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和他的西方极乐世界 中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和他的西方极乐世界 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阿弥陀佛和他的西方极乐世界 中
六、净土三经的特别提示 大家都知道。净土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经》。就在净土三经之一的《无量寿经》里。佛十分明晰地指出: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凡佛弟子。皆应特别留意。 若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佛说:如来(即佛)以无穷无尽的大悲心。怜愍沉沦在三界六道之中的众生。所以才出现于世。讲经说法。目的纯粹是为了拯救众生。要给予一切众生获得最真实的利益。 佛的话虽寥寥数语。但一语道破了佛出世之本怀。乃是为了要拯救众生。要给予一切众生最真实的利益。 到底什么才是佛所说的“真实之利”呢?综观净土三经之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向世人推介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以使一切世人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即是佛所说的“真实之利”。因为: ●向世人推介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才能使世人确知。在十方三世诸佛中。尚有一尊“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绝对可以作为我们皈投依靠的对象;和在无量无边的宇宙中。尚有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极乐世界。可以作为我们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易言之。由于佛的这个推介。使到全人类都看到光明和亮丽的前景! ●了生死。即了生脱死。把无量劫来的生死彻底了断。划上休止符。凡是人。有生必有死。欲要不死。唯有不生。不生才是永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了生死”或“涅槃”境界。然而。欲了生死。非常困难。必须断尽“见思惑”才能办到。而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我们连其中之一品都断不了。如何能了生死呢?如今知道了有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只要一心念佛。发愿生西。临终佛来接引。便能往生佛国。一往生即证无生。永了生死。寿与佛齐! ●离轮回。即脱离六道轮回。一切众生。在未了生死以前。例必都在六道里头。轮回受苦:生在地狱道。寒冰猛火。烧煎交加;生在饿鬼道。腹大咽细。常受饥饿;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杀;生在修罗道。貌丑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忧愁烦恼。苦多乐少;生在天道。纵然福大命长。但天福享尽。复须堕落尘寰。由此可见。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可怜我们自从无始。即于其中。头出头没。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无有出期。如今只要一心念佛。便可仗弥陀威神。往生西方。既可了生死。亦永脱轮回。永享妙乐! ●出三界。即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佛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因人未出三界。必在三界六道之中。生死往来。备受众苦;但要跳出三界。谈何容易。修上等十善。只能生欲界六天;再上去要修定。修四禅(即初禅至四禅色界四种的禅定)。只能生色界十八天;修四无色定(即无色界的四种禅定)。只能生无色界四天。上述四禅八定。因皆属世间的禅定。故不能出三界。必须加修“九次第定”中之“灭受想次第定”。成了阿罗汉。才有资格了生死、出三界。可见要想出三界。太难、太难了!所以常听人说“难如登天”;但现在只要念佛。发愿生西。便可仗佛威神“一步登天”。不是登三界之内的二十八天。而是登三界之外的极乐世界!一旦跳出三界。即等于脱胎换骨、超凡入圣。从此跻身于菩萨圣贤之林矣! ●生净土。即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一个人成功往生净土。即生即能享受极乐世界种种美妙绝伦的物质环境。同时并享有也是极之清净微妙的身心世界。总之依正二报。无尽庄严! ●成佛道。即成就至高无上之佛果。《华严经》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除妄想。即如如佛!”往生的最大好处。就是在极乐世界无比清净的环境里。在阿弥陀佛的亲自调教之下。人人都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涤尽一切的“妄想执著”。恢复自性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当我们恢复了自性本具的德能时。即表示我们已经成佛了。到时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眼、六通、四无碍智、八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我们全都有。与此同时。我们便可以与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了! 试想想。有什么利益能比得上由信佛念佛而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更重要、更切实际的呢?这些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为了欲使世人都获得这种“真实之利”。大慈大悲的佛在《无量寿经》里教导世人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发菩提心”。在一般经论是指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在《观经》是指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在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是指直心、深心、大悲心;蕅益大师却在《弥陀要解》里为我们说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那就是:深信和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有一切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直心、大悲心等统统都包含在此“深信和切愿”之中。所以只要你深信有极乐世界。和切愿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发菩提心了。 “一向专念”。是指要一门深入地专念“阿弥陀佛”。也就是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决不可转换题目。 谁能这样的“发菩提心”和“一向专念”。谁就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佛又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首先教导世人往生西方的下手功夫。就是:厌苦欣乐。因为。凡是希冀往生西方的人。一定要“厌”娑婆之“苦”。一定要“欣”净土之“乐”。若一面欣净土之乐。一面又留恋娑婆。那是很难往生的。 接著佛在该经里、教导世人修习十六种往生西方的观法。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在十六观中。前十三观乃观想和观像。后三观乃持名。 不管是谁。只要在十六观中修成任何一观。皆可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佛更在《阿弥陀经》里。教导世人要“信愿持名”。亦即信、愿、行。 信者。要深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愿者。要切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行者。要念佛名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 谁具备了这种信、愿、行。保证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由此可见。净土三经。在在处处。皆引导世人:信弥陀、念弥陀。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这不但是佛出世的本怀。兼且亦是佛为世人(尤其末世众生)所指出的一条正确修行方向和目标。这也正是净土三经向世人所发出的特别提示。 自从佛涅槃之后。尤其今时今日。修行佛法的人。大都面对一个极大的难题。那就是:不知“何去何从”。因为佛当年讲经说法。普度众生。乃对有菩萨根性的人。说大乘法;对声闻缘觉根性的人。说小乘法;对没有意思出离三界的人。说人天乘法。以令其保住人身。由于对机施教。故凡受教者。无不获益!这种情形。好比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名医。为病人对症下药。当然无不药到病除。著手回春! 然而今日。离佛世已经二千六百多年。当年佛所说之法。虽全部犹在。都记录在集佛法之大成的《大藏经》里。但时人障深慧浅。缺乏“自知之明”。面对八万四千法门。个个都好。个个都妙。却不知哪一个才最适合自己的根性?哪一个才最适合自己修行?此情此景。又恰如名医不在而其药方在。面对无数的药方。病人不知该服哪一个药方才好的情形一样。 其实。世人的这种困扰是多余的、不必要的。无所不知的佛早就预知世人会有今日之困扰。因而早已预作安排了。古来名医没有一个留下能医百病的药方。但佛法却有一个“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净土三经所提倡的、也是佛为一切世人“度身订造”的念佛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无一人不适合修行。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有一次游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他向菩萨请教:“末法时代的凡夫。距离佛世已经很遥远。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烦恼尤其深重。本来具足的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又浩瀚广大无边。不知要修什么法门。才最符合佛法的心要?” 文殊菩萨告诉法照:“你现在所修的念佛法门。就是最适合末法时代了。而且在一切法门中。也没有一个胜过念佛和供养三宝的了。它能使人快速圆满福慧双修。念佛和供养三宝。是最重要的两个法门。我文殊在过去劫中。因观想佛的缘故。因为念佛的缘故。并且由于供养三宝的缘故。得到如来的一切种智。所以你应当知道。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以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忆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当时法照又问:“应该如何念呢?”文殊菩萨说:“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所发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净念相继。不要令它间断。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不会退转。直至成佛!” 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在《大集经》里说:“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佛的话说得很清楚。在末法时代。众生根器低劣。障深慧浅。其他的法门。皆不适合世人的根器程度。若依之修行。难以得道;唯有念佛一法。普契众机。无论上上根人。或下下根人。一切适合。依之修行。必能了生死、出三界。最终完成佛道。 遗憾的是。世人喜欢世智辩聪。又刚愎自用。好高骛远。非修禅学教。不足以显自己之高超。结果许多人皆如印光大师之所说那样:“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发现其中有许多自认为根机下劣者。他们对佛的“圣言量”深信不疑。可以说傻傻的听。傻傻的学。傻傻的跟。结果傻傻的成。成什么呢?成功于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都得到佛所说的“真实之利”。 莲池大师是净宗的一代宗师。他的道德、学问、行持。样样备受世人推崇。大家都尊称他为“大善知识”。但他对人说:“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老人家因懂得“安分守愚”。故他的成就极大。这是世人应该仿效的。 最好笑的是。有些人认为:念佛求生西方。是贪图享受。不思利他。那不是大乘人的行为。所以不愿念佛。亦不求生西方。要留在世间。普度众生。对于此种论调。方伦居士说:“有种种证据。证明修净土是大乘法:(一)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其中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发三藐三菩提心。和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确都是大乘的行为。(二)往生论中。赞极乐偈说:‘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这是说:生极乐国者。皆大乘根器。并无二乘种性。(三)莲池大师发愿文。一开头便说:‘弟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这是说:为一切众生。普求无上菩提道故。所以才念佛求生。可知念佛乃大乘极致之法了。(四)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生者皆不退转。直至成佛。这怎么可以说不是大乘?(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由往生以至度众生。由度众生以至成佛。这若不是大乘。什么是大乘?” 至于要留在世间。普度众生。我们谨举一个真人真事。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宋时之灵芝律师。初入佛门。曾发大愿。常生娑婆浊世。提诱群生。又见高僧慧布法师说:“西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花中受乐。何如三涂极苦处救众生也。”他更坚持己见。轻谤净土。后来生了一场大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去向;病愈之后。在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的《净土十疑论》中看到:“初心菩萨。要须常不离佛。”又在龙树菩萨所造的《大智度论》中读到:“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由是顿悟前非。尽弃生平所学。专修净土念佛法门。看了这个发生在佛门中的历史故事。不知那些发愿欲留在世间普度众生的人。作何感想? 其实。稍有智慧的人都可以看出。念佛求生西方。正如现代人出国留学一样。等到将来学成归来。再为国服务。往生的人。佛经说。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碍辩才。善说诸法秘要。而且教化随意。来去自如。我们将来从极乐世界回来。那是“乘愿再来”。那时可以任运自由。可以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化身千万亿。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多么自在!我们现在虽发心度众生。但能力有限。犹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如何度众生呢?所以对于那些轻蔑求生西方的人。我们只好借用古人的话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和“不可与夏虫语冰也”。 佛为世人“量身定制”了如此一个易修易行之念佛法门。却反而遭人毁谤而不信。殊不知《华严经》号称“经中之王”。尚且弘扬净土法门;又等觉菩萨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都修持念佛法门。都以极乐为归宿处。毁谤和不信念佛法门的人应该自问一下:这些大菩萨的智慧难道都不如我吗? 净空上人说:“学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轮回。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愿学佛者。其故安在?有很多道德高尚、学问渊博之人。就是不肯学佛。此种人自以为见解比佛还高明。对佛所说之法尚有欲批评检讨之处。此之谓世智辩聪。为人生八难之一。实为最可怜悯者。”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世人不遵佛语。不听祖师大德之教诫。自作聪明。平白错失了于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的大好机缘。怪谁? 七、认清我们的娑婆世界 佛教把一切的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净土。另一类是秽土。 “净土”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从来未在其他学说或宗教里提起过。它是专指诸佛清净平等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可以称之为“绝对世界”。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样样都“绝”了“相对”。例如:只有善没有恶、只有美没有丑、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只有光明没有黑暗......等等。 “秽土”则是未断烦恼、未了生死的凡夫所住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可以称之为“相对世界”。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样样都相对、矛盾。例如: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恶......等等。 根据这个分类。我们不想可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当然是净土、是绝对世界;而我们现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肯定是秽土、是相对世界了。 我们现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佛经称之为“娑婆世界”。是一个充满缺陷和痛苦的地方。证诸事实。的确如此: ●地理方面:有崎岖难行的高山深谷。也有风波险恶的江河大海。不时都有山崩、地震、海啸和陆沉的现象发生。 ●气候方面:晴雨无定。寒暖不一。有时天晴久了。就造成五谷不生、饿殍遍野的旱灾;雨水多了。又造成山洪暴发、江河决堤的水灾。 ●生物界方面:动植物都不庄严。都有与生俱来的生老病死。还要面对种种意外灾祸的发生。诸如瘟疫、车祸、沉船、空难、水灾、火灾、风灾等等。简直忧患重重。不一而足。 ●身寿方面:众生的身体皆由四大(地水火风)合成。四大不调即生病。四大分散即死亡;寿命则人生七十古来稀。有者甚至未见天日。一出娘胎即夭折。一命呜呼了。 ●心智方面: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人人都有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思惑(贪、嗔、痴、慢、疑)。所以不能出离三界。也很难悟道证果。 ●人事方面
佛学常识问答 一
: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妒嫉、仇恨、斗争、残杀。甚至发生世界大战等等。 这些都还只是粗显的。更大的人间浩劫。乃是劫末所起的“小三灾”和“大三灾”。 根据佛经说。我们所住的世界。在每一小劫中。都会发生一次“小三灾”。一小劫。是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算起。每过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再由十岁。每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这样合一减一增的时间。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100×2=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即有饥馑灾。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类因饥饿而死亡无数;当人寿减至二十岁时。即有瘟疫灾。人类又因病死亡过半;人寿减至十岁时。即有刀兵灾。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触之即死。加上人类自己又互相仇恨、残杀。一直到人类所剩无几为止。 若问为什么会有“小三灾”?那都是世人多行不义。常造十恶所召致的恶果。真是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人类经过小三灾的打击。所存无几。因此感到惊惶。开始舍恶向善。断恶行善。于是人寿也开始百年增一地渐渐增长。至于为什么每一小劫都有一次人心恶则寿命减、人心善则寿命增的周期性的盛衰回转?这大概就是“诸行无常”、“物极必反”的道理吧。 今天。人类的寿命。是处于百年减一的减劫过程中。不信您看。释迦佛住世时。人类平均的寿命为一百岁。佛入灭至今才二五四四年(但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三年。迄今已三○二六年)。现在世界人类平均的寿命只有七十岁左右。比起佛世来。已减少约三十岁了。接下来人寿将会愈来愈短。虽说现代医药发达。医疗技术进步。但由于人心越来越险恶。以致许多前所未闻的、且又无药可治的奇瘟怪疫纷纷冒现。相继向人类袭击。单单一个“爱滋病”。就搞到医药界一时束手无策。这就是佛教所强调的“神通不敌因果”的正面教材。世人于此应有所醒悟才是。 人寿越来越短。显示距离发生小三灾的时日。已愈来愈近了。未来的人类。将会面对人间三大浩劫。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呀! 至于“大三灾”。是世界进入坏劫时所发生的火、水、风三灾。据佛经说。每一世界。都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每一中劫又各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等于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所谓“成”。即世界由众缘集合而组成;“住”即众生安住。有动植物。有国境。有历史;“坏”即开始毁坏。初十九小劫。坏一切动植物。后一小劫。坏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空”即坏尽后。一切俱成虚空。世界就是这样不停的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科学家已证实。宇宙中的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进行著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但他们还算不出每一世界的寿命有多少长。佛教却说合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等于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这也就是每一世界由成至毁的年数。 当每一世界进入“坏”劫时。首先来临的是大火灾。是时天上同时出现七个太阳。以焚烧此世界。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初禅三天。一切都烧成灰烬;接著而来的是大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二禅三天。皆为大水所浸;最后到来的是大风灾。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三禅三天。一切物质都被大风吹散破坏。直至世界灰飞烟灭无形无相而后已。 若又问为什么会有火水风三灾?根据因果。世人内有贪心。外有水灾;内有嗔心。外有火灾;内有痴心。外有风灾。由此可见。水火风三灾。乃众生共业之所召感。心生则境生。心有种种不同。故境亦种种不同。然境的性质。必似其心。这也正是佛教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若妄心不起。则根身不生。世界亦不现矣。 我们的世界。现在正处于“住”劫中。是于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之第九小劫。再过十一小劫。即要开始坏灭了。聪明的人。最好赶紧念佛。求生西方。当“小三灾”或“大三灾”来临时。我们已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才是避开人间浩劫的上上之策啊! 我们的世界。因有种种的缺陷和痛苦。所以佛经才称之为“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堪忍”。即是不堪忍受的痛苦。我们都甘心地忍受了。为什么大家都堪能忍受呢?因为大家都如古人所说:久处鲍鱼之肆。不闻其臭。 佛经又称我们的世界为“五浊恶世”。“浊”是“污染”的意思。“恶”是“恶劣”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它受污染的程度已达到非常恶劣和严重的地步了。 五浊者。一、劫浊。即时代受污染;二、见浊。即世人的见解受污染;三、烦恼浊。即世人的思想受污染;四、众生浊。即人性受污染;五、命浊。即生命或生活受污染。 放眼世间。的确样样皆受污染。而
烟雨江湖佛学常识
且有愈来愈严重之势。尤其今日。随著科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为了获得丰裕的物质生活。人人都向“钱”看。都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因此人心亦随之都变得更贪欲、嗔恚、愚痴。人性也愈来愈趋向自私、冷漠、扭曲。人人身犯杀、盗、淫;口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犯贪、嗔、痴。所以。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十恶充满的社会。乱象丛生。 在生活环境方面。同样的随著科技的进步。人类有能力使高山低头、河流改道、森林变秃地。加上工业迅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料日愈严重。现在已搞到空气污染、食物污染、地球升温、水源枯竭、沙漠扩大、物种减少。连臭氧层也破了洞。埃尔尼诺现象、拉妮娜现象接踵而至。世界到处都是乌烟瘴气!科学家已发出警告。如果这种污染的现象不获改善。再过五十年。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 佛教说“五浊”中之“劫浊”(时代受污染)。乃因后面之四浊(包括世人之见解、思想、人心、人性)受污染所促成。不知道科学家、教育家们对今日将陷世界于万劫不复之境的污染。已找出它的根源了吗? 娑婆世界。名符其实。样样皆苦。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不但生活环境的“依报”充满了缺陷和痛苦。其“正报”身心。也一样充满了缺陷和痛苦。佛经便说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何谓“三苦”? 1、苦苦。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 2、坏苦。那是每当偶尔出现的快乐失去时。所产生的痛苦。 3、行苦。那是诸行无常、不停变化、不得安定的痛苦。 何谓“八苦”? 1、生苦。在胎如处牢狱。出胎如钻穴隙。嫩肤一遇空气。痛如刀割。所以初生的婴儿。无不呱呱大哭一场。 2、老苦。人的身体发育到了顶点。即是老化的开始。这时生理退化。渐渐眼花耳聋。气虚体弱。动作迟钝。步履蹒跚。 3、病苦。人体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四大不调时。就会生病。缠绵床第。呻吟不已。 4、死苦。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剧烈。人将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马分尸。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5、爱别离苦。生离已凄怆。死别更断肠。以及好景凋逝。财产毁于一旦。凡此种种。都常使世人泪满襟。 6、怨憎会苦。恶的眷属来败家。或时常与仇人见面。都是难以言喻的痛苦。 7、求不得苦。求名求利。以及所谋不遂。皆令人百般无奈、迷茫、失望。浩叹造化弄人。 8、五阴炽盛苦。五阴又名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它的作用炽盛。把人的真性盖覆了。使人迷惑颠倒。妄生分别执著。造作诸业。故人死之后。复须再生。 何谓“无量诸苦”? 人人除了上面所说之三苦、八苦之外。尚有来自人事方面的无礼、侮辱、诽谤、污蔑、漫骂、冤枉、加害等等。并有来自自然界的日晒、风吹、雨打、饥渴、寒热等等。 总之。我们的“依正”二报。皆恶劣不堪。尽管如此。我们毋须绝望。此地不好住。自有好住处。身心虽然苦。自有脱苦之妙方。佛不是跟我们介绍过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吗?只要我们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极乐世界可以九品往生。我们即使生于下下品。也能够: ●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 ●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 ●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 ●有莲花化生之乐。而无胎狱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坏之老苦; ●有自在康宁之乐。而无病痛之病苦; ●有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会相聚之乐。而无与所爱别离之苦; ●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怨憎相会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之苦。 像这样人
佛学常识
生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全都没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彻底的解脱人生痛苦之道啊! 摆在世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因惑(愚痴迷惑)造业。因业受苦。依旧留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受苦。永无出期;另一条则是赶紧修行佛法。断惑证真。背尘合觉。方法最好是念佛求生西方。蒙佛来迎。往生极乐。永享妙乐! 然而。希冀佛来接引。往生极乐。必须下定决心。一心念佛。才有成功的希望。 清时名士郑板桥。有一首寓意深刻和传诵千古的咏松诗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们今天的身是业报身。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是充满天灾人祸的娑婆世界。正如诗中的松树。立根原在高山上之破岩中。松树因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故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傲然屹立于天地间;同样的。我们若能牢牢抓紧弥陀圣号不放松。一句佛号念到底。也能够不为邪魔外道所惑。不为五欲六尘所迷。进而由充满缺陷痛苦的娑婆世界。往生到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从众生生死往来的秽土相对世界。进入于诸佛菩萨美妙的净土绝对世界。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啊! 一般俗人。只知求名求利;有智慧的人。求生西方。您呢? 八、往生极乐的三要三不 由于悚于生死之剧苦、轮回之路险、三界之无安。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于此生中。一定要了却生死、脱离轮回、跳出三界、往生极乐。决不能再俟来生。 然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虽说易往易生。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起码你要发心修行。做到“三要三不”。才有资格往生。 何谓“三要”? 一要:深信 十方诸佛。虽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能度一切的众生。然而你若不信他。他就没有办法度你。这犹如电视台全天候广播。可是你不愿扭开电视机。便看不到其节目一样。 因此。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强调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净宗的历代祖师。亦无不叮咛劝信。例如:八祖莲池大师说:“往生净土。要须真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九祖蕅益大师更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由此可知。念佛一法。首要深信。譬如鸟儿。没有翅膀。肯定不能飞向青天。人若没有深信。也是不能往生西方。信什么呢? 1、信自。就是要深信自己本具佛性。本来就有与佛一样的智慧与能力。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迷失了。只要去掉妄想分别执著。立刻就能恢复原有的德能。与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 2、信他。他指释迦牟尼佛之言。和阿弥陀佛之愿。释迦牟尼佛说有极乐世界。肯定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愿要接引众生往生其国。只要众生一心念佛。发愿求生。佛必来迎。决不食言。 3、信因。深信以散乱心念佛。尚且能够成为将来生西种子。何况一心念佛。岂有不往生之理。 4、信果。深信极乐世界之有无数的等觉菩萨聚会一处。乃是念佛之因而得往生之果。这种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情形。正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的合乎逻辑。真实不虚。 5、信事。深信离此十万亿佛土之外的西方。确有一个极乐世界。其国人民。但受诸乐。无有众苦。而我们只要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必定得生。 6、信理。深信我们本具的真心佛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乃是法界体。极乐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在我们自己心中。我们所见到的阿弥陀佛。是自己的真心佛性变现出来的。并不是从外面来的。乃至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也都是我们真心佛性本来具足的东西。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以上六条。乃蕅益大师的宝贵教示。做到了。才是圆满的“深信”。否则即不圆满。 二要:切愿 佛在《阿弥陀经》的正宗分里。说了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之后。即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佛在此经里第一次劝人发愿。 又在正宗分末后一段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佛第二次劝人发愿。 第三次是在劝愿流通时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劝信、劝行。只各有一次。劝愿竟有三次之多。可见“发愿”一事。至关重要。易言之。此经的扼要处。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请“发愿”也。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劝人发愿呢?这是因为弥陀佛有愿。凡发愿欲生其国者。必亲来接引。所以释迦佛便再三的殷殷叮嘱世人发愿。倘若我们发愿之后。临命终时。不生极乐国。便是释迦和弥陀说妄语。以两人都是已证至果的圣中之圣。所说肯定不是妄语。而是如实语。所以“净土虽遥。有愿必生”。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蕅益大师便很肯定的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依此而论。若信不深和愿不切。念佛就是喊破喉咙也是枉然的。 既知念佛法门。信贵深。愿贵切。那么我们便应矢志不移地坚固求生西方之愿。但如何才算是“切愿”呢?起码你要对下列各项具有一股非常强烈的愿望: 1、愿离娑婆。娑婆充满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是故。尽此一报身。一定要脱离娑婆。决不能再等来生。 2、愿生极乐。极乐是一切众生的乐园。是一切众生的最佳归宿。是故愿在此生中。一定要往生极乐。 3、愿阿弥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于此生中。如愿往生。 4、愿一切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顺境。亦不变我生西之愿。 5、愿一切功德。庄严佛净土。作为我生西之助。 6、愿我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 7、愿佛及圣众。放光接引。异香天乐。西方圣境。如在目前。以令闻者见者。悉发菩提心。求生极乐。 8、愿花开见佛。悟无生之后。再入娑婆。普度众生。 因为“发愿”极其重要。所以念佛人在念佛之后。无不“回向发愿”。在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之后。即等于我们与佛有了一个这样的契约:当我们临命终时。佛一定要来授手接引。这个契约。是神圣的、永恒的。直至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而后已! 三要:力行 有了“深信”和“切愿”之后。自自然然的你就会“因信启愿。因愿导行”。而“力行”不懈地持名了。 蕅益大师曾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由此可知。我们将来往生品位之高下。乃胥视我们现在念佛的功夫深浅而定的。功夫愈深。生品就愈高。古往今来。那些坐化立亡。撒手便行。潇洒自在地往生者。均是平时念佛的功夫到家。有以致之。 念佛法门。虽有实相、观想、观像和持名四种。然而其中以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著称。《弥陀要解》即指出:“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兹介绍持名念佛的七种方法如下: 1、高声念。即当神志昏沉。或妄念纷飞时。高声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长用高声。恐伤元气。及喉痛音哑。故不宜久行。 2、金刚念。即声在唇齿之间。口念耳听。能每字听得分明。自然心定。 3、默念。即不出声念佛。微以舌尖敲击前齿。心念相应。音声历然。 4、禅定念。即坐禅时。澄诸念虑。寂然不动。然后以清净心。默念佛号。不缓不急。绵绵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则纯熟。三昧忽尔现前。 5、追顶念。念时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空隙。因追顶紧密。故能使杂念无法出现。 6、礼拜念。即念一声佛号。拜一次佛。这样能使三业清净。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劳。故应量力而行。 7、十口气念。极忙之人。无时间念佛。可于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气念。即念佛不拘声数。但以尽一口气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气。 若问上述各种念佛方法。那一种最好?答案是:当你觉得用那一种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净。不起杂念。这一法便是此时最好之法。所以有时这一刻用甲法最好。下一刻若觉得不济事。可改用乙法或丙法。总之要以能克制妄念者为准。故不能硬性规定。那一法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规定。恐怕难收念佛之实效。应善自调和为尚。 何谓“三不”? 1、不怀疑 “不怀疑”就是不可有丝毫的怀疑。念佛人对下列事项绝对不可存有丝毫的怀疑: (一)不可怀疑自心。自心即佛性。有佛性者。必定成佛。 (二)不可怀疑佛言。佛说有极乐世界。肯定有极乐世界。 (三)不可怀疑佛愿。佛愿要接引众生。肯定必来接引众生。 (四)不可怀疑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 (五)不可怀疑佛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乃集十方佛国之美好于一身的净土。故其他佛国都不能与之相比。 (六)不可怀疑法门。此法门为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一个极其特别奇妙的法门。能令人就在这一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故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相。同声赞扬;谁若对之怀疑不信。那便是放弃了在这一生成佛的机会。实在愚不可及。 要知道。世人虽念佛。只要有一丝毫疑情存在。有福报者。也只能生到西方之“边地疑城”。福报差者。疑障起来。即不能往生。太可惜了。 2、不夹杂 “不夹杂”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夹杂其他的法门。要一门深入。 为了避免念佛人患上夹杂的毛病。净宗建立了“五正行”如下: (一)读诵正行。即专读诵净土三经; (二)观想正行。即专观想极乐庄严; (三)礼拜正行。即专礼拜阿弥陀佛; (四)称名正行。即专称念弥陀名号; (五)赞叹供养正行。即专赞叹供养弥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被印光大师列为净宗经典之一。及净空上人也说它是净宗的“心经”。那是大有道理的。因为此经把念佛的精要。和盘托出。它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众生的心。忆著佛和念著佛。现在和将来。一定可以见到佛。离成佛已经不远了。其间用不著假借其他的方法作帮助。一句佛号念到底。自自然然的即得大智慧。心开意解。见性成佛! 此经所说的“不假方便”。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夹杂”。蕅益大师就正告世人:“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著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 3、不间断 “不间断”就是念佛不可间断。要绵绵密密。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毋令暂忘。这也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说的“净念相继”。 要做到不间断。和净念相继。除了定时的早晚课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不停的想著佛和念著佛。 今人做不到“不间断”的理由很多。诸如工作忙、学习忙、应酬忙、娱乐忙等等。不一而足。其实。念佛是一切法门中最最方便的了。无论行、住、坐、卧、路上、车上、船上、做事、娱乐。乃至大、小便时。只要有心。都可以念佛。谁说没有时间念佛。那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自欺欺人。扪心自问。必然有愧也。 上面曾说过宋朝莹珂法师往生的故事。像他那样既破戒又造恶业的人。之所以也能往生。关键即在于他不眠不休不间断的专心念佛三昼夜。 以上所说的“三要”。乃往生的必备条件。盖信不深不能往生西方。信虽深而愿不切也不能往生西方。信深了。愿切了。如果没有力行念佛。同样还是不能往生西方。可见。深信、切愿和力行。乃往生西方之“三资粮”。既是资粮。当然不可或缺。而且愈多愈好;再加上不怀疑、不夹杂和不间断之“三不”。往生一事。可操左券。决不落空矣!蕅益大师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理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业往生。即是凡圣同居土。 ●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土。 ●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土。 ●信愿持名。持到
佛学入门常识图片
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土。 由大师的开示。说明了凡是信愿持名者。可以九品往生。可以圆净四土。那是一点也不假。都是真实不虚的事! 九、往生极乐的九字真言 我们要先声明。这里所说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语”、“真言”。而是能帮助世人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之境界的九个字。 这九个字。就是: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净宗历代祖师大德。鉴于许多世人虽然努力念佛。但不得力。临终时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无心。有以致之。于是。他们将前人念佛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结合起来。得出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时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这九字真言。是念佛法门的要诀。是修行念佛的心法。谁能依此要诀、心法去修。势将不难达致佛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境界。 所谓“发乎心”。就是佛号要由心而发。 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识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即“真心”和“妄心”。 “真心”又名真如、实相、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圆觉、法身、涅槃......等等。名相虽多。而体则一。它是属于本有的。真净妙明。永不变异。当我们的心绪宁静。无念而又无想时。就是这一种心现前;“妄心”又名缘虑心。它是属于后天的。常起妄念。时生时灭。当我们的六根入了六尘。而起思虑和分别时。就是这一种心现前。 简单一点说。真心就是“清净心”;妄心就是“染污心”。 那么念佛应由什么心而发呢?当然要由清净无染的“真心”而发。绝不能由染污的“妄心”而发。偏偏世人都与此相反。多数是由“妄心”而发。不是由“真心”而发。于是乎念佛时。心潮汹涌。妄念纷飞。这就难免“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边”了。越念离佛越远。永远也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须知。“一心不乱”之一心。指的就是真心、清净心。念佛要“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还渗杂著别的念头。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一心才是“真心”。二心乃是“妄心”呀! 因此。念佛时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的贪、嗔、痴、慢、疑统统放下。以使心境清净平静。保持于一。不生二念。 如果能够以清净之心来念清净之佛。自能与所念之佛。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达致一念感应一念佛。念念感应念念佛之境。这样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 所谓“出乎口”。就是声从口出。 从什么口而出呢?要从“心口一致”之口而出。 许多人念佛。口里念佛。心在打妄想。心口不一致。这样念佛。叫做“不老实念佛”。这样念佛。古德说:“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必须心口一致。亦即口里念佛。心中想佛。这样念佛。才叫做“老实念佛”。这样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实效。所谓“功不唐捐”。你就不会白念了。记住:佛号由口而出时。必须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符合“出乎口”的标准。 所谓“入乎耳”。就是音从耳入。 音如何从耳而入呢?就是在念佛时。所念的佛号。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无声的默念。只要注意听。一样也可以听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用心静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任何纷乱的思潮都会立刻沉寂下来的。 在“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三字为最重要。因为能否达致“一心不乱”。此为关键。为了做好“入乎耳”的功夫。念佛必须不缓不急。因为太慢了。人容易昏沉。太快了。又听不清楚。影响“入乎耳”的功夫。 为了达致“一心不乱”的境界。我们必须时常审察自己: 发乎心时。心里是否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出乎口时。口里是否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入乎耳时。耳里是否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则妄念就会越来越少。乃至于无。“三昧”自会忽尔现前。令你亲证“一心不乱”的境界! 念佛贵在“一心不乱”。不在于多念快念也。而“一心不乱”。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两种。事者相也。即著相而修;理者性也。即称性不著相而修。修念佛法门。一般均由有相入于无相。先往生有相之“凡圣同居土”。进而契入于无相之“常寂光土”。只要到达“凡圣同居土”。则“常寂光土”指日可期矣。因为: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谁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或想成为往生极乐的新科状元。就必须对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即使障深慧浅。一时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至少也能“工夫成片”。也就是当烦恼起时。念佛能把它压下去的工夫。 当代的净空上人告诉我们:“一般行者所讲的‘工夫成片’。就是《无量寿经》中之‘一向专念’。念到工夫成片。到临终阿弥陀佛来接时。先有佛光照到行者。业障立时消灭。工夫自然加倍。达到了一心不乱。若是已经念到事一心。经佛光一照。即能达到理一心。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一心不乱。不必顾虑。只要老实念佛。一定成就。” 用现代的话来说。“工夫成片”约相等于精神初度集中;“事一心不乱”约相等于精神中度集中;“理一心不乱”约相等于精神高度集中。《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说。谁能使精神高度集中。那么。明自心、见自性、开智慧、得神通。无事不可办矣! 于此要祝愿所有念佛人:把清净心念出来。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共同朝向念佛的最高境界迈进! 十、往生极乐的三种福业 为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亦为了确保在往生时。不发生障碍。一切志欲生西的人。除了念佛之外。还要多多注意“善根福德因缘”的培养。因为《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的意思是说:不可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和微少的福德之缘。得生极乐国。 在往生极乐的三要(信愿行)之“行”中。便有“正行”和“助行”之分。“正行”就是老实念佛。“助行”就是能帮助正行达致其目的的工夫。而《阿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指的就是正行老实念佛。“福德”指的就是助行修福的工夫。又前者是“因”。后者是“缘”。当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了。那么往生一事。肯定就没有问题、没有障碍了。 往生是大福报之事。世间没有一种富贵能与之媲美和相提并论。这可从凡是往生的人。都能身无病苦、预知时至。和佛菩萨亲来接迎等等瑞相看出来。那种伟大的场面。就连鼎鼎大名、以戒律著称的弘一大师。临终之时。都流下欣喜、感激的眼泪! 这种大福报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又应如何修福呢?《观无量寿佛经》告诉我们: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现在。我们依据佛之所说。特将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应修习的三种福业。略作解释如下: 第一种福 ●孝养父母。这包括要使父母增加财物、替父母办理事务、供给所需之一切、不可违背其意愿、奉献自己之所有。但是最大的孝。乃是劝导父母皈依三宝。和求生西方。 ●奉事师长。这包括要恭敬顺从、替老师办事、要听从指导、常以财物奉敬老师。对出家的法师。还要恭迎法师、见到法师要心生欢喜、恭请上坐、以上好之饮食供养、不可违背法师之教导、不可改变对法师的信仰和敬爱。可是。现在是末法时代。佛经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由于我们很难遇到善知识。所以必须“依法不依人”。最好依照净土经典去修。可保绝对无误。 ●慈心不杀。要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视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如姐妹。不得伤害或残杀他们。 ●修十善业。十善是做好人的根本。也是学佛的基础。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修十善。修行十善。善有善报。福德无量;不修十善。便是造十恶。恶有恶报。往生必有障碍。十善者: (一)不杀生。即不可杀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根据《十善业道经》说。不杀生的人有十种的功德: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将来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二)不偷盗。即不可偷拿或盗取人家的财物。不偷盗的功德: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天生。将来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三)不邪淫。即不可有男女不正常的茍合。不邪淫的功德: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即美色当前。不
反常识的佛学讲解
会对之评头评足);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将来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四)不妄语。即不可说虚妄不实的假话骗人。不妄语的功德: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爱敬;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五)不两舌。即不可说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感情的话。不两舌的功德: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将来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六)不恶口。即不可说粗恶、侮辱或咒诅他人的话。不恶口的功德: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没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将来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七)不绮语。即不可花言巧语。或说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不绮语的功德: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问答;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损。 (八)不贪欲。即不可贪爱五欲(财、色、名、食、睡)。不贪欲的功德: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将来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九)不嗔恚。即遇事不顺或受人侮辱时。不怀恨于心。也不发怒于形。不嗔恚的功德: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将来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十)不愚痴。这里所说的愚痴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确。认识有错误。要不愚痴。唯有多闻佛法。了解佛理。不愚痴的功德: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不论年龄、知识、学问、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宁损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安住在通达无碍的正见之中);十、不堕诸难。将来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一个明白事理的善人。愚痴的反面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所作所为。无不是福。 第二种福 ●受持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个人受持了三皈。才算是正式的佛弟子。佛经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落饿鬼;皈依僧。不作畜生。”这三句话。就已说尽了三皈依浩大无边的功德了。 ●具足众戒。三皈之后。还要遵守各种的戒律。戒律的意义是约束自己。做你应该做的。不做你不应该做的。凡佛弟子。在家的人。要持五戒;出家的比丘。要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持三百四十八戒;修大乘法的人还要持菩萨戒。一切的戒都能令人防非止恶。若犯戒就是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 ●不犯威仪。就是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样子。要守修行人的规矩。如行住坐卧。都要端端正正。令人见了。生恭敬心。若是有轻浮的举动。便是违犯威仪。持戒和守威仪。都属于修福。 第三种福 ●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念佛人一面要求自己往生净土。完成佛道。同时还要随缘广度众生。利乐有情。“上求佛道”是自利、修慧;“下化众生”是利他、修福。所以念佛人一定要发菩提心。自利利他。福慧双修。 ●深信因果。念佛人要深信“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因为一个深信因果的人。肯定不会胡作非为。造作伤天害理的事。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是善。就是修福。更重要的是。念佛人要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为“忆佛念佛。必定见佛。”当见到了佛。何愁不开悟成佛? ●读诵大乘。念佛人应要读诵大乘佛法的经典。以便了解大乘佛法至极圆顿的道理。像读诵净土五经。便是读诵大乘之经典。 ●劝进行者。我们不但要劝导那些向来不念佛的人。来参加我们的行列。做一个深信、切愿、力行念佛的人。而且还要劝导那些已经念佛的人。更进一步。由妄心念佛而净心念佛。由事一心不乱而理一心不乱。大慈菩萨曾说:“劝一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劝百人千人念佛就是真菩萨。劝万人念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由此可见。劝人念佛。有无穷无尽的福报。 上面所列之三种福业。佛说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成净业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修成净业之真正种子。显示“三福”不只是世人克尽本分培养优良品德之福业。也是一切世人往生极乐世界之净业。 昔时有人问莲池大师:“一个人不信净土。不愿修念佛法门。恐是此人福薄?”大师答道:“确是此人福薄!”净土念佛法门是一个使人直接成佛的法门。没有大福报的人。不会遇到它。就是遇到了。也不会对它信愿行。例如《无量寿经》中就说到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他们听佛讲此经。听了很欢喜。也希望自己将来作佛时能跟阿弥陀佛一样的伟大。但他们仅动此欢喜心。并不发心念佛。和求愿往生。佛说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可惜善根福德不够。所以今生不能一闻即信、愿、行。 这样的例子。现在多的是。直到去年(一九九九年)十月。根据统计全世界的人口已达六十亿。但有几人遇到此念佛法门呢?又有几人一闻就能信能愿能行呢?可以说万中无一。此无他。善根福德因缘不足。有以致之。如果有人对此法门。一闻即能信能愿能行。肯定此人必如《金刚经》之所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些一生造恶业。但临终却能忏悔和念佛之下下品往生者。他们也都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他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肯定都大过曾经供养四百亿佛的人。 谁想证知自己是否有大善根、大福德和大因缘。那可从自己对念佛法门。是否一闻即能信、能愿、能行看出来。若如是者。应当加倍努力念佛。修善积福。千万不要错过了此千生万劫都难以遭遇的一生成佛的绝好机缘;若未如是者。亦应见贤思齐。赶紧信愿持名。搭上成佛之快车。方不枉为人一生啊!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26408.html
以上是关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和他的西方极乐世界 中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和他的西方极乐世界 中;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