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中国僧服知多少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僧侣」中国僧服知多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僧服知多少
中国僧服知多少
剃除须发。身著染衣是佛教僧侣最显著的标志
剃除须发的出家仪式。自佛世至今二千多年来都没有改变。但是在僧服却依佛教传布地区气候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尤其中国幅员广阔。南热北寒。佛教流传时间最久。以致中国僧侣的服装在时代中
原始佛教僧人穿著粪扫衣
去除贪心、拣别外道在僧团成立的初期。佛陀和他的弟子们都穿粪扫衣──一种用破布制成的衣服。这些破布或来自墓地。或是在大街上、垃圾场捡来的。后来佛陀也允许信徒供养僧伽布料。不过要先把它剪成几块。然后缝在一起
佛陀反对苦行。也反对奢侈。所以规定僧人只能拥有三衣──安陀会、郁多罗僧和僧伽黎。安陀会是五条布缝成的中宿衣(下衣)。郁多罗僧是七条布缝成的入众衣(上衣)。僧伽黎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注一)。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覆肩衣)和涅盘僧(裙子)则成五衣。
以“点净”或“染净”破坏衣色
这些衣服除在缝制、数量上有所规定外。在颜色上也规定要先“坏色”。不许用上色(注二)或纯色。如黄、赤、青、黑、白五大色就不许著用。佛陀教导比丘们从树根、树皮、树汁和花提炼染料。破坏衣色的整齐。免除对衣服的贪著。
平常我们所说的“袈裟”就是“染色”、“不正色”的意思。在佛世时只有指出那些颜色是不适当的。到佛灭后。由于各部派所持的律有所不同。对如何是“坏色”也有不同的看法。大抵分为二种──“点净”或“染净”。“点净”是在新衣上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染净”则是将新衣染成坏色。不论是“点净”或“染净”。法定有三种坏色──青(青而黑的色)、黑、木兰色(赤而黑的色)(注三)。
袈裟颜色随部派规定有所不同
西元二、三世纪时。印度的佛教在戒律上分为五部。为标帜自己的宗派。三衣便有不同的规定。如后汉安世高译《大比丘三千威仪》中便举出萨婆多部著绛袈裟。昙无德部著皂袈裟。迦叶维部著木兰袈裟。弥沙塞部著青袈裟。摩诃僧只部著黄袈裟。现在东南亚各国的僧人都著黄色袈裟。正是摩诃僧只部的流传。虽然五部的衣色不同。但原来的赤色袈裟却在五部通用。
西元七世纪时。义净法师传来的说一切有部的律制。谈到僧服的颜色是赤色的。而玄奘大师旅印时所见那揭罗曷国保存佛陀的僧只支是黄赤色。梵
中国天气较印度寒冷。仅仅三衣不可能御寒。所以三衣之外需有其他衣服。因此中国僧侣的服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服。就原有的服装稍微改变式样而成。为御寒之用。是僧人日常穿著的;一类是法服。就是只在法会佛事期间穿著的三衣。
紫袈裟、朱红袈裟为尊贵衣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部僧侣到中国弘法的人最多。汉末牟融的《理惑论》中说:“今沙门被赤布。日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可见当时的僧服是
袈裟的颜色随意选用。特别是随著常服的颜色而任意改变。如常服有缁、黄、褐等色。袈裟也有著许多颜色。在《酉阳杂俎续集》中就曾形容僧人的法衣形状如稻。颜色如莲;又说如赤麻白豆。若青若黑。虽然中国僧衣的颜色如此多样。一般还是以朱红袈裟为最尊贵。但是古代所谓“赤衣”是红而兼黑或红而兼黄的颜色。并不是纯赤色。
僧服颜色混乱的情况。一直到了明代洪武初年制定僧侣的服色才得以统一。那时规定的服色是──禅僧(注四)茶褐色常服、青色腰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色腰带、浅红色袈裟;教僧黑色常服、黑色腰带、浅红袈裟。而现在僧侣的常服大多是褐、黄、黑、灰四色。
“缁衣”成为僧人的专称
僧侣的常服在最初时是与俗人相同的。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分别。如缁衣之类。它究竟是什么形式。什么颜色呢?
缁色是黑色中带点红色。如果黑色再多一些。就会近于黑色了。这种缁色可能与有部的赤衣(黄赤色)有关。东晋和石赵时。僧人便有“缁衣”或“缁流”的称号。如刘宋时孔凯称慧琳为黑衣宰相(见《通鉴》)。齐初荆州竹林寺僧慧与玄畅被称为黑衣二杰(见《高僧传?僧慧传》)。可见“缁衣”久已成为僧人的专称了。一直到清代。僧人也仍著缁衣。
“缁衣”和“白衣”是僧俗的对称。如果说到在家与出家。通常会提到“缁素”、“缁白”这些名词。为何在家人会被称为“白衣”呢?那是因为当时一般人多穿白衣的缘故。原本在汉朝时。平民多穿青绿色衣(注五)。到了三国时。由于天下历年荒乱
但是僧服也不一定一直是缁色的。北周武帝时曾因“亡高者黑衣”的谶语。下令僧侣改穿著黄色衣(见《僧史略》)。从此以后僧人常服的颜色便五花八门起来了。如有黑色、赤色衣。也有青黄间色衣、褐色衣。
僧人以方袍为常服
僧侣常服的式样在最初与俗服相同。直到东魏法上法师时僧服的样式才有规定(注七)。经过隋末的丧乱。僧侣的服装又与俗服混同起来(注八)。唐朝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传》中提到唐时僧尼著用禅袍、襦、衫、□裤(有裆的短裤)等类衣服(注九)。还有特制的如偏衫(注十)和方裙二种衣物。
其实那些亵衣、襦、衫等未必有所规定。仍是随著时代与俗人的衣服一样。汉魏的俗服是常常变更的。有时广领而大带。或作垂胡袖。或长裙曳地。或短衣蔽脚。僧人的外衣为与俗服有区别。所以才有“方袍”(另一名称为“海青”)的出现。“袍”是长衣(长至足上。有表有里)的统称。一般人都穿著长袍。僧俗袍衣的差别是在裙与袖作法不同。“方”是对“曲”而言的。汉朝时的江充就曾穿著曲裙单衣去见汉帝(注十一)。可见俗服是曲裙而僧服是方裙的。而且方袍的衣袖也是采取方的。不像俗服的袖管作窄而圆的垂胡式。这应当是“方袍”名称的由来。
在宋元明三代。僧人也穿著“直裰”。如明朝莲池大师就曾在《沙弥律仪要略》中告诫新学的沙弥。在入厕前要“于竹竿上挂直裰。摺令齐整”。可见当时的僧人常服即是直裰。直裰是一种比较宽而又大的长衣。背的中缝直通到下摆。所以也称为“直身”。是宋代士大夫阶层平时所穿用的服式。
僧衣的另一名称是“衲衣”。衲是补缀的意思。因为袈裟是由多数碎布补缀而成。所以译作衲衣。在《长阿含经》中曾提到迦叶尊者著衲衣去见佛陀。《大智度论》中也有说五比丘曾问佛陀:“当穿著何种衣?”佛告诉他们:“应披衲衣。”这都是指袈裟而言。但是后来僧侣的常服。也常是破旧经过补缀的。衲衣于是成为僧服的通称。由于穿著衲衣的缘故。所以比丘也常自称老衲、衲僧、衲子。僧众就称为衲众。
结语
中国佛教与印度原始佛教的僧团生活。基本上有很大的差距。佛制三衣是为让比丘遮身和御寒之用。所以三衣不可一刻或离。例如若不穿安陀会就会成为裸形外道。但是在中国。三衣只有课诵、佛事、法会时才会穿著。与原制相差甚远。直到现在。中国的僧服仍是分为常服、法服二类。只是连方袍也成为佛事法会时的服装。而平常所见的就是短褂、罗汉褂、长衫等衣服了。
中国僧服的演变。使我们看到僧人受到各种社会风尚的影响。而不断改变僧服的颜色与样式。或许有人会以为僧人如此就是同于流俗。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这种根植于本土的改革。不但使僧人生活的基本所需得到安顿。更创造了属于中国的穿衣风格。才使僧人于中国继续生存下来。而不受限于印度的原制。这种渐次转变的过程。或许可以做为中国佛教迎向时代的一面借镜。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114020.html
以上是关于「僧侣」中国僧服知多少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僧侣」中国僧服知多少;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