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论佛教戒酒,饮酒带来惨烈报应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论佛教戒酒,饮酒带来惨烈报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论佛教戒酒,饮酒带来惨烈报应
佛教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
戒酒为大、小乘共同的律制。出家、在家四众皆须恪守。原始佛教之根本经典《阿含经》即载佛陀所宣说五戒。即不饮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为佛教徒所要遵守的五种基本行为准则。由此断除恶因。进求佛果。依律藏诸典。如《优婆塞五戒相经》、《十诵律》所载
关于饮酒的过失。三藏诸部经典有或简或细的归纳概括。根据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世间的在家人。多从一般现实生活、事业、财富的得失。利弊而言。以契合他们的层次。另一类是针对信人的四众弟子。特别是对出家众人的开示。不仅止于世间善恶得失。进而更上升至饮酒对出世的终极解脱的极大危害。前者论述。《阿含经》的《阿雀夷经》堪为代表。经中佛陀向富商善生说法。告诫他世间有六种恶行能损财业。第一种即是沉酒于酒。其失有六: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易生斗争。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唯有加以避免。才会财业日增。生活和乐。第二类阐说甚多。如<<四分律>>之十过。《大管度论》之三十五过。《州时经》之三十六失等。皆列举饮酒所产生的过失(文繁不录。附于选例)。除函括前类过失加以更细密的分析罗列外。更从滋生欲求、造作恶业、破坏信仰、妨碍修行等方面数陈其罪。以为信持佛法者的警鉴。总之。酒是昏狂之药。一切严重的过失都因此而生。如《多论》以为此戒极重。能使人作四逆重罪。并能使人因酒醉而破犯一切
酒既为残贤毁圣、败乱道德的恶源。亦能令一切众生心生颠倒。失慧致罪。所以戒律不仅禁止自己饮酒。而且禁止教人饮酒。不得操持、沾染任何酒业、酒缘。如《大爱道比丘尼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尝酒。不得嗅酒。不得卖酒。不得以酒饮人。不得谎称有病欺饮药酒。不得至酒家。不得和酒客共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明申在家居士不得作沽酒的行业。视之为不道德的邪业。为之必相思果。
从早期经典的记载来看。这些戒律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产生过实际的影响。如《佛说戒消灾经》载。在佛法弘化初期的中心舍卫国。当时有一个县皆奉行五戒十善。全县界内没有酿酒者。一位大姓子弟甚至因犯戒饮酒。被
佛陀入灭后一百一十年(公元前276年)前后。毗舍离城的跋阁子比丘僧团。将戒律上较琐细的十事。当做例外而允许实行。被保守传统的上座部长老系统视为离经叛道。遂召集僧团大会。判为“十种不清净事”。从而直接导致了著名的第二结集和大结集。造成了整个佛教僧团的分裂。即保守的上座部和对佛法持开放理解态度的大众部的公开对立。在这十事中的第七事。就是毗舍离的僧人“和水饮酒”以治病。认为不违戒律。清净不犯。而上座部长老的裁决是非法的。汉传佛教所承授的《四分律》。准许僧人在有病而其它药治愈不了的情况下。以酒为药。非唯“和水饮酒”。直接服饮也是可以的。较原始佛教似为宽松。但为防止滥行。《南山戒本疏》又特别强调。不是有病就可饮药酒。而是必须用其它药遍治不愈后。才能服用。
综上所述。虽然随着对象、时域的差别流迁。“不饮酒”戒的某些具体细微的规定有所不同。或宽或松。但作为行为指导规范的戒律本身却从未动摇。反对饮酒、禁止信徒饮酒的主旨始终一以贯之。这种鲜明、坚决的立场。大概是佛教基于以无明欲求为生死苦本业缘观。以清净离染为解脱正道的修行观。以及将建设一个清明、健康、和谐、美满的理想人类全景作为自身使命的终极价值关注。所必然表现出来的吧。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3836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论佛教戒酒,饮酒带来惨烈报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论佛教戒酒,饮酒带来惨烈报应;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