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经典关于忍辱的开示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00:0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经典关于忍辱的开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经典关于忍辱的开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经典关于忍辱的开示

(文:转载)经典关于忍辱的开示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是学佛人的必修科目,佛经对其描述较多,末学归纳为四类:一 忍的种类: 1《优婆塞戒经》(卷七羼提波

讲解佛学基本常识

罗蜜品) 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二 不忍之害: 1《三摩地王经》 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 2《佛遗教经》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後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於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3《七处三观经第24经》(大正藏卷2) 五恶不忍辱。何等为五?一者多怨。二者多谗。三者多不可意。四者十方不名闻。恶行。五者已

烟雨江湖少林佛学常识

命尽身堕恶地狱。是为五恶不忍辱者。三 忍之益处: 1《法句经》 见怒能忍 至诚安徐 口无粗言 不害众生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滋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2《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

佛学常识的含义

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第七章) 3《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

台中莲社佛学常识课本

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5《维摩诘经•佛国品》 忍辱是菩萨净土。 6《妙法莲花经》 是诸菩萨等 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 而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答 其心无所畏 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    

佛学常识读后感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7《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富楼那会·具善根品〉 忍辱为十力之本。诸佛神通之原。无碍智大悲皆以忍为本。四谛、念、正勤、根、力、觉、道分皆以忍为本。 8《大智度论》(卷三十) 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忍为大铠。众兵不加。忍为良药。能除恶毒。忍为善胜 ,于生死险道安稳无患。忍为大藏。施贫苦人无极大宝。忍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四 忍之方法:1《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若有愚下狂乱众生来骂辱者。皆忍受之。譬如醉象难可禁制。应以铁钩而调伏之。瞋心醉象。亦复如是。以忍辱钩而制御之。令其调伏。名为安忍波罗密多。 2《优波塞戒经》 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瞋。我今此身。五阴和合。四阴不现。则不可骂。色阴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谁当受骂。……世间骂者。亦有两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瞋。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恶。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恶道。若我于彼三恶道中受苦恼者。则为自作自受苦报。(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4《妙法莲花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安乐行品第十四) 5《大方广佛华严经》 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舍弃。不修回向。(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6《大方广佛华严经》 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从无始劫。住于生死。受诸苦恼。如是思维。重自劝励。令心清净。而得欢喜。善自调摄。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复更思维。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真实。性空无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我当解了。广为人说。令诸众生。灭除此见。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十行品第二十一) 7《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心不动故。具足羼提波罗密。 8《大般涅盘经》 菩萨修行大涅盘者作是思维。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则不能令一切众生度烦恼河。以是思维。虽有如是身心苦恼。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则不生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 9《六祖坛经》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般若品第二) 10《大乘起信论》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772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经典关于忍辱的开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经典关于忍辱的开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15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