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殊菩萨」大智文殊菩萨赞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0 05:51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殊菩萨」大智文殊菩萨赞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殊菩萨」大智文殊菩萨赞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智文殊菩萨赞

文殊简介  

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愚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文殊生辰乃 四月初四

  佛教节日中。除释迦牟尼佛的出生、成道、涅盘为历史事实外。其余的如弥勒圣诞。观世音菩萨圣诞皆乃是祖师大德及后人所定。并非出自佛经。佛弟子当了解。此即是表法。实则观世音菩萨也并非出生在地球。如何说生日呢?此是古来祖师大德借此方便接引众生。以入佛正见。

生平事迹

  文殊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族。从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紫金色。刚生下来就能够说话。很早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见《文殊般涅盘经》)《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称为“平等”的世界。有佛名为龙种上如来。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也。’《央掘魔罗经》言:‘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师利菩萨。’

  而在《悲华经》中说:‘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第三王子名叫“王众”。在宝藏佛之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将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没有止尽、无有界限地庄严清净佛国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般的十方国土。合为一个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无量珍宝充满其中。没有浊恶苦痛的触受。没有种种女人。甚至没有女人这个名词。也没有声闻辟支佛等未发广大菩提心的众生。一生得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充满整个世界。第三王子发愿以后。宝藏佛即命名他为“文殊师利”。授记他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为“清净无垢宝窴”的国土。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普现如来”。’

  《观佛三昧海经》说:当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之后。文殊菩萨接着又告诉大众说:‘在过去宝威德如来时。一位有德长者的儿子。名叫“戒护”。仍在母胎的时候。就受了三归依。到了八岁时。父母礼请世尊到长者家接受供养。那时童子见到佛陀。安祥的威仪、平稳缓慢的步伐。在佛的每一步脚下生出莲华。而且身相具有广大光明。见了以后非常欢喜。向佛恭敬礼拜。礼拜之后仔细地看着世尊。眼光不曾暂时离开。一见到佛之后。即除去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从这次见佛以后。生生世世恒常遇到百亿那由他恒河沙数诸佛。如是众多的世尊们都开示这个观佛三昧。后来又遇到百万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个名字。号为“栴檀海”。当时童子都亲自奉事供养诸佛。中间毫无遗漏空缺。既礼拜供养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观看佛的相好。由于观看佛陀身相的这种殊胜功德之因缘业力故。再一次又能亲近百万阿僧祇劫诸佛。从此以后。就获得了百万亿的念佛三昧。得百万阿僧祇的旋陀罗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罗尼后。诸佛即现前为他说无相法。刹那之间就获得首楞严三昧大定。

  由于最初童子受三归依。礼拜一次佛陀的缘故。又因为仔细观察如来的相好。心无疲厌懈怠。只是由于这个短暂的因缘。就能够遇到无数诸佛。更何况是一向专心系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观察如来色身的种种相好呢?当时的童子。难道是别人吗?那就是我文殊师利啊!’文殊师利菩萨说完之后。释迦世尊告诉阿难:‘你应当受持记忆文殊师利所说的话。普遍地告知一切大众。以及未来后世的众生。如果有人能够礼拜、能够念佛、能够观佛者。应当知道此人。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功德平等。没有差异。’

  与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末后的偈颂大略相同。《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文殊、普贤。是华严会上辅佐毗卢遮那佛的两位大圣。此二大菩萨所陈述的行愿。以及他们说法度众生的内容。无不是以念佛为基础。以净土为归宿。世间有一些执著华严而却轻视净土法门的人。应当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佛性度化  

诸佛菩萨。凡果后施化。无不具足无上智慧。特别是文殊师利菩萨。更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因为文殊菩萨。是三世果上如来。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罗经》中说:文殊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在《宝积经》中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在《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今为辅助释尊教化众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家。父名梵德。从母右协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十种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萨。古佛再来。了了见佛性。因名妙德。《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言:‘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顶。左手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既年青又威猛。却是无量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大乘心地观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在《放钵经》中释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云:‘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萨本居佛位。何止是释尊之师。亦释尊的师祖。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而燃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时妙光菩萨。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以文殊菩萨。不仅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而文殊历史的悠久。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简直是无上智慧的化身。

助佛弘教

  文殊菩萨。带果行因。本其无上智慧。广作无边佛事。于十方佛土中。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种种众生。岂独在婆婆世界助佛宣扬?不过。婆娑世界的众生。因释迦佛的介绍。始知文殊菩萨的伟大圣迹。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议。

  文殊菩萨。既然是三世果位如来。其智慧特殊可知。因此。在释尊一代时教中。凡大乘法会。无不参与。而且担当重任。

  在《华严经》。是一佛二菩萨共演大教。名华严三圣。一佛是释尊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二菩萨指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文殊执掌佛的智慧宝藏。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所谓:文殊述德。普贤启行。同辅毗卢遮那佛。教化大机众生。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以其甚深无上的智慧。宣说诸佛无尽功德。特别是在福城中说法。广宣诸佛种种行门。种种功德。鼓励大众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并劝勉大众。亲近善知识。修学普贤殊胜行。先令六千比丘。发无上意。复令无量众生。共发菩提心。而善财童子。发菩提心已。因受文殊教化。南下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一一亲近侍奉。承受教诲。树立青年学佛的好榜样。

  在《法华经》:佛将开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之时。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照彻东方万八千世界。令法会大众。尽见彼土大道心众生。及诸佛说法。四众修行。成就道法。及诸佛涅盘。舍利起塔种种佛事。

  时弥勒菩萨。及在会大众。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幸而弥勒菩萨。念及文殊菩萨。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应曾见此稀有之相。因而请问文殊菩萨:‘以何因缘。而有此瑞?’文殊菩萨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并叙述往昔于过去诸佛处。曾见此瑞。显其本门深远。曾为燃灯佛师:曾受持《法华经》满八十小劫。故如今释迦如来。放光现瑞。该是将说《法华经》。

  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当多宝佛与智积菩萨欲还本土时。文殊菩萨。坐千叶宝莲。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莲花。从大海娑竭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顶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时智积菩萨问文殊。在龙宫教化几何?文殊答:‘其数无量。非口所宣。非心所测。’同时。令其所教化无量菩萨。皆坐莲华。从海涌出

五毒心佛学常识

。诣灵鹫山。作为见证。并告智积:‘在海龙宫中。唯常宣说《法华经》。故令无数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智积因问:‘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

佛学常识4种邪命

得成佛?’文殊菩萨说: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辩才无碍。能持诸佛甚深秘密。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即可作佛。

  智积菩萨。不信龙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岂料言论末毕。龙女已现在前。头面顶礼世尊。却住一面。以偈赞佛。时舍利弗对龙女说:‘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独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当时龙女。即以随身所带宝珠。奉献释尊。佛即纳之。龙女对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甚疾’女言:‘汝以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即时会众。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既见龙女成佛。复闻龙女说法。无量众生。闻法悟解;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授记。

  至此。宝积菩萨、舍利弗。以及一切不信龙女能立即成佛者。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实。同时由事实证明。文殊菩萨常说《法华经》。恒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速得成佛。还有。证明女身有五障。不能成佛。仅众生知见。妄想分别执著而已。若能止妄归真。即女子身。立地成佛。如龙女然。

  在《楞严经》中:阿难尊者。示堕淫室。为摩登伽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之际。佛教文殊菩萨。持佛顶神咒。前往救护;并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女。归来见佛。遂启发楞严大教。在楞严会上。佛为阿难大众。征心辨见。破妄显真。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欲证此性。当修奢摩他、三摩、禅那。持戒修定。自可反妄归真。六根互用。后因阿难请问圆通本根。佛即敕令二十五圣各说圆通。之后再敕文殊菩萨。为大众选择圆通本根。结果。文殊菩萨选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显示耳根闻性圆、通、常三真实功德。并说:‘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以鼓励当时法会大众。及末世学人。修习耳门圆通法门。

  在《维摩经》。维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问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维摩诘诃斥。不敢前往。佛再派弥勒菩萨等前往。诸大菩萨。亦各说曾被维摩诘诃责因缘。不敢前往。最后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谓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于是。文殊菩萨率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入毗耶离城。到维摩诘室。两位古佛见面。旗鼓相当。遂展开一番妙论。令随文殊菩萨前往大众中。八千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于共演诸佛不二法门时。令随往大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不但以上诸经。释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经中。因文殊菩萨而发起的大乘经典。或以文殊圣号标立经题的经典甚多。特别是在般若会上。文殊菩萨处处现身说法。分担释尊的辛劳。诚为释尊的权威法将、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文献记载

  据传记载:唐朝大历年间。曾有无著禅师。及法照禅师二人。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亲睹道场胜境。

  无著禅师。是永嘉人。在唐大历二年。入五台山。在华严寺挂单。一日。游般若经楼。忽见一吉祥鸟。由其头顶经过。飞向东北。次日。又有白光两道。自东北来。同房僧众皆见而异之。无著心动。希见文殊菩萨。因往金刚窟。礼拜后。便于石上静坐参禅。正闭目敛神之际。忽听有人叱牛饮水之声。开目视之。见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头上裹巾。正牵牛饮水。无著急迎上礼问老者何来?答:‘山外求粮。用在台山。’并问无著:‘仁者何来。到此何事?’无著答:‘闻有金刚窟。来礼拜圣迹。’老人邀无著到其精舍参观。乃牵牛前行。无著随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声。有童子应声开门。从老人手中接过牛绳。牵牛入寺。

  寺中琉璃为地。屋瓦金光耀目。华丽庄严。非人间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锦墩命无著坐。童子献茶。又上酥酪。吃之。顿感身心舒畅无比。无著问老人:‘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住众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后三三。’老者问无著:‘初出家时。所求者何?’无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问:‘齿腊几何?’无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纯淑。到三十八岁时就好。’随即命无著下山。并赠偈曰:‘一念净心即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并命均提送无著下山。童子送无著走出金刚窟。无著问:‘此地伽蓝何名? ’童子笑问刚从何来?无著答:‘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刚才伽蓝。即是般若寺。’无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萨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赐一言。童子稳身而歌曰:‘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有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顷刻间童子与寺皆失其所在。唯见山林土石。无著凄然下山。隐居五台山而终。

  法照禅师。亦于唐大历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阳)云峰寺挂单。一日在斋堂食粥。钵中忽现彩色祥云。云中有魏峨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从石门进去又有寺。寺额题有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法照惊讶。何以钵中有此景象?两天后。食粥时。钵中又现五台山寺景。亭台楼阁。巍峨庄严。金沙布地。宛非人间。大智文殊菩萨与圣众万余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毕。才隐没不见。法照心疑。询问诸僧。时有嘉延、昙晖二师。曾到过五台山。谓其所见。正是五台山圣境。法照遂兴起朝礼五台山之念。

  大历四年。衡州湖东寺。启建九旬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下午。照师于寺内高楼。遥见祥云。云中出现楼阁。阁中梵僧执锡行道。身高丈余。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高座于中。直至酉时始渐隐去。当晚照师在道场外。见一老人。对他说:‘你早发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见大圣。为何不去?’照答:‘路遥难达。’老人言:‘但决定去。便无困难。’自此。照师誓必前往五台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师从南岳结伴同行。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台山。同行者皆见佛光寺有数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见一如钵中所现景象。当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飞下。射法照禅师身。询问寺僧。谓是︰‘大圣不思议光。常照有缘人。’照师依先来方面。向东北行五十余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石门前有两个八九岁青衣小童站立。一称善财。一称难陀。见照师来。即欢喜问询引入寺内。向北走数里。到一寺前。额题大金字:‘大圣竹林寺。’寺广约二十里。有一百二十进院。院内皆有宝塔。殿阁庄严。黄金为地。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照师进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狮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围绕闻法菩萨圣众约万余。法照顶礼二大士。请问:‘末代凡夫。去圣遥远。未悉该修何法门?’文殊菩萨答:‘诸修行门中。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最为径要。忆我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门。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为诸法之王。汝当念诸法之王。无令间断。’法照又问:‘当如何

佛学常识何为八关斋戒

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弥陀。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后世众生。有称其名号者。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土。速证菩提。永不退转。’跟着二位大士。各舒金手。为法照摸顶授记。文殊菩萨又言:‘汝可到别院去巡礼。’法照到七宝果园。见园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门外。瞬间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为记。据说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华严院念佛道场。绝食期生净土。到第七日初夜时分。见一梵僧对他说:‘汝见台山境界。为何不说?’言讫不见。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时。又见梵僧来说:‘你所见五台山圣境。为何不向人宣说?普令大众发菩提心?’照师说:‘我实无心。说出恐生疑谤。不获利益及遭罪业。’梵僧道:‘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况你所见?不过要使众生见闻此者。发菩提心。去恶兴善。离苦得乐耳。’照师因忆前所见。录之于册。传示他人。

轶事典故

  大圣文殊。不独建立道场于五台山。摄化有缘人。同时深入民间。示同凡人。随机说法。普度众生。如佛教中著名的寒山大士。就是文殊菩萨应世。寒山示现生于贫苦之家。自小父母双亡。其兄不仁。饱受饥渴之苦。为求知谋生。辗转流浪。其诗云:‘出生三十年。常游千万里。’可知其流浪生活多苦。后到天台山出家。隐居于寒岩。甚感满足。但为求饮食。常到国清寺。找老友拾得。当时拾得在寺内当行堂职。将残余饭菜。收贮竹筒。赠给寒山子。寒山子生平行为。迥异常人。特别其所吟诗。深具佛法妙理。都是醒世警言。所以虚云老和尚说:‘法身清净若琉璃。肉眼看来那得知。欲识其中玄妙处。细读寒山百首诗。’

  还有中国宋朝时代。有戒阇黎者。亦文殊菩萨的化身。传记:宋朝台州临海县。有一长者名娄原祐。乐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爱物。其夫人张氏。夜梦月光入怀。后怀孕生子。取名顿吉。顿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劬劳。长度群生。为世沃焦。’父母闻言大惊。既忧且喜。有一天。小儿忽请其母。准备七人斋饭。果然不久。七个和尚共来。其父原祐合掌问:‘大德何来?’其中一人答道:‘我等从南印度来。闻居士生奇子。特来相贺。’饭后。抱儿相见。僧对儿言:‘仁者有情之轨。切莫被他蒙过。须要惺惺。’儿乃抚掌而笑。僧去后。小儿对父母言:‘刚才七人。都是佛菩萨化现人间。’

  顿吉五岁时。自称六和大师。十五岁辞别父母去出家。在杭州道上。遇见慧光和尚。说明出家意愿。老和尚介绍彼去飞来峰。见波利多尊者。尊者问:‘子从何来?’答:‘从缘来。’问:‘是何姓? ’答:‘是佛性。’问:‘子身尚俗。安识佛性?’答︰‘我身虽俗。因俗证真。真俗圆融。洞然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波利多尊者。异其根利。为之落发出家。授具足戒。名之为‘善戒。’自此善戒。云游四方。广度众生。但行为怪诞。异于常人。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

  淳熙二年。戒师与弟子普明。道全等人。由五台山同往潼州。有一渡口。名化生渡。对岸有一神庙。是五郎祠。五郎神时常显灵。令乡人每天杀猪宰羊致祭。五郎神知戒师必经此道。化虎挡住去路。戒师知虎是五郎神所变。以手格虎让路。来到五郎祠。指神像叱曰:‘汝是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偿。’五郎神像立即塌坏。五郎祠亦起火自焚。

  淳熙三年。戒师来到洛阳。洛阳有一富家名李光弼。常听信妖言。沉迷邪魔。戒师悯其愚。为邪魔所惑。亲到其家。端坐入慈济三昧。众魔各自现形。皆是邪魔外道。甚至牛神鬼怪之类。向师哀求:‘乞为开导。’戒师曰:‘汝等众魔妖精。性本妙明。从今以后。不要再害生灵。’众魔感恩而逃。李家自此安宁。而李光弼亦皈依三宝。正信佛法。

  淳熙六年。戒师经过一处。见一屠夫名金

佛学常识归敬三宝

炳。正缚着一头羊。欲举刀刺杀。羊咩咩哀叫不已。戒师说道:‘你两脚不修。遭此活剥。’仅此两句话。羊不叫了。屠夫也不杀了。戒师开示曰:‘人成羊。羊变人。只在转瞬间。一切众生。无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易生而受禽畜之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汝等从冥入冥。报此躯壳。吃他八两。还他半斤。若能返妄归真。从冥入明。脱此躯壳。应当归依三宝。永不杀生。’金屠夫听罢。放下屠刀。舍妻出家。忏悔罪业。戒师为其披剃授戒。法名可化。

  后来可化欲往天台山参石桥禅师。路遇强盗。被众强盗拦截痛殴。可化大叫‘冤家痛哉。’群盗笑言:‘正是冤家。’将可化缚于树上。欲活剥其皮。这时有一盗首走来。追问经过道:‘他是出家人。那里有钱。杀他无用。放他去吧!’可化死里逃生。不敢前往。退回戒师处。将经过告戒师。师说:‘若无老僧救你。定还他八两了。’可化始知盗首。正是戒师变身。

  有一知府名江平父。一日对其夫人说:‘听说兜率院和尚戒师。能够吃三个猪头五斗酒。我想试试这和尚食量。’夫人同意。迎请戒师来。还没谈话。先进饮食。桌上酒菜为之一空。太守见戒师食量惊人。不禁称奇。但太守夫人。在后面窥见。腾空而入之鬼神环卫在侧。戒师将食物掷左右。众鬼神接而食之。事后夫人将所见事告太守。太守再次请戒师来应供。暗中偷窥。果如夫人所言。敬畏不已。

  一次。戒师买很多虾煮熟而食。卖虾者来要钱。戒师囊空如洗。无法给予。虾贩大怒。声言无钱。还我虾来。戒师大笑。张口喷出满桌鲜虾。活泼蹦跳。众人大骇。戒师头也不回。手挽周婆。行歌而去。周婆歌曰:‘笑煞愚痴汉。管家无歇时。四山若来合。妻子各分离。’又歌曰:‘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间人。如意摩尼现。无人识本真。’戒师则歌曰:‘疯僧疯婆。吃酒蹉跎。太守仁风。阇黎神诀。’

  原来绍熙四年。台州大旱。黎民百姓。祈祷神祇。不获感应。反而炎阳更烈。当时太守。将城隍庙神像搬出曝晒。责其不能泽而救民。夜梦神言:‘汝知龙属。职司行雨。若无天命勒令。是不敢自专。城东兜率寺戒师。是文殊菩萨示现。乃能致雨。试往求之。’次日太守斋戒沐浴。率领僚属。亲往寺中求见戒师。其他官吏进去。见戒师醉酒未醒。并吐满地秽物。出告太守。太守不信:直入师室。戒师清醒如常。且异香满室。问:‘明府来此何为?’太守说明来意。恳请戒师慈悲致雨。以救民众。师曰:‘明府不用心忧。当有报命。’太守走后。戒师取纸墨作书焚之。不久大雨骤至。四境水量充足。秋天播种。竟获丰收。农民喜而歌曰:‘仲春喜新晴。六月遭酷热。太守扬仁风。阇黎妙神诀。除热得清凉。歌声几时歇。’

  一日。戒师大显神通。放大光明。众人皆见戒师顶上毫光万丈。光中现出七佛。然后对众言:‘老僧世缘已毕。今与汝等作别。’师示灭后。屹然不动。颜貌如生。荼毗之日。抬之不起。其弟子道稠告众曰:‘吾师为七佛之师。方便示现。凡火不化。’遂为师开襟以待。忽然胸中出三昧火自焚。五色祥云缭绕不散。舍利如雨下。造塔于寺。永镇山门。

  戒师圆寂后。有人对周婆说:‘戒

《佛学常识课本》

和尚去矣。’周婆即于普济桥下坐化。化生莲华。香光交错。见者惊叹不已。七日后。忽有一异僧出现。歌曰:‘戒师文殊。周婆普贤。随肩搭背。万世流传。’原来戒师与周婆。是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的化身。深入民间。随缘教化。可惜世人不知。奈何。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6/60962.html

以上是关于「文殊菩萨」大智文殊菩萨赞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殊菩萨」大智文殊菩萨赞;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81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