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正确的拜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正确的拜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正确的拜佛
正确的拜佛 拜佛为何要五体投地呢?如果大家能了解拜佛可以健康长寿。使我们大脑得到运动。有助于开智慧的话。自然都会愿意去拜佛。所以拜佛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开智慧。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安详。是福慧双修的好方法。 只有了解其中的道理之后。才易于起信。知识分子尤其如是。否则便会误会拜佛是迷信。以为拜佛的人自己不知努力而终日祈求。其实。拜佛若有所求。也只是求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便无论他的学问多大。社会地位多高。也会在佛前心甘情愿五体投地了。 小孩子不了解这当中的道理。所以。当你带他到了道场的时候。不要勉强他跪。不要勉强他拜。除非事先跟他沟通过。有时。我们发现东方人。身为长辈者。有强烈的支配欲。非要别人听从他的命令不可。所以老人家带着小孩到了道场。他自己拜下去了。若发现小孩子仍傻楞楞地站着。就急切地催促他“跪下!跪下!”他跪是跪了。拜也拜了。但嘴巴同时念念有词。不知在骂人。还是骂菩萨? 佛菩萨当然不会计较。因为他们心中已无我相。如果用这个样子顶礼法师呢?有时却会使法师起了烦恼。因为看到那个小孩一脸的不高兴。嘴里又念念有词。法师的心里就难过了。所以。不要勉强别人。佛菩萨和法师都不会在乎有没有人拜他。法师是佛的弟子。佛怎么做。他就怎么学。修行人并不希求人家向他拜。只是传统已经形成。只好让人家运动、运动。开开智慧罢了。 一般喜欢爬山的人。不只爬小山。还要爬大山、高山。甚至很危险的悬崖峭壁都要去爬。爬过了。他就很有成就感。站在山顶上。志得意满。顾盼自豪。但是。有一座山很难爬。天下没有几个人能超越它。那就是我们心里的“我慢山”。甚至于大修行人。也往往在此败落。留下“千年道行一朝丧”的遗憾。名利永远是人心的腐蚀剂。所以。信徒的礼拜。可以算是对修行人的考验;别人拜他的时候。自己心里有没有飘飘然的感觉?有的话。那就糟了。因此。修行就是在“修心”。 很多人常到寺院拜三昧水忏。其中有多少人了解三昧水忏的典故呢?悟达法师当年做了国师。连皇帝都要向他顶礼。并特别用檀香木做了一张高高大大的座椅供养他。当皇帝率领文武百官礼拜国师的时候。不免使他洋洋得意起来;心想“哈哈!皇帝都拜我。我师父都没得过这种殊荣呢!我比师父还了不起!”国师平常小考、中考都考得很好。偏偏这个大考出了问题。他平常爬山是逢山过山。什么悬崖峭壁都经历过了。就是跨不过这座“我慢山”。护法神看到。摇头三叹。离他而去。护法神一走。那个在他身边跟了十辈子的冤鬼。终于等到机会了。立即钻进他的膝盖。变成人面疮。这个故事还记得吧? 在佛教里。拜的学问是很大的!拜的人要有学问。受拜者更要有学问。希望从今以后。人家拜佛要心无挂碍。有的人皈依了佛教。但他拜不下去。为什么?不愿意拜木头呀!佛是不需要我们拜的。佛要是需要我们拜的话。就不能称佛。为什么拜佛的功德很大?因为拜佛能使身体健康。开智慧。那是千金难买的。这不是功德无量是什么? 我们的一切烦恼痛苦起因于太执着。现在学佛了。以后要放下执着、放弃不好的习气。但是突然间要改也很不容易。要有技巧。必须婉转。尤其劝说别人时。更要如此。因为一执着。心里就没有光明。现在学佛皈依了。拜佛就要面向光明。可是要有技巧。要婉转。所以拜佛时。五体投地之后。接着手要提起来转一个弯。再张开。这是象征得到光明。在双掌着地时。手掌向里边不是黑暗的吗?当很婉转地张开就得到光明了。这表示接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摩诃萨的慈悲智慧。然后握拳。这时不叫执着。叫做把握。你“把握”了就不要只放在自己的口袋。你还要很婉转有技巧的还诸大地。因为大地培育了众生及一切生命形态。在顶礼拜佛时。要将我们的无明烦恼等执着。很婉转。很善巧地放下。同时把握慈悲智慧;除自己受用外。还要回向在大地生长的一切众生。然后就用手指尖撑起上半身。 为什么要向内转?因为从心里面向内心求。向内心去反省。你有了智慧光明、慈悲喜舍。你便要向外宏扬。除了这表法。它还有另外一种意思:我们手的内侧有三条经络。第一条是肺脏跟淋巴系统。中间的一条是血管跟神经系统。第三条是心脏系统跟小肠消化吸收系统。惟有这样提起来转一个圈。才能完全发挥两面肌肉的运动。 为什么有的人平常做早晚课时。或参加法会诵经持咒拜忏时。会喘气?因为不懂技巧。无论念佛、诵经、唱赞都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这是让我们训练呼吸。人的一生过程与呼吸有极密切的关系。譬如持名念佛。就是称念阿弥陀佛。执持佛的名号。持名念佛法门也有很多种方法;有一口气念十句佛号的。因为他的横膈膜运动量很充足。即丹田之力很充足。而且很有经验。可以一口气念十声。甚至二十声、至三十声以上。不急不缓、不喘。所以持名念佛法门有一口气多念。有多口气(换气)多念。有用上气念。也有用下气念;不懂的人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念。因此就会喘。为何容易喘呢?原因就是没有拜佛。就算有拜佛。也不懂要领。如果能用正确的
佛学常识大全500条
姿势来拜佛。能量场就会扩大。呼吸就会顺畅。气血就容易流通。 有一位老太太觉得佛教很好。所以希望她的女儿也能接触佛法。亲近法师。但是因为她女儿和婆家的眷属都是很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成为障碍。她女儿十七年来鼻子一直过敏。屡医不愈。现在已届中年了。所以她很希望我能帮她的女儿结个善缘。但因女儿心有疑虑。自认并非佛教徒。所以不太愿意来亲近法师;她也担心法师不喜欢她。因此总不肯听从母亲的劝导。后来。我对她说:“你不要叫她来寺院亲近法师。不要跟她讲结什么缘。做什么功德;只要告诉她来看医生。这样就好了。” 提供学习的场所是学校。用来治
佛学常识什么是发菩提心
病的场所就是医院。所以道场不一定叫它道场。《金刚经》上说的:“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以此类推。“所谓寺院。即非寺院。是名寺院。”因此我告诉老太太不要执着这些名称。回去只要告诉女儿。叫她来医院给医生看一看就可以了。 果然她照法师的话告诉她女儿。第二天。她女儿就来了。但她保持她的原则。一进门就说:“医生你好!”那倒无妨。反正“所谓医生。即非医生。是名医生。” 她四肢发达。肌肉很有弹性。为她诊断之后就告诉她:“你虽然很喜欢运动。尤其是游泳。但是。因为你皮肤不好。很干燥。又有香港脚。现在又有身孕。平常容易喉咙痛。中耳炎等。所以游泳对你不太适合。” 既然游泳不能解决鼻子过敏的问题。可见这种间接运动不适合。所以又告诉她:“你不如直接地运动内脏吧!”尤其她已有孕在身。有些运动容易导致流产。于是教她拜佛。但一听到拜佛。她就心有顾忌。说:“我们天主教没有这样拜呢!”我说:“你不要想那是拜佛。只是运动。不过你的运动有别于***妈的运动。你拜的时候。就面向着你的圣母玛莉亚五体投地好了。” “还有当你五体投地拜下以后。手要做翻掌、握拳后再翻掌的动作。并且要连续做三十六次才可以起身。”她说:“坐着做不可以吗?”我说:“不可以。因为这个时候。你足趾的闸门没有打开。手臂的闸门也没有打开。所以不行。圣母玛莉亚是慈悲的。何况你是在拜她。为了你的健康。免得***妈担心。还有你婆婆等着抱孙子。为了这些人。你就应该做这个运动。” 她又问:“那么。一天要拜多少呢?”我说:“既然你一天可以游泳一两个小时。那就拜一百零八拜吧!”于是她就照着这个方法去拜。结果拜了一个月以后。十七年的鼻子过敏就治好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拜佛不是迷信。如果佛菩萨要我们拜的话。那对她应该没有效才对。为什么还这么有效?就这一点可证明佛教的教主。不是要人向他礼拜的。可是。你单是去念佛号、诵经、持咒或打坐。缺少了拜佛。效果就不好。因为动静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一定要先拜佛。然后才开始诵经。持咒。这是有次第的。 记住。不可一到道场。看到人家在打坐。你也跟着打坐;人家在诵经。你也跟着诵经。但人家诵到那里。你却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念得太快了。跟不上怕不好意思。只好嘴巴跟念念有词。勉强地跟。到后来就容易喘气。有的人就生烦恼。有些太太很虔诚。惹得先生不高兴。就说:“你呀!不拜佛都没事。你拜佛参加法会回来脸青嘴唇白。还喘气。不拜佛、不信佛就没有这些烦恼。看你。一信佛就这样。” 因此我们真的要好好自我反省;如同进一所学校。本来就要按部就班。依照着一定的课程、教法和修法来学习。怎能盲修瞎练呢?因此。诵经持咒不要跟别人比。他快是他的事。你跟不来就是跟不来。因为每个人的肺活量、横膈膜一上一下的活动范围有所不同。 学佛皈依后。第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拜佛。能够一天拜一百零八拜。不气喘。不脸红。然后才开始打坐、诵经、持咒、念佛等等。这样效果就不一样了。有的人不明白。以为师父捉弄他;叫他拜佛。他就小声地跟人家说:“你看他天天都
轮回佛学常识
这么忙。他自己都不晓得有没有天天拜呢!”你要了解。你还没饱。你只好继续吃。别人吃饱了。只是招待你。不一定要陪你吃。同一桌吃饭。各人吃饭各人饱。他不吃他饿肚皮。你吃你饱。别人有没有拜。是他的事。你为了身体健康。为了让大脑运动。开智慧。你便得老老实实地拜。 另外。还发现一个问题。有一位老太太。因为膝盖痛。来看病。问她痛多久了?“一个月。”“以前有没有痛过?”“没有。”“
佛学常识六度是什么意思
有没有摔过?”“没有。”“有没有出过车祸?”“没有。”什么都没有。“那么你一个月前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特别的一些活动或事情?好好想想!”“啊!有啦。拜佛呀!”问她怎么拜。拜给我看看!她就在磁砖地板上“喀”的一声跪下去。头也“喀”的碰地。这么虔诚会有好报吗? 再问她:“除了膝盖会痛。你还容易头昏。对吗?”她说:“是啊!你怎么知道?好厉害喔!难怪人家说你有神通。”唉!有时想解释都很麻烦。拜佛。明明是为了健康。开智慧。怎么会拜到这般糊涂呢?不要说老人家。就是年轻人这样“喀”地跪下去。膝盖也会受不了。头也如此用力碰撞地板。不但开不了智慧。还会长个包。所以刚学拜佛的人。要用一个软拜垫。尤其是身材肥胖的人。他拜下去就起不来。所以要用软拜垫。让肌肉、横膈膜、腰大肌强壮了。然后才拿开软垫。一俟功夫纯熟。连拜垫也不用了。 一般人常爱比快。所以拜佛也求快。拜佛不要比赛快慢。平常我们的心就难得静下来。最难修的。就是动中修。凡是一举一动都是修行。所以身体虽然在拜佛。但仍应练习保持心如止水。拜佛拜到肌肉骨骼都很放松以后。这时就可以更进一步专注的来修心。虽然要拜得非常慢。但不能像机器人一样。喀!喀!喀!要像打太极拳的样子。慢慢的。很柔和很连贯地拜。佛教的“太极拳”仅有三招:九十度鞠躬、五体投地、脚趾用力提起臀部站起来。就这三招。全身统统都运动到了。 这时不必用软垫。因为跪得很慢。膝盖也不会受伤。一点都不痛。而且手指的力量也够。可用指尖把身体撑起来。功夫再好一点的人。就用三只手指。更好一点。就用两只。最好的只用一只。 在地毯上拜好不好?地毯有长毛。容易藏灰尘。有的人贪快。又给自己订了目标。十分钟要拜一百零八拜。所以拜得像风一样。一拜下去就起来。几次以后。地毯中的灰尘也跟着起来了。呼吸又很急促。所以拜下去就“哈咻!哈咻!”。本来是很健康的。拜了一百零八拜后。就鼻子过敏。所以家里或道场要是铺地毯的话。要准备毛巾或垫布使用。以防灰尘。 天上的电与地下的电。正负常常不一样。所以高楼屋顶上有避雷针。把上面的电导下来。电的产生。一定要形成一个循环才能导电。在我的《医缘说法》一书中。就谈到我们人类的电磁场。在印堂处的电磁场就与我们脚板脚背的电磁场不一样。因此。五体投地时。才能形成一个循环。如果不是五体投地。那个磁场就不能形成一个圆圈。因此就没有电磁场的变化。就不能与大地、大自然的电磁场打成一片。这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与智慧的开发。 现代人常常穿皮鞋。与大地的电磁场都绝缘了。古代人常打赤脚。对身体多少都有好的影响。了解这一点。以后如果前后院花园有草地。大家看清楚没有蛇或昆虫蚂蚁的话。早上起来最好打赤脚在草地上走一走。对身体很有助益;尤其是患高血压的老人家。把你的注意力和感觉放在脚板底。常常如此。就能帮助血压下降。不用完全依靠药物了。 因此。佛教的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如果小孩子问你:“妈妈。为什么佛菩萨都光脚丫?”你就知道怎么回答了。有时候小孩子问一些问题很有趣。也很实际。有一位妈妈居然回答小孩说:“因为那个时候印度很穷。没有鞋子穿。所以佛菩萨都打赤脚。”所以有很多年轻人、知识分子不能接受佛教。我们身为佛教徒。要好好反省、检点与忏悔。 有居士问到。拜佛的时候。到底往东拜好?还是往西拜好?或往南还是往北?又有居士说。反正拜佛就应该向着佛菩萨圣像拜才对。这让我想起一件事。记得大概在五年前。美国某个很有名、很大很庄严的道场。举行三坛大戒。因为是新成立的道场。刚拿到使用执照。正是百事待举的时候。因此很多事情都未准备妥当。可是三坛大戒时间已迫在眉睫。工作人员只好全力以赴。因为准备工作未尽理想。报名参加受戒的人又很多。所以在大雄宝殿举行法会。当大家一起拜佛忏悔时。发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有一位戒子站在第二排的外线道。倒数第一位。大众拜佛时。为求动作整齐画一。就一个命令一个动作。如同
元音老人 佛学常识
军队一般。只是用引磬代替口令而已。所以。“叮!”的一声。大家就拜下去。地方本来很大。但受戒的人多。这时场地便显得小了。感觉很拥挤。因此当他拜下去时。发现前面已无余地。想往后退。又发现后有成排的脑袋。大家拜时。他总不能站着不拜。因此。拜下去时。很直觉地反应就是往空的地方拜。因此。前面三尊大佛他没拜。却朝向走道那边拜。但拜得很自在。没有起烦恼。他没想到什么虔诚不虔诚。或恭敬不恭敬等问题。 后来他一拜下去时。就听到后面的人在讲:“胖又不知自己胖。还往后退!”另外一个人拜下去就回过头来说:“谁叫你头这么大?”他听了也觉得好笑。再拜下去时。他又向空拜。这时身旁的一位同修心地很好。看他再拜下去时。就伸手一把抓住他说:“这边才是佛。你是不是太感动、太虔诚。拜昏了头。佛在这边!” 他不想解释。也不适合在那种场合解释。在庄严的大雄宝殿中。除了维那的声音。及大众诵经、持咒、念佛声之外。不应该有其他声音。所以他就不讲话。继续往空拜下去。但旁边的人又抓住他:“过来这边。你是不是没戴眼镜?” 拜佛到底要向那里拜?一定要向着佛像拜吗?像这种情况。如果向着佛像拜。势必推到前面的人;往后退。就会挤到后面的人。应该怎么办呢? 正在杂念纷纭时。他抬头看到了三团光。他是一位受过科学训练的知识分子。平常就不相信神通、奇迹等事情。当时虽已近傍晚。但不致于有如此鲜亮的光团出现。难道是拜时头叩得太重。眼花了?他揉揉眼睛。再仔细看。光团仍在。而且自远而近。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整整看了两分钟左右。这时候。他拜下也看。站起也看。显然不能专心。后来他生起了贪念。想一直看下去。当再抬头时。光团已消失无踪了。 事后他在想。大概是佛菩萨要告诉他。心里有光才是重要。否则只是在装模作样。本来法会是让大众忏悔的。怎么会有人说;“胖不知胖?”“头这么大?”等等。所以我们拜佛时。要是没有忏悔心。不知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话。那拜佛忏悔有何意义? 六祖惠能大师说过。“礼本折慢幢”。本来一种礼貌。一种形式。是用来折服我们骄慢的“幢”。如同礼拜、鞠躬、五体投地等。只是一种帮助你表达谦虚的仪式。以折服自己骄傲的心。如此而已。所以我们拜佛时。骄傲的心不能够折服、不能够减少。那我们拜什么佛呢! 有一个国家。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他的国民好像很有礼貌。他们一见到人就鞠躬。你鞠四十度。他就回六十度;你鞠六十度。他就回九十度。鞠躬本来是在提醒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因此鞠躬的时候总是互相低头。但是这个民族。鞠躬了这么多年。他们的骄傲心、我慢心如果不改。这种仪式就变成一种没有效果的形式;可能越鞠躬就越骄傲、越狂妄。 因此。我们拜佛千万要小心。不可犯了这些毛病。要是越拜越骄傲的话。无论一天一百零八拜或两个一百零八拜。甚至更多。都变成毫无意义。不要以为拜佛拜久了。就有功夫;就算有功夫。那也只是做做体操。运动、运动而已。如果不了解拜佛的精神。那就不容易开智慧。顶多是稍为聪明一点而已。也不会具备慈悲喜舍。所以我们仍要感激这个民族。他给我们修行人一个很好的警惕与启示。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018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正确的拜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正确的拜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