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实用佛教十八: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实用佛教十八: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实用佛教十八: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第十八课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众生最大的烦恼。也是轮回的根本。更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半。佛法教我们要认识生死。就是要我们改变消极的的看法。透过修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死。处理生死。乃至解脱生死。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 以下分别叙述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一、生命的宝贵 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业识的因缘和合而来。在《修行道地经》中。详述有胎儿的发育过程及处于母体时的种种苦处。然而《杂阿含经》则以「盲龟浮木」来形容人身的难求难得。是以人间佛教的主张是鼓励将
佛学常识的书
为人母者及其家庭。应以健全的身心作好准备。珍惜并迎接新生命的来临。 1.孕妇饮食要正常。食用营养丰富的食品。须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2.若遇身体不适。避免自行服药。应以医生处方为主。 3.定期产前检查。接受医护人员的卫教指导。 4.生活正常。避免过度劳累。充份休息。 5.适当运动。注意安全。避免提拿、搬移重物或攀登高处。 6.平日行立坐卧可常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记载:设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胎教。 7.常行布施、慈悲、爱语等。可让心地更加柔软。有益于胎儿的成长。 8.怀孕期间应当保持乐观合群的心情。并可参加寺院共修。或当义工。扩大生活的范围。
小师弟的佛学常识
9.胎儿出生后。母亲应充份补给营养。当避免杀生。忌吃刺激性食品。 10.胎儿出生后。可请法师为其皈依或命名。 二、老迈的保健 老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经典中记载。人老时因盛色、气力、诸根、寿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恼;有人却人老心不老。继续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更有人累积一生的经验。贡献力量。就像《杂宝藏经·弃老国缘》中。老人为国王解答了天神种种的问难与考验。展现了生命的智慧。如何才能老而不惧: 1.早起十念法:即早上起来称念佛菩萨圣号。让信仰成为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2.晚睡一炷香:即晚上睡前静坐十或二十分钟。令心平静。 3.饭前五观想:吃饭时心怀感恩。保持欢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增加肠胃的负担。 4.生活要放下:思惟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过眼云烟不实在。而逐渐放下执著。 5.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虽坏了。但真心佛性不减。只要积极培福。增长慧命。必有光明的未来。 6.心中常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到老年。多少会反省一生中的过错。而深感懊悔和遗憾。若能真心忏悔。就像清水洗涤过一样。人格便能升华。心中也能坦荡。 7.布施能喜舍:人到年老。总觉得身边要有钱才有安全感。或者预留财产给子孙;事实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若遇不孝子孙争夺财产。情更难堪。何妨将身外之财用来广施十方。厚植福德。来生得生善处。也能庇荫子孙。 8.发心肯服务:退休后。生活空间更广。时间更多。可发心投入义工行列。为人服务。以扩展生活领域。更可
佛学常识归敬三宝
与人广结善缘。 9.幽默常欢笑:人云「一笑解千愁」。时常保持开朗欢喜的心情。不但有益于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更能为人间增添欢喜。 10.健康要运动:「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可以活络筋骨。让身心活动起来。 三、疾病的照顾 人吃五谷杂粮。总会有生病的时候。《佛医经》中提到。人会生病的原因有:久坐不食、过度疲劳、饮食无节制、忧愁、淫欲、瞋恚、忍大小便、忍呼吸、忍放气等等。要如何面对四大不调? 1.生活、饮食尽量要保持正常。 2.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清爽。
《佛学常识问答》
3.不可病急乱投医。信任并配合合格医生的诊治。按时服药。 4.依据病况作适当的复健运动。 5.依病况适时补充水份、休息及盥洗。 6.心中不乱起疑心、瞋心。不心慌、忧虑。 7.心常称念佛号。远离恐怖。令心安定。获得佛力加持。 8.要有与病为友的心情。逐渐放下对身体的执著。 9.若为业障病。则思惟其为无始来无明恶作所致。心生忏悔、惭愧。增加内心净化。减轻病情。 10.如果已经病危。当思有生必有死。发愿随佛往生极乐净土。发菩提心。乘愿再来。 除了身体的疾病以外。我们的心里也有贪、瞋、痴、慢、疑、恐怖、忧愁等苦恼。佛陀也教我们以戒定慧的方法对治。 四、死亡的处理 古诗有云:「眼见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急他人。看看轮到我。」有人寿尽归天。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第五
有人福尽堕落。有人意外身亡。更有人生死来去自如。面对「死亡」的心情。大多数的人都是恐惧多过于了解。或者以「不知生。焉知死」。拒绝谈论。事实上。黄泉路上无老少。死亡并不是年老才会遇到。因此。面对死亡要: 1.思惟四大色身危脆不净。乃因缘和合。面对世间变化。放下执著。 2.思惟生死一如。有生必有死。与其抗拒。不如用平常心接受。或用修持力解脱。 3.思惟死亡如出牢狱。解脱身体的枷锁。 4.思惟死如乔迁。从破旧的房屋搬到更新的华厦。 5.思惟死如更衣。更换身体破旧的衣服。 6.思惟死如出国。可以到西方极乐国土。 7.思惟死如新陈代谢。更换生命的内涵。 8.思惟死非结束。而是生命另一段的开始。 9.思惟佛法僧。心放轻松。不起贪恋、恐怖、愤恨。 10.思惟净土美景。欣然求去。常居佛国。逍遥自在。 物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天地万物运转的常道。所谓「平常心是道」。若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这生命的递嬗与转化。我们就更能处理生老病死。进而珍惜生命的可贵。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3/13376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实用佛教十八: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实用佛教十八: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