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来自佛经中的语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来自佛经中的语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来自佛经中的语言
说到佛教语言。很多人会想到和尚
“女神”“男神”均出自佛典
如今。网络用语中各路“女神”、“男神”层出不穷。百度百科中解释“女神”一词最早诞生于西方的神话故事中。后来传入东方国家。成为青少年对喜欢的女性。或是粉丝对偶像的一种爱称。南师大洪晓婷博士考证发现。早在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第二就提到“女神”二字。“雪山南胁。有大女神。名设陀怜迦醯(晋名摄声)。有五百子及诸眷属。”洪晓婷认为。“女神”一词是中古时期经师们翻译佛经时创造的。早期仅见于佛典中。
有意思的是。“男神”一词也由中古经师们创造。最早见于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男神女鬼。供养最圣。”古典文献中。“男神”出现频率远比“女神”低。
洪晓婷解释说。成为网络用语后。“女神”的神性光环在逐渐消失。早期能够称得上女神的女性寥寥无几。而今“女神”虽然仍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意思。但相比之下。该词使用已经比较宽泛。“从早期重视女性的品德、才能。到现在越来越重视外形条件。”
“茉莉”是梵文的音译词
南师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董志翘教授告诉记者。佛教最初是顺着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中原的。“印度佛经是梵文。最早以印度和尚口述。中土有文化的人记载的形式传播。翻译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很容易融入汉语中。”
例如著名的江苏民歌“好一朵茉莉花”中的“茉莉花”就是一个梵文的音译词、合璧词。茉莉是梵文Mallika的音译。是一种花名。这种花产自印度。最早记载的就是在佛经中。后来才传到中国。在南方地区大范围栽种。汉译佛经中。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就有“末利”两个字。到宋代。文人将这种花写成“没利”、“末丽”、“茉莉”。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李氏仁丰园》:“远方奇卉如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俦。”“茉莉花”就成为了梵文和汉语的合璧词。
有的词汇融入汉语后意思发生了改变。如成语“一丝不挂、寸丝不挂”也来自佛经。董志翘说。“一丝不着”、“寸丝不挂”本是禅语。比喻超然洒脱。不患得失。丝毫不受尘俗牵挂。是很高的修持境界。后改为“一丝不挂”。表示无所牵挂的意思。后来干脆指赤身裸体。
佛经还影响了吴方言
董志翘教授说。佛经汉译后。也进
有些佛教典故和词语还进入了地名、人的名号。比如“雨花台”就出自佛经。西晋竺法护《海龙王经》:“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动。其大光明普照世界。空中自然而雨天华(花)。”
来自佛教的常用词:差别、语录、悲观、乐
来自佛教的成语:昙花一现、清规戒律、天花乱坠、心领神会、味同嚼蜡、弃暗投明、看风使舵、无风起浪、白璧无瑕、伤风败俗、僧多粥少等。
来自佛教的俗语谚语: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打入十八层地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阎王好见、小鬼难当等。
来自佛教的歇后语:屠夫念经——假慈悲;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等。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3/23356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来自佛经中的语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来自佛经中的语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