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名片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百科名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百科名片
佛教--百科名片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
佛的定义 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1]
佛教之诠释与正名 一、什么是佛教 佛教究竟是什么呢?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就宗教而言。上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与‘法师’的差别就在这里。代表和尚教学的老师称作‘阿阇黎’。阿阇黎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我们可以跟他学习。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二、现代的变体佛教。目前这个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世间。所以把我们搞迷糊了。 第一、是刚才讲的‘传统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传统的佛教教育现在很少见了。其它的佛教。多少也都是变了质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今天我们听人家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为什么呢?摆在外面的形式确确实实是宗教。不像从前的寺院丛林。每天上课八小时。现在你们看那个寺院上八个小时的课?古时候中国寺院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修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坐禅。一种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个小时。解行相应。上课是听讲、研究讨论。是理论上的;然后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每天有十六个小时在用功。妄念当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佛教确实变成宗教了。 第三、是‘佛学’。佛教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现在有些大学开‘佛经哲学’这一门课。把佛的教法当作哲学研究。为什么把佛教当作哲学来研究也错了呢?诸位想想。佛教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大学。所有的科系统统都包括了。现在只认定它是哲学部门。把它缩成这么一点点。所以这也错了。欧阳先生讲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所必需。为什么?它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现前的生活问题。到将来的生死大事。没有一样解决不了的。可见得佛教的教学内涵是非常精深广大。认作学术也是变质。 第四、是‘邪门外道的佛教’。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现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劝善的。劝人做一个好人;学术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识。对社会没有伤害;若是变成邪教。变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点。拿着佛法作招牌。欺骗众生、伤害众生、扰乱社会、危害大众的安全。那是变质变得太不像话了。变得太过分了。这些邪门外道也有一些言词、一些行为。很能吸引人、诱惑人。一旦涉入。等到事败。知道吃亏上当。后悔就来不及了。 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会上有这四种。我们要把眼睛睁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们究竟要学那一种佛法。对于我们才真正有利益。 佛教的发源及其发源地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印度。距今3500多年。当时印度有八个小国。其中一国王名净饭王。有太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见众生轮回生老病死。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苦行六年。而后圆满究竟觉悟人生真谛宇宙真相。是名为佛陀。意为觉者。后来佛陀应周围的弟子、国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请问。而为阐明人生真谛宇宙真相。为说解脱生老病死苦烦的办法。后来被其弟子记录下来。是为经典。 佛陀于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说大乘佛法经典约三千部。小乘经典约二千部。佛陀于八十岁时。度缘已尽。即入涅盘。 之后约一千年。于汉明帝时。佛经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历朝皆有人往印度取经。 流传入中国的多数为大乘经典。流传入泰国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多为小乘经典。随后中国又将佛经传往日本朝鲜等国。现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中国。 佛教是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参与政治、军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区和国家发生冲突和争端及战争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报应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传入中国 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其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由此译事渐盛。法事也渐兴。 一、汉人出家之始:汉人由信佛而出家修道的。如赞宁《僧史略》卷上《东夏出家》题下。有“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等语。按刘峻等出家事出《汉法本内传》。《内传》伪书。不足置信。可是《高僧传.佛图澄传》中。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等语。似乎其时已经有汉人出家。然后才有此项禁令。而汉人出家为沙门见于载籍的。是从严佛调开始。如《出三藏记集.安玄传》中称“沙门严佛调”。又说他“出家修道”;《出三藏记集》又转载《沙弥十慧章句序》。下题“严阿祇黎(即阿奢黎)浮调所造”。然而《释氏稽古略》说。在佛调以后八、九十年的朱士行。是汉土最初为沙门的;《历代三宝记》也称佛调为清信士。这大概是因为从汉代以来。虽然佛法已经流行。但道风未纯。比丘出家只以剪落须发作区别。未禀律仪;到魏嘉平二年(249年)。中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法时)来到洛阳。建立羯磨法。创行受戒。中土才有正式的沙门。而登坛受戒的朱士行为最早。因此把他作为中土沙门之始。 二、民间建寺造像之始:《后汉书.西域传》中叙述桓帝奉佛之后说。“百姓稍有奉佛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民间的奉佛也由少数而逐渐增多;但其具体情况。只笮融奉佛一事见于现存的文献。据《后汉书.陶谦传》和《吴志.刘繇传》说:献帝时。丹阳人笮融聚众数百人。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融于是断三郡的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余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席及观者且万余人”。又依《出三藏记集》所载《般舟三昧经记》载。说明献帝时洛阳也有佛寺。从《吴志.刘繇传》所述笮融事看起来。后汉末民间的奉佛。有其种种原因。这和宫廷中只以求长寿祈福为目的者有所不同。 中国禅宗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佛教始祖)。故又称达摩宗;因其得佛心印为佛陀之正统法脉。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传法弟子为二祖慧可。慧可之传法弟子为三祖僧璨。其传法弟子为四祖道信。道信传法弟子为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 。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传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皇帝亲赐六祖慧能大师谥号为大鉴禅师。其传法弟子颇多。如:南岳怀让禅师、青原行思禅师、永嘉玄觉禅师等。证悟者40余人。开悟者不计其数。之后南岳怀让禅师之得法弟子。马祖道一禅师对中国佛教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确立了丛林制度。规范了道场。马祖道一禅师之传法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更制定清规规范门人。故佛教称之为“马祖建丛林。百丈定清规”。直到今天依然大体上不变。每天之早晚二课。也是始于这个时候。百丈怀海禅师之传法弟子有黄檗希运禅师及仰山灵佑禅师。都是至今还影响着佛教界的祖师大德!自六祖后不再传大位。也就是说没有第七祖。因为禅宗真正要传的法脉不是衣钵而是心印。心印延续至今。不曾断绝。一代代的祖师大德们。至今都延续着六祖的顿教大法!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佛心慧语 佛心慧语——找回内心的宁静 ◆一个人若不能了解生命。那生命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惩罚。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因为是——人嘛!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轻信道听途说。就像一只傻狗。别人随便扔了一块石头就急忙跑去捡。 ◆不能把握现在。就无法获得永恒。
佛经由来 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在阿阇世王绝对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七叶岩。以大迦叶为首。举行第一次结集。这时的法。即是经。由阿难诵出。律由优波离诵出。阿含经的渊源。即导源于此时。律与经为同一渊源。故其取材诸多相同。佛灭百年顷。因东印度吠舍离比丘提倡新佛教。遭保守派反对。于吠舍离城。会集七百僧众。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以讨论律为中心。佛灭后二百三十年顷。于波咤利弗城。依阿育王命。以目犍连帝须(不是神通第一的那个目犍连。此大师名为目犍连帝须)目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于是三藏教法始行完成。[7] 一、佛是人而不是神 =======================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 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二、佛是真平等者 ====================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观察: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的。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我想对‘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在这儿做一个简单地叙述: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并不只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 三、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二十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三十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我简单介绍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四、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着大门。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五、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就像安明居士在《论佛》中精辟的点到:“佛为自然。自然为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机智的辩证出了佛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万万千千。包括花草树木。人鬼禽兽。即便纵然是魔。只要放下屠刀。也可成佛。而人若想成佛则需自然。万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心如止水。要破除贪。嗔。痴三毒。只有这样就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立地成佛。其外。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称他教的神为‘假神’。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六、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一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释:“‘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
后记 要谈佛教的精神和特色。有些地方不得不与其他宗教比较。一只长脚鹤不在群鸡之中。怎显得出‘鹤立鸡群’的卓然独立精神?而一个考八十分成绩的学生。如果不跟全班‘满江红’的成绩相比。怎显示得出他的难能可贵? 但作者(林世敏教授)恐怕无心的引述他教的教义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带给自己不必要的攻击和争议。这就有失佛法平等、淳厚、涵容的精神了。 因此作者(林世敏教授)在这里谨向虔诚的外教徒致最大的歉意。我的引述绝无故意歪曲的恶意。站在探讨真理的前提下。使我不得不把‘圣经’和‘神’先拉下到‘假设’的地位。先除去‘神权’和‘神话’。然后才能客观地研究、探讨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不是吗?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 1473~1543)如果完全地相信了圣经。对神的话不怀疑。他那不朽的‘天体运行论’能够产生吗?虽然这样做。使他受到当时教会的切齿痛恨。因为他的发现。违反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破坏了‘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阳绕行地球’的主张。(见国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七六页注解)又像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圣经上亚当、夏娃是人类始祖的神话。完全地推翻了。因此研究真理。一定要把‘佛’、‘神’、‘科学家’。当做平常人来看;把‘佛经’、‘圣经’、‘定理、定律’当作值得怀疑的假设。然后才会求出真正客观的事实来。 好了。说了这许多。有人还是不谅解我。他会说:‘你们佛教不是讲涵容、忍耐的吗?何必跟其他宗教过意不去?’是的;佛教除了一件事以外。它是涵容、忍耐的。什么事呢?那就是对真理的不苟且、不放松、不让步。
香与佛教 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密法中。不同的本尊甚至有不同供养的香。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香能袪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乐受。因此常被用来做为供养佛菩萨、本尊的圣品。如《苏悉地经》中。就把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而《大日经》也将之列为六种供养之一。 除了被用来做为殊胜的供品之外。由于香的芬芳远闻。经典中也常以其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薰十方。而《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五分法身。称为“五分法身香”。 此外。香也被用来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严三昧经》中。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气一般。香为信使。瞬间可通达十方佛经土。在佛教中对于天然妙香的重视由此可见。“香可行善。亦可造恶”。即是此理。 主要节日 佛教节日中。除释迦牟尼佛的出生、成道、涅盘为历史事实外。其余的如弥勒圣诞。观世音菩萨圣诞皆乃是祖师大德所定。并非出自佛经。佛弟子当了解。此即是表法。实则观世音菩萨也并非出生在地球。如何说生日呢?此是古来祖师大德借此方便接引众生。以入佛正见。 正月 初一 弥勒菩萨圣诞 初六 定光佛圣诞二月 初八 释迦牟尼佛出家 初九 慧能大师圣诞 十五 释迦牟尼佛涅磐 十九 观世音菩萨圣诞 廿一 普贤菩萨圣诞 四月 初四 文殊菩萨圣诞 初八 释迦牟尼佛圣诞 廿八 药王菩萨圣诞 五月 十三 伽蓝菩萨圣诞 六月 初三 韦陀菩萨圣诞 十九 观世音菩萨成道 七月 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 十五 佛欢喜日 廿四 龙树菩萨圣诞 八月 十五 月光菩萨圣诞 廿二 燃灯佛圣诞 九月 十九 观世音菩萨出家 十月 初五 达摩大师圣诞 十一月 十七 阿弥陀佛圣诞 十九 日光菩萨圣诞 十二月 初八 释迦牟尼佛成道 廿九 华严菩萨圣诞 佛教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8830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百科名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百科名片;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