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普陀山:山名及观音道场由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普陀山」普陀山:山名及观音道场由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普陀山:山名及观音道场由来
普陀山:山名及观音道场由来
普陀山是淅江省杭州湾外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春秋战国时。普陀山及附近诸岛被称为“甬东”。秦朝安期生、晋朝葛洪等人都先后来此山采药和修炼。后来均得道成仙。汉代时。学者梅福曾来山练丹隐修。故普陀山初名梅岭山。山上长满小白华树。所以也叫小白华山。山东南紧邻一更小的岛屿。悬峙海中。称洛伽山。因此。普陀山又往往连称普陀洛伽山。
普陀洛伽山之
但是。佛经中所说的补怛洛伽(也译补陀落迦)。本在印度南部海中(玄奘《大唐西域记》有记载)。而不是指现在中国浙江的普陀山。
据明代高僧宏觉国师所撰普陀山《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载:“补怛洛迦山者。则普门大土化迹所显。以佛菩萨慈悲因缘故。自晋之太康、唐之大中。以及今上千龄。逾溟渤。犯惊涛。扶老携幼而至者
梅岑山改称“普陀洛迦”是在唐僧玄奘去西天取经以后的事。“唐初四杰”之一王勃所撰《观音大士赞》中已有:“遥望洛迦之山。稽首聊申歌赞。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等赞偈。而据《传灯录》记载。唐文宗李昂(809--
不久之后。也就是唐朝大中年间(公元848年)。有一天竺僧人来到普陀山。于潮音洞前燃指。指尽。亲见观音菩萨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灵应始启(潮音洞后称观音显圣地)。其言称观音“身长80万亿那由旬。身紫金色。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甸……其余身相。众好具足。与佛无异……”
唐咸通四年。即公元863年。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大师高足慧锷第三次入唐。从山西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圣像。经明州(今宁波)乘船回国。途经普陀洋面。突遇大风。且海面上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挡住去路。虽几经努力。船仍无法前行。慧锷夜梦一僧谓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乃祈祷说。若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那么就在船到之处建寺供奉。话音刚落。铁莲花随即隐去。船飘到了普陀山下的潮音洞。乃敬置此观音像于潮音洞侧。尊称其为“不肯去观音”。山上居民张氏舍宅供奉此观音像。是为普陀山供奉观音圣像之始。至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正式建“不肯去观音院”。此乃该山最早的寺院。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曾派太监来山进香。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钦差大臣王舜封奉旨出使三韩(今朝鲜)。遇风暴而望潮音洞叩祷。得以平安济渡。归国后。奏知宋朝皇帝。神宗即赐建“宝陀观音寺”。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1年)。宋高宗下令岛上渔民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宋宁宗应主持德韶之请。赐宝陀观音寺圆通殿钱万缗。御书“圆通宝殿”、“两道场”两额。由此钦定为观音道场。
到了明代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将原来的“宝陀观音寺”敕赐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正式改称为普陀山。元、明、清各朝都对普陀山寺庙进行了修缮和扩建。随着国内外高僧、名宦及善信男女们闻讯而聚。渡海不绝。历代帝王和朝廷也一再扶持、敕赐。帝后妃主、王公大臣们也纷纷供养财物。修建佛像和寺塔。使普陀山佛教日加兴盛。响誉海内外。观音道场在中国除了普陀山。还有陕西南五台观音降龙之处、大香山。浙江天竺山等。都有菩萨示现垂化。且香火不绝。不过以普陀山最为殊胜。
原文地址: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9/192010.html
以上是关于「普陀山」普陀山:山名及观音道场由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普陀山」普陀山:山名及观音道场由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