后果肯定是目中无人。要知道办成什么事情。都是你的缘助。都是你的因生。绝对不只是你的能力。要不然你肯定会失去人心丧失福德。如福德不够。是办事不成的主要条件。从此要接收困难、干扰。广修福德而生快乐。 六、交朋友首先不要考虑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如果这样。朋友是交不上的。交朋友要眼光长远。要不然必被小利迷性而吃亏。怕吃亏必吃亏。吃亏后必然要找人家的错误。作为自己发泄不满的理由。甚至造谣污蔑。这时需要冷静下来。仔细看一下这个事的来龙去脉。是否与你心不正有关。这个因就不必说了。这个缘即当下一念。这个果是吃亏没错。知道这个就应该吸取教训。心正自利利他。以利他而获自利。交朋友要交心。不要交情。亲而不近。疏而不远。避免人我是非。 七、做事不求顺利。做人也同样不求平安、
佛学常识问答书
舒适。真的平安你是求不到的。人生百年短暂一世。如一遇小适便失去心性。骄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样的后果同样也是可怕至极——我知我见狂增。慧命受损。所以要知道人在这个世界上即便出了好心。做了好事。首先应该感谢那个得到了的人。是人家成就了你好的因缘。如果没有人家的存在。你恐怕也没有好人可做。好人不好做。好事更难行。如果遇到逆境。听到别人的难闻之语。看见别人难看之面。从而应该增长你对他的可怜心。增长你继续做好人好事的信心。 八、帮助别人不要希望得到别人的回报。否则就只能是好事而不能修德性。德十分重要。同样一件事情。修德是根本智。否则显得可怜千万倍。有智慧的人绝对去修德性。如果又想修德性。又想回报。结论肯定是用心不正。方法不对。因为有回报的念头即已有自我的目的。无非是非名即利。怎叫德呢?所以《地藏经》里佛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只有把福德也放下不思(但不等于它不存在。只是不思)。久而久之达以见性。禅宗“三轮体空”。 九、见到有利的事情先不要考虑是否也有我的一份。只考虑是否有自己的一份。容易做出一些十分愚蠢的事。不择手段去争、抢、骗、杀之人。之事。历历在目。古今中外实不少见。在做愚蠢之举时先去思。后去想。再去做。最后阴谋暴露。身败名裂。从而臭名昭著。为了避免这愚心动。首先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不生不死的。好处与坏处都是同时存在的。你得到的同时(不知你知不知道)你也在失掉。哪个重要?德胜于名利。因为没有德。财也会离你而去。即然这样。以周济别人为享受才是高尚的道德。 十、受到委曲。被错误地理解了怎么办?首先是不向对方做什么解释。让对方理解自己。人家怎么能理解你。解释会造成新的误会。使误解增大。再者。解释起码也是不信因果的表现。信因果需要智慧。没有智慧也绝对不信。不信因果就不能乐受果报。反而会使嗔恨之心顿起。无明增长。继而又造新业。所以学会忍辱。忍辱为谦逊之美德。前行为德。后退也可是善。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又会有什么不好?以忍辱为上
佛学常识普及
。以认头为高。这就是修行之**。 这十不求法。可破除一切障碍。一定要明了有求之法。只有求到十分方有利益。就是求到九分也难免是障碍(佛说求不得苦)。再者求到十分便是无求。如无求。不求一分得利一分。不求三分得利三分。所以佛又说一切有相。皆
佛学常识短文
为虚妄。所以使用有求之法是大智上根人的事(佛又说有求必应。即求到十分)。而中根下愚之士决不敢去试行。如果真能用这十不求法。经常对照自己。检查心身。从而保持下去。在修行中虽也难免会有着魔的境界。但决不会为魔伤害。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也会遇到种种迷惑的干扰。但决不会因此而搞乱身心。甚至连憎爱名利、人我是非也难免使你沾边掺杂。但心里能时时、事事瞬间提起这十不求法。必能安然走出。迷障顿时消失。从而心又能自如。决不会使你迷惑退道。 净土宗祖师明朝藕益大师。也曾给念佛十大障碍写过跋(在一篇文章写完出版时会请一些名人写一篇歌颂、赞叹的文章。或介绍此文出版因缘的文章。对作者歌颂、赞叹称为序。经过流通。又会有人自称是学生。或受其文章启发而有收获。再写称为跋。也有称重序、再序或三序。但跋往往在文后。序在文前)。在跋中说:佛祖圣贤没有一个不是在逆境中锻炼自己的。即不着魔不成佛。佛说四圣谛时。苦谛位占第一。为众谛基础。同时又称八苦为修行上道八位良师益友。若稍有喜欢顺利、平安之想。不愿意接收困难。干扰之意。别说修道了。就连你那颗心也会像夏天的草一样很快就腐烂了。所以要你去学松柏。能在冰天雪地时婷婷玉立。傲雪更显松柏之本色。世界上最美丽的玉石也需要修理打磨后。才能成为传世稀宝。百分之百的纯金。不打煅也不能成精美的饰品。钟不敲不响。刀不磨不快(你虽本性是佛。今已被迷。不改过修善。平等众生。清净自己。本性怎能现前)。哪有一位是不经多劫修行才证等觉的弥勒菩萨。更没有不经究心觉道而成就圆满的释迦牟尼佛。要想做一位圣贤佛祖。离苦证道之人。不但要经得起别人的讥笑、辱骂。还必须愉快的承认这是老师。是老师对我的恩典。把得到的这些当宝贝一样的重视收藏。从而对老师感恩不尽。生大欢喜心。而这些正是世人难以理解的。更是难以接收和效仿的。可是只有这样。才能离开这五浊恶世。生成清净平等之心。才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一登圣境永不退转(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凡夫永远不能理解。因为圣人认为是对的。凡夫不做。凡夫认为是对的。圣人认为是错的。颠倒于此。夏莲居老居士提出念佛不求境界也为此因)。 假如不懂得这些道理而单单去念佛。想生西方净土。一旦遇到困难。心稍不顺便会退道。失去信心。这样恐怕三昧与你无缘。往生没有把握(夏莲居老居士所讲全事即理。全妄即真之妙)。 所以立下这十大障碍。我们用这十不求法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一旦苦果成熟。身遇病时。行遇难时。乃至受到委屈误解错判时。这些障碍正是增加你念佛离苦的信心。真正明白了苦空即常乐之事。烦恼即菩提之理。到时也决不会怨天尤人。即然受到了智慧法语的滋润。三昧宝王你全证到了。 以上是注解,现附原文: 下十段每段第一句标起。第二句反明病根。第三句详列病症。第四句出正义。第五句显力用。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踖等。学踖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障既自寂。以
佛学简述和修持的常识
障碍为逍遥。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
心经中的佛学常识
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0168.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身边的十大障碍,有谁能看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身边的十大障碍,有谁能看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