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楞严经的主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楞严经」楞严经的主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楞严经的主旨
1、悟本体(先行)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来藏性。[悟]有三种:1解悟2行悟3证悟。(1)解悟——即是始觉。于此觉中。了妄达真。[了妄]者。如了七处皆妄。一切世间幻化虚妄。[达真]者。如十番显见。通达本有[真见之性]。此[始觉智]即见道位。于是悟中。行者之观念(知见)改变、行为转变。且此等转变皆是决定。非如突然心血来潮。昙花一现。此即如圆觉经所云:[即已成金。不复为矿]。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现即逝;即如小乘之见道位。一切邪见、恶知见悉断;亦如大乘见道位。决定一佛乘。不再履于凡外权小之径。并于一切法。闻即信受、谛解。(2)行悟——即明心见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应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恶(烦恼)等法自相、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生起、如何修灭等。至于[心王]。则了八识之体。诸识各自之体、相、用如何。以及其间互动之条件及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称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师说:[明心号菩萨。][见性]者。即是见自本性。亦是见五蕴、六入、十二处、十
佛学常识 贪 嗔 痴
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见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证觉]。即于六十位修证过程中。分分断无明。即得分分见;是故大般涅盘经中说:[十住菩萨犹见不了了。]意谓:十住菩萨虽有见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见。是故。于此位中。尚非现量境界。而仍属比量智。(3)证悟——此即[究竟觉]。亦是证道位。即为现量智。是故当知。所谓[悟]者。绝非[神秘]、笼统的概念。而是有具体之悟境、对象、及内容的。且悟前与悟后。其人之三业。必然转变。有所不同;其转变即:越加清净、壮严、不贪染、有智慧。而且当然不会因为悟了。而言行乖异、反常、狂妄、贪爱世间、恣行杂染(若如此者。则决非悟了。而是着魔—然末世众生愚妄不知。常
佛学常识三叶投诚
以着魔为大悟!)2、持心戒(初行)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经中说:[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说:[摄心为戒]。以摄心、摄念。令恶心、恶念不起。名为心戒。是为如来戒。因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于其持犯。即不能
无我反常识的佛学概念
说要具多少缘。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断](杀生)、[离本处](偷盗)、[入胡麻许](邪淫)、[前人领解](妄语)、[咽咽得罪](饮酒)等——方结罪。只要起心动念有恶念。恶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须持佛心戒。持心令无杀心、无盗心、无淫心、无妄语心。才有资格修习佛定。至于持佛心戒。于本经中则包含两大单元:(1)四种清净明诲(详见经文卷六)其心不杀——不起杀心其心不盗——不起盗心其心不淫——不起淫心其心不妄语——不起妄语心(2)三种渐次(详见经文卷七)除其助因——除五辛刳其正性——断除酒肉、淫欲(包括正淫)违其现业——不缘六尘。旋元自归如是持佛戒。身语意三业清净。资粮具足。堪修大定。3、修大定(正行)此即所谓[全体起修]。所言[体]者。真如本体也。以悟得本体故。故得依此本体为[本修因](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6
即[如来密因])。而进修首楞严大定。其次弟为:(1)具信解——信解正法、无上法。尤其是真如法;如前说。(2)持净戒——除在家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外。尚须依循四种清净明诲、三种渐
佛学常识问答小说
次。此则僧俗共遵者。如前说。(3)严道场——包括择地、掘地、净地、建坛、洒净、结界、壮严道场(含如法安奉佛菩萨像、法器、供具、壮严具。如幢、幡等)。(4)持心咒——先持大咒以为结界。再持咒心。以为摄心入定。(5)修大定——以持佛心咒。得与佛心相应。入佛总持。三密与佛相应。得佛三密加持。速入大定。(6)破五阴——入大定后。以大定之定慧力。破五十种阴魔;阴魔破故。即破五阴(五十阴魔即五阴各各有十境。五乘十为五十。故五阴总共有五十境);五阴破故。得度[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7)证三昧——五阴魔破。即身证得三昧。究竟、坚固、不动。(8)证圆通——证三昧故。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复归一精明。无复根隔。内外圆通。诸根互用。身心无碍。理事无碍。是名圆通。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5153.html
以上是关于「楞严经」楞严经的主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楞严经」楞严经的主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