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如何布施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0 04:4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如何布施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如何布施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如何布施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

法相名词和佛学常识

ion1;}

{如何布施} 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心。则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执着。不管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之任何一种。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这种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只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脱。

有智之人有五种布施:

一、至心施。即以至诚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

二、自手施。也就是亲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让他人之手。所得福报也要经过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

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报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

四、时节施。依时节因缘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时节施。譬如要以对方之所需要而行施。当对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医。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时节施。

五、如法求物施。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财物来布施。

{布施的果报} 布施能得五种果报。即是色身、寿命、安乐、力气、辩才五种果报。这五种果报。无论施者、受者都可获得。而

佛学常识地藏经

打坐观想布施之方式。根本不能令人获得这五种果报。所以不算是布施。又观想者本身。也不能获得此五种果报。布施对象不同。所得果报有差异。此可见于《菩萨忧塞戒经》。譬如布施给畜生。得百倍果报;布施给一个破戒者。得千倍报;布施给一个持戒者。得十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外道的离欲者。得百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向道者。得千亿报。若布施、供养一个初果人。乃至于成佛。都是无量报。布施之人若有下列三事。则布施后不能得到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本来发心答应要布施多少。事后却未完全做到。譬如已经答应、应承要拿一万元帮助对方。实际上却只拿五千元。这样布施五千元之果报。最后虽然还是会有。却不胜妙。也许得来会很勉强。二、选择恶物。持以施人——有的喜欢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给人家。或是把旧的东西送到佛寺去。这是不对的做法。这样所得果报不胜妙。应该把最好的或是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送给对方。这才是如法之布施。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常会听到一句话。就是:“我很后悔帮了他!”事实上不需要这样。帮就帮。都已经帮了。因为因缘不同。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若心生悔恨。则所得果报必不胜妙。

总的来说。布施分为三大部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一、财布施:分内财、外财。譬如布施你的体力。帮别人劳动就是内财布施;布施掉你的钱财去帮助别人。这就是外财布施。

二、法布施:讲经、印经并结缘给他人、记录讲经说法的碟片结缘给他人、劝人学佛等均是法布施。

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让众生不再感到畏惧。最简单的。吃素就是无畏布施(因为你不吃它们了。它们就不会因为我们的口腹之欲而死亡)。放生也是无畏布施。

【身体力行的布施】 第一、和颜施:对於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 第二、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励人应切实力行。 第三、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 第四、眼施:用和气的眼神看人。 第五、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如帮人拿行李。 第六、座施:让座给人的布施。 第七、察施:不用问对方。就知道对方的心理。如果你身体力行此七项布施。幸运会跟著来。

【持戒度毁犯】 指菩萨受持佛所制定的清净戒法。释迦牟尼佛在临涅槃时。就嘱咐阿难尊者等诸大弟子说:‘我在世时。你们是以我为师。到我灭度以后。你们要以戒为师。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因为戒法是得成无上菩提佛果的根本。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法是三无漏学的基础。是渡苦海的法囊。渡迷津之宝筏。暗室里的明灯。我们对待戒法

佛学常识学城法师

如同眼睛一样的重要。要时时刻刻加以保护。

佛学常识大全100例

戒法有大乘戒法与小乘戒法。对待大乘戒法:《梵网经》所说的十重四十八轻的戒法。三聚净戒。以及无作妙戒。什么叫做三聚净戒呢?一是摄律仪戒。是无恶不断。乃至一点点的小恶。也要去断。星星之火也能把高大的须弥山烧光。二是摄善法戒。是无善不修。不要以为微小之善而不去做。要知道滴水可以成河。三是饶益有情戒。是无生不度。菩萨发大菩提心。万行繁兴。饶益有情。所以称为觉有情。总之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这是大乘菩萨戒法的精神。

小乘戒法:有优婆塞、优婆夷的三皈五戒。

三皈:第一皈依佛。以佛为师。第二皈依法。以法为师。第三皈依僧。以僧为师。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以三宝为师。

五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

优婆塞意译为近事男。优婆夷意译为近事女。就是要亲觐承事佛法僧三宝。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去了十分之一。修菩

常识中国佛学略史

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持戒概述】 △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记录就是戒律。在行为上以戒律为标准。在思想上以经论为标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受戒容易。守戒难。持戒必须有智慧。如无智慧无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资相成。内有烦恼。外有诱惑。降伏烦恼需要智慧。俗语说:没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种。一为止持。一为作持。如五戒之规定均为不应作。为止持。属自利;作持是必须要作。属利他。例如。受菩萨戒之后。路遇病人必须为其安置照顾。不管即犯戒。谓之作持。

△ 学佛人应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为我一个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净就是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此即禅宗的明心见性。故大乘学人的下手处即是破四相。学佛就要学吃亏。学上当。此种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对初学佛的人讲这种话。一定把他讲跑了。但是对老修行应说真实话。

△ 由初学佛到等觉菩萨都要守戒。等成佛之后就不要持戒了。因为佛的行为就是戒律。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6/64519.html

以上是关于如何布施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如何布施;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76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