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居士修行方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居士修行方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居士修行方法
《阿含经》是佛灭度后首次结集的教法。属于佛教的根本圣典。《杂阿含经》为汉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南朝宋时。由求那跋陀罗依据梵本译出。共50卷。收录1320经。因每部经短小杂碎而得名。在四部《阿含》中。它属于现存最早出现的基本经典。是佛教经论、教理的母体。古德判为“纯属第一义悉檀”。经文短小。语言朴拙。主旨鲜明。研读此经。可以准确把握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法的真实含义。依之趣向解脱。在这部经中。佛也讲述了居家生活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以及居士修行的种种方法。这些内容。对于今日修习佛法的居士来说。或许不无启发。
一、合理的居家生活
居家修学佛法。较出家修行。或许自有其方便之处。但在家修行。也实属不易。居士修行的困难之处。往往首先在于如何合理地安排居家生活。妥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个方面处理得好。修行就容易上路。处理不好。则会弄得家庭破裂。亲族不睦。个人的修行之路。也会变得荆棘丛生。困难重重。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居家生活呢?在《杂阿含经》中。有这样几篇经文。对我们或许会有所启发。
在《杂阿含经》第93经(以下出自
1.孝敬父母。这是居家第一神圣之火。运用合适的谋生方式。辛勤工作。合乎正法地获得财物。“供养父母。令得安乐。是名根本。”对于父母。应当“随时恭敬。奉事供养。”因为我们从父母而生。依父母而长。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火。在《杂阿含经》中。佛多次称赞孝行。斥责不孝父母的人是“人面罗刹心”。在第88经中。佛说偈赞叹一位乞食供养父母的少年婆罗门:“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佛自己成道后。也曾上升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讲法三个月。佛之大慈。及于含灵蠕动。岂会绝情于生身父母?欲觉有情。将修慈悲。父母应该是最好的对象。
2.安乐亲友。使家庭和睦。亲族安乐。是居家生活的第二种神圣之火。辛勤劳作。供养妻子、儿女、宗亲、眷属以及家中临时雇佣的工人等。及时供给生活所需。不使短缺;给以帮助与照顾之时。态度要恭敬、亲切。这是佛对长身婆罗门居家生活的教导。今天。我们或许没有这么大的财力。但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关心是应该有的。“在于居家。乐则同乐。苦则同苦。在所作为。皆相随顺。故名为家。”如果能够遵循这一教导。那么家庭里的什么矛盾不能化解?
3.供养僧众。这是居家生活的第三种神圣之火。佛说奉事、供养僧众。可得大福报、大义利。因为“诸沙门、婆罗门善能调伏贪、恚、痴者”。是人、天的福田。居
佛在此经中说。如果能够奉事供养这三种神圣之火。就可以得到当下的安乐。由此更进一步。断除贪、嗔、痴火。可以永灭烦恼。超出轮回。在这篇经文里。佛只讲述了居家生活的三个原则。在经中。佛对居家生活讲得就更具体了。佛慈心爱语。教导少年郁阇迦说。有四种方法。可以使在家人生活稳定、幸福: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1.方便具足。谓努力掌握知识、技术。从事对民众有益无害的正当职业。如种田、经商、放牧、从政、文书、会计等。精勤工作。尽心尽责。靠劳动营生、服务社会。而不靠欺诈、占卜、大秤入小秤出、屠宰等手段谋生。
2.守护具足。谓妥善保护田产财物。“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借贷予人。须得谨慎。了解对方。“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
3.善知识具足。谓结交良师益友。应当交往、亲近的善友。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见有过失。能及时指正;二是仁慈宽厚。见利代喜。见恶代忧;三是利人助人。防护过失。私下诚恳劝诫;四是同事。为朋友不惜财宝、身命。亲近此等良友。会多所饶益。
4.正命具足。谓善于理财。所有钱物。出入有数。考虑周详。做到收支平衡。“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不顾其后”。佛认为这样的人是愚痴、贪欲之人。广有财物而不食、用。旁人认为是愚痴之人。佛也持同样看法。
居家生活的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尽到应尽的伦理责任。做好了这一点。修行也就在其中了。
二、见道前的修行方法
学佛是逆出生死的大事。单靠信仰是无法自度的。因此学佛非常强调信、解、行、证具足。这四个方面的具足。就落实在修行这一具体行为之中。《杂阿含经》中关于居士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大致分为见道前和见道后两个阶段。各人需根据自己的根性和修行阶段。遵循修行的先后次第来选择相应的法门。下面先介绍见道前的修行方法。
见道前的修行阶段。也就是学佛的准备阶段。后世将之分为资粮位、加行位等阶段。至见道时。则入圣者之流。从此进入修行的正位。大部分学佛者都处于见道前这一阶段内。在《杂阿含经》中。这一阶段的修法。不是佛说法的重点。篇幅不大。但佛开示的修行方法。还是十分丰富的。
1.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学佛的起点。也是作为居士的基本要求。在927经中。佛解释了什么样的人叫作(男)居士:“在家清白。修习净住。男相成就。作是说言:‘我今尽寿。归佛、归法、归比丘僧。证知我’。是名优婆塞。”品行端正。受持、修习清净五戒。是作为居士的基本条件。尽寿皈依三宝。表达的则是毕生的信愿。因此经中有很多皈依即证初果的例子。此处很值得学佛者深思。
2.八支斋戒。八支斋戒又名八关斋戒。是佛为不能出家的居士。在一日一夜乃至一月之中效法僧众。过一种清净离欲的生活而制定的一种修行方法。在五戒之外。加“身不涂饰香蔓及不观听歌舞”。“不于高广床座坐、眠”。“不非时食”。这八戒之中的不邪淫戒也包括远离夫妻间的正淫。在经中。佛批评不能在法定的日子及神变月恒常受持八支斋戒的释迦族人。是骄慢者、忧悲人、恼苦人。要求他们在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及神变月受持八支斋戒。并随力布施。修习种种功德。如此修行可以证得初、二、三果。
3.六具足。六具足包括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空具足、慧具足。对于不同根器、不同修行境界的人。佛或说信、戒、施、慧四具足法。或说五具足法。或说六具足法。
信具足。即“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要求居士崇敬世尊。深信佛所说法。坚信不疑。不因诸天、魔、梵及世人种种说法而导致对佛法的怀疑与不信。此处强调了信的两个方面:“具”和“足”。“具”就是对佛生信。“足”就是正信圆满。对于见道前的修行者来说。要努力培养对佛法的信心。使信根、信力增长。至见道、证初果时。自然会断除对佛法的狐疑与不信。而得正信初步具“足”。
戒具足。就是受持五戒。不缺少。不违犯。并力求使戒行圆满。这是修习定、慧的必备条件。
闻具足。意谓听闻正法之后。能牢记不忘。使听闻之法逐步增长。融会贯通。对佛所说的戒等初善。止观与道、果等中善。涅架等后善。这些使身心清净、纯净圆满的教诫。听闻
施具足。又名舍具足。施舍之时。“心离悭垢。修解脱施、勤施、常施。乐舍财物。平等布施。”施具足要求居士“心住非家”。对于个人财物不作家庭私产想。在家信众必须心住非家。才能成就出离心而趣向解脱。供施父母、三宝、师长。要出于恭敬心。布施孤苦贫病。要出于悲愍心。也可以施舍而谋公共福利。如“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渡。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供行旅。如是之功德。日夜常增长。”作如上种种布施之时。要出于平等心、解脱心。这样做。叫做施具足。
空具足。即观世间一切都是危脆败坏之法。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一切无常。并无永恒之法。也无不变之主宰。“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即是诸法之性。如此正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皆空。称为空具足。
慧具足。如实知此是苦。此是苦产生的原因。此是苦灭是苦灭之道。即深入思考四谛、十二因缘之理。而证入涅架慧具足。
六具足法是佛对居士最常说的修法之一。此法以信心为根本。以施、戒为立身社会之事行。以闻、慧、空为趋向解脱的理证。循序深入。渐次圆满。不可偏废。依此修行。可趋向解脱而又不致过于妨碍世俗生活。因此。在《杂阿含经》中。不论见道前还是见道后。居士多修习此法。
4.六随念。六随念又名六念处。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时时起念。故名随念。又于应该发生的地方而发生。所以佛之四众弟子应随适而念。故名随念。”有时。佛又把前五念称作五喜处。因为常念施等。可得内心喜乐之故。佛常对四众弟子(包括已证初、二、三果的圣者)讲述此法。要求他们修习此法。以使内心安定。远离忧悲恼苦。使道业升进。趋向涅槃。
念佛。即是念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就是思念佛之十大名号所表的佛的种种功德。如是思念时。心中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之心。内心安定。无有邪妄之念想。名为念佛。
念法。就是深信佛所说之法。是世尊亲证之法。也为无数的智者所称誉和实证。能够使人出离生死炽燃之苦。自得解脱。
念僧。即是念佛之出家二众。相信其所行是善道、正道、直道、诚实之道。是依佛之教法而行。其中有证得各种果位的圣者。净戒具足。正定具足。智慧具足。对于僧众应该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作为自己和人天的好福田。以此降服自己的骄慢、嗔恚、愚痴之心。称为僧随念。
念戒。就是随念自己五戒具足。戒行清净。善于时时处处护持净戒。坚信守持戒律的人是明智之士。守持戒律也会为真正的明智之士所赞叹与奉行。这样起念时。由于依于净戒之故。就会尊敬、随顺于戒。不以持戒为难事。生活严谨而不放逸邪行。远离自责、忧悔之过。内心正直而得自在。如果日久。戒德深厚时。就能镇伏贪、嗔、痴、慢、疑五盖。而易入于正定。
念施。与六具足中的“施具足”相近。是佛常为居士所说法之一。居士修行此法的条件。较出家众则更为优越:“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施)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因此“念施”、布施是居士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当乐于助人。乐于给人以财、法等方面的帮助。布施、念施之时。随顺慈心。心离染著。平等布施。可得众人爱敬。自己也会得到合乎正法的利益。
念天。就是相信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他化自在天。诸位天人得到了清净的戒、闻、施、慧。而得命终生天。我也应当修习此法。而不贪著于粗重的欲乐。依于此念而得镇伏五盖。使内心正直。从而对佛法生起深厚、广大的信、乐。如此修习。叫做念天。经文中说。勤于修习六随念的佛弟子会为诸天所爱乐。并得到他们的护佑与帮助。
修习六随念。就能够不被贪欲缠缚。不起嗔恚、愚痴之心。能够因为随念六法。而得到内心的喜悦。得到身心轻安。得到乐受。得入正定。心定以后。在凶险的众生中也无忧无惧。心无挂碍、隔阂。可得随顺正法而至涅架。由于修习此法具有很强的心理安慰作用。很容易使修行者生起对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从而远离种种颠倒妄想。消除内心的软弱。精神得以振奋。因此。佛及其诸大弟子常用此法来开导、安慰处于病苦之中、内心迷乱乃至生命垂危的四众弟子。佛曾亲自为族弟摩诃男。达摩提离长者、长寿童子、婆薮长者等居士讲授此法。舍利弗与阿难则给给孤独长者说过此法。时至今日。此法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实践性。
见道前的修行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数息观、不净观、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等;以及如法思维五蕴非我;十二处、十八界非我。亦非我所:深入思考四谛、十二因缘之法等等。
以上种种之法。若能如法修习。皆能使人证得圣果、趋向解脱。这些方法中。数息观与不净观被认为是较适宜的入手方法。不净观用来对治对人、我的贪爱。数息观用来对治散乱。使心念专注。修习数息观可以圆满成就四念处、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法而证涅椠。因此在汉传佛教中。这二者被视作“二甘露门”(甘露是印度神话中的不死之药。此处意谓修习此二法可以证入涅槃而永出生死)。在《杂阿含经》中。不净观讲述较少。数息观(《杂阿含经》中称之为“安那般那”)讲述得较为充分。关于这两种修习方法的文章、书籍很多。此处就不多言了。
三、见道·断惑·证果
见道。也称之为见谛、得法眼净。意思是打开了能亲见佛法真理的智慧之眼。从无始以来初次生起真实无漏的智慧而观谛理。从而断除一切见惑。证得须陀洹果。在91经中。是这样描述见道时的情形的:
“长身婆罗门……即于座上。见四真谛。得无间等。时长身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得无所畏。”
此处所断除的疑惑具体指什么
若“三结已断已知。贪、恚、痴薄……是名优婆塞斯陀含。’:此处的三结同于上文。指身见、戒取、疑。
若能断除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等五种将众生系缚于欲界的烦恼。就能证得阿那含果。“优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这也是传统认为居土所能证得的最高果位。在《杂阿含经》中。也未见佛为居士授记得阿罗汉果的例子。
见道之后。居士的修行方法与出家人已无太大区别。如七觉支、八正道是僧众主要的修行方法。但佛也为居士讲授。佛最常为居士讲授的修行方法“四不坏净”。佛也要求僧众修习成就。当然。因为生活环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不同。佛不要求居士修习对定力要求更高的七觉支、八正道法。而要求居士修习偏重信、慧的四不坏净等法。见道之后。即入圣者之流。得如实智。自然知晓此后的修行方法。
四、自觉觉他的优婆塞法
修学佛法的过程。不仅是自我觉悟的过程。也包含令他觉悟这一必不可少的方面。在929经中。佛把居士的修行分为合格和圆满两个层次。做一个合格的居士要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正信。
(2)努力具足清净五戒。
(3)修习清净、平等布施。
(4)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5)闻法之后牢记不忘。
(6)内心深入思考听闻之法。
(7)明了法的深义。
(8)随顺法的先后次第而修习。
只有完全具备了这八个条件。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居士。
在具足了信、戒、施、闻等八法后。居士还应当努力去做劝化众人敬信佛法的工作。自己具足正信。也助人建立正信;自持净戒。也教人持戒;自行布施。也教
在经中。给孤独长者向佛讲述了自己劝化大众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种:
1.教人受三皈五戒。劝导家中主仆妇女中的怀孕者接受三皈依。待生子之后。教其子受皈依。孩子懂事之后。教他持戒。仆人、住宿的客人。以及求为弟子者、借贷者。皆令受持五戒。
2.称名发愿。每次家中供佛及比丘僧时。给孤独长者都要称呼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宗亲、熟人、国王、大臣、诸天、龙神之名(不论在世与否)。意谓众人共同参与供养。共植福田。并借此机会为之发愿。因为长者曾听佛说"因发愿之故。死后得生天上”之语。
3.布施。长者认为只要具足净信。因布施园田、房舍、床铺、卧具。甚至一抟饭食。施者皆能因此而得死后生天。所以他广行布施。也教人布施。经中记载:“给孤独长者疾病命终。生兜率天。为兜率天子。”
给孤独长者讲完自己的度人之法后。对佛说:“若有人在我舍者。皆得净信。诸在我舍而命终者。皆得生天。”佛听后大为赞叹。认为是深妙说。是狮子吼。并且证实所有在给孤独长者家中命终的。皆生天上。
在自求解脱色彩浓厚的《杂阿含经》中。这两篇经文显得似乎很特别。其实。在这部经中。佛对居士所说之法。大多包含菩萨道精神。或者可以从中引发大乘之道。如经中佛对长身婆罗门所说居家之法。显然包含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道。而长身婆罗门见道之后。自求解脱而不摄化亲友、大众。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身为居士。自然应该体会佛之本怀而力行自度度他之道。
写完此文。自觉领悟能力及文字功夫均不足以传达此经之深义。深感愧疚。本文不当与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2/22374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居士修行方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居士修行方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