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楼宇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楼宇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楼宇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转载净土一宗发展到近代已是十分衰微。或以为此仅为愚夫愚妇求生福报之法门。或以参念佛者是谁。成有禅无净之法门。净土教理闇而不明。念佛法门杂而无统。印光大师有感于此。大发慈悲。一生以弘扬净土教义。实践念佛法门为己任。被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三祖。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首先指出。净土法门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最为殊胜的了生脱死的解脱法门。他尝反复论述这一观点说﹕“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虽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但能信愿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纵已证等觉之高位菩萨。犹须回向往生。方可圆满佛果。是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印光法师文钞(续)》“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又说﹕“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实偏圆各异。无非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复本心性而已。然此诸法。皆须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绝无他力摄持。令其决于现生入圣超凡。成就所愿也。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印光法师文钞(续)》“净土十要序”)“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了生死。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了生死。”(《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修净师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印光法师文钞(续)》“无量寿经颂序”)“净土法门。……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之所以殊胜。是因为﹕一。净土法门是如来世尊为九界凡圣速成佛道而开设的一个特别法门;二。这一特殊法门。与其它只靠自力修持的法门不同。而是仰仗佛的慈悲愿力摄受。往生西方;三。这一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已证等觉之菩萨。下至具足惑业之凡夫;四。这一特别法门。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然又不得以一般的教义去衡量它;五。这一特殊法门。无论钝根众生。还是一乘上士。均不须经劫历生。而于现生即可往生西方。印光大师认为。值此末法时代。根机钝劣的业力凡夫。想要单靠自力修持悟明心性。断尽烦惑。了脱生死。可以说是“千无一得”(《印光法师文钞(续)》“致罗世芳居士书”)的。而必须仗佛慈力接引。带业往生。他说﹕“仗自力了生死。非一生两生能了。证初果人。尚须七生天上。七生人间。方证四果。四果则了生死矣。……未证初果者则不一定。纵一生两生不造业。决难永不造业。故知仗自力断惑证真之难。难如登天矣。”(《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修净师书”)然而。如能信仰净土法门。“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力契合”(《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习怀辛居士书”)。则一定能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因此。印光大师强调说。唯有净土法门才是六道三乘。复自本性。了生脱死。横超三界的根本法门。他恳切地忠告大家说﹕“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
佛学修持的常识和方法
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陈慧超书”)为了阐明净土法门乃“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的道理。印光大师深入考察了大乘经典。探究了净土法门的经典来源以及发展源流。他指出。以往生净土。圆满佛果。为最终归依。实发端于《华严经》。他说﹕“ 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印光法师文钞(续)》“净土五经重刊序”)印光大师又说。此后在方等会上。世尊又特为专说净土三经。其中《阿弥陀佛经》摄机最普。所以禅、教、律各宗。都奉之为日课。此外。大乘经典中论及净土者。多不胜数。尤其是《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此后。“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清凉、永明。悉皆发金刚心。为之宏赞。以期六道三乘。同得横超三界。复本心性也。”(《印光法师文钞(续)》“净土十要序”)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以了生脱死为根本。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而绝不可有求来生人天福报之心。他说﹕“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他批评那种为求来生福报而信净土念佛法门的人说﹕“ 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若今生尚有修持。来生定有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恶业(今之世道乱之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痴福者所酿成耳)既造恶业。则后来之苦报。不忍言说矣。”(《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传德师书”)佛法的所谓了生死。就是要人们破除无明。明自清净本性。跳出三界。超脱轮回。不再有来生。无生才无死。无生无死。才无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不再来生此方娑婆世界。所以印光大师说﹕“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印光法师文钞(续)》“与张静江书”)这也就是说。念佛而求来生福报是与净土法门的宗旨相违背的。也是违背佛法的根本教理的。印光大师在这里深刻地从实践的角度。阐明了佛法“无生”与“往生”之间的不二关系。印光大师还反复强调指出。奉行净土法门者。当以信、愿、行三者为宗旨。他说﹕“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印光法师文钞(续)》“复幻修大师书”)又说﹕“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习怀辛书”)信、愿、行三者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故说﹕“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印光法师文钞(正)》“与陈锡周居士书”)而信、愿、行三者的具体内容则是﹕“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脱生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印光大师这里揭示的净土念佛法门的宗要。即信念、意志与践行。其实也是成就一切事业所必须奉行的宗要。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在信、愿、行三者之中。信与愿是必要之条件。而行是充分之条件。因为如果不落实到行。信与愿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印光大师在他大量的说法中。讲得最多最具体的就是如何念佛的实践问题。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之实践方法。就是“念佛”。他说﹕“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然念佛法门又有种种之不同。如有专念自佛者。有专念他佛者。又有兼念自佛他佛者之不同。印光大师把专念自佛者之念佛。统称之为“实相念佛”。而于专念他佛者中又分为三类。即“ 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与“持名念佛”。合念自佛与念他佛。念佛之法总有四种法门。对于这四种念佛法门。印光大师分别做了具体的介绍。他说﹕“实相念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观想念佛”者。“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十六种观。”(同上)“观像念佛”者。“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同上)“持名念佛”者。“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同上)在以上四种念佛法门中。印光大师认为。“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同上)观想一法﹐则“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印光法师文钞(正)》“复吴希真书 ”)因此。“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
佛学常识科普
速。”(《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他谆谆告诫大家说﹕“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快捷方式。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印光法师文钞(正)》“与徐福贤书”)印光大师一生努力推崇与倡导的就是这“持名念佛”。然“持名念佛”法门中还须分清“观心念佛”与“摄心念佛”之不同。印光大
佛学入门常识大全
师倡导的是“摄心念佛”法门。他认为。“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所以。他强调说﹕“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印光法师文钞(续)》“复杨炜章书”)“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印光法师文钞(三)》“复刘瞻明书 ”)什么才是摄心念佛呢?印光大师说﹕“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高邵麟书四”)摄心之说。并不只止于心。而是由心而统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此。印光大师特别推崇《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的修持方法。认为这是持名念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这样的持名念佛方法。首先是要都摄六根。也就是说﹕“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臭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印光法师文钞(续)》“复杨炜章书”)其次是要志心持念。常时无间
佛学养身常识
。也就是说要坚定信念。无时无地。念佛从不间断。这就是印光大师说的﹕“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要做到摄心并非易事。人们虽努力在那里摄心念净。但还是免不了时常有无明妄念涌起。值此之时。怎么来克服它呢?对此。印光大师提出了通过十念记数之法来达到摄心念净。这个摄心之法是印光大师从自己的修持中总结出来的。为前人所未谈及者。他说﹕当摄心念佛时“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 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印光法师文钞(正)》“ 复高邵麟书四”)接着。印光大师对十念记数的念佛方法。做了十分详细
赵朴初 佛学常识问答
的介绍。他说﹕“所谓十念记数者﹐ 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 ﹐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同上)在净土法门中遇到的最主要的理论问题就是﹕“自力”与“他力”。“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的关系问题。如上所说。在“自力”与“他力”的问题上。印光大师是主张“ 他力”的。但也不完全排斥“自力”。认为如能在佛力的引发下。把佛力、自力契合一起。当然是很好的。关于“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或“自心佛”与“西方佛”的问题。印光大师认为两者是不异不二的。他尝分析说。有持事而修者。有持理而修者。持事而修者或只信西方弥陀。持理而修者则信西方弥陀是我心具。是为心造。所以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是不异不二的。如他说﹕“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 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 ﹐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身心﹐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马契西书九”)印光大师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说﹕“事理二法﹐两不相离。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则因不感果矣。”(《印光法师文钞(三)》“复马宗道书”)又说﹕“ 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傥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印光法师文钞(续)》“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他有时甚至认为。自心净土与往生西方净土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如他说﹕信佛修净土者“第一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有污秽。何能生净土乎。”(《印光法师文钞(续)》“复海门蔡锡鼎书三”)总之。印光大师认为﹕“ 凡夫之心﹐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了无有异。其异者﹐乃凡夫迷染所致耳。非心体原有改变也。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马契西书九”)所以。印光大师说。一心专修持名念佛法门。如“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印光大师倡导的净土念佛法门。不仅为一般佛教信徒指出了奉行信、愿、行以了生死的具体途径。而且对那些落入文字知见、故弄玄虚而不知了生脱死的狂禅们。也是一极有益的针砭。如他批评当时一些自持聪明。只知在参禅弄玄上下功夫。而不在实修上努力的人说﹕“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印光法师文钞(续)》“复姚维一书”)在批评一位痴迷于参禅者。他更严厉地指出说﹕“ 汝父于此劫浊之中。不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痴痴然欲参禅明心见性。须知彼所参者非禅。乃文字知见。参到老于禅了无所干。即令真得禅宗明心见性之实益。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烦恼惑业未断。悟是悟。生死是生死。若谓明心见性即无生死可得。此系门外汉。与狂禅者之所谬认者。然现时谁是明心见性之人。”(《印光法师文钞(续)》“复郑慧洪书”) 净土理论、净土向往。乃至净土实践法门。实际上是大乘佛教各派各宗都有的。只不过随其根本理论体系的不同。其内容和方法也不同罢了。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由唐代善导、道绰等创立后。绵延不断。多有发展。然自宋以来。经永明延寿等大力倡导禅净双修、禅净合一后。在以后的发展中。持名念佛之净土法门。亦已混杂不纯了。乃至以参念佛的是谁为念佛法门。实在是离持名念佛法门的原来面貌太远了。印光大师在中国近代佛教重兴的潮流中。身肩重振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并以其精深的教理阐发和伟大的人格影响。使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复明于世。印光大师往生将近六十年了。然他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影响。至今仍流传不息。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1396.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楼宇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楼宇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