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禅宗」速消烦恼的安般守意法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01:3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禅宗」速消烦恼的安般守意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禅宗」速消烦恼的安般守意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速消烦恼的安般守意法

安般法是培育定力的基本原则。是释迦牟尼传于其子罗睺罗的修定之法,罗睺罗修此安般守意法证到了罗汉果位,修者可较快消除烦恼淫欲,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佛教的禅宗渐修方法有两大类。即止与观。止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观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在这两种方法当中。止是观的重要基础。因此佛陀在《谛相应》里说道:──「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所以我们鼓励初学者先修行止。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观。照见诸法实相。 在止的四十种方法当中。我们通常教导初学者先修行安般念。因为多数人能借着修行此法门成功地培育定力。 佛陀在《相应部》里建议门徒们修行安般念。他说:「诸比丘。透过培育与数数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定力是宁静且殊胜的。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能在邪恶不善念头一生起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清净道论》则说:「在一切诸佛、某些辟支佛及声闻门徒藉以获得成就与当下乐住的基本业处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因此大家应当对这个法门深具信心并且以至诚恭敬的心来修行。 基本要点: 第一点:身体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松 你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坐姿。如果盘腿有困难的话就不需要盘腿;你可以将两腿并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将一腿压在另一腿上。使用适当高度的坐垫可以让你坐得更舒服而且更容易保持上身正直,最好是能双盘。 接着从头到脚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全身。不要让身体有绷紧的现象。如果发现任何部位绷紧。就借着放松与保持自然来将它舒解。若没有充分放松。在你坐久之后绷紧的部位会造成疼痛或不适。因此在每一次开始静坐时务必先将全身放松。 第二点:放下万缘。保持平静安详的心 你应当思惟一切缘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它们不会顺从你的意愿。而只会依照它们自己的过程进行。因此执着它们是没有用的。理智的作法是在禅修时暂时把它们放下。 每当杂念生起时。你可以提醒自己现在是抛开一切忧虑的时刻。而保持心只专注于禅修的目标──呼吸。如果突然想起某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认为必须仔细地思考一番。你也不应在禅修时那么做。你可以将它记录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里。然后将它抛在一边。继续专心禅修。 如果真心想成就安般念。就必须将一切杂务放下。有些禅修者想要培育定力。但却又不能放下对世俗事的执着。结果他们的心变得非常散乱。时常在呼吸与世俗事之间来回奔走。即使他们努力要使心平静下来。却都无法办到。原因就只是他们不能放下对其他目标的执着。这种执着是禅修进展的一大障碍。所以你应当立下坚定的决心。在禅修期间暂时抛开世间的万缘。以平静安详的心来修行。 第三点:借着不断的练习来熟悉呼吸 在你确定全身已经放松。内心无忧无虑之后。就将你的心安置在呼吸与鼻孔外面皮肤接触的地方。亦即在鼻孔与上唇之间的区域。试着了知这个区域里的呼吸。当你能在此区域里的任何地方发现呼吸时。就让心一直知道那里的呼吸。应当像旁观者一样。以客观的态度来觉知自然的呼吸。不要去控制或改变它。因为那样会导致呼吸辛苦、胸口发闷。 让你的心觉知正在通过上述部位的呼吸。而不随着呼吸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清净道论》讲述一则守门人的譬喻:守门人不会去注意已经走入城里或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检查正在通过城门的人。同样地。接触部位好比是城门。禅修者不应注意已经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的呼吸。而应注意正在经过接触部位的呼吸(气息)。 另一件应当注意的事情是:应当专注于呼吸的本身。而不要注意呼吸里四界(四大)的特相。意思是不要去注意呼吸(气息)的硬、粗、重、软、滑、轻(地界的特相)、流动、黏结(水界的特相)、热、冷(火界的特相)、支持、推动(风界的特相)。如果去注意其中的任何一种。其余的特相也会变得愈来愈明显。因而会干扰你的定力。你应当做的只是以整体的概念单纯地觉知呼吸本身。 有些禅修者不能觉察自己的呼吸。因为他们的呼吸很微细。而他们还不习惯于觉知微细的呼吸。他们应当以冷静与警觉的心。将心保持在上述呼吸出现的部位。并且了解自己还在呼吸。只是保持知道自己还在呼吸就够了。不要故意使呼吸变得明显。在这个时候。保持清明的正念是很重要的。只要保持警觉心与耐心。渐渐地他们就能觉察微细的呼吸。若能习惯于觉知微细的呼吸。这对培育深厚的定力有很大的帮助。 你应当依循中道。也就是以适度的精进来修行。精进力不要用得过度。因为那会造成很多困扰。如绷紧、头痛、眼睛疲劳等等;精进力也不要用得不足。因为那会使你落入白日梦或打瞌睡。因此应当付出适

佛学常识指什么

度的精进力。让自己能够持续地知道呼吸就够了。 当你内心生起妄想时。不要去理会妄想。而要将心引导回来注意呼吸。对妄想或对你自己生气都是无济于事的。只会使你的心更加掉举。然而借着不理会妄想。你就能使自己渐渐疏远妄想;借着经常觉知呼吸。就能使自己渐渐熟悉呼吸。这就是处理妄想的正确方法。 如果你的心经常妄想纷飞。你可以在觉知呼吸的同时在心中默念:「吸。呼;吸。呼……」。藉此帮助心安住于呼吸。或者用数息的方法:在五到十之间选择一个数目。然后固定地从一数到那个数目。例如你选择数到八的话。则可以在吸气时心中默念「吸」;呼气时心中默念「呼」;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一」。同样地。在第二次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二」……如此从一数到八。然后再从一数到八。一再地重复。如此数息时。注意力仍然放在呼吸。而不是放在数字。因为数字只是帮助你将心安住于呼吸的工具而已。应当持续地数息。直到你的心平静稳定为止。然后可以停止数息。而单纯地只觉知呼吸。 第四点:专注于呼吸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觉知呼吸十五到二十分钟时。那表示你已经相当熟悉呼吸了。就可以将注意力的焦点集中于呼吸。在上一个要点里。在觉知呼吸的同时你也知道接触部位;而在这一个要点里。你试着将心的注意范围缩小到只集中于呼吸本身而已。如此做能使你的心愈来愈专注。 第五点: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全息)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呼吸。时间达到三十分钟以上时。那样的定力已经相当好。你可以专注于呼吸的全息。意思就是当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开始、中间、结尾)的气息经过时。你都在接触部位毫无遗漏地专注到它们。如此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你的定力将会愈来愈

学习佛学常识读哪些书

强、愈来愈深。因为没有空隙让你的心去想其它的事情。 你会知道有时呼吸长。有时呼吸短。这里的长短是指时间的长度。而不是指距离。当呼吸慢时。呼吸的时间就长;当呼吸快时。呼吸的时间就短。然而不应故意使呼吸变长或变短。应当保持自然的呼吸。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应当专注于全息。 若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此修行。定力就会愈来愈稳定。如果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地专注于呼吸一小时以上。每天至少五次静坐。如此持续至少三天。不久你会发现呼吸转变成禅相(nimitta)。那时就能进到更上一层的境界。 以上所说的是修行安般念的基本要点。大

佛学常识放生的功德意义

家应当熟记每一个要点。并且切实地奉行。无论身体处在那一种姿势。都应当如此修行。在每一次静坐结束时仍然要继续修行。不

佛学常识普及

要间断。意思是当你睁开眼睛、松开双腿、站起来等时都要继续觉知呼吸。日常活动中行、住、坐、卧等任何时候也都要持续地觉知呼吸

诸法空相 佛学常识

。 不要去想呼吸以外的其它目标。让修行间断的时间愈来愈少。乃至最后能够持续地修行。几乎没有间断。从清晨一醒来开始。到晚间睡着为止。这中间的时间里都应当如此精勤不懈地修行。若能如此精进。你就很可能在这次禅修营期间达到安止定(即禅那)。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安般念应当被培育与数数修行的理由。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3813.html

以上是关于「禅宗」速消烦恼的安般守意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禅宗」速消烦恼的安般守意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21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