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谈念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谈念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谈念佛
谈
佛学常识pdf下载
念佛 资料来源:佛法飘香尘世 经典统说不外经、律、论。经乃定学。律乃戒学。论乃慧学。但每部经均含此三义。决不能截然分开。犹如三无漏学是一而非二非三相似。经传到中国后。方分出宗、教、律、密、净几大宗。此并非佛意而为。是后人为修习方便。为适合众生的根性渐趋而成。其它宗门教下修习方法入手都较难。尤其当今之人。根性、因缘远远劣于古人。欲修业尽情空之法。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唯独净土宗是最简单、最直捷。只要坚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至一心不乱。即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利根、钝根都能成就。 但必须诚心念佛。念佛的意义就是求得现前一念心的觉悟与明白(佛号乃本心。念佛乃始觉之心)。一念具足十法。“一念念佛。一念觉悟;念念念佛。念念明白”。人们所以不觉悟不明白就是心里存着糊涂想。以此支配身体做糊涂事。 糊涂想:意三业。贪、嗔、痴。 糊涂事:身三业。杀、盗、淫;口四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因身口意三业不净。所以整天六根对六尘。分别色声名利是非好丑。在所知所觉上做活计。念佛就是刻苦弃熟就生。放下这些所知所觉。离开能知能觉。而恢复到本知本觉上去。恢复本觉就可成佛。成佛并非另外增添了什么。把心里肮脏的东西扫净。佛性也就现前了。“乌云散。晴空显”。 人心本来是觉悟的、光明的。其体周遍法界。只因无始暗动。被六尘所遮蔽。人的知觉偏在一方面去。只认识色身的小我。而忽略了尽虚空、遍法界的觉性大我。小我乃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假合而成。如将他们分散开这个身体也就不存在了。身体本是不净之物。是“我”的一个极小的支配物。决非是我。如我之后加一“的”字就恰当了。凡夫则不然。对这一不净的肉体爱得尤甚。化妆保养真乃愚痴颠倒之甚! 一般错误的观点以身体为我(我相)。我以外的便是人(人相)。许多人合起来就是众生。亦众缘合和而生(众生相)。众生无不想多活几年(时间的要求。寿者相)。其实就是相续相(我、人、众生相续不断故)。此点看破了还能找到我吗? 我乃主宰义。我人之身自己做不得主。饿、渴、冷、热、生、老、病、死……主宰不了。此外日常生活也无主宰之能。好看的多看几眼。好吃的不由多吃几口。贪着五欲难放下。这统统全是生命上的事情。生命是有生有灭的。人除了一个生命外。还有一个慧命。它是永无生灭的。慧命就是人人本有的知觉性。它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有。无处不是。“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念佛就是培养自己的法身慧命。靠佛力、仗自力求生西方极乐。开佛知见恢复自己的本觉性。 净土法门的好处就是当生成就。此为最大的利益。见佛后诸上善人聚会。共同熏修。慢慢业尽情空。由凡圣同居土上到方便有余土。再到实报庄严土。直到常寂光净土。方可见佛的真身。如上乘根性生任何一佛土。自性弥陀。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是一个土。一码事。 《法华经》、《无量寿经》为广说。《阿弥陀经》为略说。这三部经都是全事即理的话。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无量咒语。是一切经典之髓。如能将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相应。当下即得六根清净。 成佛并非难事。佛和众生都是一种观念功夫所成:佛一念具足十法界。众生一念也是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贪心起。就是饿鬼;一念嗔心起。就是地狱;一念痴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阿修罗;一念落于五戒。就转人道;一念落于十善就生天;一念有四谛十二因缘就是声闻、罗汉、缘觉;一念以六度为观念就是菩萨;一念以自利利他、万行平等清净为观念就是佛。 可见观念什么就是什么。想佛成佛。忆鬼见鬼。心邪必着魔。想病病就来。这就是万法心想生。一切唯心造。所以念佛人只要明白此理。就要从心性上起修从念头上开始。每天眼里看佛。嘴里念佛。身体拜佛。心里想佛。耳根听佛。时时刻刻想到极乐世界去。又怎能不成佛呢? 佛法能否兴盛。在于后人守持戒律如何。大家如能严守戒律。佛法可久住世间。否则佛法必随着时代渐渐被魔法替代。最终而趋灭亡。这即是佛在世大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可见戒律与佛法住世是有何等重要的关系。基本的五戒到任何时绝不得改动。改动者即灭佛法者。可见持戒与念佛是同等重要的。 附:发心与持名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于念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无念而念。念而无念。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一句佛号。念得纯熟。万缘放下。能所顿空。即是无住;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开。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唯此念佛法门。上下兼收。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华严奥藏。法华精髓。 功 德 功德乃“阿弥陀佛”一句圣号也。古德云:“万德之本。全德立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 功。是功夫。即一心专念弥陀的深浅程度。 德是身体力行为德解。 修性依赖命的能量供给。没有修命的能量。修性只是一句空话;若修功不能贯通五脏六腑。仅表现经脉的联贯。则修命也是枉自劳神。 极化“元音”。元即是道。道即是我。我即是真。真即是心。 佛说:“行大智慧。度于无极。”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 念 佛 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走形式。不求目的。无非分之想。老老实实。恳恳切切。信愿持名。这就是真念;不攀无求。行住坐卧一声佛号不间断。即是真念;念时心无旁杂。自己清清楚楚听得真切就是真念。此即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与不念的念头全舍掉就是真念。久之功夫成片。往生在握。 修行有一特殊规律。即“以无所得心修一切法。一切法皆可得;以有所得心修一切法。一切法皆不可得”。念佛无计量。清净平等心就是佛。 佛说:“贪多业亦多。贪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知法入法全赖自己观察。信得切。心无旁杂。即得圆满。而非是处境所闻所得。只有“现观”、“自观”方能对佛法体验深、信得切。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持名法名契理处 在于“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念所
佛眼导航佛学常识
念。能生所生。能行所行”。皆是实相的正印。此法门单绝亦契机系根机与时机。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广应群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方便之义全在利乐众生。故可称大乘之究竟。此法门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只要深信切愿。一向专念。必得往生。 信深、愿切、行专 诸佛菩萨的发心。无异无别。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方称感应道交。我们的信才深、愿则切、行则专。如能明理修行。方不枉为此生。否则无量劫难脱轮回矣! 纯印老人常讲:“世间本来没烦恼。烦恼全是自己找。凡事不走心。就不会有烦恼。” 烦恼即无明。只要看得开、放得下
佛学常识有哪些
。心必清净。可转烦恼为菩提。其实烦恼与菩提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迷时称烦恼。悟时称菩提。众生只要用佛号伏住烦恼。必得大自在。老人家所说的“不走心”。即是看开、放下的修行方法。当然其中包含忍辱法门。 普贤菩萨偈
佛学常识 epub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听此偈吾心不寒而栗。人生受八苦之迫实无可乐。 此偈妙绝。在岁月更替的日子里。人犹如少水的鱼。应感到生命流逝哀痛。 佛说“人命在呼吸间”。我们怎会知道无常什么时候为我们的生命划上句号?既然如此。理应为自己的生死大事早作准备。哪一天不见阿弥陀佛。哪一天这个心就不能放下。切不可轻松啊! 净土以念佛为主 念佛若能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不旁杂。诸罪障可消。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经典虽多。但只要倡导“以忆念佛。称弥陀号。愿生极乐”。即可视为同类经典。修净土持之无妨。但宜以五经为主。 佛法在哪里 佛在自心。法在自身。佛要自己做。功要自己修(功即诵佛号的功夫深浅)。所以佛法靠自修、自证勿外寻。学佛学的是一种境界。决不是神通。也决不是练成什么功夫。有人看似没有用功。实际境界很高。能说他修得不正吗?境界是内在的。但能表现出来。待人接物、举止言谈。此即内外一如。诸法空性。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生无灭无形无相的才是真如法身佛。万物有坏有变。虚空无变无尽。永恒如是如是。 佛号一直念下去 本觉佛号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若然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然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应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此层次较高。乃达理一心不乱也!达此境界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土。乃佛矣。 一句佛号具足三种般若 一、文字般若——四字或六字在心中生。口中出。耳中入。循环不休故。 二、观照般若——心不外驰。句句降伏乱心。使自性显露即回光返照。久之智慧即生。明心也。 三、实相般若——能念所念为体即空。性相一如。所以一句佛号可圆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般若波罗蜜从一句佛号生。能死守一句佛号即上上根性人。 当代人修行“三要” 现代人修行法门以精纯为要。此即百年前来娑婆示法“纯印”名号也!因现代人贪心甚重。一经一号恰对治贪心故。若庞杂博览群经。统称诸佛菩萨名号与贪法相应。净心难现。焉有成就之理。 道场以寂静无愦闹为佳。信徒络绎非佛门之兴。乃佛法衰相也。因无人摄心守念真诚求道。当生难成就故。 称名以专称弥陀名号为殊胜。因法界圣贤无不向往极乐称赞阿弥陀佛故。 世人若能接受此理者。决非等闲人。乃善根、福德深厚。历劫精修而未成就者。 十法界的因——烦恼 妄想中包括分别。有妄想就是无明烦恼;有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有妄想就有四十一品无明。有分别才有十法界。执著就有六道。执著严重的贪嗔痴就是三恶道。 对五欲六尘执著最严重的财色名食睡。出不了欲界;对财色名食睡、声香味触法看淡了。但对色相执著就脱离不了色_界;两方面都淡薄了。但还有习气就出不了无色_界。六道轮回是怎么形成的?是自己业力牵引。与外界毫无联系。犹如做梦。决没有第二因素参与。这就是诸法缘生。缘起性空。了不可得。 佛法无人说。念佛成佛。虽智莫能解。佛菩萨只能告诉你成佛的方法。能否成就全凭自己。所以佛未给我们什么。自己本来具足的。欲成就无上菩提达一切种智。要亲近善知识。它是一切种智的因。“遇缘不同。成就亦不同”。对净土法门法师。有些出家人不相信他的话。这些人身虽出家。心却不净。无成佛的缘。念佛成佛法门。实在说是佛为末法在家二众讲的。善根福德欠缺的人又怎能相信呢? 菩提心 学佛在自心。成佛在净心。心佛众生不二。菩提心从大悲心生。大悲心是众生心。由此可知菩提心即众生心。一心、一切为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如何为众生呢?成佛之愿即是。 欲成佛有善根福德。能看破放下。三个条件具足必当生成就。看破是善根。对佛的教诲信解;放下是福德即愿行。必能一向专念。念佛成佛。否则怎能够众生无边誓愿度呢? 声闻修四谛“苦集灭道”。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佛修清净平等。 万缘与念佛 万缘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它是造成生死轮回不息的业因。业遇到种种缘而产生果报。每个人所造的业不同。所得的果报亦不同。自作自受。共业共受。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改变不了。 万缘分内外两方面。外则宇宙万有。人我是非;内则身心世界。妄想杂念。这些看不破放不下。则万般烦恼挂心头。归结就是外在的繁杂境遇和内在的烦恼。称之为万缘。 念佛心不清净。就是业力作怪。“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得人身太难太难了。必须下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当生成就。念佛关键是一切放下。一心念决不能二心念。要一句佛号从心里清清楚楚念出来。要明明白白听到心里去。念念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才是会念。世尊灭度的五百年是持戒成就。像法一千年是禅定成就。末法一万年是念佛成就。除念佛一法门外。再也找不到出三界的法门了。《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末法不易修的主要原因。障道因缘甚多。交通方便了。科学发展了。生活充实了。这些外界干扰太大。出家人更不易修。衣食丰足。四事不缺。内心必烦躁不安。苦恼重重。又欠看开放下。所以唯有念佛才是对治散乱心的最好法门。念佛修净心。净心由念佛生。 老实念佛 真实履践佛陀教诲的人决不贪图虚名。而是奋发无上菩提之心。深入弥陀愿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之中。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实实单念一句佛号。“不求一心。不求速成。不立消妄念之想。不贪净境。不求神通感应(此五者称念佛五大秘诀)”。佛号连片即是无上深妙禅。藕益大师讲:“一句弥陀名号。即世尊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此即是本师真传。统摄三藏十二部。系一切咒语之大成。功德不可思议。 念佛往生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 此即上、中、下之根性人。最有善根或平平常常乃至于最愚痴者。但能念佛皆可往生。极乐世界优中劣的层次不一。但具信愿即可入学。学位以念佛功夫深浅而定。念佛成佛法门。是十方佛“出广长舌”无不赞叹弘扬
佛学常识僧人为什么姓释
之法门。是殊胜、速效、便利的法门。 呼吸念佛 常人念佛用意(分别识)。很难功夫成片。尤其睡觉时。佛号停歇。临命终时处于昏沉不能念佛。岂不是麻烦……如日常将佛号与第七识“末那识”结合起来。呼吸融于佛号。即一呼一吸时随着呼吸加入“阿弥—陀佛”……使善能往阿赖耶识搬运的执著识——末那识。培养成出息入息不离佛号功德。就不愁佛号不连片了。此方法最可修。三、五个月即能达“呼吸即摩诃”。佛号成片。焉有不往生之理。 选自《佛法飘香尘世》 作者:犟牛老居士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388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谈念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谈念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