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菩萨登初地后禁不住数数欢喜,亦即极喜!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9 00:0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菩萨登初地后禁不住数数欢喜,亦即极喜!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菩萨登初地后禁不住数数欢喜,亦即极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菩萨登初地后禁不住数数欢喜,亦即极喜!

极喜之地见百佛——到登地菩萨后所达之觉悟境界及功德

初地菩萨首先是从薄地凡夫入资粮道至加行道。待二道圆满究竟后。证悟空性趣入见道即登一

佛学常识三尸是什么

地(极喜地)。菩萨在一地以前因分别心从未见到法界的真实本面。唯达见道时以无漏的入定智慧超越了分别心。方得现见法界本面。尔时初地菩萨对佛、法、僧

佛学知识礼佛常识之仪表篇

三宝生起了不共的欢喜心。由离成佛很近而极喜。彻底远离了凡夫地位而极喜。成一切众生的导师而极喜。因此于出定位中内心禁不住数数欢喜。故名极喜地。

登地后为真佛子

《入中论》说:佛子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登地以上的菩萨才是真正生于如来的家族之中。成为真实佛子。具足了成佛的种姓。决定无有退转。将来必定成佛。凡人当中。具有成佛的发心。还没有亲眼见到佛所证悟的自在境界的这种人。我们把他称之为是世俗中菩萨。初地菩萨亦证悟了佛陀所悟宇宙人生万法的真理——缘起性空。若说菩萨与佛尚有差别。那只是分证与圆证的差别而已。然足以成为如来真实之子。能续佛慧命、广利有情、肩负如来家业。因为他相续中已经生起了胜义菩提心的缘故。《华严经》云:“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与佛共平等。决成无上觉。”

登地之后显密差别消失

显宗和密宗的差别在什么时候就可以消失呢?如果学显宗的人。证悟了显宗的第一地。实际上也就证悟了密宗。因为在第一地之后。显密是毫无分别、一味一体的。所谓密宗的特点。只存在于资粮道和加行道。也即没有登地之前。也就是说。在没有登地之前。显密确实有很大差别。但在登地以后。就没有差别了。例如。在显宗里没有金刚身的概念。更不可能有其修法。这是密宗特有的一个修法。然而。证悟一地的显宗修行者。当他从一地的定中出来以后。立即就有了幻化身。也叫幻身或金刚身。虽然他没有修过生起次第。但因为他证悟了光明。就会有幻化身。所以。在一地以上。显密是没有差别的。一地以上的显宗修行者。最终也自然而然地趋入了密宗。因为修大资粮道的人通过禅定。可以去诸佛刹土。在佛前听法。在这些佛刹中。也有密宗修法的传承。他可以因此而契入密宗。

到了登地(一地)以上才可以随意度化各类众生。出入各种场所

一般修行人与凡愚亲友交往有害无益。只会给自他双方带来损害痛苦。此处所说的凡愚。也即《宝云经》中所说的九种恶知识:破戒者、邪见人、失威仪者、邪命人、乐愦闹处者、多懈怠者、乐着生死者、违背菩提行者、乐居家眷属者。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障碍。因而应敬而远之。谨慎地对待。

对初学者来说。自己对治障缘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亲近这些恶知识。他们当然不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什么好处。而自己也无法使他们舍弃恶业转入正道。既然对双方都无益。不如先求独善自身。寻求利益自他的圆满能力。这才是稳妥的办法。我们修行未达一定境界前。接触凡愚如同遇到怨敌一样。只会为自己带来痛苦。所以不应见到他们。也不要听到他们的声音。自己于寂静处为得二利而精勤修习止观。只有这样对自他皆有益。如果没有坚固的见解修证。像登地菩萨那样。修行人长期与那些凡愚者来往。负面影响肯定是难免的。慧可大师也是得到达摩祖师的心印得到证悟后随缘度化众生: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三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登地菩萨以上才超越了在家出家相

寂天菩萨说:在我尚未获得极喜地之前。祈愿蒙受文殊菩萨的恩德。恒常能回忆前世。获得宿命通。并且生生世世以出家相来利益众生。愿我能以菲薄的饮食。补充体能。维持修行所依的身命。更愿我生生世世都能安居在理想的寂静环境中修行。寂天菩萨谦虚地说自己是凡夫人。未得一地菩萨果位。原因就是提醒后学者:未得一地之前。千万不要生起傲慢心。觉得自己不用发愿了、不用出家了。什么都很随便。解脱经云:佛陀示现沙门相为令众生不求梵天帝释之身而懃求出世无上之法。踰出宫城示现出离三界牢狱。他要给众生示现的真正目的和让众生学习的是什么呢?发解脱心出离轮回。对凡夫来说发出离心现清净僧相是必修之路。证悟了一地以上的菩萨。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等等。哪怕仅仅是一位菩萨。无论他们现何身相均叫僧宝。因为他们早已圆满加行道和资粮道修行。

见道(登地菩萨)七觉支的觉悟功德

达到七觉支是一地菩萨的功德。但我们凡夫人也可以相似地具有。汉地智者大师说:“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修持这七种觉支。未入道者可以入道。此处的“道”对凡夫而言。是指资粮道、加行道;对圣者而言。则是一地菩萨断除见惑而现前的见道。所谓的“觉”。是指涅槃或成就。即一地菩萨的功德得以成就;所谓的“支”。则指依靠上面这些功德。菩提妙智可以显现出来。它是一种甚深的修行方便。修行人在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积累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之后。终于成就了一地菩萨。也就是证得见道。见道时有七种菩提的觉悟功德——七觉支。哪七种呢?

一、念觉支:见道者不像凡夫人一样。今天以正知正念摄持根门。修持善法非常不错。可是过一段时间。正念就无影无踪了。作为一地菩萨。始终不会忘失自己的所缘。无论专注于什么善法。入定时当然不用说了。即便是出定之后的行住坐卧。也不会忘失所缘的正念。念觉支喻为“轮王宝”:因为正念是始终不忘失善法。依此善法遣除以前没有断除的障碍。获得前所未有的功德。就如同轮王宝能胜伏一切前所未伏的诸国。对没有降伏的地方可加以降伏一样。它是菩提的依处支。

二、择法觉支:凡夫人的智慧有限。通达这个法的。不一定通达那个法。而一地菩萨抉择一切法的实相为空性。辨别人无我与法无我、善与恶等的智慧无有障碍。择法觉支喻为“大象宝”:一地菩萨的择法智慧。能摧毁人法二我的执著相。如同大象宝能摧一切敌军。它是菩提的本体支。也叫自性支。即菩提的本体是无我智慧。

三、精进觉支:对所修的善法精勤不懈。没有时而松、时而紧的现象。凡夫人有时候虽然精进。但不能长期坚持。上师如果说一下。两三天内还可以。每天早上起来磕头。但过几天又不行了。而圣者的精进常年如一日。专心一意。无有间歇。可见。

佛学常识高清

得到一地菩萨时还要不断地精进。正如昨天所说:“未得成就之前永精进。”只要尚未获得究竟佛果。精进是永无止境的。精进觉支喻为“骏马宝”:依靠精进能迅速获得殊胜功德。达到自己所希求的彼岸。如同骏马宝能飞快趋至向往之地。它是菩提的出离支。

四、喜觉支:对善法的欢喜心、希求心非常强烈。而且由于心契悟于真法。时时处于喜乐当中。有些凡夫人算是乐观主义、开心派。但不可能永远都开开心心、笑逐颜开。今天开朗活泼、心情舒畅。明天可能就愁眉苦脸。对大多数人来讲。也许观轮回的痛苦观得太多了。看什么都不顺眼。动不动就给别人摆一张黑脸。这说明你并不是时时都欢喜。但具有喜觉支的圣者。一直住于真正的法喜中。喜觉支喻为“神珠宝(摩尼宝)”:得一地时因现量证悟了真如。故而身心恒时欢喜。如同神珠宝以光明遣除一切黑暗。令转王生起欢喜之心。它是菩提的功德支。

五、轻安觉支:身心得以堪能——身体在一个坐垫上住多久都没问题

佛学经典常识

。心专注在哪一个所缘上都非常听话。想生信心、悲心就可以马上生起。不像我们凡夫人。很想生起大悲心。却始终生不起来。而不愿意生嗔心、贪心。可它一直此起彼伏。轻安觉支喻为“玉女宝”:见道时断除轮回的一切束缚。身心获得轻安之乐。如同玉女宝以所触令轮王快乐。此后三者是菩提的无烦恼支。

六、定觉支:心一缘安注于善法的境界中。不容易出现散乱、烦恼等各种违品。定觉支喻为“大臣宝”:一缘安住、不外散的等持。能产生神通等功德。如意成办一切所愿。如同大臣宝能成办一切所需财物。

七、舍觉支:在修行过程中。内心寂静平等。不会出现特别强烈的贪心、嗔心等高低不平的心态。舍觉支喻为“将军宝”:能令菩萨恒时心无贪嗔等烦恼。依此无贪无嗔的境界。摧毁一切修行违品。获得一切未得功德。如同将军宝摧毁一切应降伏者。摄受一切应守护者。安住于无有危害的地方。

功德境界:证初地能够见到一百个佛

宗萨仁波切在入中论中说:当菩萨证到初地的时候。他们能够见到一百个佛。这一百个佛不只是他们能够见到。这一百个佛也会加持他们。这个菩萨也会非常清楚。就是明明白白知道。并且接受佛所给他的加持没有损失任何东西。

第一个。能够见到一百个佛。

第二个。这一百个佛会加持他。

第三个。他有能力完全接受一百个佛所给他的加持。而没有损失掉任何的东西。

第四个。初地菩萨的寿量长短。是一百劫这么长。

第五个功德。就是在

佛学基础常识100问

这一百劫的时间长度里。他的智慧可以知道过去和未来。“智能起入百三昧。能动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复能往游百佛土。”。

第六个。初地菩萨在一刹那之间可以进入或者说安住在一百种不同的三摩地。

第七个功德。他不但能够在一刹那之间证入一百个三摩地也就是三昧。同时他可以在一刹那间离开这一百个三昧。这种离开或者说是这种不执著。讲起来容易。实际上阿罗汉都做不到。这种功德我们只能说。也许完全不可能有。当然在座的有可能有的人有吧。 第八个。初地菩萨能够震动一百个世界。

第九个。这个菩萨可以照亮一百个不同的世界或者说宇宙。

第十个。这个菩萨可以在一百个不同的世界里。能够教化。也就是成熟一百种不同的众生。

第十一个。这个菩萨也可以去游历到一百种不同的佛土。“能正思择百法门。佛子自身现百身。一一身有百菩萨。庄严围绕为眷属。”。

第十二个。这个菩萨自己的身体能够化现成一百个不同的身体。而这一百个化身。每一个都有一百个菩萨围绕。

刚才说的十二种功德。初地菩萨的功德呢。月称菩萨讲。这些功德就好像把一根草放在海里。拿起来呢。草上有一点点的水。他只能讲出初地菩萨这么一点点的功德。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4/137558.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菩萨登初地后禁不住数数欢喜,亦即极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菩萨登初地后禁不住数数欢喜,亦即极喜!;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95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