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死生道理如是应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经文」死生道理如是应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死生道理如是应知
一.生死道理[size=14px]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中佛说: “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肢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善男子。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闇(暗)灭。灯灭、闇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是(这)中阴中。有三种食:一者思食。二者触食。三者意食。中阴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父母交会。判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生嗔(得男身者;得女身者相反。即与父生爱。与母生嗔)。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见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誑故生贪。是名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无净见净。以四倒故。作善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是名系缚。以是义故名五阴生”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经文:“三事和合得受是身。一父、二母、三者中阴。”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九、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中一梵志问佛:“若人舍身。未得后身。中间寿命。谁为因缘?佛言:梵志。无明与爱而为因缘。是无明、爱二因缘故。寿命得住。”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中说: “三处现前得入母胎。彼即于中有处。自见与己同类有情为嬉戏等。于所生处起希趣欲。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起颠倒者。谓见父母为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见自行已便起贪爱。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会贪。若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远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如渐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是应知。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竺二韦芦竺二狄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五、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第十三中佛说:“如是中阴欲受胎时。先起二种颠倒之心。云何为二。所谓父母和合之时。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嗔。父流胤时谓是己有。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嗔。母流胤时亦谓己有。若不起此嗔爱心者。则不受胎。 复次阿难。云何得入母胎。所谓父母起爱染心。月期调顺中阴现前。无有如上众多过患。业缘具足便得入胎。如是中阴欲入胎时。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无有福德。二者有大福德。其无福者觉观心起。所见境界便作是念。我今值遇风寒阴雨。大众愦闹、众威来逼。便生恐怖。我今应当入于草室及以叶室。或隐墙根。或入山泽丛林窟穴。复更生于种种诸想。随其所见便入母胎。大福德者亦生是念。我今值遇风寒阴雨。大众愦闹、众威来逼亦生恐怖。即上高楼。或登大阁。或入殿堂及以床座。亦生诸余种种之想。随其所见便入母胎。佛告阿难。如是中阴初受胎时名歌罗逻。皆依父母不净及过去业而得受身。如是之业及以父母诸缘之中各不自生。和合力故而便受身。譬如以器盛酪及人绳等即便出苏。诸缘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苏乃得生。歌罗逻身亦复如是。因缘力故便得受胎。 或于先世造诸恶业。于诸资具悭贪吝惜不肯惠施。或复不受父母师长教诲。由是业故而得种种不如意身。若以长大肥白柔软之身为端正者。而便受得短小瘦黑坚鞕之身。若以短小瘦黑坚鞕之身为端正者。而便受得长大肥白柔软之身。若于其身支分之中。高下多少疏密为端正者。而便受得无有高下疏密不具足身。或复受得聋盲喑哑手足挛躄诸根不具。所有音声人不喜闻。其身丑陋犹如饿鬼。以恶业故而受种种不如意身。父母亲属尚不喜见。况复余人。若于前世造十善业。好行惠施。无有悭贪谄诳之心。父母师长所有言教即皆信受。以是因缘若得为人。则不受于如上诸恶业身。而便获得种种殊妙之身。颜容端正诸相具足。所有言音而为众人之所爱乐。是故当知由善业故。便得如是胜妙果报。阿难如是之身。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胁而坐。两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胁两手掩面背脊而住。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内热煎煮。五处系缚如在革囊。其母多食。或复少食。甘食涩食。干食腻食。辛碱苦醋冷热之食。或复淫欲。急行跳踯久卧久坐。皆受苦恼。是故当知处母胎时。有如是等众苦逼迫。我今略说人中尚尔。何况地狱难可为喻。谁有智者于生死海当乐此身?”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中佛说:“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便得闻受十二部经。以闻法故。观善境界。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见。得知见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欢乐。不生欢乐故。能破贪心。破贪心故。修八圣道。修八圣道故。得无生死。无生死故。名得解脱。如火不遇薪。名之为灭。灭生死故。名为灭度。以是义故。名五阴灭。”[size=14px] 二.如来证涅槃 永断于生死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五、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中有经文:“菩萨求一切法皆无所得。如是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中有经文:“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亦无得想。何以故?无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来计有得想。是则诸佛不得涅槃。以无得故。名得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有偈说:“如来证涅槃 永断于生死”。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中:“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经文:“尔时世尊复告迦叶:善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 如来虽是无相法身。但与梦中常为我们受施。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中佛说:“善男子。譬如良师教诸弟子。诸弟子中有受教者心不造恶。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心不造恶。善男子。譬如世间有善咒术。若有一闻却后七年不为一切毒药所中蛇不能螫。若有诵者乃至命尽无有众恶。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道。若有书写读诵解说思惟其义。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见佛性。如彼圣王得甘露味。善男子。是大涅槃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善男子。若有人能书写是经读诵解说为他敷演思惟其义。当知是人真我弟子善受我教。是我所见。我之所念。是人谛知我不涅槃。随如是人所住之处若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房舍田宅楼阁殿堂。我亦在中常住不移。我于是人常作受施。或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梵志贪穷乞人。[size=14px] 云何当令是人得知如来受其所施之物。善男子。是人或于夜卧梦中梦见佛像。或见天像、沙门之像、国王圣王师子王像、莲花形像、优昙花像。或见大山或大海水。或见日月或见白象及白马像。或见父母得花、得果金银琉璃颇梨等宝五种牛味。尔时当知。即是如来受其所施。寤已喜乐寻得种种所须之物。心不念恶乐修善法。善男子。是大涅槃悉能成就如是无量阿僧祇等不可思议无边功德。” 三.非为贪身而为善法 《楞严经》有经文:“见性实我。而身非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中有经文: “譬如坏器即易破坏。众生受身亦复如是。既受身已是众苦器。譬如大树花果繁茂众鸟能坏。如多干草小火能焚。众生受身为苦所坏亦复如是。”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五中有经文: “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内有风冷。身即受害。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于。常生怨心。众生四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鹅王。不乐冢墓。菩萨亦尔。于身冢墓亦不贪乐。善男子。如旃陀罗七世相继。不舍其业。是故为人之所轻贱。是身种子亦复如是。种子精血。究竟不净。以不净故。诸佛菩萨之所轻呵。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罗耶山。生于栴檀。亦不能生优钵罗花、芬陀利花、瞻婆花、摩利迦花、婆师迦花。九孔常流。脓血不净。生处臭秽。丑陋可恶。常与诸虫共在一处。善男子。譬如世间虽有上妙清净园林。死尸于中。则为不净。众共舍之。不生爱着。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size=14px]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圣行品第七之二中有经文: “世间众生颠倒覆心。贪着生相。厌患老死。迦叶。菩萨不尔。观其初生已见过患。迦叶。如有女人入于他舍。是女端正、颜貌、瓌丽。以好璎珞。庄严其身。主人见已。即便问言:汝字何等?系属于谁?女人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主人问言:汝所至处。为何所作?女人答言:我所至处。能与种种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珊瑚、虎珀、车[(王*巨)/木]、马瑙、象马、车乘、奴婢、仆使。主人闻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我今福德故。令汝来至我舍宅。即便烧香、散花、供养、恭敬、礼拜。复于门外。更见一女。其形丑陋。衣裳弊坏。多诸垢腻。皮肤皴裂。其色艾白。见已问言:汝字何等?系属谁家?女人答言:我字黑闇。复问:何故名为黑闇?女人答言:我所行处。能令其家所有财宝一切衰秏。主人闻已。即持利刀作如是言:汝若不去。当断汝命。女人答言:汝甚愚痴。无有智慧。主人问言:何故名我痴、无智慧?女人答言:汝舍中者即是我姊。我常与姊。进止共俱。汝若驱我。亦当驱彼。主人还入。问功德天。外有一女。云是汝妹。实为是不?功德天言:实是我妹。我与此妹。行住共俱。未曾相离。随所住处。我常作好。彼常作恶。我常利益。彼常作衰。若爱我者。亦应爱彼。若见恭敬。亦应敬彼。主人即言:若有如是好恶事者。我俱不用。各随意去。是时二女。俱共相将还其所止。尔时主人见其还去。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是时二女复共相随至一贫家。贫人见已。心生欢喜。即请之言:从今已去。愿汝二人常住我家。功德天言:我等先以为他所驱。汝复何缘俱请我住?贫人答言:汝今念我。我以汝故。复当敬彼。是故俱请。令住我家。迦叶。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愿生天。以生当有老、病、死故。是以俱弃。曾无爱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过患。是故贪受生、死二法。复次迦叶。如婆罗门幼稚童子。为饥所逼。见人粪中有庵罗果。即便取之。有智见已。呵责之言。汝婆罗门。种姓清净。何故取是粪中秽果?童子闻已。赧然有愧。即答之言:我实不食。为欲洗净。还弃舍之。智者语言:汝大愚痴。若还弃者。本不应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此生分。不受、不舍。如彼智者呵责童子。凡夫之人欣生、恶死。如彼童子。取果还弃。复次迦叶。譬如四衢道头有人。器盛满食。色香味具。而欲卖之。有人远来。饥虚羸乏。见其饭食。色香味具。即指之言:此是何物?食主答言:此是上食。色香味具。若食此食。得色得力。能除饥渴。得见诸天。唯有一患。所谓:命终。是人闻已。即作是念:我今不用色力见天。亦不用死。即作是言:食是食已。若命终者。汝今何用于此卖之?食主答言:有智之人终不肯买。唯有愚人不知是事。多与我价。贪而食之。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愿生天。得色得力。见于诸天。何以故?以其不免诸苦恼故。凡夫愚痴。随有生处。皆悉贪爱。以其不见老病死故。复次善男子。譬如毒树。根亦能杀。茎亦能杀。皮、花、果实悉亦能杀。善男子。二十五有受生之处所受五阴亦复如是。一切能杀。复次迦叶。譬如粪秽。多少俱臭。善男子。生亦如是。设寿八万。下至十岁。俱亦受苦。复次迦叶。譬如崄岸。上有草覆。于彼岸边多有甘露。若有食者。寿天千年。永除诸病。安隐快乐。凡夫愚人贪其味故。不知其下有大深坑。即前欲取。不觉脚跌。堕坑而死。智者知已。舍离远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尚不欲受天上妙食。况复人中。凡夫之人乃于地狱。吞啖铁丸。况复人天上妙肴馔而不能食?迦叶。以如是喻、及余无量无边譬喻。当知是生实为大苦。迦叶。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观于生苦。”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四、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二中有经文:“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众生生本无有生。了达受生不可得故”。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中有经文: “菩萨摩诃萨自观其身。如病如疮、如痈如怨。如箭入体。是大苦聚。悉是一切诸恶根本。是身虽复不净如是。菩萨犹故瞻视将养。何以故。非为贪身。而为善法故。为于涅槃不为生死。为常乐我净。不为无常、无乐我净。为菩提道。不为有道。为于一乘。不为三乘。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微妙之身。不为乃至非有想、非无想身。为法轮王。不为转轮王。 [size=14px]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常当护身。何以故。若不护身命。则不全命。若不全。则不能得书写是经。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是故菩萨应善护身。以是义故。菩萨得离一切恶漏。善男子。如欲渡者应善护栰。临路之人善护良马。田夫种植善护粪秽。如为差毒善护毒蛇。如人为财护旃陀罗。为坏贼故将护健儿。亦如寒人爱护于火。如癞病者求于毒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见是身无量不净具足充满。为欲受持大涅槃经故。犹好将护不令乏少。[size=14px] 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为恶友杀必至三恶。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如是等漏。凡夫不离是故生漏。菩萨离之则不生漏。菩萨如是尚无有漏。况于如来。是故非漏。[size=14px][size=14px] 云何亲近漏。一切凡夫受取衣食、卧具、医药。为身心乐求如是物。造种种恶。不知过未轮回三趣。是故名漏。菩萨摩诃萨见如是过则便远离。若须衣时即便受取。不为身故但为于法。不长憍慢。心常卑下。不为严饰。但为羞耻。障诸寒暑、恶风恶雨、恶虫蚊虻、蝇蚤蝮螫。虽受饮食心无贪着。不为身故。常为正法。不为肌肤。但为众生。不为憍慢。为身力故。不为怨害。为治肌疮。虽得上味。心无贪着。受取房舍亦复如是。贪慢之结不令居心。为菩提舍。遮止结贼。障恶风雨故。受屋舍。求医药者心无贪慢。但为正法。不为寿命。为常命故。[size=14px] 善男子。如人病疮。为苏麨涂。以衣裹之。为出脓血。苏麨涂拊。为疮愈故以药坌之。为恶风故在深屋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身是疮故。以衣覆。为九孔脓。求索饮食。为恶风雨。取受房舍。为四毒发。求觅医药。菩萨受取四种供养。为菩提道。非为寿命。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我若不受是四供养。身则磨灭。不得坚牢。若不坚牢。则不忍苦。若不忍苦。则不能得修习善法。若能忍苦。则得修习无量善法。我若不能堪忍众苦。则于苦受。生嗔恚心。于乐受中。生贪着心。若求乐不得。则生无明。是故凡夫于四供养生于有漏。菩萨摩诃萨能深观察不生于漏。是故菩萨名为无漏。” 四.弃生灭 守真常[size=14px] 1.弃生灭 守真常[size=10] 众生的贪爱之念受五阴色身。佛菩萨的愿力与众生的业力等因缘世界得以成就。也就是说。众生的色身和物质世界都是妙明真心的产物。众生不知这一实相。去追逐心产生的物。而不知证回自己的妙明真心。那妙明真心是什么样呢?[size=10][size=10] 六祖慧能大师见性[size=10]后告诉我们[size=10]:“[size=10]菩提自性。本自清净”;又说:“[size=10]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size=10]何其自性本自具足、[size=10]何其自性本不动摇[size=10]、何其自性能生万法[size=10]”。[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中有经文“[size=10]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size=10]。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size=10]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size=10]真汝心[size=10];[size=10]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size=10]。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中有经文:“[size=10]色心诸缘及心所使、[size=10]诸所缘法。唯心所现[size=10];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size=10]物[size=10]。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size=10]物[size=10]。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size=10]如来说为可怜愍者[size=10]。”[size=10] 楞严经卷二中有经文:“[size=10]见性实我。而身非我[size=10]。”[size=10] 楞严经卷一中有经文:“[size=10]见性是心[size=10]非眼”。[size=1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五、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中有经文:“[size=10]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心为本。心若清净。则能圆满一切善根。于佛菩提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意即成[size=10]。”[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size=10]中有经文:“[size=10]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size=10]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size=10]。[size=10]”[size=10] 此品中还有经文:“[size=10]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size=10]缘所遗者[size=10]。(除了因缘生以外余下的)由诸众生[size=10]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size=10]。[size=10]”[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中有经文:[size=10]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size=10]本来无有世界、众生[size=10]。[size=10]因妄有生。因生有灭。[size=10]生灭名妄。灭妄名真[size=10]。”[size=10]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九[size=10]、[size=10]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size=10]中有经文:“[size=10]若观色乃至识是[size=10]无常者[size=10]。当知是人[size=10]获得常法[size=10]”。[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size=10]中有经文:“[size=10]若能[size=10]远离[size=10]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size=10]生死因[size=10];[size=10]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size=10]。[size=10]”[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有经文“以诸众生从无始来。[size=10]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size=10]弃生灭。守于真常[size=10]。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想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size=10]”?[size=10][size=10] 2.[size=10]使汝轮转生死唯汝六根[size=10]。[size=10]令汝[size=10]证无上菩提[size=10]亦汝六根 [size=10] 佛告诉我们:众生用眼耳鼻舍身意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时。所产生的见闻觉知。非是自己妙明真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眼耳鼻舍身意六根所产生的见闻觉知。是建立在外面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基础上的。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本身就是无常的。在无常的六尘基础上产生的见闻觉知自然也非真实。众生本有的妙明真心所据有的见闻觉知才是真觉。由于众生不知六根、六尘及其产生的六识皆是虚妄。但却长期应用。使自己本有的妙明真心、清净真如自性不能显现出来。如果能够舍妄。于十八界任选一门。入于无妄。则六知根一时即可清净。内莹即可发光。[size=10][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佛说:[size=10] “[size=10]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size=10];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size=10]灭尘合觉[size=10]。故发真如妙觉明性。......[size=10]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size=10]应当审详烦恼根本[size=10]。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size=10]眼、耳、鼻、舌及与身、心。[size=10]六为贼媒。自劫家宝[size=10];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size=10]。......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2974.html
以上是关于「经文」死生道理如是应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经文」死生道理如是应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