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弥勒上生、下生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弥勒上生、下生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典籍简介:弥勒上生、下生经
《弥勒上生、下生经》
此二经是指《佛说观弥勒菩萨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本经又称《弥勒上生经》、《观弥勒上生经》、《上生经》、《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观弥勒经》、《弥勒菩萨般涅槃经》。一卷。刘宋沮渠京声(?-464)译。京声。匈奴人。北凉王沮渠蒙逊从弟。封安阳侯。博闻强识。涉猎群书。善于谈论。少时。曾度流沙到于阗国。从天竺法师佛陀斯那受《禅要秘密治病经》。后归返河西。宋元嘉十六年(439)南奔入宋。常游止塔寺。翻译经文。所译经书现存有《禅要秘密治病经》、《八关斋经》等十六部十七卷。
本经是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是弥勒经典中最晚译出的作品。也是弥勒净土信仰所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六部是:《观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弥勒来时经》、《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大成佛经》)
内容主要叙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陀天。为教化诸天。昼夜六时说法;天宫的庄严妙丽。清净快乐及往生兜率陀天所须具备的资粮、称念弥勒菩萨名号的功德利益等。
一、弥勒菩萨的得名由来及本愿
弥勒菩萨又称梅呾丽耶菩萨、末怛唎耶菩萨。意译作慈氏。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据《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载。弥勒菩萨的本生是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为佛弟子。曾发誓愿:“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又窥基大师所著《观弥勒上生经疏》卷上载。弗沙佛时。有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安静。放光照耀。法爱国王见此慈定巍巍。发愿学习慈定。生生不绝。法爱王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从发心起。常号慈氏。其次。《大日经疏》卷一载。慈氏菩萨是以佛四无量心的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所以称为慈氏。
据《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载。弥勒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发愿:“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淫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尔乃取无上正觉。”因此。佛陀授记弥勒后当来世人民无有垢秽。奉行十善。于淫、怒、痴不以经心时。必得成佛。
二、兜率净土的特色
□慈悲喜舍:弥勒菩萨常怀着四无量心。特别护念摄受娑婆世界的众生。所以愿在堪忍的秽恶世界。建立庄严美好的净土。加被欲界的众生。使不离娑婆而生净土。弥勒菩萨与释迦牟尼佛当初同时修行。而佛陀早已成佛。弥勒迄今犹在内院中修习菩萨道。这是由于发心不同所致。本经明标弥勒菩萨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实为利益他人。修广大菩萨行。留惑润生。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是欢欢喜喜。随缘随众的慈悲喜舍。
□近易普及:兜率净土离娑婆世界很近。同样在欲界。修行比较容易。只要皈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再加上发愿往生。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就能往生兜率净土。不必像极乐净土。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而且。往生兜率净土。不一定要发菩提心和出离心。只发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随愿往生。弥勒菩萨也常普应众生的根机。说人天、二乘、菩萨不同的法门。普及一切众生。让人人都能获益。
□见佛闻法:得生兜率净土者。可以面见弥勒菩萨。听他说法而得不退转。见佛闻法的速度比极乐净土快速。兜率净土犹如一座华丽巨大的讲堂。除了弥勒菩萨昼夜六时说法。也有天女、乐器、树声、水声等各种声音。时时在演说佛法妙音。
□回智向悲:兜率净土的殊胜。是由弥勒菩萨的慈心度众所形成。他不住常寂光土。不住净智庄严的世界。而在欲界天中建立净土。广度一切有情。是因为欲界众生沈沦欲海太深。不易超脱。弥勒菩萨才以他无边的智慧。回向娑婆世界的众生。让大家得以度化。
三、兜率净土的修学法门
往生净土的法门很多。兜率净土法门是比较容易修学的。除了具备信愿行三种最基本的资粮之外。在行持方面必须具足以下的条件:
□六事行法:
□精勤修行各种功德。恭敬三宝。孝顺父母。感念师长。悲悯一切众生。
□威仪不缺。严守戒律及自住轨则。
□扫塔涂地。修饰道场。
□香华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修持三昧闻思定等行门。收摄身心。去除妄想杂念。
□读诵经典。演说修习十法门。
□五种因行:
□受持五戒。
□受持八关斋戒。
□出家众受持具足戒。
□身心精进。不求断结。
□修十善法。并一一思惟兜率净土的妙乐。
□日常修持法:
□称念弥勒如来名号。
□发上升兜率净土的愿心。
经中描述称念弥勒菩萨名号者。可以除却生死重罪。设若未能往生兜率净土。将来龙华三会时。也可以值遇弥勒菩萨。发无上心。
弥勒菩萨住在以大慈心建立的兜率净土。为众生讲说佛法。经中描述他是位没有断除烦恼。没有修习禅定的出家人。他之所以表现出这种风格。主要是让大家知道。菩萨的修行应着重于现实世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慈悲、智慧等等。若修习禅定。令自己断除烦恼而不广度众生。便会落入小乘。不能慈悲具足、福德圆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弥勒菩萨积极救世的大乘菩萨精神。
本经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一册、《碛砂藏》第十一册、《龙藏》第三十六册、《卍正藏》第十七册、《大正藏》第十四册。注疏计有:
□《弥勒经游意》 一卷 隋.吉藏着
□《弥勒上生经宗要》 一卷 新罗.元晓着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赞》
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又称《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师月支人。世居敦煌。八岁出家。师事竺高座。性纯良而好学。每日诵经数万言。并博览六经。涉猎百家。是时。关内京邑虽礼拜寺庙、图像。但各种大乘经典未备。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随师西行。遍通西域三十六国语文。携回大批梵本经文。居于长安、洛阳。专事译经。所译经典有《光赞般若》、《正法华》等大乘经典一百六十五部。是西晋时代最伟大的译经家。世称敦煌菩萨。
本经是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也是古来说弥勒下生的诸经中。最受重视的一部经。
本经内容主要叙述弥勒菩萨下生、成道、说法等事。
一、弥勒菩萨的下生
弥勒菩萨下生时。阎浮提的依正情形:
□国土丰乐:弥勒菩萨未来下生的翅头城。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其地极为香净。东西南北千万由旬。山河石壁自然消灭。四大海水各减一万。地平如镜。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
□生活净化:多诸珍宝。时气和适。四时顺节。树上生衣。轻细柔软。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复还合。
□经济净化: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
□政治净化:大法王蠰佉出现于世。以正法治化。七宝成就。不以刀杖。自然靡伏。
□人群净化: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别。
□身心净化: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嫁。人身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瞋恚愚痴不大。殷勤奉持十善。
□种姓:父为大臣。名修梵摩。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母名梵摩越。如天帝妃。无女人八十四态。无有疾病乱想之念。
二、弥勒佛的教化
□出家证道:弥勒菩萨由母亲右胁出生。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家未经几时即出家。于龙华树下证无上道果。
□说法化众:弥勒菩萨成道后。为诸人天说施论、戒论、生天论、苦、集、灭、道等法。为蠰佉王、父母、善财等广说三乘诸法。令证阿罗汉道。又大迦叶行十二头陀。于过去□佛时。善修梵行。将辅佐弥勒劝化众人。
□得度因缘:本经云。凡是于释迦牟尼佛处。供养三宝。行四等心。受持三皈五戒。兴建寺庙。修补故寺。受持八关斋戒。香华供养。闻法悲泣。专心听法。善修梵行。书写读诵经典者。将来都能在龙华三会时得度。
□龙华三会:最初一会有九十六亿人证阿罗汉。于弥勒菩萨率领徒众到摩竭国界毘提村的禅窟见大迦叶时得度;第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度;第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度。当时比丘皆姓慈氏。如同现在佛弟子姓释一样。此三会大众都是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弟子。
本经的当机众为阿难尊者。是本经的一大特色;其他经典多以舍利弗为当机众。此外。据说本经是僧伽提婆所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的别生经。而于唐代误以竺法护为译者。又竺法护译出的《下生经》早已散佚。
本经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一册、《碛砂藏》第十一册、《龙藏》第三十六册、《卍正藏》第十七册、《大正藏》第十四册。异译本有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及唐代义净翻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注疏有:
□《弥勒下生经疏》 一卷 新罗.憬兴撰
□《弥勒下生经义疏》 一卷 日本.善珠述
□《弥勒下生经述赞》 一卷(不全) 作者不详
弥勒信仰
中国一般寺庙供奉的笑口常开胖弥勒像。是五代时的契此和尚。因传说是弥勒化身。所以后人塑像供奉之。而往生兜率天的信仰。自古与阿弥陀信仰同为佛教徒所重。
在印度早期就有以弥勒菩萨为信奉对象的宗教信仰。如《阿毘昙八犍度论》卷二十七。记载当来弥勒成佛之事。又据《名僧传抄.法盛传》载。佛灭度后四八0年。可利难陀罗汉上升兜率天绘弥勒之像。至忧长国(《佛国记》之陀历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大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灵运传》载。那烂陀寺供有弥勒像。《大唐西域记》卷七、卷八亦载。战主国都城西北的伽蓝供奉弥勒像。
中国关于弥勒信仰的译经。始自西晋。先后共十余种译本。可归纳为“上生”、“下生”、“本愿”三系统。兹列举如下:西晋大安二年(303)。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译的《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南朝刘宋时。沮渠京声(?-464)译的《弥勒上生经》;东晋时。译者不详的《弥勒来时经》;北魏永平元年至天平二年(508-535)。菩提流支译的《弥勒菩萨所问经》;唐代大足元年(70)。义净译的《弥勒下生成佛经》;唐代景龙二年至开元元年(708-73)。菩提流志译的《弥勒菩萨所问经》等。由以上诸多译经。可知弥勒信仰之普及。
弥勒信仰又分为二派。一派为上生信仰。信仰现今于兜率天说法的弥勒菩萨。而欲往生兜率天;另一派为下生信仰。相信弥勒将来下生此世界时。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以救渡众生。而自己亦能生此世界。于龙华树下听受说法而成佛。所以有龙华三会的说法。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34-385)。据《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所载。前秦苻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开席讲法时。常罗列尊像。继有戴顒。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顒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龙华寺。又据《名僧传抄》载。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法祥建弥勒精舍。此外上生信仰者尚有道矫、僧业、慧严、道汪、道法、法盛、昙副、昙斌等。至唐代。玄奘、窥基亦宏扬兜率上生信仰。而成为法相宗的传统。下生信仰也甚为普及。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载有刘宋明皇帝初造龙华誓愿文、京师诸邑造弥勒像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龙华会记。南岳慧思作立誓愿文。叙述弥勒下生之说。
另据历代史书所载。藉弥勒下生信仰。而曲解经文。纠众判乱者亦不少。隋代大业九年(63)。宋子贤自称弥勒出世。集愚民叛乱。袭击炀帝銮驾而被捕。又陕西扶风人向海明亦自称弥勒出生。号召谋反。唐代开元(73-755)初年。贝州(河北)王怀古自称新佛(解作弥勒佛)。举事被捕。唐僖宗(873-888在位)时。弥勒教徒于西蜀地方扩展势力。组织弥勒会。北宋仁宗(022-063在位)时。贝州之王则率领弥勒教徒叛乱。南宋及元代的白莲教也混入弥勒教。假藉弥勒下生之名谋反。迄至明、清时代。尚流行于各地。
由于弥勒信仰的普及。历来关于弥勒的造像。多不胜数。南齐建武年中。僧护曾发愿于剡县石城山雕凿千尺弥勒像。然愿未果而入寂。后由僧佑于天监十五年(56)完成。世称三世石佛、剡县大佛。北魏献文帝时。凿造大同云冈第十三窟弥勒洞。安置十六公尺高的倚像。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内有太和、景明、永平等年间所造的大小弥勒佛像数百尊。此外。山东历城黄石崖、千佛山也有许多北朝所造弥勒像。中国弥勒的造像形式。甚至透过朝鲜半岛影响及于日本。
中国弥勒信仰于南北朝时开始。逐渐盛行;至唐代后。由于《阿弥陀经》的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亦多。所以弥勒信仰已不如以前盛行。不过十九、二十世纪的民间宗教社团犹深受弥勒信仰的影响。又古来韩国、日本的弥勒信仰也颇为盛行。
□试述兜率净土的特色。
□如何修学兜率净土法门。
□试述弥勒佛下生时。阎浮提情形。
□如何得遇龙华三会?
□试举例说明古今有那些高僧大德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9/9349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弥勒上生、下生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典籍简介:弥勒上生、下生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