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从违逆的人情里看禅的世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从违逆的人情里看禅的世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从违逆的人情里看禅的世界
唐朝的黄檗禅师创建一座寺院。即将落成时。请一位写得一手好字的弘赞禅师。为他题写“第一义谛”四个字。当弘赞写完第一回时。黄檗深感不满意。要他重写;再写第二次。又被黄檗否定了。如此连续不断地写了八十四张。还是没有一张合适的。弘赞急得汗下如雨。已经身心俱疲了。这时候恰巧外面有客人来访。黄檗便走出去接待客人。弘赞心想:堂堂一位书法大家。竟然如此无能。连“第一义谛”四
佛学常识什么是人我空
个字都
佛学常识问答
写不好。信手拈起笔来。挥毫了一张。浑然天成。黄檗会完客走进来。瞧见桌上这卷字。运笔雄浑有力。由衷赞歎道:“好极了!神妙的笔法。”因为黄檗禅师在场逼视。弘赞被他咄咄逼人的目光紧盯不放。心中有所挂碍。反而不能大展身手。挥洒自如。但是也正因为黄檗的逼迫。一如禅所惯用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紧逼至穷巷死角。身心如桶底之脱落。便能如同蛟龙之入潭。兴风作浪了。有时看似违逆的人情。正是禅的大机大用。仙崖禅师擅长绘画写字。有一次。有一位信徒喜庆作寿。礼请他去题字。说些好话以讨个吉利。只见仙崖禅师当场挥毫:“父死。子死。孙死。”六个字。这家员外看了一怔。满脸不悦地骂道:“你这法师。今天是我作寿的良辰吉日。请你来题个吉祥话。你为什么好话不说。专说些晦气的话呢?”仙崖禅师振振有词地回答:“这句话十分吉祥如意。父亲百年寿终了。才轮到儿子死;儿子年老死了。孙子才接着死去。这不是长幼有序、生死依时吗?难道你要白发人反送黑发人。子孙都先老死了。才老来寂寞。后事凄凉吗?”禅师们的思想行止都是从禅悟的境界而来。我们如果从禅师违逆人情的言笑之中。遽然给予世俗的评价。反而更不能见到禅的真章。禅是扬弃既定的观念。一匹独步于穹苍的脱缰野马。禅往往以无理对等有理。无情对待有情来显示他神奇高妙的智能与深沉蕴藉的慈悲。玄沙师备禅师有一天上堂开示弟子们说:“许多佛门耆宿长老都对我说。在接应群机、救度众生的时候。如果遇到盲、聋、哑这三种人。要如何来教化他。眼睛瞎了的盲者。你拈起鎚子、竖起拂尘。他又看不见;耳朵重听的聋子。你和他讲话。他又听不到语言三昧;喉咙瘖哑的哑巴。叫他回应又应不出声。你们各位有什么妙法可以度化这三种人。如果各位想不出度化这三种人的好办法来。佛法也没有什么灵验可言。”大众僧你看我、我看你。瞠目咋舌。答不出话来。其中有一位云水僧因此把这段公案拿去请教云门禅师。云门禅师听了。突然对这位云水僧说:“你既然来请益于我。见面怎么不礼拜呢?”云水僧听了。赶快就地一拜。抬起头来。看到云门禅师
佛学常识答问电子版
拿着拄杖迎头打了下来。云水僧一惊。赶忙退后一闪。云门看了哈哈一笑说:“你并没有眼盲嘛!来。走上前来。”云水僧依言走上前去。云门又紧接着说:“你的耳朵也没有聋呀!来。这其中的意思你懂了吗?”云水僧听到云门禅师在问他。随口应了一声:“学人不懂。”“咦!你根本就没有哑呀!”云水僧言下有悟。世上有许多
佛学知识礼佛常识之合掌篇
有眼不能视、有耳不能
佛学常识解读
闻、有口不能言的病患。需要禅师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霹雳手段。快刀斩尽妄执、分别的识苗。截断爱恨、贪恶的秽流。还给我们一个清净坦荡的生命。从前有个出家人睡觉时。从来不锁房门。有一天。夜行贼前来寺院偷盗。这小偷翻箱倒柜。东摸西索。就是找不到一样值钱的东西。于是便想作罢。正要开门脱身时。躺在床上的师父突然静静说道:“喂!把门锁好再走吧!”这小偷竟然振振有词地回道:“你。就是这般懒惰。连睡觉都不关门。难怪穷得一件值钱的东西也没有!”“你这个人真是岂有此理。我为什么要辛辛苦苦挣钱。积聚宝物让你来偷呢?”法师理直气壮地回答。各位也许不相信。觉得世间那有这般情事。小偷和主人撞见了还相敬如宾。并且展出一番诙谐有趣的幽默对答。真教人难以置信。其实禅者的生命升华境界就在于此。在违逆的人情之中屡见至情至性的奇峰。事实上人与人的相处对待。如果能够做到坦坦荡荡、磊落自在。互相都以一颗真挚良善、清净无染的心相向。这就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华了!(信息来源:摘自《星云大师讲演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1857.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从违逆的人情里看禅的世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从违逆的人情里看禅的世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