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蒲团」拜佛的意义及其功德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0 01:3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蒲团」拜佛的意义及其功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蒲团」拜佛的意义及其功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拜佛的意义及其功德

礼拜的种类。据《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记载。礼拜有十种。这十种礼拜分别是:

  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  二、唱和礼。高声喧杂。词句浑乱。如僧赴应。身不端肃。意不虔诚。  三、恭敬礼。五轮著地。捧足殷重。  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  五、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  六、内观礼。但观内心。不观外像。  七、实相礼。实相无相。内外一如。  八、大悲礼

佛学常识什么是业力

。随一一礼。普代众生。  九、总摄礼。摄前六门。以为一观。  十、无尽礼。普为法界。无尽无尽。

  所谓我慢礼。谓人礼佛。身虽设拜。无有敬心。外睹似恭。内怀我慢。是名我慢礼。即是礼拜时毫无诚意。轻率不敬。外表看上去好像恭敬。其实内心里

佛学常识答问全文

还是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我慢之意非常重。根本无诚意拜佛。只是迫于某种需要。表面敷衍了事。

  所谓唱和礼。即礼拜时。心散漫而口应和。如应声虫。别人说甚么他只是随声附和。心意根本不在上面。见人则身轻浮急礼。人去则身惰心疲。极具应付之意。并无诚心。

  所谓恭敬礼。即五体投地。亦称五轮著地。谓闻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无厌怠。这是佛教最恭敬的行礼仪式。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

佛学常识什么是平等

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意为以我最高之顶。捧佛最低之足。因此亦叫“接足礼”。如此礼敬 。最为合法。  所谓无相礼。亦称为“智净礼”。智慧清净的礼。无相是不著相。即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恭敬是对的。但是执著恭敬的相。还是不对的。也就是说要以

佛学入门四书佛教常识问答

智慧观察能礼的人和所礼的佛。都是缘起性空。如幻如化。是真空无相的。故礼佛偈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所谓起用礼。亦称“遍入法界礼”。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一佛。即礼法界诸佛。即由无相礼再进一步。观能礼所礼。其性本空。缘起如幻。其中关系。交互相遍。所起种种的胜用。随意所成。皆得感应。

  所谓内观礼。亦称“正观修诚礼”。即内心观想净境。不向外面攀缘妄情。直礼自性本具的法身真佛。佛法是心法。一切众生。各有平等佛性。佛即自性。自性即佛。所以心外无佛。故谓礼自性佛。不缘想他佛。

  所谓实相礼。亦称“实相平等礼”。实相者。无相也。即观内观外。同一实相。而实相无相。其性本空。《仁王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念念和实相无相之理相应。无相无不相。这样不妨碍你去拜佛。拜佛还没有相。这样礼佛。智境合一。内外冥然 。

  所谓大慈礼。即观众生苦。心生怜悯。起大悲心。不为己求。志在利人。思惟自他同体之义。洞达物我不二之情。则我礼即一切众生体。我和一切众生浑然一体。等于说为他人事。即为自己事。愿意代一切众生忏悔。代一切众生消灾祈福。所以礼敬无尽。不觉疲倦。

  所谓总摄礼。除了前面的我慢礼和唱和礼之外。于礼拜即时总摄前面三、四、五、六、七、八等六种礼法。在一礼当中前面所讲的六种统统具足。由有相礼到无相礼。由外观想到内观想。使有无内外。圆满不缺。成为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总摄所有礼敬的意义、境界。在一拜当中统统现前。都包括了。

  所谓无尽礼。亦是普贤行愿。遍尘刹依正二报。能礼之身无尽。所礼之佛无尽。即各礼纯熟。净境圆通。每礼敬时。种种无碍功用。任运现前。如帝释殿前的珠网。光光互彻。重重无尽。亦似华严所说:“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

  这十种礼拜。其中前两种是不如法的。不能够施行的。后面八种是如法的。是值得我们取用的。这八种礼法。从浅至深。都是初学礼敬诸佛的人 。所应思惟作观。所应渐次练习的。

  在佛门中。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拜佛的礼仪如下:

  1、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成八字形。于蒲团之前站好后。两手(十指并拢)合掌(斜向上)当胸。收束杂乱的心意。

  2、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3、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4、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头离蒲团由伏而起。然后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再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继而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

  拜毕后还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为“问讯”。即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其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手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  以上为一般拜佛之礼拜法。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此外。密宗尚有“佛部、莲花部及金刚部”等之合掌与礼拜方法。行者皈依后。自有上师亲传。此处不赘。

  拜佛是佛门中很重要的一项仪式。其真正意义就是见贤思齐。折伏骄慢的习气。忏除业障。修平等心。六祖惠能大师说过。“礼本折慢幢”。即拜佛只是一种帮助你懂得谦虚的仪式。并以此来折服自己骄傲的心。因此如果我们拜佛时。带著傲慢的心。那么拜佛就失去意义了。礼拜诸佛菩萨。

佛学入门常识

除了能折服我们内心的贡高我慢之外。还让我们得以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除去了业障。才能使我们真正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平等之心。这也是拜佛的真义所在。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恭敬礼拜如来。可获得五种功德:

  1、端正。谓见佛相好而发欢喜、生渴仰之心。以此因缘。来世可得相貌端正。

  2、好声。谓三称南无如来佛号。以此因缘。来世可得好音声。

  3、多财宝。谓以散华、燃灯等布施供养如来。以此因缘。来世可获大财宝。

  4、生长者家。谓心无染著。合掌长跪。至心礼佛。以此因缘。来世得生长者之家。

  5、生善处天上。谓由恭敬礼拜如来所获之功德。来世得生善处及天上。

  而真正恭敬礼佛。恭敬一切人事物。亦可得到尊重身的果报。就是一切众生看到你自然会起一种恭敬心。尊重之心;并且可以断烦恼。消业障。开智慧。容貌端庄。身心健康等。

  礼拜诸佛时还有些注意事项:

  1、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礼拜时不必立于中间。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即可。因为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所以佛堂里不要执著在甚么位置上。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就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态度要虔谨、恭敬。才能感应道交。

  4、拜佛时。应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或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祇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凡有人拜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6、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总的来说。拜佛。即是以礼拜的形式。表达我们对佛的崇敬。同时也折服了我们心中的骄慢等习气。并且也决定要向佛学习他的言行。从而增长我们的福慧。以至将来也可以成佛。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87424.html

以上是关于「蒲团」拜佛的意义及其功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蒲团」拜佛的意义及其功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61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