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焰口」“放焰口”与盂兰盆节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放焰口」“放焰口”与盂兰盆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放焰口”与盂兰盆节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傅》一文中幽默地写到他“最初的先生”——绍兴长庆寺住持龙师父其人。说他平时很和气。也不念经。只有到了“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才是“庄严透顶”的。
《鲁迅全集》为此作注说。旧俗于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晚上请和尚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称为“放焰口”云云。不少选本的注释也都这么说。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放焰口”是旧时宗教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原为佛教密宗的一种仪轨。在中国传之既久。逐渐变为追荐死者的佛事之一。此事固然常常放在七月十五日(古称盂兰盆节。后来一般叫做中元节)举行。但也并不专限于此时。其他时间也可以进行。而且并不一定在寺庙里。在家里或别的什么地方也可以进行的。鲁迅在另外两篇文章里又曾经提到“放焰口”。一是他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叙及江南水师学堂的“乌烟瘴气”时。说起该校“每年七月十五日。总要
要了解清代的民俗及其余脉。现在有一部最全面而简明的专书。这就是日本学者中川忠英根据中国商人的口述记录下来的《清俗纪闻》(方克、孙玄龄中文译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其中关于“放焰口”的时间、排场和
举办焰口施饿鬼时。须在宽敞场所另设佛座。安放追吊亡灵之神主牌。燃灯。摆放锡五串(五串为花瓶两个、烛台两个、香炉一个)……并于前方设置方约两间、高约一间之焰口坛。正面安放观音像。摆放宝镜等佛具。并供奉香花照烛及恰当供物。制式之供物为米一盘、馒头七个、洒水一器共三种。
七位诵经僧人(可略为五个人)登到焰口坛上……中座之僧人头戴名为毗卢帽之佛冠。摇铃或结印。其余扶座各僧敲打木鱼、引磬。于诵经中逐渐将为超度冥府亡魂而供奉之米抛下。以洒水在馒头上书写梵字投向食台。并烧化上述金钱山、钱衣山以表示向冥途施舍金银、钱、衣服之意。
此法在俗家亦为极庄重之事。在夜晚举行。约须持续三四个时辰。
焰口、水忏均不只限用于周年忌之佛事。在祈求家中安奉(泰?)、疾病痊愈等等情形时亦经常举办。但均按施主愿望在家中举行。届时。由寺院带去法具及各种道具。并按照其供养要求。僧众人数亦不等。
而盂兰盆节只在夏历七月十五举行。地点则一定在寺院
“放焰口”的缘起。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说。是有一个“身体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的饿鬼叫焰口的。来见佛的弟子阿难。对他说:“三日后汝命尽。将生饿鬼中。”阿难慌了。问他如何是好。焰口道:“汝明日为我等百千饿鬼及诸婆罗门仙等各施一斛饮食。并为我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离于饿鬼之苦。得生天上。”阿难又去请教佛。时佛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陀罗尼”即咒)。因谓“诵此陀罗尼。能使无量百千施食充足”。这样便须实行放焰口的仪式。“修此法时。于一切时。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麦及诸饼食等。右手按器。诵陀罗尼七遍。然后称多宝。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四如来名号。取于食器。泻净地上。以作布施”。这样不仅可免饿鬼之苦。且能增长福寿。而无须各施一斛饮食。这一佛事仪式后来有种种变化。但要点总在给饿鬼施食与水。所以其间总要念诵“施甘露真言”、“施食真言”等等。龙师父之所谓“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即是施水时所念诵者。按佛教密宗的说法。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于空中。即成甘露云。
清代以来。“放焰口”大抵依据天机的《修习俞伽集要施食坛仪》和德基的《俞伽焰口施食集要》。其中都不曾提到“放焰口”和中元节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盂兰盆会渊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据说目连之母堕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说《盂兰盆经》。竺法护译《盂兰盆经》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僧及佛。以报父母长养之恩。”因为施僧及佛。功德无量。即足以救先亡倒悬之苦云云。“盂兰盆”本是梵语Uunambana的音译。表示身受极苦。如处于倒悬之意。但大约因为有个“盆”字。古代许多人把它理解为半音译半意译的词。唐·宗密《盂兰盆经疏》谓:“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器。”此说颇为流行。所以一般的盂兰盆会往往多造宝盆盛饮食以献佛。同时供养十方大德。以便超度亡灵。自南朝至于唐宋。盂兰盆会相当盛大。每每上自帝王。下到百姓。无不参加。实际上已成为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其盛况古籍中多有记载。决非仅仅放一台焰口而已。
当然。盂兰盆会与“放焰口”也确实容易混为一淡。特别是盂兰盆会已不那么盛大。而小型的“放焰口”每每在七月十五
但是有一点始终应当是清楚的。即“放焰口”的仪式在七月十五日以外仍然经常进行。笔者幼年时曾多次在故乡的邻居家里见到这种仪式。印象中恰恰都不在夏天。而在约请僧人举行此种仪式的人家认为必要的时候。例如老人去世后的某一天(我们那里是在“六七”。即人死后的第42天)或祖先的若干“冥寿”纪念日之类。可以在自己家中举行。如果家里安排不开。也可以在庙里举行。庙里的“放焰口”排场更大。时间更长。一般不能看到底。就得回家睡觉了。另有一种大型仪式。驯“水陆道场”的。凡七天。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放焰口。其第六晚尤为盛大。大约总有两三个小时。对于这些极其庄重严肃的法事。我们一帮小孩子只当作不可多得的“热闹”来看。大和尚抛米和洒水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手势。很像戏剧里的“兰花指”。至今还有印象。这种作为“水陆道场”之一的“放焰口”更明显地与七月十五没有什么联系。
饿鬼乃是阴间里的弱势群体。慈悲为怀的佛教徒和比较富裕的信众通过“放焰口”象征性地给删)送去粮食、净水、衣服和钱。首先是粮食。早先那些法事在迷信的形式下面。似乎也包含了救助贫弱的意思。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显然是有利的。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4/39028.html
以上是关于「放焰口」“放焰口”与盂兰盆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放焰口」“放焰口”与盂兰盆节;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