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基本礼仪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门基本礼仪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门基本礼仪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佛门基本礼仪
中国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近代以来。传统的优秀礼仪在世俗社会中多已失传。唯有佛门之中。较好地保存了传统的礼仪文化。不依规矩。则不成方圆。身教重于言教。礼仪是最直接的以身传教、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走进佛门这块净土。我们可以用心灵去感受佛门礼节的高雅、庄重与威仪——
第一节 敬佛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佛寺是清净的圣地。所以进入寺庙衣履要整洁。不能着背心、打赤膊、穿拖鞋。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做道场时。不能高声喧哗干扰。未经寺内职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处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
成熟的稻穗向下垂----拜佛
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藉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这样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
每当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祥。生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
不了解佛教的人。认为拜佛就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佛教是透过拜佛的动作。礼敬佛菩萨。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同时。拜佛也可同时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宗教仪式。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将两肘两膝以及额头著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於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著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连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了礼敬、感恩与忏悔时。也有如稻穗一样的。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义。也就是如此了。如果再细分。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著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後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佛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後。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於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
拜佛的动作解说: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著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随著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於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著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著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著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在礼佛的时候我们要知道: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
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能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
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
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其他人不得用。
第二节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第三节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称"方丈"。是寺院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可尊称"高僧"、"大师"、"法师"、"长老"等。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称"和尚"(僧)和"尼姑"(尼)。最好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具体称呼如下: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故请问大德名号时。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号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第四节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教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
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
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
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譌晏安。
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第五节、佛门日常礼仪
一、入
1、消假--回寺院后。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三、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四、斋堂仪规
寺院的食堂称为斋堂。师父们吃饭称为过堂。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能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五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能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 思 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中国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近代以来。传统的优秀礼仪在世俗社会中多已失传。唯有佛门之中。较好地保存了传统的礼仪文化。不依规矩。则不成方圆。身教重于言教。礼仪是最直接的以身传教、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走进佛门这块净土。我们可以用心灵去感受佛门礼节的高雅、庄重与威仪—— 第一节敬佛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佛寺是清净的圣地。所以进入寺庙衣履要整洁。不能着背心、打赤膊、穿拖鞋。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做道场时。不能高声喧哗干扰。未经寺内职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处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
成熟的稻穗向下垂----拜佛
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藉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这样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
每当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祥。生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
不了解佛教的人。认为拜佛就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佛教是透过拜佛的动作。礼敬佛菩萨。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同时。拜佛也可同时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宗教仪式。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将两肘两膝以及额头著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於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著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连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了礼敬、感恩与忏悔时。也有如稻穗一样的。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义。也就是如此了。如果再细分。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著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後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佛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後。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於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
拜佛的动作解说: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著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随著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於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著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著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著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在礼佛的时候我们要知道: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
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能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
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
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 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其他人不得用。
第二节 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 。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第三节 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称"方丈"。是寺院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可尊称"高僧"、"大师"、"法师"、"长老"等。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称"和尚"(僧)和"尼姑"(尼)。最好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具体称呼如下: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故请问大德名号时。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号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
第四节 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教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
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
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
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譌晏安。
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第五节、佛门日常礼仪
一、入
1、消假--回寺院后。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三、 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四、 斋堂仪规
寺院的食堂称为斋堂。师父们吃饭称为过堂。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能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五、 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能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 思 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0/99188.html
以上是关于佛门基本礼仪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门基本礼仪;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