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典籍简介:阿含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典籍简介:阿含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典籍简介:阿含经
《阿含经》
《阿含经》分为四类。即《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
阿含。梵语 agama。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译作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意指所传承的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的圣典。称阿含为《阿含经》。是我国古来的惯例。
《阿含经》的由来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确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一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在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而终至成为圣典。
《阿含经》的成立时期
关于阿含经成立于何时。应就佛典结集的次第而论:
□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外的七叶岩。以大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出法(经)。优婆离诵出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百结集”。《阿含经》的渊源。即导源于此时。
□佛陀入灭百年顷。七百比丘会聚于毘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这就是著名的“七百结集”。
□佛陀入灭后二三六年顷。也就是阿育王时期。在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至此三藏教法始告完备。
□佛陀入灭后四百年。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之下。于迦湿弥罗国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举行第四次结集。此次结集以论释三藏为主。
综上所述。《阿含经》于第一结集时诵出。于第二结集以后。即西元前三世纪前后。为《阿含经》正式成立的时期。
南传五阿含与北传四阿含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原始佛教的统一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后复细分为小乘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独自传承的经藏。依现今资料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的经典存在。然至今日。仅有南方上座部的经典完全保存下来。计有五部。是以巴利语书写。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这就是南传五部。又称南传五阿含。
至于北传方面。则□集其他诸部片断的经典。成立《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等四阿含。是以梵文书写。这就是北传四阿含。其中南传的《长部》、《中部》相当于北传的《长阿含》、《中阿含》。《相应部》相当于《杂阿含》。《增支部》相当于《增一阿含》。
此外。因南传五部以巴利文书写。较接近佛世所用的俗语。所以一般以为南传比北传更富于原始色彩。因此近世学者于原始资料的采证上。多喜用巴利文圣典来对照研究。
传统上。中国佛教学者。尤其是大乘佛教学者。往往将《阿含经》视为小乘经典。所以在中国、日本的佛教教理史上向来未被重视。直至近世欧洲诸国加以研究。自一八二0年代始渐受重视。而确认《阿含经》并非仅是小乘经典。乃是原始佛教的经典。其内容包含佛陀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实践的方法纲目等。具有多重意义及价值。
今就北传四阿含分别介绍如次: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五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为北传四阿含之一。师为刘宋译经僧。中印度人。原属婆罗门种姓。幼学五明诸论。广研天文、书算、医方、□术等学。后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遂剃发出家。并受具足戒。师为人慈和恭顺。专勤学业。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进而读诵宣讲。并以佛法劝化父母归信佛教。
刘宋元嘉十二年( 435)。师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师与慧严、慧观等于只洹寺招集义学僧。译出《杂阿含经》五十卷。于东安寺译出《大法鼓经》二卷。于丹阳郡译出《胜鬘经》一卷。其后。受谯王之请而止荆州新寺。宣讲《华严》等经。此外。师亦曾居住道场寺、中兴寺、白塔寺等多处。刘宋大明七年( 463)。师奉□祈雨而感得甘霖普降。帝赏赐甚丰。一生历经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历朝皆归向推崇之。对内事外事多有贡献。师广演大乘教法。译经弘化。世称“摩诃衍”。所译经典共计五十二部一三四卷。
《杂阿含》。意思是传来的事相应圣教集。也就是以“事类相应”结集佛陀的教法。“相应”意指“结合”或“归纳”。也就是将述说同类旨趣的经典。经过归纳而编集在一起。如阴相应、六入处相应、界相应等。
关于《杂阿含》名称的由来。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载。此经是佛陀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教说。今集为一部。称《杂阿含》。又据《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二载。以汇集文句之杂者。故称《杂阿含》。另据《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载。《杂阿含》是阐明诸禅定。为坐禅人所必修习的法门。
《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载。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故称《杂阿笈摩》(《杂阿含》)。
本经是汉译四阿含中最大的一部。也是四阿含中最早成立者。依性质而区别全经可分为三大部类:
□第一部分是“修多罗”。内容为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道品。
□第二部分是“只夜”。以偈颂问答而说法。
□第三部分是“记说”。是佛陀及诸弟子所说。分别编于各卷之中。
本经保存了原始佛教的风貌。其中虽然含有后代的编纂。但绝大部分皆为早期结集者。本经的法句大多简明。在实践上的修行法门。列有念住、蕴、界等道品。经由佛陀及弟子对话中。显现出四双八辈的差别。依八众而说“众相应”。使在家、出家、男女老少、诸大弟子等都能领受法益。
本经共分成七大类五十余相应。今分述如下:
一、五阴诵(佛光版卷一至卷七)
□阴相应:叙述佛陀说示当观色、受、想、行、识五阴是苦、空、无我、无常。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住颠倒。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罗陀相应:叙说佛陀为侍者比丘罗陀说示五阴能令众生生死轮回。不得超脱。当观五阴是无常、苦、空、无我。无所取着。便能自觉涅槃。不受后有。及罗陀答覆众多外道出家者。自己是为断五阴苦。所以跟随佛陀出家修梵行。
□见相应:叙说由五阴而起诸邪见事。
□断知相应:叙说五阴无常。应当断除。
二、六入处诵(佛光版卷八至卷十二)
即六入处相应。佛陀对有情说示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是苦、空、无常、无我。若能于六入处如实知苦、空、无常、无我。则得漏尽。不受后有。
三、杂因诵(佛光版卷十三至卷二十三)
□因缘相应:叙说缘起法。如十缘起、十二缘起。佛陀教诫弟子若能依次思量十二
□食相应:叙说四食粗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可资益有情肉体及精神。令得住世。若于四食无贪无喜。则无忧悲。亦无尘垢。
□谛相应:叙说四圣谛诸法。并劝应急求现观四圣谛。应勤学四圣谛。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
□界相应:叙说众生常与界俱、界和合。应当善分别种种诸界。
□受相应:记叙佛说有情身心诸受悉皆是苦。若能观无常、变易、离欲、灭、舍离。则得尽诸漏。
□舍利弗相应:记叙舍利弗说十不善业、八正道、禅定、自省等诸法。
□目揵连相应:叙说目揵连证得神通的缘由。及见众生行不善业所受的种种苦果。
□阿那律相应:叙说阿那律以善修习四念处。而得天眼大德神力。并教诸比丘修四念处可趣向远离、出要、涅槃。
□大迦旃延相应:记叙迦旃延为梵志说离贪欲、见欲;为国王说四姓平等法;为童女说十一切入处;为罹病长者说依四不坏净。修六念处等法。
□阿难相应:叙说阿难为比丘、比丘尼、婆罗门、长者、外道、童子说法。
□质多罗相应:叙说佛陀弟子长者质多罗。常与诸上座往来问答诸法事;不被外道所诱;命终生不烦热天诸事。
□天相应:叙说诸天一日一夜与人间寿命的差别;比丘具足诸禅。于五蕴作正思惟的果报等。
□修证相应:叙说四种善好调伏众如日光自照;随生子、胜生子、下生子的差别;四正断的内容;修习禅法以不放逸为根本;不放逸能断贪瞋痴;阿罗汉三明;无为法及无为道迹等法。
□入界阴相应:叙说内六入处;以五种种子的生长譬喻缘起的流转及还灭各具因缘;若不如实知世间及世间集。则不得解脱;为断三爱、三有漏。当求大师;比丘于六处味着。则生上烦恼等法。
□不坏净相应:叙说佛陀是一切有情中第一人;一切法中。离贪欲法为第一;一切众中。声闻众为第一。
四、道品诵(佛光版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七)
□念处相应:叙说有四念处、修四念处是得如实法的一乘道、修习四念处的方法、修习四念处的利益。
□正勤相应:叙说四正勤的内容。
□如意足相应:叙说四如意足。
□根相应:记述佛陀说有五根。如实观察五根。得证阿罗汉。乃至得成正觉。
□力相应:记述佛陀所说二力、三力、四力、五力、六力、七力、八力、九力、十力。
□觉支相应:叙说七觉支为不退法、善积聚。修习七觉支可去除五盖。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圣道分相应:叙说八正道及修习八正道的利益。
□安那般那念相应:叙说修习安那般那的方法、果报。
□学相应:叙说三学并三学次第成就的各种果位。
□不坏净相应:说明成就四不坏净。不堕三恶道。得须陀洹。或生天道。
□大迦叶相应:叙说大迦叶诸事。
□聚落主相应:叙说诸聚落主向佛陀请益。或向佛陀问难。佛陀为其记答。
□马相应:叙说佛陀以调马法、良马、恶马等譬喻教化弟子。
□释氏相应:叙说佛陀为摩诃男及诸释氏说各种法。
□无始相应:叙说众生无始生死以来。长夜轮转。所依父母无量。受苦乐亦无量。当求出离生死。
□婆蹉种出家相应:叙说婆蹉种出家向佛陀请益。乃至出家。证阿罗汉。
□外道出家相应:叙说佛陀及其弟子为各类外道及外道出家者说法。
□杂相应:记叙佛陀说忆念三宝可以除去恐怖心;说十八爱行能起生死轮回;说爱恚互生。若具足诸禅。则可断爱恚;说惭愧二法可以净化世间。
□譬喻相应:记叙佛陀以诸种譬喻说示佛法。
□病相应:叙说佛陀为病比丘、长者、童子说法。
□业报相应:佛陀说自行、教人、赞叹、随喜行善、恶业的果报。
五、八众诵(佛光版卷三十八|卷五十)
□比丘相应:叙说教团中有善说法比丘、一住比丘、持戒净香满诸方比丘、起利养比丘、成就三不善法比丘、外道入佛门证果者。乃至杀人无数的央瞿利摩罗。受佛教化。放下屠刀。证得阿罗汉果。
□魔相应:叙说魔王及其眷属常化作年少、大身、大龙等。来娆乱佛陀及其弟子。
□帝释相应:叙说帝释七德。帝释为自在王。恭敬三宝。常行忍辱、精进方便。贤善质直。
□刹利相应:叙说佛陀为波斯匿王等。说示修福、治国、观人、减肥的方法。
□婆罗门相应:叙说婆罗门瞋骂呵责佛陀。竟于听闻佛陀说法后悔悟;佛陀为婆罗门说布施功德、清净道、供养父母的福德、得现世后世安乐的方法、耕耘心田的方法。并有婆罗门共佛论议后。出家修行。
□梵天相应:叙说梵天赞叹佛陀所说法。梵天供养佛陀。乃至佛陀为梵天说无常法。
□比丘尼相应:叙说比丘尼不受魔波旬诱惑、恐怖、娆乱等诸事。
□婆耆舍相应:叙说婆耆舍比丘以偈赞叹佛陀、憍陈如、舍利弗、目揵连及众比丘。婆耆舍亦作厌离偈以安住自心。清净自心。乃至临终时以偈赞
□诸天相应:叙说诸天子请佛开示诸法。佛陀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令诸天子闻法而生欢喜。
□夜叉相应:叙说夜叉所行善恶诸事。
□林相应:叙说诸比丘在林中修行。林中天神见有放逸者。则说偈诫之。又有出入林中者作偈。林住比丘以偈和之。
本经的重要性
《杂阿含》所集录的诸经。大都极为简短。内容具体。教法具教诫性。是佛教教理、经说的母体;是现存四阿含中最早出的经典;是研究佛学的基础。
本经的特色
□本经概括了佛陀成道至涅槃间的一代时教。
□佛陀的讲说方法。毫无夸张虚饰。有时为了考查弟子们是否充分理解其教法。屡屡以问答方式垂询弟子。因此。本经大致保存了人间佛陀的教学原貌。
□本经记录人间佛陀往来各地。解答教内、教外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生活的各种问题。可以做为现代人的正确“人生观”。
□从本经可以认识佛陀的本来面目。
□由本经可以把握佛陀的教、理、行、果的本义。教。是一切事相应教、五蕴、六处、无量界、现世安乐法、后世安乐法、涅槃法等。理是法印、缘起、四谛等。行是四预流支、三学、三十七道品等。果是随信行、随法行、四向、四果、辟支佛、菩萨、佛陀等。
本经现存本由于内容不完整。且次第紊乱、脱落。加以经文生涩难懂。近代学者遂重新整理本经。目前有佛光出版社的《杂阿含经》。及印顺导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两种新本。佛光版《杂阿含》采用新式标点。段落分明。着重巴利本、汉译异译本的对照。重新勘定卷数的次序。于每小经皆列有经意解说。经文难懂不明处也列有巴利文或译成中文。此外。校勘严谨、注解详备、索引齐全。都是该版的特色。印顺导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则以《杂阿含经》与《瑜伽师地论》相对照为最大特色。另又采取印度旧例。以内容分类。而舍除汉译经分卷的传统。共成七诵五十一相应。
此外。现存《杂阿含经》中的卷二十三、卷二十五两卷中的《阿育王因缘经》、《法灭尽相经》、《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等三经。应为《无忧王经》。自经义内容而言。实不宜编入《杂阿含经》中。因此我国两种新编之《杂阿含经》皆将此三经自《杂阿含经》中删除。惟佛光版仍将之编列为附录。以供读者参考。本经所载首尾具足的小经经数。约一千三百经。日本《大正藏》将各经一一编列经号后。所得的一三六二小经即是包含上述的卷二十三、卷二十五两卷。佛光版《杂阿含经》删除《阿育王因缘经》等三经。实得一三五九经。并依部帙的重整而新编经号。
本经的异译本有二种。即《别译杂阿含经》十六卷及《杂阿含经》一卷。另有别生经多种。
此外。以巴利文书写的南传相应部原文。陆续有英译、德译、日译等译本译出。另相应部中有五世纪锡兰佛教大论师佛音(巴 Buddhaghosa)的注释Saratthapakas=ini 。于一九二四年由毘亚提沙( W.Piyattisa)出版。
近时于我国新疆地方发现的梵文残卷中。有相当于汉译《杂阿含经》的断片。日本学者渡边海旭、冈教邃等。皆曾就此梵文残简加以研究。而发表诸多论文。另于西藏大藏经中。收有相当于汉译《杂阿含经》的单经。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八册、《碛砂藏》第十八册、《龙藏》第四十八|五十册、《卍正藏》第二十三、二十四册、《大正藏》第二册、《佛光大藏经.阿含藏》。
中阿含经
《中阿含经》。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为北传四阿含之一。师罽宾国人。俗姓瞿昙。故又称瞿昙僧伽提婆。为有部毘昙学大家。亦是东晋时来我国广译有部论典的名僧。学通三藏。尤擅长《阿毘昙心论》。常诵《三法度论》。为人俊朗有深鉴。而仪止温恭。前秦建元年中(365|384)。远来长安。高僧道安主持译出的《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即请师与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共宣梵文。后昙摩难提曾译出《中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文义颇多差谬。而当时僧界硕彦道安亦已示寂。又值关中大乱。故欲修正而未果。后数年。关东清平。师与法和暨门徒。东游洛阳。四、五年间。研讲阿含等经。遂通晓华语。更译出《阿毘昙心》及《鞞婆沙》等论。并改定先出之众经。未久。姚兴立于关中。法事甚盛。法和遂入关中。提婆应慧远之请。渡江登庐山。东晋太元年中(376|396)于般若台译出《阿毘昙心论》四卷及《三法度论》二卷。隆安元年( 397)游建业。颇受晋室王公及风雅名士崇信。时琅琊王司马珣素来荷持正法。曾建立精舍。广招学众。提婆既来。王即延请。乃于精舍宣讲《阿毘昙》。名僧毕集。众皆悦悟。是年冬。王招集京都义学沙门慧持等四十余人。更请提婆重译《中阿含经》。计其所译经典约百余万言。道化声誉颇高。自东汉安世高以来。无出其右者。后不知所终。
据《分别功德论》卷一载。中者。是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之义。因此。所谓《中阿含》就是篇幅中等的圣教集。
据《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载。《中阿含》是佛陀为利根众生说示诸种深义。为学问者所习。全经共有五诵。十八品。二二二经。内容以叙述佛陀及诸弟子所说的教法为主。其间亦含有佛陀对弟子、异学、王者、居士等的教诫。兹将五诵十八品内容分述如下:
□七法品:收录以“七”为数的诸经。如善法经、城喻经、水喻经、七日经等十经。
□业相应品: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指出外道对业报的种种邪见。有盐喻经、罗云经、思经、尼干经等十经。
□舍梨子相应品:叙说智慧第一的舍梨子说法教化的事迹。有师子吼经、水喻经、教化病经等十一经。
□未曾有法品:赞述三宝希有功德。使闻者得净信。有未曾有法经、侍者经、郁伽长者经等十经。
□习相应品:叙说诸法的因缘(习)。有惭愧经、戒经、恭敬经、食经等十六经。
□王相应品:叙说佛陀的本生及佛世时佛陀为大国王说法等事。有三十二相经、牛粪喻经、频鞞娑罗王迎佛经、大善见王经等十四经。
□长寿王品:本品以第一经为品名。集录有关忍、戒、定、慧、解脱、灭睡眠等修学法门。有长寿王本起经、八念经、梵天请佛经、长者上尊睡眠经等十五经。
□秽品:叙说种种障碍涅槃清净的污秽法及转净法。有秽品经、求法经、知法经、黑比丘经等十经。
□因品:分别诸种果报的因缘。有大因经、苦阴经、增上心经、愿经等十经。
□林品:叙说佛陀于各林间为弟子所说法。有林经、自观心经、蜜丸喻经等十经。
□大品:叙说佛陀各种说法。如佛陀为大龙喻。阿罗汉为世上最尊最胜。佛陀为无上医王。佛陀为二十亿比丘说修行法等。有柔软经、龙象经、二十亿经、福田经、善生经等二十五经。
□梵志品:叙说佛陀为梵志说四姓平等、四姓清净、五种梵志等法。有雨势经、闻德经、鹦鹉经、头那经等二十经。
□根本分别品:本品广为分别佛法。如分别说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分别说业报;分别说根、境、识等。有分别六界经、分别观法经、分别大业经等十经。
□心品:本品集录不同内容的经典。而以第一经为名。有心经、浮弥经、受法经、猎师经、多界经等十经。
□双品:本品所收诸经是经名两两相同者。故以双品立名。有马邑经、牛角娑罗林经、求解经、小空经、大空经等十经。
□后大品:叙述佛陀为诸弟子说修习慈、悲、喜、舍等行不放逸。明十二因缘生灭法。有跋陀和利经、阿湿具经、周那经等十经。
□晡利多品:本品以晡利多经为品名。集录佛陀为弟子、外道等说法的经典。有持斋经、箭毛经、法乐比丘尼经等十经。
□例品:本品以《中阿含经》的最后一经例经为品名。集录波斯匿王赞叹佛陀的因缘。佛弟子说种种法等不同内容的经典。有法庄严经、第一得经、阿那律陀经、箭喻经等十一经。
本经的特色
□本经以僧伽比丘为重。
□本经是法义的阐明。
□本经是修多罗胜义的延续。
北传《中阿含》计有汉译、日译、藏译、梵本数种。汉译《中阿含》的同本异译。有昙摩难提翻译的《中阿含》五十九卷。今已失传。西藏大藏经中。有数经相当于汉译的《中阿含》。近时于我国新疆地方发现的梵文残卷中。也有数经相当于汉译的《中阿含》。由支谦等译。别出单经计有七十余经。另外。日译的《国译一切经》亦收有本经。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七、十八册、《碛砂藏》第十七册、《龙藏》第四十六、四十七册、《卍正藏》第二十二、二十三册、《大正藏》第一册、《佛光大藏经.阿含藏》。
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又作《长阿鋡经》。 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十五年(43)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北传四阿含之一。
佛陀耶舍。东晋译经家。罽宾国人。十三岁出家。至十五岁。日诵经二三万言。二十七岁始受具足戒。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罗什游学时。曾师事之。后应罗什之请。于姚秦弘始年中(399|45)至长安。协助罗什译出《十住经》。其后译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并译《长阿含经》。由竺佛念传译。道含笔受。所译经典凡四部。八十四卷。师为赤髭。又善解《毘婆沙》。故时人称“赤髭毘婆沙”。又为罗什之师。故有“大毘婆沙”之称。
竺佛念。东晋僧。凉州(甘肃武威)人。幼岁出家。志业清坚。于讽习众经外。并兼习外典。苻秦建元年间(365|384)。僧伽跋澄与昙摩难提等来到长安。受赵正之请。跋澄翻译《婆须蜜所集论》。难提翻译《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等。其时师即担任传语的职务。
据《梁高僧传》卷一载。师于姚秦弘始年间译出《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出曜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五部。誉为苻、姚时期的译经宗师。
本经是纂辑阿含经典中篇幅较长的经典而成。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据《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等载。是以长经的总集。故有此名;《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破诸外道。是为《长阿含》;《分别功德论》卷一则谓。长者。乃说久远之事。意即历劫而不绝。
本经共四分三十经。略述各经大意如下:
第一分。以叙说佛行。称赞佛德为主。
□大本经:叙说佛陀神通威德广大。尽知过去无数劫事;记说七佛的要事及诸佛常法等。
□游行经:叙说佛陀临入涅槃前。从罗阅城起。游行各始。化导四众及异学。最后到达拘尸那竭城。于娑罗双树间入涅槃。八王分舍利等。
□典尊经:叙说帝释向忉利天众称叹佛陀八无等法。大梵王随喜说佛陀为大典尊本生的诸大威德力。
□闍尼沙经:叙说佛陀为十六国中人民命终者记别。却不为摩竭国人记别。这是欲借闍尼沙神从梵天、忉利天、毘沙门天展转得知摩竭国优婆塞因信受奉行佛法而证果生善道。使摩竭国人生大信心。
第二分。是诸行的修习及佛陀说法的纲要。
□小缘经:叙说佛陀以四法破斥婆罗门的种姓优越感。
□转轮圣王修行经:说明理想社会的实现。端赖七宝具足的转轮圣王以正法治世。并叙述社会变动的情况及其因缘。
□弊宿经:叙说迦叶童女以譬喻教化德高望重的弊宿婆罗门。
□散陀那经:叙说佛陀
□众集经:叙说佛陀因患背痛。欲暂止息。令舍利弗为诸比丘说法。舍利弗倡议当集如来所说正法。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十上经:叙说佛陀在瞻婆城命舍利弗说法。舍利弗说十上法。除众结缚。得至泥洹。尽于苦际。共有五百五十法。
□增一经:叙说佛陀依一增法为诸比丘说义味清净、梵行具足的真正微妙法。共计二百七十五法。
□三聚经:叙说佛陀以三聚法为诸比丘说义味清净、梵行具足的微妙法。总计有一百六十五法。
□大缘方便经:叙说十二因缘法难知难见。
□释提桓因问经:叙说帝释请佛陀决疑。并叙帝释成为佛弟子后。于佛处所得真喜乐。
□阿□夷经:叙说佛陀说有情世间的缘起。唯佛知之等。
□善生经:记叙佛陀为善生说示获得美满人生的六种正确人际关系。
□清净经:叙说佛弟子对句、义理不得诤讼是非。当共推求。尽共和合。为使教团和合清净。弟子当知有八解脱等法。
□自欢喜经:叙说舍利弗因净信佛、法而赞叹佛、法。
□大会经:叙述佛与五百罗汉比丘在释翅提国迦维林中。时十方天神皆来集会。以偈赞叹佛陀及比丘僧。魔王及诸鬼兵前来娆乱。佛陀教大众念无放逸于戒、定、慧。方能尽诸苦本。
第三分。收录对外道异学的论难。
□阿摩昼经:叙说佛陀为阿摩昼现三十二相。示现如来具足十号功德及说圣戒。阿摩昼回报其师。师来诣佛。供佛受教。七日后
□梵动经:叙说凡夫以佛陀持戒的小小因缘赞叹佛陀。佛陀的贤圣弟子则以佛陀具甚深微妙大光明法照破异学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等六十二见网、魔网、梵网的大因缘赞叹佛陀。
□种德经:叙说佛陀与种德婆罗门共论成就婆罗门的五法。而度化种德婆罗门。
□究罗檀头经:叙说究罗檀头婆罗门率领弟子觐见佛陀。请教三种祭祀及十六祀具法。佛陀为说本生时大祀之事。并说胜于大祀法果报的供僧不断、起建僧房堂阁、三归五戒、慈心、出家等功德。婆罗门闻后。即放舍牛、羊等畜生。于佛所受三皈五戒。并设斋供佛及弟子。直至证不还果。
□坚固经:叙说佛陀不许诸弟子为婆罗门等现神足上人法。佛陀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形梵志经:记叙佛陀为□形梵志说示。或见苦行人有身坏命终堕地狱。或见苦行人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并非呵责一切苦行人。又佛陀为□形梵志说戒具足。见具足。胜诸苦行。微妙第一之法。
□三明经:叙说二婆罗门各认己道真正。能至梵天。互相诤论。后求决疑于佛陀。佛陀以日月、梯、河、山水暴起等譬喻。说明执着五欲者不得生梵天。行清净梵行沙门得生梵天。
□沙门果经:阿闍世王受寿命童子劝。往诣佛所求法。佛即为说诸法。阿闍世王因而深信作业得报。于佛前忏悔弑父重罪。受三归五戒。
□布吒婆楼经:叙说布吒婆楼梵志以诸梵志沙门婆罗门所提出有关“想生灭”四种相违逆论问佛。佛以是等言说皆有过咎。而说有因有缘而想生。有因有缘而想灭。如九次第定的想生、灭因缘。佛陀又回答梵志及象首舍利弗所提的种种问题。
□露遮经:叙说佛陀劝化露遮婆罗门勿生恶见。
第四分。记载世界的起源相状。
□世记经:叙述世界的形态。天地的成、住、坏、空。以及王统治世。四姓分化。地狱、天道等情况。
本经的特色在于着重社会的教化。并由破斥当时的婆罗门与外道。及摄化诸天、魔、梵之中。表彰了佛陀的超越崇高。佛法的究竟。
在南传五部中。《长部》相当于本经。汉译《长阿含》的别生经。有《七佛经》等二十余部。
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七册、《碛砂藏》第十七册、《龙藏》第五十册、《卍正藏》第二十四册、《大正藏》第一册、《佛光大藏经.阿含藏》。
增一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又作《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北传四阿含之一。
关于本经名称的由来。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所载。本经是依法数的次第。自一法顺次增至第十一法而分类辑成。故称增一。
据《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载。《增一阿含》是佛陀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总集而成。全经共分五十二品。四七二经。初设序品。叙述阿难传诵、本经结集、优多罗受法的因缘等;次则依增数法将各小经分类辑集。其内容如下:
一法
□十念品:叙说修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等十念法。可以成就神通。去诸乱想。得沙门果。自致涅槃。共有十经。
□广演品:对十念品中的十念一一分别广演。共有十经。
□弟子品:记说以阿若拘邻比丘为首的百位声闻中。诸德行第一的比丘。共有十经。
□比丘尼品:记说以大爱道比丘尼为首的五十位声闻中。诸德行第一的比丘尼。共有五经。
□清信士品:记说以三果商客为首的四十位在家弟子中。诸德行第一的优婆塞。共有四经。
□清信女品:记说以难陀难陀婆罗为首的三十位在家弟子中。诸德行第一的优婆夷。共有三经。
□阿须伦品:叙说如来出世有饶益众生、安稳众生、无明大暗灭除、三恶道减少等大利益。共有十经。
□一子品:叙说唯有一子一女的父母。恒念其子女成就大德行。若在家。如上首第一优婆塞、优婆夷;若出家。则如上座第一比丘、比丘尼。又说当发净意。降伏恶心。勿生秽行。令趣善道等。共有十经。
□护心品:叙说当学无放逸行。当守护心;不恼不害一切众生;平等心行施;为福莫厌;一心念佛等。共有十经。
□不还品:叙说降伏贪、瞋、痴等恶心。证阿那含果等。共有十经。
□壹入道品:叙说依一入道。得证涅槃;当修慈忍;当供养如来;瞻视病者得大果报;修头陀行;不应贪着利养等。共有十经。
□利养品:叙说利养的祸害;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施僧获福不可计等。共有七经。
□五戒品:叙说犯、持五戒的果报。共有十经。
二法
□有无品:叙说有、无二见;智愚的差别;佛陀的智德、断德;财、法二施等。共有十经。
□火灭品:叙说有余、无余涅槃界;佛以乌、猪二喻说人行恶悔与不悔;佛以驴、牛二喻诲弟子当清净诸根;说行十善十恶的果报;佛陀以忍力、思惟力降魔成正觉等。共有十经。
□安般品:叙说佛陀教罗云行安般法。证阿罗汉果;如来、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难;观恶知识如月尽。善知识如月满;善恶知识法的差别等。共有十一经。
□惭愧品:叙说惭、愧二法能拥护世间;世间有施与不施二种人;佛陀告诫弟子当习法施。勿习食施;提婆达兜令阿闍世王害佛;说诽谤佛陀与不诽谤佛陀的二种人等。共有十经。
□劝请品:叙说梵天请佛陀转*轮;二法令人无智慧。二法令人成就大智慧;二法令人贫贱。二法令人富贵;二人出现世间甚难得遇等。共有十一经。
□善知识品:叙说当近善知识。勿近恶知识;当学反复。勿学无反复;当念精进。勿有懈怠;当修止、观二法;说二难事、二易事等。共有十三经。
三法
□三宝品:叙说皈依三宝的功德;施、平等、思惟三福业;受胎三因缘;修学身口意三善行;三大患以三药医治;于身、命、财三不牢要。求于牢要等。共有十经。
□三供养品:叙说世人应供养佛陀、阿罗汉及转轮圣王三人;三善根不可尽。能至涅槃;当修戒、定、慧三法;众生因贪欲、睡眠、调戏三事而入三恶趣等。共有十经。
□地主品:叙说佛陀告诫波斯匿王作福当无厌。并以地主王本生为例。说明过去世供养三宝无厌足;二十亿耳比丘行谊;当离三不善根。修三善根等。共有十经。
□高幢品:叙说恒念三宝。可得无畏。如诸天念三幢。恐怖自灭;佛陀本生以惠施、慈仁、自守三因缘而为转轮圣王;信、财、持梵行三法现前。使人获福无量;三结使系缚众生等。共有十经。
四法
□四谛品:叙说当修苦谛、集谛、尽谛、苦出要谛四谛。断生死根本;当舍离卵、胎、湿、化四生。成就四谛法;以四种鸟喻四种人等。共有十经。
□四意断品:叙说诸善法中。无放逸为第一。当无放逸。修四意断;有四种人应起塔供养等。共有十经。
□等趣四谛品:叙述佛陀常说四圣谛。舍利弗以无数方便广演四谛;佛陀说菩萨为众生上首的四法;有四种人可敬可贵。是世间的福田等。共有十经。
□声闻品:记述目揵连、迦叶、阿那律、宾头卢四大声闻共议度化长者跋提及其姊难陀;佛陀以日月四重翳喻覆蔽人心的四结等。共有七经。
□苦乐品:叙说由苦乐的先后。可分为四种人;由四事成就。可得生梵天的福报;四食使众生流转不已;四种辩才;四姓出家。同称释迦弟子等。共有十经。
□须陀品:叙说须陀沙弥于佛陀前演法无碍。佛陀允许其为大比丘;修摩那沙弥善修四意断。证得四神足及四圣谛等。共有三经。
□增上品:叙说如来正法中有慈、悲、喜、护四园;佛陀依戒、定、慧、解脱四法而成无上道等。共有十一经。
五法
□善聚品:叙说五根为善聚;五盖为不善聚;礼佛有五事功德;天子五死瑞应;五事不可得;有五法使病不能得愈。有五法能令病得愈;惠施有五功德等。共有十二经。
□五王品:叙说五大国王谈论五欲;佛以五种战斗人简别五种比丘;扫塔有五事不能成就功德。有五事能成就功德;恒一处住。有五种非法等。共有十经。
□等见品:叙说琉璃王灭释种的本末因缘;沙门五毁辱法;世间五事不可得;五种人不可疗治等。共有十经。
□邪聚品:叙说五种非人;如来为五事而出现于世;有五施不得其福。有五施得大福;有五时不应向人礼;女人五恶等。共有十经。
□听法品:叙说随时听法有五种功德;造作浴室有五种功德等。共有五经。
六法
□六重品:叙述佛说六重法;咒愿有六大功德;有六法入地狱。有六法得生天。有六法至涅槃等。共有十经。
□力品:叙说六凡常之力;佛陀于六法无有厌足;六内情如六种虫。性行各异。所行不同;波斯匿王赞叹佛陀有六种功德等。共有十二经。
七法
□等法品:叙说成就七法能得乐漏断;七事水喻;比丘成就七法。则魔波旬不得其便;七识住处;轮王七宝;七清净道等。共有十经。
□七日品:叙说败劫时。有七日出。世界坏灭;比丘七不退转法;以七觉意对治七使;佛陀为均头说七事得增益功德等。共有十经。
□莫畏品:叙说佛陀教比丘观七处之善。观察四念处法。是为上人;当行八种道及七种法等。共有五经。
八法
□八难品:叙说当求方便。远离八难;堕八大地狱的因果;八未曾有法;八大人念;行八邪与八正的果报等。共有十经。
□马血天子问八正品:叙说佛陀为马血天子说示三世诸佛皆以正见等贤圣八品。得尽生死边际;佛陀为优波离说修持八关斋戒及发愿功德;习八邪道。堕入恶趣;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随世回转等。共有十经。
九法
□九众生居品:叙说九众生居处;嚫愿九德;九种人离于苦患;众生性行不同。想念各异等。共有十一经。
□马王品:叙述佛陀说马王本生;当求方便。修行慈心等。共有七经。
十法
□结禁品:叙说佛陀以十事功德。与诸比丘说示禁戒;圣贤所居之处有十事;佛陀成就十力;非法亲近国家有十难;国王成就十种非法。则不得久存等。共有九经。
□善恶品:叙说修行十恶、十善、十念的果报;平等施法等。共有十经。
□十不善品:叙说十恶果报;弥勒出世。三会说法;七佛名号、本末等。共有六经。
十一法
□放牛品:叙说牧牛十一法;佛陀赞叹迦叶成就十一种苦行;十一种众生不得道;修行慈心获十一种福等。共有十经。
□礼三宝品:叙说当行十一法礼佛、法、僧;当求方便成就信、戒、闻、施、慧五事等。共有十经。
□非常品:叙说众生流转生死。流泪、流血多于恒水;当求方便断五心弊。除五心结;当护六情。无令漏失;须达长者命终生三十三天等。共有十经。
□大爱道般涅槃品:叙说大爱道等五百比丘尼及二沙弥尼灭度事;随时闻法有五种功德;施主檀越五种功德;佛陀为波斯匿王解说十种梦等。共有九经。
以上二品非属十一法。
本经的特色
□依增一法数持诵佛法。方便忆念。亦便于教化。
□本经有大乘菩萨道的思想。如《善知识品》第一六八经、一七一经、《邪聚品》第三0九经、《力品》第三三六经、《七日品》第三五七经、《八难品》第三七四经等。
□人间佛陀的阐扬。如《四意断品》第二三0经云:“我今亦是人数。”《等见品》第三00经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空义的发挥。如《利养品》第九十九经云:“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听法品》第三二二经云:“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造无作。”《六重品》第三三二经、《放牛品》第四三六经等。
□有他方恒河沙佛土的思想。如《六重品》第三二四经云:“目连礼世尊足。即于如来前没不现。往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
□书写、供养经典的提倡。如《十不善品》第四三0经云:“若有书写经。颁宣于素上。其有供养经。皆来至我所。”
北传《增一阿含》计有汉译、日译、藏译、梵本数种。第一译的《增一阿含》。由昙摩难提译出。今已失传。西藏大藏经中。有数经相当于汉译的《增一阿含》。近时于我国新疆地方发现的梵文残卷中。也有数经相当于汉译的《增一阿含》。由法贤等译。别出单经计有二十余种。另外。日译的《国译一切经》亦收有本经。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八册、《碛砂藏》第十七、十八册、《龙藏》第四十七、四十八册、《卍正藏》第二十三册、《大正藏》第二册、《佛光大藏经.阿含藏》。注疏有《分别功德论》五卷。
□试从本经举出佛陀教化外道的实例。
□增一阿含的特色为何?
□试从本经举出佛陀教化国王大臣的实例。
□试从本经举出佛陀教化在家弟子的实例。
□试从本经说明佛陀是人间的佛陀。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9054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典籍简介:阿含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典籍简介:阿含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