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中阴身」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0 04:4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中阴身」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中阴身」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生命是无尽的延续。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转递的呢?如何从过去转到今生、又从今生抵达来生?佛教告诉我们。有情生命的延续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一、生 有

  生有。不是指我们从母胎落地时的出生。而是生命最初投胎的刹那。当男女以爱染心交合。中阴身便在精卵结合时介入。形成一期生命最初的开始。至此。结束了中阴身的生涯。佛教称之为生有。关于生有。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

  1、成胎的条件  胎儿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因缘呢?《瑜伽师地论》谈到了四种要素。  (1)父母与子女具有业缘。父母想要得到孩子。首先须有感子的业缘。假如父母在这期生命中没有生子的业力。或是生理有问题。或是没有中阴身去投胎等等。自然就无法受孕。  父母与子女多是因为宿债而形成亲属关系。俗话说。“子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父母做牛做马地哺育儿女成人。可有些儿女非但不能承欢膝下。还要使父母终日操心受气。当然。也有不少子女从小便能为父母分忧。长大后更尽心报答养育之恩。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正是那句俗语的真实写照。同时。感情及愿望也是构成血缘关系的重要原因。如朋友间患难与共。夫妇间恩爱有加。乃至父母对子女的无我之爱及子女对父母的过分依恋等等。因为这份深厚的情感而希望永远在一起。这种愿望也是构成业缘的重要因缘。  组织一个家庭。往往讲究门当户对。中阴身投胎时也有这种讲究。《大宝积经》曰:“若父母尊贵有大福德。中阴卑贱。或中阴尊贵有大福德。父母卑贱。或俱福德无相感业。若如是者。亦不受胎。”可见。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形成。在福德方面也有相应要求。  (2)父母在生理上没有缺陷。若父母生理有缺陷。不能形成受精卵。自然无法孕育胎儿;或受精卵虽形成。但母体生育器官不正常。不能为受精卵提供生长空间;或父母遗传基因有问题。导致流产或死胎。这些都影响到有情的投胎受生。  (3)父母以爱染心发生交合。有情的投胎。是在男女交合时出现的。中阴身在爱染心的驱动下。缘男女交合境而趣向母胎中。又因为交合流出的精卵。阿赖耶识执此为我有。构成一期生命的最初胚胎。  (4)中阴身的介入。现代医学认为:只要有生命的遗传基因。就能构成胎儿。这在佛教看来是不对的。遗传基因仅仅属于物质因素;而有情生命的形成还必须有中阴身的介入。进一步说就是识的参与。现代人认为生命根源乃遗传基因。因此在解释生命现象时。多归结到遗传。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遗传的作用。但那主要限于形体的相似。事实上。子女与父母在性格、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上往往差异很大。原因就在于。每一个生命都是带着自己过去生中的生命信息前来受胎的。

  2、投胎时的情形  有情投胎时是怎样的情形呢?《瑜伽师地论》对这个问题有着详细的说明。  投胎发生在男女发生交合时。当中阴身看见父母交合的情景时。在染污心的支配下。生起颠倒之想。不认为是父母在交合。而觉得是自己在交合。若投生为女。便对父亲产生贪爱。希望母亲远去;若投生为男。便对母亲产生贪爱。希望父亲离去。渐渐不见父母形像。只见男女生殖器官。在业力推动下趣向男女根门。中阴身消失。投胎程序完成。从而进入生有状态。也正因为如此。佛法以淫欲为生死的根本。  生有中的有情。由于阿赖耶识对遗传基因的强烈执持。安危与共。假如遗传基因坏了。或胎儿受到破坏。或有情因业力而走到生命尽头。即寿限已至。阿赖耶识就只有离开。生命便会在母胎中夭折。  有情投胎时。因福报不同。所见到的景象也不尽相同。若投胎者的福报极少。将生于下贱之家。投胎时会听到种种杂乱的音声。同时看见自己走入阴暗的丛林中;若投胎者的福报很大。将生于尊贵之家。投胎时会听到种种美妙的音声。同时看到富丽堂

佛学常识迅雷下载

皇的宫殿。当然这些都是幻境。随有情福德不同。所现幻境也各异。

二、本 有

  本有。是从投胎之后的第一刹那开始。直到死亡前的一刹那。即我们今生的整个过程。关于人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涉及生存的

佛学常识300条

基本问题。作为有情生命。依赖什么力量得以生存及延续呢?佛经中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食”这一概念。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所谓“民以食为天”。而佛教所说的“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食。资益、增长义。也就是说。凡对色身具有资益增长作用。皆可称之为食。因此。佛教所说的“食”。并不限于三餐饮食。在佛经中。将“食”归纳为四种:

  1、段食  即一日三餐的饮食。如米饭、面条等。需要分段而食。因为我们不能把三餐饭一次性解决。也不能没完没了地连着吃。必须吃过之后。间隔几小时再吃。所以称为段食。段食是指有益身体的食物。毒品、毒药等损害身体的物品。皆不能称为食。  段食。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对修道也有帮助。有些人修到一定阶段就开始辟谷。以为是十分了不起的功夫。其实很多动物都有这种功能。如乌龟、蛇到了冬眠期。往山洞里一躲就是几个月乃至几年。假如以辟谷为功夫。人只怕比起乌龟还差得远。可我们却未见过哪只乌龟开智慧、断烦恼了。  在修道过程中。饮食往往也能起到推动道业成就的作用。佛祖释迦牟尼在尼连河畔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并未因此而悟道。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极端苦行。欣然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从而恢复了体力与精神。结果短短四十九天之后。就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觉

经常听到的佛学常识

悟。试想。假如佛陀坚持无益苦行。最终能悟道吗?

  2、触食  触。是一种心理状态。佛经说:“三和生触”。三和。即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当三者和合于一处。便产生六触。触产生于根尘识的结合。同时又令根识再接触尘境。  “触”为何也称为食呢?因为它与有情的生存关系非常密切。触以六尘为食。即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触又分可意触与不可意触。完全取决于所食境界的好坏。当我们面对顺境时。如看到久别的亲人、听到悦耳赞叹、闻到花朵的芳香、吃到可口的食物、接触舒适的环境、或遇上意外的惊喜等等。这些都属于可意触。  可意触能使我们生起愉悦、欢喜的感受。有益身心健康。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甚至有些患上不治之症的病人。由于自己心情开朗。善于调节情绪。最后使疾病好转乃至治愈。相反。有些人由于工作紧张或感情受挫。终日处在忧郁苦闷、焦虑不安之中。从而引发生理上的种种疾病。这就是不可意触所带来的影响。

  3、思食  思。即意愿。也就是生存的愿望。有情生活在世间。求生的愿望非常重要。人类为了生存。才会不断地工作、操劳。而一切动物也都在为生存而奔忙。不论空中的飞鸟。陆地的禽兽。或是海中的游鱼。都在想方设法的谋求生存之道。因为这种生存的愿望。有情才会获得生存的动力。  对生的渴望是资养有情生存的重要力量。时常有些濒临死亡的人。为了能见到远方亲人一面或达成某个心愿。会奇迹般地以意志支撑起危在旦夕的生命。而对于一个缺乏生存动力的人来说。维持生命也成了极大的痛苦。甚而自寻短见。造成自杀的原因很多。世人往往以感情、事业或财富为精神支柱。一旦感情受挫或事业破产。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心。而那些比较有思想的哲学家、艺术家。虽然对人生有所思考。却无法找到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最后也会选择自杀作为归宿。

  4、识食  识食。是执持有情生命体的精神源泉。我能在台上讲座。在座的能在下面听讲。也是因为有识在执持着。假如离开识的执持。便是死人了。自中阴身投胎之后。识一直执持着有情的生命体。直到寿终正寝。当此期生命宣告结束后。识又将带着业力。去完成下一期的生命组合。

  四食执持着我们现有的生命。其中。思食与识食更推动有情未来生命的延续。思食之思。既是生存的愿望。也是造业的心理因素。有情在思心所的作用下。造作善恶之业。并形成业力。继续影响未来生命。  生存的意欲。使有情贪著现实人生。畏惧死亡的断灭。因而产生强烈的后有爱。不断贪著下一期生命。在一期生命结束后。生存的意欲将推动识再去投生。下期生命结束。又推动再下一期生命。在获得解脱之前。将周而复始地延续到尽未来际。  生存的意欲。也造成了有情生命的繁衍。尽管生命会无尽地延续下去。但在常人的感觉中。养儿育女才是使血脉延续的可靠保障。这就促使有情不断繁殖后代。人类有这种需求。动物同样有这种需求。这也是后有爱的表现方式。  生命的无尽延续。除了思心所的推动。还必须有识的执持。识作为生命形式的核心力量。带着有情的全部生命信息。从一生转向另一生。从一道迈向另一道。构成生生不已的轮回。因此。识既执持现有生命形式令不败坏。也相续未来舍生受生。

三、死 有

  死有。指有情一期生命形式死亡的那一刹那。医学对死亡的判断是:瞳孔放大、脑干反应能力消失、脑波无起伏、呼吸停顿等。以上几项连续出现6个小时而毫无变化。而佛教认为:死亡是寿、暖、识的解体。有情生命由寿、暖、识三法组成。一旦寿命结束。识体离开。体温消失。一期生命便宣告死亡。死亡是人生大事。也是有情生命的重要转折。那么。佛教对死亡是如何看待的呢?

  1、死有多种  生死无常。有生则必有死。但有情因为业力不同。死亡也有不同的因缘。《大毗婆沙论》将死亡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有财而寿尽之死。财代表着福报。有情的生存需要福报来滋养。福报有如银行存款。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存款皆有限量。有些人懂得如何惜福。更懂得在消耗的同时不断培福。这样的人即使到寿尽时。福报不曾享用完。  二是有寿而财尽之死。虽然寿命还未结束。而福报却已提前挥霍一空。就象那些年轻时骄奢淫侈、挥金如土的人。只知支取不知积蓄。老来便在穷困潦倒中死去。福报是支撑生命的拐杖。倘若寿限未至而福报享尽。生命也会提前结束。  三是财寿具尽之死。即今生的福报和寿命都已耗尽。  四是财与寿命都未尽。然遇恶缘而死于非命。这种死亡方式又称横死。《药师经》说到九种横死:一是生病未能及时治疗。或因误诊等医疗事故造成死亡;二是触犯国家法律。被判处死刑;三是荒淫无度。被鬼神吸干精气;四是被虎、狼之类的恶兽咬死;五是从悬崖峭壁上失足摔死;六是被火烧死;七是落水溺死;八是被毒药毒死;九是饥渴而死。这九种情况比较特殊。都不是寿终正寝。而是因某种特别强大的业力因缘致死。读诵《药师经》并修习药师法门。可以避免横死。

  2、死时的状态  前面讲到“生命的轮回”这部分时。引用了不少《死后见闻》中的资料。那是美国人穆迪博士对150多位死而复生之人进行的关于死亡经验的调查研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死亡有许多不同的境况。  《显扬圣教论》告诉我们:人在死亡时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有些属于善心死。临终回忆起一生的善行。或由某种因缘引发起自身的善心。在祥和的心态中死去。而有些则属于恶心死。临终时回忆起一生的恶行。或由某种因缘引发自身的恶念。在嗔恨心中死去。还有些属于无记心死。临终时的心念非善非恶。  在善心、恶心、或无记心之后。正要死亡的那一刹那。都将进入无记心的状态。在我们将要死亡时。意识还比较清醒。或在善心中。或在恶心中。或在无记心中。但在死亡的临界点上。则处于无知觉的状态。有如最深沉的睡眠。一觉醒来后。生命就转入另一种状态。也就是中阴时期了。  死时的心态不同。经历与所见景象也大不相同。带着善心走向死亡。就会有喜悦、安乐的感觉。见到种种美妙境界。听到种种动听音乐。带着嗔心走向死亡。则会有痛苦、不安的感觉。见到种种恐怖景象。听到种种嘈杂之声。而无记心死的人。既无快乐也无恐怖。

  3、临终之念与死后去向  有情在临命终时带着什么样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生命的去处。临终时生起善心。忆念平生所做善事。善业现前。会生于人道、天道、乃至佛国净土等善处。临终生起恶心。忆念自己平生所作之恶。不善业现前。则会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  临终之念对于未来生命去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些人虽然一生都在行善。但临终因为某种违缘生起嗔恶心。使识田中的不善业现前。结果堕落于三恶道中。功亏一匮。而有些人虽然一生都没做过几件好事。但临终时因有善知识的引导。能够如理作意。使善业现前。最后也能生于善处。或许有人会说。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现在行善或作恶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是有关系的。我们平时的行为。就是为临终之念奠定基础的。在通常情况下。平日行善积德之人。临终自然会生起善念。为恶亦尔。而且。尽管由于某种特殊因缘而导致了意外。善恶业依然是存在的。将来还会继续受报。  《楞严经》则根据临终时“想与情”的不同心态。阐述来生去向。“想”是指理性、求真、向上的能力;“情”则是感官、物欲、向下的需求。临终时的心态是情抑或是想。决定了未来生命的升堕。这也就是《楞严经》中说的:“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临终时的心态是纯想。就能生于天道或佛国净土;纯情。则将堕落于三恶道。经中又曰:“想情均等为人”。也就是说。若想与情各半。则生于人道中。

  4、死后去向考察  死后将到哪里去?我们无从向死者询问。世间的人。除了得道高僧。通常也是无法知晓的。不过。佛经中告诉了我们一些考察的方法。《俱舍论》说:“死有两种:一曰顿死;一曰渐死。”顿死。是意识和生命活动在色身迅速消失。于一瞬间死去。渐死。是

瘦骨的佛学常识

指意识和生命活动逐渐消失。色身渐渐败坏。意识慢慢离开。  有情的死亡。就是识和暖的离开。当识和暖渐渐离开身体。色身也就随之败坏。对于趣向不同法界的有情来说。识离开色身的处所也不相同。所谓“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是从识离开色身的不同部位。来考察死者未来生命的去向。  有些人死时识从头顶离开。那是成贤成圣、生于佛国净土;有些人死时识从眼睛离开。则生于天道;有些人死时识从心口离开。则生于人道;有些人死时识从腹部离开。则生于饿鬼道;有些人死时识从膝盖离开。则堕于畜生道;有些人死时识从脚板离开。则堕于地狱道。  那么。如何判断识离开的部位呢?在识离开生命体的过程中。色身的体温将逐渐降低。乃至全身

佛学常识大全八关斋戒

冰凉。唯有识的最后出口处保留一点余温。那便是识离开之处。

四、中 有

  中有。又称中阴身。是此期生命结束到下期生命开始之间的过渡阶段。当我们此期生命结束后。就进入中阴的阶段。中阴身的出现。与前期生命的结束几乎是同一时间。经曰:“如秤两头。高低同时”。秤有头尾两端。高低总是在同一时间出现。不分先后。  或许有人会问:色身的出现需要十月怀胎。中阴身为何那么快就产生呢?那是因为。我们现有的色身属于胎生。而中阴身则属于化生。不需要借助任何物质基础。能无中生有。在许多死而复生者的回忆中。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听到医生宣布自己死亡。然后另一生命体从色身飘出。浮游于半空。发现自己的色身躺在床上。亲人们正在伤心地哭泣。等等。这一色身中飘出的生命体。就是中阴身。  中阴身的相貌与本有时的形相一样。本有为人。所现中阴身也是人;本有为畜生。所现中阴身也是畜生。但中阴身的形体又不似本有的形体那么笨拙。中阴身是轻盈、透明的。  中阴身是光明体。可因为每个生命体的素质不同。中阴身所发出的光明也有很大差异。有些人罪业深重。中阴身便是漆黑一团。有如黑光;有些人善业深厚。中阴身则清明剔透。发出白色的光明。  一般人看不见中阴身。唯有具备天眼通者才能看到。但中阴身本身。却具备了天眼通及其它各种神通。可以望见遥远的世界。可以穿越铜墙铁壁。行动无比疾速。不论是天空、海洋或山林、石缝。只要有生命的地方。都是中阴身可以抵达的。当中阴身发现了投胎的处所。不论有多远。就能在一念间抵达。并完成受胎。  中阴身是以香气作为饮食的。不同福报的中阴身。所吸收的香气也不同。其中福德好的。吃上等香。没有福报的。吃下等香。  中阴身通常维持七天。在七天之内就要找到投生处所。假如找不到。这一中阴身就会死去。另一中阴身再接着出现。如此。一直可以经历七个七日。也就是说。中阴身这一阶段最长能维持四十九天。之后就进入下期生命形式。即本有阶段。根据中阴身投胎的原理。我们若是要为死去的亲属做功德。最好在四十九天之内。超过这个期限。虽然也有功德。但作用已经不那么大了。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有情生命的转递。经历了从生有到本有、从本有到死有、从死有到中有、再从中有到生有的过程。没有了生脱死之前。有情还将依循这一规律周而复始地轮回。甚至由不得自己作主。在无尽的生命洪流中。从此生过渡到下一生。从这一道转向另一道。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已。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6/64673.html

以上是关于「中阴身」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阴身」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76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