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八大人觉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八大人觉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典籍简介: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师安息国人。名清。字世高。原是安息国王子。父殁后。舍王位而皈依佛门。出家学道。博晓经藏。尤其精通阿毘昙学与禅。汉桓帝时。从安息国来到洛阳。是我国佛教初期的译经僧。译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修行道地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我国早期佛学的流布。因之奠定基础。
本经主旨在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当觉知思念的八种方法。因此称为《八大人觉经》。与《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
全经虽然仅短短三百余字。但是仍然具足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条目分明。学者极易把握经文的本意。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这是佛教的世界观。说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的“无常观”;“四大苦空”的“苦空观”;“五阴无我”的“无我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的“不净观”。
修学菩萨道的人应该觉悟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这个世间。到处都是不安不实。因缘和合的四大五蕴的我。真正说起来是苦的、空的、无我的、生灭的、变异的、虚伪的、没有主宰的。执着的妄心。是罪恶的源流;幻现的色身。是罪业集聚的处所。能懂得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维观察。就可以渐渐的离开生死众苦的轮回。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从第二觉悟到第七觉悟。是说佛教的人生观。也就是说明多欲为生死的根本。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死死生。受着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而引起的。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提升。苦恼自然减少。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这是说知足为守道的根本。世间的罪恶。人生的祸患。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人虽然明明知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但活一天。总要对这个世间贪求一天。因此。要离生死先除欲。要修正道先知足。不知足的人。修道永远不能有所成就。修学菩萨道的人。能安于贫穷。清净守道。把“求智能、求解脱”当做事业。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这是说精进为降魔的根本。在这个世间上。无论做什么事。必须要有大雄、大力、大无畏的精神。我人在社会上所兴办的事业。在佛法里所修学的道业。可能遭遇到的障碍、魔难。一定很多。如果犹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会一事无成。
“懈怠”。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识的放纵。就是对于断恶修善的事不尽力。懈怠是人生的病患。对治懈怠的药方就是精进。精进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长。未生的恶念令不生。已生的恶念令速断。
四魔就是: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之魔;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苦之魔;死魔──指能断人之生存命根之魔;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等。
五阴就是指五蕴和合的有情色身。五阴如苦聚。三界如火宅。我人的身体、世间。都是无常不实。是不可依赖的牢狱。要“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才能“出阴界狱”。众生不懈怠。精进修道。舍弃五阴之身。脱离三界牢狱以后。证得常住法身。逍遥自在。那就是一个光明、解脱、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能。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这是说智能为化愚的根本。愚痴。是指心性暗昧。没有通达事理的智能。也就是“无明”。人因为愚痴。起惑造业。轮回生死。受着无穷的痛苦。人不能认识自己。不能解脱。就是由于愚痴。
愚痴。有见解上的愚痴。有思想上的愚痴。见解上的愚痴就是: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思想上的愚痴。就是:贪欲、瞋恚、愚痴、憍慢、疑惑。众生因为有上述见解上的愚痴及思想上的愚痴。因此而感受生死。觉悟了的菩萨。一定要设法离开愚痴和生死。在菩萨的心中。希望的是广学世出世法。听闻圣教。增长智能。成就无碍辩才。教化一切众生。给大家快乐。把欢喜布满在人间。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这是说布施为度人的根本。贫苦的人。容易生起怨恨的心。因为自觉贫穷无依。困苦艰难。因此往往生出怨天尤人的心来。嫉他人的富有和博学。恼恨别人的显贵与权势。甚至想出谋夺害人的方法。造下种种的恶业。结下种种的恶缘。
修学菩萨道的人。是贫是富。都不会怨天尤人。相反的。菩萨愿意把自己的所有布施给人。布施。这是发财最好的方法。诸佛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由于累生累劫修习布施而得来的。大乘行者。修学六度万行。布施是第一波罗蜜。
一般人布施给亲人或是所爱的人容易。而布施给自己所怨恨的人就难。菩萨布施。“等念怨亲”。无论是怨家、亲人。只要是众生有所需要。菩萨都会平等行施。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学佛的人对人应该没有隔宿的仇恨。“宁愿天下人负我。我决不负天下人”。就是他人有亏待我们的地方。也应该要原谅他。给他一个忏悔改过的机会。
没有黑暗。显不出光明;没有恶毒。见不到善良;此即佛法所谓的烦恼即菩提。大乘行者是不怨恶人、不惧烦恼。只要有“等念怨亲”的观念。旧恶是我们的恩惠。恶人是我们的知识。乌云开了。就是金光朗朗的太阳!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这是说持戒为节欲的根本。世人没有智能。以为贪图五欲是非常快乐的;而觉悟了的菩萨。知道贪恋五欲会生起过失。甚至有流转生死的祸患。
修道的人。以法乐代替世乐。以修道代替贪欲。生活自然会美满自在。以修道来对治五欲。有两种生活的方式。一是在家的弟子。一是出家的弟子。
在家的弟子。要能不被五欲的洪流冲没。至少要奉持五戒:不乱杀而仁慈。不乱取而重义。不邪淫而有礼。不乱说而诚信。不饮酒而智清。这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人成即佛成”。人做好了。修道自然就完成了。
经文中说:“常念三衣。瓦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就是要在家的信众。身虽没有出家。而心要常常怀念出家僧众的生活清净。不忘三衣。瓦法器。在生活中要能有一部份过出家僧众的持戒生活。如能这样。就可以脱离束缚。保持人格的清白。
出家僧众要“梵行高远。慈悲一切”。“梵”是清净的意思。“行”是指所修之行。离过离欲。就是梵行。“慈”是指能给众生快乐。“悲”是指能拔除众生痛苦。为教为人。就是慈悲。出家弟子。要把所修的清净之行。修得崇高远大。用无我的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把恩惠布满在人间。
第八: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这是本经的宗要。说明大乘心为普济的根本。本经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讲世间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以及五欲不好。多求也不好。生死要了脱。三界要离开。这好象本经完全是小乘出世的思想;而本经的宗要。要学佛者发起大乘普济的悲心。在世间愿代众生担当苦难。这完全又是大乘入世的思想。
修学小乘。只求自己的解脱。对于如何救济世间。
本经的经文虽然简洁。而确实能代表大小乘佛教的思想。从本经的思想体系来看。是要修学菩萨行者。先从小乘入门。对世间虚幻不实的名闻利养。能够放下。让身心所过的生活做一种彻底的磨炼。从事于积极的准备。到了能不受世间染污的时候。再活活泼泼的应现世间。做解救世间的工作。这才名为真正的菩萨!
无论是小乘行者要脱离世间也好。或是大乘行者要救济世间也好。大小乘行者。对世间的“生死炽燃。苦恼无量”。都有着共同的看法。
众生在生死轮回之间。营营扰扰。身犯杀盗淫。心具贪瞋痴。造作的无量无边罪业。像无常的劫火。炽烈的燃烧着这个世界。燃烧着我们的身心。遭遇了无量无边的身苦与心恼。我人既为苦恼所包围。因此。无论是什么人。总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要求脱苦。所以菩萨的责任。就是要能发大乘心。度一切苦厄。
愿意自己脱苦。这是每个人的希求。当然也有下劣众生不望脱苦的。更有喜欢坐牢的人;愿意别人脱苦。这是有大善心的人;愿意代众生受苦。这就非发大乘心的菩萨不可了。像文殊、普贤、观音、
本经的总结“流通分”: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本经的内容。主要是讲说“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是菩萨必修的行门。在经文里。好象没有直接讲到忍辱、禅定二波罗蜜。其实六波罗蜜是不可分的。六波罗蜜的精神是连贯的。
“修心圣道”。圣道就是指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圣道中的正定。就是六波罗蜜中的禅定波罗蜜。至于忍辱。我们常听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知足与忍辱就是安乐法门。因此。“舍离五欲”、“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不能忍辱的人。焉能做到?
经文中强调说精道行道。要慈悲修慧。六波罗蜜中以智能最重要。佛陀为一切众生母。智能为一切诸佛母。“五度为足。智能为目”。人虽有脚行路。但若无眼睛。前途就危险重重。没有智能。一切佛法。都成了世间法。所以菩萨发心学道。了生死。度众生。无论是布施、持戒、精进等。智能是最重要的。有了智能。再能精进行道、慈悲度生。就可“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了。
菩萨涅槃以后。再到人间来受生死。就应该把此经“以前”所讲“八”条“事”理。“开导一切”。“令诸众生”。也“觉”悟到“生死”的“苦恼”。欢喜“舍”弃“离”开财色名食睡的“五欲”。“修心”而行“圣道”。
本经与其它经典不同的地方有二:
经文只有发起序。而没有证信序。如经首:“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流通分中没有天龙八部等闻已欢喜信受奉行的结语。
本经在《阿含经》、《佛遗教经》、《成实论》中均有广说。其顺序、名称虽异。然旨趣则同。如《中阿含》卷十八《八念经》载。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诸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能。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现其前。为说大人
道从无欲。非有欲得。又作少欲觉、无欲觉。是说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而不令他知。所以得道。即《八大人觉经》的第二觉。
道从知足。非无厌得。又作知足觉。是说比丘修道。衣但覆形。食但支命。一切所需悉当知足。即《八大人觉经》的第三觉。
道从远离。非聚会得。又作乐寂静觉、隐处觉、远离觉。是说比丘修道。于世间诸法及己身心俱当远离。即《八大人觉经》的第七觉。
道从精勤。非懈怠得。又作不疲倦觉、精进觉。谓比丘修道。当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不舍方便。即《八大人觉经》的第四觉。
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又作正念觉、正忆觉、不忘念觉、守正念觉、制心觉。谓比丘修道。当观察身心内外诸法悉皆空寂。无有邪念。即《八大人觉经》的第六觉。
道从定意。非乱意得。又作定意觉、定心觉、正定觉。谓比丘修道。当远离诸恶。凝心禅定。无有散乱。即《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
道从智能。非愚痴得。又作智能觉、正慧觉。谓比丘修道。当观察世间兴衰之法。而得智能明达。悉除惑业。尽生死苦。即《八大人觉经》的第五觉。
道从不戏乐。非戏行得。又作无戏论觉、不戏论觉。谓比丘修道。当常寂静。远离嬉戏之乐、游观之行。安住无为之理。正意而解。即《八大人觉经》的第八觉。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四册、《碛砂藏》第十三册、《龙藏》第四十五册、《卍正藏》第二十二册、《大正藏》第十七册。
其注疏如次:
八大人觉经略解 一卷 明‧智旭解
八大人觉经疏 一卷 清‧续法集
八大人觉经讲记 太虚
八大人觉经讲义 圆瑛
八大人觉经十讲 星云
试述本经的宗要。
试举例说明知足对修道者的重要。
试述精进的意义及其利益。
试述愚痴的种类。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9300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八大人觉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八大人觉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