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菠萝蜜」腊月二十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9 09:0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菠萝蜜」腊月二十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菠萝蜜」腊月二十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腊月二十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

华严菩萨圣诞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在腊月二十九的华严菩萨圣诞日。菩萨顶将举行传统的“跳鬼”(藏舞:金刚舞。也叫跳布扎)活动。为中外游客驱邪消灾。

  【佛教常识——六波罗蜜】

一、菩萨之意:“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提萨埵”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自己觉悟;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佛--自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是最圆满。

  二、菩萨之行为: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既是菩萨应学习种种智慧自度。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其他众生也能走上解脱之道。

  三、菩萨之开始:菩萨都从凡夫做起。甚至于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行菩萨道时。也是凡夫。凡夫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既是发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初所应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贪求成佛之心。没有要救度众生之心。那不等于说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以大悲心为基础。见众生受苦。就会以智慧、悲心救度之。所以发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如果只是羡慕佛果是至高无上的觉悟。为追求这样的觉悟而发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众生。只不过是要求个人的解脱罢了。此种心并不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萨。我们称他为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成佛度众生之愿望。以此愿望为目标。以完成他的愿望为目的。愿望实现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既是六度波罗蜜。以实现他成佛之愿。

  四、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一、布施:

  ①、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②、无畏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菩萨行无畏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佛说持戒就是一种无畏施。

  ③、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善断恶。离苦得

净土宗佛学常识

乐。乃至涅盘。称为法施。

  为什么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烦恼。所谓贪瞋痴三毒。在此三毒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贪。要解决此大烦恼。就要从布施着手。因为众生认为千辛万苦得来的财物是属于自己的。舍不得给别人。那就是贪心在作怪。我们要由捐一毛钱。捐一块钱给众生。从中慢慢开始学习布施。吝啬与贪心的烦恼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为有行布施才能对治我们悭贪之心。凡是贪心烦恼重的人。是不舍得把自己的财物给予别人的。故佛陀教导众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并不能完全称为行菩萨道。因为此种布施只是度个人内心的烦恼而已。而菩萨是观察到众生苦。愿令一切众生得乐。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萨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有果报的。他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其本身必须要具足种种福德因缘。而此福德因缘是要靠修行得来的。菩萨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财富。这样对众生的影响力才大。众生才会听他的话。所以菩萨要求种种福德。佛陀说他是一个求福德的人。是福德圆满的觉者。他的福报是世间第一。即使是佛陀涅盘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人还建造金碧辉煌的庙宇来供奉他。而这种福德圆满是佛陀累劫修行布施波罗蜜得来的。因为佛陀有很多福报。才能以无量无边的财富布施给众生。故菩萨修行的第一步为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将来的果报。不能称为到彼岸。这只是求人天福报罢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脱。对治悭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个行菩萨道者。也要行布施、因为要度自己悭贪之心。同时将来还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萨看见众生疾苦。以其所拥有的庞大财产布施给众生。令众生得乐。所以此三种布施是行菩萨道者所应做的事。

  一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如有人向他讨钱。就应该布施。如果他一毛不拔。舍不得施与。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没资格达到解脱之境界。因为他还有悭贪的烦恼。世间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济世。为慈善事业尽心尽力。何况是菩萨行者呢?

  法施令众生能听闻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恼的。同时也使他们懂得解脱的道理。能令他们走上解脱之道。这三种布施能度我们到达生死解脱之彼岸。故称为波罗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贪求地位、福报、名誉。这不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故不能称为波罗蜜。六度波罗蜜是为修学菩萨道的菩萨而讲的。

  二、持戒:戒律可分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①、律仪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戒称为律仪戒。受持律仪戒的原因有三:

  ⒈为了防止坠落。确保我们在善道中受生。

  ⒉世间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况是一个菩萨行人?所以菩萨行者更应该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

  ⒊戒律能戒掉我们的烦恼。以它为依止。令我们不做因果上的恶行为。故戒律可以度我们毁犯的恶行为。

  ②、摄善法戒: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他的过失。故应戒除。善法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③、饶益有情戒:发心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利益有情

佛学常识篇什么是无住生心

。菩萨行者起瞋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则可产生定。生起智慧。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众生。想从众生那儿得到利益。认为持戒有损己利。所以菩萨行者先要修学布施。减少自己悭贪之心后。才来持戒。当然。此次地对个别的人来说有时是不一定的。但对一般悭贪重的人来讲。那是肯定的。一个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连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为他悭贪、吝啬。不愿意给众生利益。持戒就是要防范他的贪瞋痴。他哪里愿意做呢?故菩萨的修学应从布施开始。然后才发心持戒。

  三、忍辱: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

  ①、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

  ②、法忍(安受苦忍):

佛学常识佛是神吗

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

  ③、无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理。称为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们听后能接受吗?慢慢观察。了解后可真接受。既是无生法忍。

  这三种忍可令菩萨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之彼岸。

  做父母亲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这不能令他们度到彼岸。因为他是以贪爱子女的心来忍受。如果我们被其他众生打骂。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如幻如化。众生执著实有。故不能忍受。当我们能观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没执著。就可以忍受。忍受并非是众生令我们苦恼。我们要忍气吞声。强忍住。此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罗蜜是要以智慧看透世间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实。比如有人骂你“王八蛋”。你观察到众生有烦恼。讲出此话。那只是声音罢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烦恼。以智慧观察而忍。可令我们度到生死解脱之彼岸。

  如果众生辱骂我们。为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这就是无智慧。因为你先认为是苦恼。然后才把它忍住。《金刚经》中记载佛陀修忍辱波罗蜜时。有一世做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体。他一点也没起瞋心。因为他对自己的身心无执著。对众生的烦恼行为亦无执著;他能修忍辱波罗蜜。看透一切无常。在这一切因缘和合的假相中。不认为有众生。有众生做出此行为来恼害我。我在忍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们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称为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对凡夫来说是不容易生起的。凡夫往往对佛法一知半解。抱着一颗怀疑的心。没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的信心;佛弟子以为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所开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态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发现到某个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脱时。则会生起毁傍之心。此即使没有无生法忍。根据佛经中的记载。有些佛弟子修道。自己只是进入四禅。却以为已证悟了四果。当他临命终时。烦恼生起。就以为佛陀欺骗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说的法。误解了。佛法中的涅盘法就是无生法。对此种无生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丝毫没怀疑。称为无生法忍。这样的忍辱才能使我们到达生死戒脱之彼岸。

  如果只是忍受有情所给予我们的苦恼。并不能度到彼岸。那只不过是凡夫之忍。修学菩萨道者。应该观察这世间的苦、乐等等。都是我们的烦恼在作祟。看透烦恼的作用后。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看到一切都是五蕴、业行为的一连串发生罢了。里面是苦、空、无常、、无我。既然无我。就无需忍。这才能真正到达彼岸。了解真理者。一定能了解此忍辱。如果有人还是认为人家污辱他。而后才生起要忍辱的心。那他就已经有不能忍的时候了。

  如果有人不能忍别人给予他的苦。就得学习怎么忍受。如有一只狗吠你。你听不动它的意思。就不用忍。因为你知道它愚痴。看到人就吠。你看透这个事实。接受后就不用忍。这才是忍辱波罗蜜。有人骂你。你看到众生愚痴。闹起烦恼。他的烦恼叫他骂你。他和狗吠一样。你看透此事实后。就知道原来是没有什么可忍的。此忍辱波罗蜜才能使我们度到生死之彼岸。

 四、精进: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以世间法说做事很卖力。就是精进;佛法中的精进是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萨要以精进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罗蜜。

  ①、披甲精进: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退心。如一个兵士上战场时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枪所伤害。他就勇敢地冲上前杀敌;披甲精进也是这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坚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实现我们的誓愿。而菩萨广大慈悲。立深誓愿都是很难完成与实现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称为披甲精进。

  ②、摄善法精进:菩萨行者对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学。称为摄善法精进。

  ③、饶益有情精进:它与饶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点儿不同。饶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对众生有益之事。都应该去做;而对众生有害的事。就不应为之;饶益有情精进是指菩萨做种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好像父母亲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这样努力的去栽培他们。饶益有情精进是努力给予众生种种利乐。做种种利益他们的事业。精进不懈怠。

  精进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萨要精进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物、妻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个精光。这才是精进布施。持戒也是一样。一切微细地戒律。菩萨都不犯。称为持戒精进。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进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进波罗蜜。故精进是十分重要的。菩萨行者更应该在禅定与智慧两度上加倍用功。

  五、禅定:菩萨要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而自己却心乱如麻。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没有定力的人比较容易生起烦恼。如何利益众生呢?故菩萨行者一定要修禅定。如有人以求各种神通之心而修禅定。此既是以凡夫心来修禅定。不可称为禅定波罗蜜;又如有人为解脱而修禅定。引发种种神通。生起种种智慧。以神通、智慧等等得到解脱。此可称为到彼岸;但是菩萨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外。他还要通过修学禅定获得种种智慧、神通力来度化众生。以引导他们也走上解脱之道。这才称为禅定波罗蜜。

  禅定可分为三种:

  ①、安住静虑:禅定古印度文称为禅那。意思既是静静的思维修行。也既是静虑。安住静虑既是安住禅定。我们有昏沉与掉举的烦恼业习。使我们的心不能敏锐的观察此世间。不容易发觉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过修禅定使他轻安。时时刻刻保持它。不生起昏沉、掉举的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敏锐的观察世间。不容易被迷惑。

  ②、引发静虑:既是引发禅定。菩萨要给予众生利益。没有神通力。他所给予的利益是不大的;菩萨必定要认真修四禅八定。在深的禅定中可以引发种种神通。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度化、利益众生。故菩萨要修引发静虑。

  ③、办事静虑: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称为办事静虑。此种静虑也称为那伽定。既是菩萨在一切时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萨则可进入世间做各种利益众生的事业。

  这三种静虑。使我们远离昏沉的烦恼。能更敏锐的观察世间。而生起智慧。所以禅定能生起智慧。智慧能使我们解脱。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如有人修禅定只是为了求各种神通。则不能称为禅定波罗蜜。

  六、智慧: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①、世间智慧: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

  ⒉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称为因明。

  ⒊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称为医方明。

  ⒋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称为工巧明。

  ⒌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佛法称为内学。其他的知识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慧。我们以世间分析、聪明智慧。就可学习他。

  ②、圣义谛慧: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真实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觉悟这个世间“人无我”、“法无我”。所谓的“人无我”既是无作者、受者之众生;“法无我”既是一切法空无自性。修行者觉悟到人、法二无我之智慧。称为圣义谛慧。此智慧是世间最究竟、最优胜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也就是一切万法无自性空。觉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够解脱。故唯有佛陀与阿罗汉等解脱者能觉悟的智慧。并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③、饶益有情慧:此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慧判断。知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慧。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对治它;淫欲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此既是饶益有情慧。

  饶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慧。这些智慧是我们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称为“眼睛”。就好像一个人走路要到达目的地。就要有眼睛;如果菩萨没有智慧。在修行过程中。就会做出一些不得要领的盲修瞎练。所以佛法中说“五度如盲。智慧如眼。”既是此意。

  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就是智慧的觉悟。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佛陀智慧的觉悟。并非要学习佛陀走路、善心或功德;而其他的各种修道法都是学习怎样去完成智慧的觉悟。觉悟是修行者的最终目标。学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个

蔡志忠佛学常识前言

觉者。只认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了不得的大人物。那就容易误解学佛的目的。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所以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智慧。而菩萨所修行的六度。最终是要完成智慧波罗蜜。如果一个菩萨行者能完成智慧波罗蜜。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还必须完成智慧波罗蜜。

  菩萨以修学一切佛法。观察世间。通达人、法二无我。然后要学习种种利益众生的方法。如果菩萨觉悟。证得果位后。而不会利益众生的方法。就得努力修学。如一些中国禅宗开悟之后的祖师一样。要跟随另一位祖师学习接引渡化众生的方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化度他们的法则也不一样。如果教导他们的方法不合根机。则不能另众生觉悟。

  佛陀时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教导两个弟子修行。一个弟子修不净观;另一个修数息观。他们修学了一段时候、都没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就去请教佛陀。佛陀说:“你的两个弟子。一个在家时是打铁的。应修数息观。而不是不净观;另一个在家时是替人收尸的。应修不净观。而不是数息观。你不懂得利用适合众生根机的修行方法教导他们。所以没有成就。舍利弗的两个弟子听从佛陀的教导去修行。很快就证果了。由此可见。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够修行觉悟。却不懂得如何应机缘教导令人觉悟。所以我们修学菩萨道者要令众生觉悟。就得学习饶益有情慧。既是学习给众生利益的种种智慧观察力。

  五、修行六度的加行法: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现在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宝、福德布施给众生。所以要努力布施;在另一方面是菩萨深知自己有悭贪的心。要用布施来对治他。故要努力布施。此就是布施的加行。

  持戒的加行也是一样。菩萨观察:我要给众生利益。就要持戒。不要损害他们;另一方面。菩萨若不持戒。自己就会坠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那又怎样去利益众生呢?所以菩萨以自利利他两种心。努力去观察修行六度。勇猛不退的去完成六波罗蜜。称为加行。

  六、修行六波罗蜜之功德:修行六波罗蜜具有四种最殊胜的威德:

  一、修布施可度悭贪;修持戒可度毁犯;修忍辱可度瞋心;修精进可度懈怠;修禅定可度散乱;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见。

  二、修行六度是成佛之资粮:古时的人出远门。有些地方是没有东西吃的。所以身边要带一些钱、食物与饮品等必需品。称为资粮;而修行也要有资粮。菩萨修行六度是成佛的资粮。

  三、修行六度在现世法中。自己得到利益。从摄受众生中也可得到利益。

  四、修六度将来可得到广大无量的异熟果。所谓异熟果是:现在做业。将来在不同时候、不同地点才得到果报。例如:杀母是逆罪。今生死后必定下地狱受苦。这就是一种异熟果。修六度将来可得到种种好的果报。所以六度能令菩萨达生死解脱之彼岸。

  七、总结: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邪见)。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它被称为六波罗蜜。

---------------------------------------------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一为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一为元朝正顺法师。皆以专修《华严经》而名。

澄观大师

腊月二十九恭迎华严菩萨圣诞

“...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真离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孤我矣。”

澄观法师。讳澄观。字大休。唐朝越州会稽夏侯氏人。这位法师身高九尺。有九尺那么高。眼睛呢。有重瞳。重瞳就是两个眼仁──眼睛的这个仁。眼珠子。白天看着他不怎么样。和普通人是一样;但是晚间看见他这个眼睛就有一种光明射出来。他双手过膝。两只手超过这膝盖。很长的。你们注意一下。凡是两手长过膝盖的人。都主于大贵的。这是一种奇特的相。那么他有四十颗牙。我们普通的人都是有三十二、三十四颗。或者三十六。或者三十八颗牙齿。佛有四十颗牙齿。那么这位澄观法师也是有四十个牙齿。他读书读得非常快。七行俱下。他这么一看哪。你看一行的时间。他就可以看七行。这位法师聪明到绝顶。为什么说他是华严菩萨呢?他著作一部《华严疏钞》。专讲《华严经》。等到他圆寂之后。在中国和印度的交界处。有一位阿罗汉。见到有两个很年轻的菩萨。在虚空里头走。这位阿罗汉有神通。他就用神通令这两位青衣的童子。也就是这两位年轻的菩萨。不能走了。问他们:‘你们是谁?到中国做什么去啊?’这两位说:‘我们是北印度文殊堂神。到中国五台山去请华严菩萨的牙齿。回到我们的国土去供养。’这位阿罗汉一听。说:‘哦。是这样。那你们可以去了。’两位青衣童子走了之后。这位罗汉以后也到五台山去。就对着一般人说他见到怎么样的一个境界。这时人们就把清凉国师的棺木打开来。一看。果然他两颗牙齿没有了。这两颗牙齿就是被两位年轻菩萨请去供养了。所以在佛教里。一般人都知道这位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清凉国师这一位大菩萨。真是不可思议。他的境界不可思议。他生历九个皇帝。做七个皇帝的国师。为什么他能这样呢?因为他修行是认真修行。丝毫也不马虎的。不是像一般人。口说修行。身不修行。口是心非──口里说得很对。心里完全都不是。他在出家受具足戒之后。以‘十事自励’。以十种事情来勉励自己。这十种的事情。是很要紧的。我们每一个出家人都应该知道这十种事。现在我念给你们听一听:第一、体不捐沙门之表;第二、心不违如来之制;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经;第四、性不染情碍之境;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尘;第六、身不触居士之榻;第七、目不视非仪之彩;第八、舌不味过午之肴;第九、手不释圆明之珠;第十、宿不离衣钵之侧。这十种。我再来给你们略略地解释一下:第一、体不捐沙门之表:他的身体无时无刻都穿着袍、搭着衣。很郑重其事地。像个比丘的样子;表。就是样子。第二、心不违如来之制:他的心对于佛所说的规矩。一定遵守的。绝不违背;遵守佛所说这一切的戒律。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经:《华严经》就叫‘法界之经’。背。是不违背。凡是有《华严经》的地方。他一定对着《华严经》来坐。不背着《华严经》来坐。不用这个脊背对着经典来坐。你们各位听听。人家这种的愿力。不要说对佛。就是对经。他也不会背后对着经来坐。第四、性不染情碍之境:情。是爱情的情;碍。是障碍的碍。不是情情爱爱的爱。对于情。有障碍的这种境界。他不染。不染。就是不着住到这上面。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尘:这个愿看起来不太公道。比丘尼很不高兴的。但是他还是照常地发愿。说什么呢?他说他的脚不踩到尼寺院门口的土上;他不仅不走到尼寺里面。就是连门口的尘土他都不踩。尼。就是比丘尼。单单住有比丘尼的庙。就是尼姑庵。他就连门口的尘土。都不踩的。这个意思怎么样?就是他不到比丘尼的庙上去。所以他一生都没有到过比丘尼的寺庙去。因此很多比丘尼也不去亲近他:‘他不来算了。我们也不去。’你们想一想。这要是你们西方人就会说:‘哎呀。这简直神经病嘛。这又有什么意思呢?走到比丘尼的庙上。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一天跑一百趟。都觉得没什么问题的。这位清凉国师他太清凉了。凉得太厉害了。一点都没有热情’。对不对啊?因为他太过清凉了。一点情感也没有。没有什么情感。所以能发这个清凉的愿。第六、身不触居士之榻:不要说到在家人的地方去住。他连在家居士睡的床。他都不触。触。就是不touch, no touch。不接触。你想一想你够不够这个资格啊?你怎么样啊?哈!第七、目不视非仪之彩:非仪。就是不合乎威仪的。不合乎礼仪的这种因缘。他都不看。好像那作戏的。或者跳舞的。或者唱歌的。或者好像是怪物、妖怪。在街上那地方蹦蹦跳跳的。这些他都不看的。第八、舌不味过午之肴:过了午。口里不要说吃东西。就连尝一尝它有什么味道。他都不尝的。他不会说:‘这个东西什么滋味?我试一点点’。他都不试的。更不要说吃。你看看人家高僧所行所做。都是什么样子。想出家。那么容易的?放不下。你就不要出家!肴。就是吃的菜饭;肴馔。就是包括水果等一切吃的东西。什么都包括在内。他不要说菜饭。甚至于连一个水果都不吃的。所以修行持戒律是要很严厉的。有人说:‘师父许可我们晚间吃个苹果。或者橘子。或者是什么水果之类的。这许可的啊!’不错。就因为你做不到。所以勉勉强强开这么一个方便法。说可以的。到时候。你若真想要修行。出家了。就连水果都不可以吃的。甚至连牛奶等浆类都不喝的。你们要是饿的话。也可以喝点浆类。不要偷着吃东西。听见没有?要依教奉行。不要听了不注意。第九、手不释圆明之珠:他手里总拿着念珠。不断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么念佛。第十、宿不离衣钵之侧:他睡觉总要把衣钵放在旁边。保护他这个衣钵。所以这位清凉国师。他天天以这十种的事来勉励自己。没有师父教他的。没有哪个师父说:‘你要持午啊!你不要背着经坐。’没有的!都是他自己立出来的条件。不是师父教的。所以他才能‘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他历经九个皇帝。而有七个皇帝都拜他做师父。这九个皇帝都是谁呢?是唐朝的。(一)唐玄宗、(二)唐肃宗、(三)唐代宗、(四)唐德宗、(五)唐顺宗、(六)唐宪宗、(七)唐穆宗、(八)唐敬宗、(九)唐文宗。由代宗以后。都是拜这位清凉国师做国师的。唐贞元十四年四月。逢帝诞日。当时他住锡在五台山‘大华严寺’。德宗皇帝诏请入殿。开示《华严》宗旨。皇帝一听龙心大悦。赞叹说:‘讲得真是妙啊!’于是赐紫衲方袍。礼为‘教授和尚’;言其他是皇帝的教授和尚。常常给皇帝讲经说法。为什么他叫‘清凉国师’呢?贞元十五年四月。又逢帝诞日。皇帝再诏请教授和尚入内殿。阐扬《华严》大经。他给皇帝说法。皇帝听了之后。说:‘您真是令我得到清凉!现在真是好!真是得到自在清凉了。’所以就赐‘清凉’为国师之号。说:‘以后就称澄观法师叫“清凉国师”。不称他的名字。’后人也就称‘五台山’为‘清凉山’。你们看看。他一个人

教授讲佛学常识

经过九个皇帝。七个皇帝都拜他做师父。如果他没有道德。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应?----宣化上人开示《华严菩萨化身的七帝之师华严宗第四祖澄观法师》

正顺大师:

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数目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一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以后。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称他为华严菩萨。将要圆寂的时候。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之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107324.html

以上是关于「菠萝蜜」腊月二十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菠萝蜜」腊月二十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35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