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典籍简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典籍简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典籍简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殁。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401)。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 自后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自佛教入传。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流通极广。罗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门。当为般若系的大乘经典。与龙树、提婆系之中观部论书的翻译。所译的经典。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此外。所译的《法华经》。肇启天台宗的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毘婆沙
本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有名的佛教圣典。一般人只要提起《金刚经》就知道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刚经》。现在的佛教信徒大都以诵持《金刚经》来祈求消灾、增福、增寿。甚至有人往生。也诵《金刚经》作为度亡之用。唐朝僧侣剃度。必须通过朝廷考试。考试的主科就有《金刚经》。而当初五祖弘忍大师将禅宗法统传给六祖时。诵的也是《金刚经》。
社会上一般人都很喜欢《金刚经》。因本经在学术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高僧大德或是一般社会大众。都以受持、研究《金刚经》为学佛必备的功课。《金刚经》之所以普及的原因。是由于它具有高深的哲理。流畅的文字。并可用来作为实践的法门。
本经内容是藉由佛陀与弟子须菩提之间的问答。而阐述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全文一共有五千余字。梁昭明太子将其分成三十二分。其主旨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一、无相布施
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属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限的。
如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做事、吃饭、穿衣。只要心存慈悲。处处可以帮助别人。造福大众。但是不可斤斤计较于人我。不可罣□布施多少于心上。
只有无相布施才有无限的功德。才能与金刚般若契合。
二、无我度生
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发不起来。必发无我之大悲心。才能广度一切众生。如经中说:“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我们发心度众生。并不是众生没饭吃就给他饭吃。没有衣服穿就给他衣服穿。因为这种以物质的往来。以情感的交换。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度众生是要使人人皆能进入无余涅槃。使人人皆能达到了脱生死的境界。要度那么多的众生。且要度到无余涅槃的境地。如此度众生的发心。就须抱着无对待心。才是真度。
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菩萨度众生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是真度。度众生要发广大心。要发无对待心。要发最上乘心。要发无颠倒心。只有在无我的精神之下。方可发大心来度众。如经文所云。无我度众生才能与般若相应。才能证入般若的空性。
有一人问惟宽禅师:“道在何处?”
师曰:“只在目前。”
又问:“我为何不见?”
“汝有我故。所以不见。”
“我有我故。所以不见。和尚还见否?”
“有我有汝。展转更是不见。”
“无我无汝还见否?”
“无我无汝。阿谁求见?”
我们说无我。并非说没有我这个人。无我是思想上和智慧上的一种境界。摆脱有形的对待关系的束缚。把自己安住在无人我无对待的上面。使自己与虚空和宇宙同等。心佛众生原无差别。一切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一切诸佛是我心中的诸佛。一切万物皆在我心中。除心之外。那里还有众生呢?能如此想。虽度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可度。如此超越的思想。那就是般若性空的实践者。
三、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就是不要迷执五欲六尘的外境。在一切衣食住行的生活上不要贪着。像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过的就是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并不是叫我们不要生活。而是要我们抱着一种生活态度:“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无住生活就是能使我们达到犹如木头人欣赏花鸟一样。根本不会因外境而动摇自心。如此在生活上也就不会贪着了。这是说。只要我们在生活上无心。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种种。又怎能奈何我们呢?那时。我们就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就会“安禅不须山水地”。只要“灭却心头火自凉”。
对于世间上的一切。不要去比较、分别、计较。这种态度并非就是傻瓜。而正是使自己进入无住生活境界的方法。心灵一旦到达无住境界。内心就会开□得如宇宙虚空一样;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那就再也不会把日常中的小事放在心上了。所以《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活。实是一种最为美满的生活。我们不要以为《金刚经》所说的生活是一种玄妙深奥出世的生活。其实它也是帮助我们追求超然物外的平常日用间的生活。至于如何净化心灵并改善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我们自己从生活中去亲自体验无住的般若了。
四、无得而修
无得才是真得。无得而修才是真正证悟而得。《般若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如此无到最后。才是“菩提萨埵”。
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并不须有所增加或改变才会光明。因为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光明;我们本来的面目与佛平等。假如有修、有证、有得。就不是本来的面目了。只有无得而得才是真得。无修而修才是真修。无证而证才是真证。
“无”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其实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有一天。眼睛、鼻子、耳□、嘴巴开了一次会议。眼睛首先发言说:“以人的整个身体而言。应该是我眼睛最重要。无论任何东西。都要经过我看了。才会知道是美是丑。是大是小。是高是低。如果没有我这眼睛。连走路都不方便。可见我这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这最有用的眼睛。却偏偏长在最没有用的眉毛的下面。实在很不甘愿。”
接着鼻子就说:“我这鼻子应该是最重要的啦。闻香、闻臭须靠我。呼吸更必须靠我。如果我一口气不来。大家都要死。所以我才是最重要的。但我这么有用的鼻子却偏偏要在最没有用的眉毛下面。我也不服气。”
接着嘴巴也说:“人的身体应该以我为最重要。我能说话。如果我不能。人与人之间就无法相互沟通。我要吃饭。如果我不吃。大家都要饿死。这么有用的嘴巴偏偏置于脸部的最下面。而最无用的眉毛反而高高在上。这一点我更不服气。”
这里一句。那里一句。眉毛只好等到大家攻击完了。才慢慢的说道:“大家不要吵了。我眉毛是最没有用。我承认输了。现在。我愿意放在你们的下面。”于是眉毛就跑到眼睛下面。可是这么一来。眼睛一看。不像一个人。于是眉毛就跑到鼻子下面。糟糕!还是不像人。于是眉毛再跑到嘴巴下面。一看。更不像人。大家没有办法。只好再度聚在一起商量。最后结论还是请眉毛放回原来的位置才最妥当。因为眉毛放在原来的地方才像个人。由此可知。最没有用的就是最有用的。
《金刚经》的宗旨是:“无我、无相、无修、无证。”这个“无”就是“空”。但并非世间一般所谓什么都没有叫作空。而“空”。才是建设“有”的。空。是涵盖空有不二的无。这个“无”的“真空”。才是真正最究竟的般若的主旨。
1《金刚经》的四句偈
四句偈。是一种韵文体的诗歌。在本经文中不断地说四句偈。谓若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及四句偈的功德。用恒河沙等七宝乃至生命布施的功德也不及四句偈。四句偈的佛法为什么能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呢?主要是因为财宝的布施是有限的。而且只能利益一时。而四句偈法宝的布施不但能利益今生。还可以利益未来。
一个在外地经商的商人。为了要赶回家与太太过年。心想应该带个比较稀奇的礼物回家送给太太。看来看去。看到一个老和尚在路边上写了几个字。“卖偈语”。这个商人好奇向前一问:“老和尚。一首偈语要多少钱?”
“十两黄金。”
“那么贵!”
“一点都不贵。”
商人心想。是一个出家人。何况已经问话了。也就忍痛牺牲十两黄金。买一首偈语。上面写着“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遇事应该细思量。如意平安又吉祥。”商人心想。这值十两黄金吗?太贵了嘛!上当了!算了!赶快回家去吧。
商人赶回家里。已经除夕深夜了。家里的门没有关好。推开门。太太已经睡觉了。在蒙蒙的灯光下。床前有两双鞋子。一双是女人的。一双是男人的。先生非常生气。“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我不在家。你竟然做这种不好的事情。”很冲动地到厨房里拿了一把菜刀。想要把
太太起来一看。丈夫手上拿了一把刀。吓得问说:“啊!啊!你要作什么?”
先生指着床下的鞋说:“你在作什么?”
太太说:“你这个没有良心的人。过年都不回来。我为了要图个吉利。把你的鞋子摆在这里。表示我们夫妻双双。你怎么拿把刀要来害我。”
商人往床头一看。感激地说:“有价值!有价值!不只十两黄金。”
所以从这里看起来。四句偈、一个佛法、一个道理。能通达。能运用。真是黄金宝物都不能比。兹将本经重要的四句偈介绍如次: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一首四句偈主要是要我们建立六种观念。即:
□如梦观:世间法如梦。一切都会过去。如梦醒时一点痕迹都没有。
□如幻观:有为法是幻化不真的。业果、轮回生死是幻化的。好像舞台上的戏剧。有父母、兄弟、亲戚、眷属。顷刻一声锣鼓歇。都没有那么一回事。其实。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般若佛性是没有生死。没有轮回的。
□如泡观:水泡是不长久的。我人的色、受、想、行、识。感受苦、乐、不苦不乐。都如水泡一般。是一时的、短暂的。
□如影观:六尘的生活。六尘的世间。色、声、香、味、触、法。就如影子一样。是不真实的。
□如露观:我人的色身如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很快就消失了。譬如一个女孩。才出生是婴儿。慢慢长大叫女童。再过些时候就是女学生。是小姐。然后是太太、妈妈、老太婆。人生一点一滴地变化。就如同朝
□如电观:电是快速的。时光过去、现在、未来非常快速。人的生命亦如电。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人就没有了。
佛教讲无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并不是消极。而是要我们从消极中。体会另一种积极的精神。体会出世永恒的生命。
无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
佛教讲无。“无我”就是“空”。无我就是没有自性。“我”应该要具有四个条件:要能主宰、要能常住、要能普遍、要能自在。而我人是由四大所和合。自己无法主宰它;是缘生幻有。不能常住;是处处有障碍。不能普遍;是苦的业报。不能自在;所以。我是没有真实性。因此。要能从假我中借假修真。找到真如般若实相的我。所以本经从否定上建设一个常乐我净的世界。因此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有到无我、无对待、无是非、无苦恼、无障碍、永恒的“真我”才能显现。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
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谓“法”。就是轨生物解。是指能轨范人伦。令人产生对一定事物理解的根据。它可以代表一切的名词。甚至于心里想的观念、思想。有形、无形的。都可藉由它表达。例如:花、房子、桌子□□等。只要说出来。大家就能懂得是什么意思。又说法无定法。所以说法是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法”又称法相非法相。有一首偈语说:“法相非法相。开拳复成掌。浮云散碧空。万里天一样。”若说拳头是法。这个法可以法无定法。因为拳头一张开又成了一个手掌。一切法是好是坏。是善是恶。也无一定标准。譬如拳头。给你一拳。你会说我打人。拳头是坏东西;假如拳头替你捶背。你会说好舒服。再用力一点好吗?这又变成为是一个好东西。所以真正般若的法。它不在差别上计较。所谓不思善不思恶。是超越善恶的一个真理。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首偈语主要的意思是说。清净法身。非属相貌。吾人应追求真理的法身佛。而不是从色与声去执着见佛。
韩国的敬满法师。是一位有道的高僧。有一天晚上。从外面带回一个长发披肩的女人。一到房间里。几天都不出来。徒弟们心里很纳闷。几天以后。终于忍不住冲到房内去。看到师父坐在床边。替那个女人按摩。徒弟很生气地说:
“师父。你这样的行为怎么能做我们的模范呢?”
“我为什么不能做你们的模范呢?”师父说。
徒弟指着床上的女人:“你看!你看!你看!”
师父也说:“你也来看。你也来看。你也来看嘛!”这个徒弟真的向前一看。那一个女人鼻子没有了。耳朵也没有了。眼睛也陷下去。是一个痲疯病人。师父正在为她做特殊的治疗。因为这个病会传染。所以没有告诉其他人。这时徒弟惭愧地跪下来说:“师父!只有你能。我们不能啊!”
亲眼所见未尝是真的。亲耳所听也未尝是真的。所以我们要无眼耳鼻舌身意。除去这个分别。去体会那个真实的事情。真实的心。才是般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那不是佛。要怎样才能见如来呢?见到缘起就是见到法。就是见到佛;见到空。就见到如来;见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就能见到如来;有平等心。就能见到如来。
1《金刚经》的价值观
每一个人对世间的各种物质的价值看法都不会一样。而有般若的人。看世间一切则是平等。连佛与众生也都是圣凡不二的。空与有是平等的。因此。不说断常。法身和应身是平等的。无有去来。兹就本经的价值观略述如下:
□一与多的比较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是很少。“多”是很多。不能相比。但是在《金刚经》里。以般若来看。一不是少。多也不算多。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例如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籽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就等于是一个虚空。所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有两个人遇到强盗。一个人身上带很多神牌、香火袋。可是这个强盗来抢劫。一刀砍下来。膀子砍断了;另外一个人。只带了一条观音像的链子。强盗也一刀砍来。项炼都弯曲了。不过他没有受伤。“唉啊!很感谢观音菩萨。你以身体来代替我的灾难。”可是另一个有神牌香火袋的人就埋怨:“我身上这么多的神明啊。你们都不来保护我。反而那个人只有一尊观世音。观世音就好灵啊!”
这个时候。众多神明说话了:“对不起啦!当你有灾难的时候。我们也想来救你。可是在众多的神明之前争着来救你。是很不礼貌的。因此我们就很客气地相互推荐:““妈祖啊!你去救吧!”妈祖就说:“耶稣!你去救吧!”耶稣说:“穆罕默德!你去救吧!”当我们在那里推来让去的时候。一刀下来。你的膀子就砍断了。”
所以。虽是一心的信奉。却可以发生无限的力量;而多神的信仰。反而不易诚信圆满。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年纪轻轻的就在翰林院作供奉官。但是裴休不希望儿子这么早就飞黄腾达、少年得意。就把他送到寺院里参学磨练。并且要他先从水头师做起。这个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做得又累又辛苦。心里就不停的嘀咕。一下子怨父亲把他送到这种荒山野谷来做牛做马。一下子又告诫自己父命难违而强自隐忍。像这样心不甘情不愿的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忍耐不住了。满怀怨气的唠叨:“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意思是骂:我堂堂一个翰林学士。每天辛辛苦苦替你们这些和尚挑水。挑得大汗淋漓的。腰身都湿了。你们有什么福报消受得起?
寺里的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微微一笑。也唸了两句诗回答:“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意思是说:你担水给和尚吃。未必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功德;老僧只要在殿里修行。坐上一炷香的时刻。就是十方的供养。万劫的道粮。我都消受得起。你那区区几担水又算得了什么?
为什么说一炷香就能消受万劫粮呢?《金刚经》上说:“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这是因为万千的供养都只是小果有为的福报。而义解修行。是法宝。是大果无为的功德。所以。担再多的水。也只是有为的小供养。其福报是有限量的;而一炷香的修行是无为的大法施。其功德是无可限量的!
□有与无的比较
一般人认为“有不是无”。“无不是有”。有与无是不一样的。若以般若智慧观照世间万法。就能知道“无不是真无。有不是真有”的至理。无有之间。既非对待。亦非分别。而是纯然如一。理事无碍的。例如:
有人问西堂智藏禅师:“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答说:“有。”
那人又问:“有没有佛、法、僧三宝呢?”
智藏答说:“有。”
那人不停地问了许多不同的问题。智藏禅师全部都回答说:“有。”
那人因此忿忿地责问:“和尚。你怎么老是说有呢?难道没有例外的吗?为什么我以同样的问题去问径山和尚时。径山和尚却说一切全是个无。和你说旳完全相反呢?”
智藏禅师哂然一笑。就问他:“你有没有妻子?”
那人答道:“有。”
智藏又问:“径山和尚有没有妻子呢?”
那人失笑说:“没有啊!”
智藏也笑:“这样的话。我说“有”。径山和尚说“没有”。不是对极了吗?”
那人听了立刻大悟。拜谢而去。
“有”。是世法。是生活的发用;“无”。是出世法。是生命的本体;佛法。就是空有相融的中道之行。是真空妙有的圆融中道。
□大与小的比较
一般人的观念是“小的不是大”。“大的不是小”。其实小的也是大。大的也是小。
有一个人到寺院里面。看到寺院里有一副对联写着“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这个秀才一看。心里想。须弥山藏芥子还有可能。而一个小小的芥菜子。怎么能把须弥山藏到里面。秀才就向知客师抱怨说:“唉啊!你们和尚讲话。真是不负责任。芥子怎能藏须弥呢?”
知客师机智的回答:“秀才啊!你是一个读书的人。儒家有两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书你读到那里去呢?”
秀才立刻拍拍肚子。都读到肚子里来了。知客师拿了一本书。“请你把这本书放到你的肚子吧!”万卷的书可以读到肚子里来。可是一本书放到肚子里放不进去。所以芥子藏须弥是理。万卷书是事。事是事。理是理。有时候当然事理要圆融。有时候从事会理。有时候要从理会事。
一个人假如有了般若智慧。一沙一石里都有三千大千世界。一花一叶里都有如来的法身。因此《金刚经》说:“须菩提!虚空可思量否。东方南西北方可思量否?”须菩提说不可思量。虚空无相。无所不相。不能以大小来比较诸佛如来的法身。般若也是无相的。更不能说大说小。应该是超越大小。甚至我们现在的分别心。也不是般若的真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在时间的流程里。远近、大小的分别里。都是不可得。般若真心是超一多之外。有无之外。大小之外的。
□轻与重的比较
金钱布施。佛法、生命的布施。到底那一个功德大呢?在《金刚经》里。最初以金钱布施与法的布施来比较。大千世界七宝的布施。不及四句偈的布施。因为财宝的布施有用完的时候。法的布施享用不尽。
命与法的比较:有的人认为生命很宝贵。其实金钱很宝贵。生命价更高。为了真理故。两者皆可抛。人的生命如果今生如此。来生如此。生生世世如此。不如我能有大的牺牲。来换取大的智慧。借它来开悟。前文提到“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只要我们有了佛法般若。金钱、生命都如粪土。不能相比。有了般若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
罪障与佛法的比较:假如一个人的罪过应堕地狱。只要对《金刚经》有一念的净信心。如经文中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福德与佛法的比较:布施修福。修桥铺路。这是有限的福德。不及般若四句偈的福德性。福德是相上有修有证。而福德性是内心无修无证的般若宝藏。内心的功德无可限量。无与伦比。因此。我们要用般若证悟内心的般若。
本经并非着重在理论知识的研究。而是要我们发心和修持。在本经《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是要我们发四种心。即:第一发广大心。第二发最胜心。第三发无对待心。第四发无颠倒心。
发广大心。是以什么为对象呢?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以此为对象而发心。即是发广大心。而让这么多的众生。都能了生脱死。证得无余涅槃。这是最胜心。不但如此。还要进一步发无对待心:“我不是能度众生。你们是我所度的众生。”有对待就有不平。能所不能忘记就有执着。所以经里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也要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丝毫没有觉得我度一个众生。因为众生本来都是佛。人人有佛性。那里是我能度的?不但如此。还要无颠倒心。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不是菩萨。所以一有了四相。就有颠倒。就不是发心。因此本经《大乘正宗分》说发四种心。实在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本经有十种修行法。也就是所谓十法行。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讲说、讽诵、思维、修习。依照本经的般若智慧去修持。则生活中有般若。人人得安然洒脱自在。
本经以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版本最为普及。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五册、《碛砂藏》第五册、《龙藏》第十六册、《卍正藏》第八册、《大正藏》第八册。其他异译本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 元魏.菩提流支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 陈.真谛译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 隋.达摩笈多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一卷 唐.玄奘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一卷 唐.义净译
另外还有西藏、蒙古、满州、英、法、德、日、义大利等数种译本。由于本经流传很广。因此。注疏亦甚多。较重要的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三卷 天竺.无著菩萨造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 一卷 天竺.无著菩萨造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三卷 天竺.无著菩萨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一卷 晋.僧肇注
□《金刚般若经疏》 一卷 隋.智顗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赞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解义》 二卷 唐.慧能注
有关讲述本经的近代著作有太虚大师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录》、《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星云的《金刚经的理论与实践》、《从金刚经说到般若空性的研究》。都是研究本经的指南。
□试述本经的主旨。
□试举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试举历代高僧大德受持《金刚经》利益的实例。
□试从本经序分说明佛陀一日生活的般若风光。
□如何从生活中修持般若?
□试述《金刚经》对我国的影响。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8865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典籍简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典籍简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