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鬼」济群法师:佛教的“饿鬼”和中国传统所说的“恶鬼”有什么不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饿鬼」济群法师:佛教的“饿鬼”和中国传统所说的“恶鬼”有什么不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济群法师:佛教的“饿鬼”和中国传统所说的“恶鬼”有什么不同?
编者按:中国古代传统中所说的“鬼神”与佛教经典所说的“鬼神”原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再进一层分析。佛教六道中的“饿鬼”与民间俗称的“恶鬼”也不可以混淆。具体所指并不一样。
救济饿鬼
生活在我们人类周围的还有鬼道众生。佛教里说的鬼与中国传统所说的鬼又不一样:中国古代社会认为鬼是人死后的必然归宿。所以鬼字的本义就有“归”的意思;而佛教里所讲的鬼则不一样。认为鬼只是五趣众生其中一种。也就是说人死后有可能升天。有可能继续做人。也有可能堕为畜生。还有可能下地狱。固然也有可能会变成鬼。不过人死后为鬼只是五分之一的可能。并不是人死后一定就变为鬼。
佛经中说鬼有两个特点:一是乞求;二是多畏。第一乞求者:鬼的处境很艰难。他们本身并不从事生产。其生活来源全靠四处乞求的方式而得以聊生。鬼的另一特点是多畏。平常我们总以为鬼非常可怕。因此一想到鬼那青面獠牙的形象、张牙舞爪的情形。我们就会毛骨悚然。人们却不知道鬼更怕人。平常我们会听到形容鬼的两个成语。一是鬼鬼祟祟。一是心怀鬼胎。这说明鬼也非常怕我们。通常人看不到鬼。而鬼却看得见人。它们一看到我们就吓得赶紧躲藏起来。待我们走过以后才敢出来。因此我们根本不必怕鬼。平常我们生活在阳处。而鬼则躲在暗处。我们身上有阳刚之气。而鬼身上却是阴森之气。相比之下我们的处境要胜过他们百倍千倍。总之鬼是很可怜的。因此。佛教里也很重视超度鬼类众生。寺庙里经常举行一些施食法会。招请十方孤魂野鬼都来参加。希望能以法力超度它们。令能离苦得乐、脱离鬼身、投生人道。就算未获法益。也可饱食一餐。解决一时饥渴之苦。
鬼道众生与傍生一样。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海、陆、空到处都有。同样与我们人生活在一个地平面上。然而为什么他们看得见我们。而我们却看不见它们?这是因为鬼道众生的业力与我们不同。鬼的身体是由轻微的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就如空中非常淡薄的云气一样。他们的存在对我们而言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我们一般
鬼道众生与人的世界一样。也存在着福德因缘的差别。其中有富贵鬼、威德鬼、不穷不富的鬼、贫穷落魄的鬼等。什么是富贵具威德的鬼?是指平常我们所说的神。依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死而正直为神。是说一个人在世间上正直且有德行。死后就能成为神。神也是属于鬼道众生。换句话说神也是鬼。只不过它比一般的鬼要有富贵、有威德。不穷不富的鬼:是前生修福不多。但罪业也不是很重。他们虽然不能像前面的神那么奢华享受。但也能得到一般的住处及食物。日子过得还可以。贫穷鬼:是指漂泊在荒外的孤魂野鬼。他们无衣、无食、无归、无宿。日子过得特别艰难。
有人会问:福德鬼为什么又称为神?
能作为神的鬼为数很少。而贫穷鬼则非常多。有福的鬼可以住在海边三餐美味、高楼别墅的享受。而贫穷的鬼却是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甚至往往是三餐不续、依草附木地过日子。因为它们不从事耕种。靠乞讨的方式生存。因此他们每天到处乞求。有时遇上某处有祭祀或寺院施食。可以吃上一餐。但多数都是吃了上餐没下餐。生活过得特别酸苦。鬼的形象大的可以高过几幢房楼。而小鬼仅有三寸长。他们还具有微细的五通。其某些能力是人所不能及也。
在鬼道中。为数最多的是饿鬼。饿鬼是鬼道众生中层次最低的。他们非常可怜。长年累月没吃没喝、无衣无住。总是处在一种饥渴无度的煎熬中度日。由于饥渴难忍。它们长年如是的四处奔跑。目的是想寻找点吃的东西。但由于业力太重。不仅到处找不到。就算发现了可吃的食物。在他们面前也化为火炭。或是一进口中就变成火焰燃烧喉咙。实是万般痛苦、苦不可言!有时候听到远处传来潺潺流水声。就高兴地跑过去。可是一旦跑到那里。清清的河流在它们眼前却变成一堆腐臭的浓血。真是万般无奈。极度的饥渴长年累月地折磨着他们。由于业力所至。饿鬼的形象不仅丑陋。而且长得非常奇特。其面容像黑炭一样枯瘦。咽喉长得像针尖那样细小。而肚子却大得像鼓一样。可知众生的业力是何等可畏!所以佛在《地藏经》里说:“众生业力能敌须弥、能胜巨海、能障圣道。”业的力量实是不可思议。那么这些业究竟是从何而来?它是从众生的无明行为造作而来。未成佛前。众生以一种无明心放荡三业。迷迷茫茫造下了这么一大堆罪业。果报来临时。苦得不堪设想。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38326.html
以上是关于「饿鬼」济群法师:佛教的“饿鬼”和中国传统所说的“恶鬼”有什么不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饿鬼」济群法师:佛教的“饿鬼”和中国传统所说的“恶鬼”有什么不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