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五十阴魔」佛陀正法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9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7 07:51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五十阴魔」佛陀正法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9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五十阴魔」佛陀正法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9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陀正法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9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9)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宣化上人主讲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佛学常识答问全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在修反闻闻自性、耳根圆通这种定的里边。所有一切的善男子。“坚凝正心”:他的色阴、受阴、想阴这三种的阴都破了。这时候他定力坚固。有一种正心。“魔不得便”:所以天魔外道不得其便。因为在色、受二阴的时候。天魔都可以扰乱他的心性。到了想阴。天魔就不能直接扰乱他的心性。而要附到其他人的身上。来扰乱这个修定人的定力。现在到这个行阴上。魔就是附到其他人的身上。也不能来扰乱他这个定力了。所以这叫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他穷尽十二类众生的本源。“观彼幽清”:观察众生最幽隐清净的这种性。“常扰动元”:那么。在行阴这种微细的动相里边。“于分位中”:这分位有四种。在后边会讲的。于分

佛学常识入门电子书

位中。“生计度者”:他就生出一种计度。计度就是想一想。想一想怎么样呢?“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他这一想就生出一种妄计。妄计有边。妄计四有边论。这是外道的四种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这四种的分位。第一种就是三际的分位。什么叫三际呢?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这叫三际。”三际求心心不有”。要在三际求这个心。是没有的。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呢?你说这个过去。什么是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既然已经过去了。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现在的迁流不停。你说这个是现在。哦!这个又过去了;你又说这个是现在。这个又过去了。现在不停。那么你现在心在什么地方?未来心。这未来的还没有来呢!没有来的也是没有呀!所以这“三际求心心不有”。心没有了;“心不有处妄原无”。心既然都没有了。哪个地方还有个妄想呢?

你若会得这种的道理。根本就没有;在如来藏性上。什么也没有的。所以。现在不过是这修道的人。生出一种执著。什么执著呢?计有计无。他不是说有。就是说无。所谓有边论、无边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这个人在心里就算计了。算计什么呢?在行阴这个情形上。他算计这十二类众生的本元。“流用不息”:他说这个本元流用不息。不停止。这个流用不息也就是行阴的表现。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在这个时候他就计算了。说过去和未来这两种——过去际、未来际。过去有边。未来也有边。他说这是有边。他这种的论。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根本就没有这个道理。过去、未来怎么就有边呢?没有边的。他就认为有边了。

他以他这种的妄计、妄执。就计说这是有边。这个脑筋不清楚的人。也就是没有智慧的这个人。他修道修到想阴破了。行阴上他就迷失正路了;迷失正路。所以就计有计无。

“计相续心”:他说这个现在心。现在现在的相续不断。相续不断。就“名为无边”:因为它不断。就无量无边。没有边际。它不断。这叫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第二个分位是什么呢?是见闻的分位。他以这个能见、能闻的。做一个边;不能见闻的。又是一边。所以又落两边了。两边都不是中道。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他一静坐。这种定力一观察。可以观察到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则见众生”:他就看见这所有的十二类众生。在“八万劫前。寂无闻见”:在八万大劫以内。他看得清清楚楚的。看见众生头出头没。看见众生生生死死。可是超过八万大劫。他就看不见了。就不见不闻了。

“无闻见处”:在不见不闻的时候。在这个看不见的地方。“名为无边”:他就给它起个名字。说这就叫无边。没有边了。“有众生处”:在能看见有众生的这个地方。“名为有边”:他就说这就是有边。这是又落于二边了。他又着到着无、着有

佛学常识13大千世界

上。着无。就落到空上;着有。就落到色上。这一个着空。一个着色。所以都不合乎中道。因为这样子。所以佛批评他是外道。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第三种的分位。就是彼我的分位。彼。就是众生;我。就是修道这个人他自己的一种执著。他又生了一种妄计、妄执。他说:“我觉得自己有这一种遍知的智慧。”什么叫遍知呢?遍知就是无所不知。所以这其中就得到一个无边性。他说。“彼一切人现我知中”:彼一切的众生。都在我这个智慧里头包括着。

“我曾不知”:我可是不知道“彼之知性”:我不知道众生他那个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这个就叫众生没有得到这无边的心。他自己得到这无边的心了。因为他不知道彼那个知性。所以他说对方不得这个无边之心了。没有这个无边的智慧。“但有边性”:只是在有边的那一个地方。叫有边性。这是彼我的分位。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四者是

佛学常识1000问

人穷行阴空”:第四种的分位是什么呢?就是生灭。以生灭为分位。他研究行阴。研究到极点。研究空了。“以其所见”:以他所研究的这种见解。“心路筹度”:因为是在他心里研究的。所以说心路筹度。他就这么想了。这也就是一个计。筹度什么呢?

“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他又生出一种妄计、妄执来了。他说。所有十二类的众生。在一个身里边。就有一半是生。一半是灭。那么众生是这样子的。“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乃至于一切世界。一切所有都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一半就在有边。一半就在无边。那个生就是在有边。那个灭就是在无边。他又这么样算计。越跑越远了。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由此计度”:由前边这四种的计度。计度什么?计度“有边无边”:不是有边。就是无边;不是无边。又是有边。就这样来回跑。总而言之。他不住到中道上。一个太过。一个就是不及;一个跑得很远。一个还没有迈步呢!“堕落外道”:所以就堕落到外道里边。

这个外道为什么叫外道呢?他就是一个太过。一个不及;太过也不是中道。不及又不是中道。修行就要修中道。佛就讲中道了义。不落于空。又不落于有。你若偏到空上。或偏到有上。这都落于二边了。现在这都是二边。所以叫外道。“惑菩提性”:他就对于菩提真性不认识了。迷惑了。

“是则名为第四外道”:这个就给它取名字叫第四种的外道。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40)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宣化上人主讲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者。在三摩地这个定中。一切的善男子。因为在这个定里边。不是一个人修这个定。是很多很多人都修这个定。所以就说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他那个坚固而有一种智慧定力、定慧平等、定慧均持的正心。“魔不得便”:这个魔就没有法子他了。就无隙可乘。没有方法可以来扰乱他了。可是外魔不扰。内魔又生。什么魔呢?就是他自心的魔就生出一种变化。

他“穷生类本”:穷尽了这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

佛学的基本常识

:观看他最初的那个清净的性。“常扰动元”:这个时候。在行阴就有这一种微细的动相。所以这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在这个知见的里边。他生出一种计度的心来。不生这个心。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一生心。一动念。就发生毛病了。所谓:开口便错。举念即乖。 你动一个念。打一个妄想。就生出一种毛病。

【注三四】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念佛是谁?”这叫参。参呢。我讲过很多次。就是要专一。所谓“专一则灵。分驰则蔽”。专一的意思就好像用锥子。在那儿钻窟窿一样。又好像用金刚钻在钻钢铁一样。什么时候钻透了。什么时候那就叫开悟。这是参。“念佛是谁”。这是念。这个念是在你心里头念。

参呢。是找。这个“找”跟那个“计度”又不同。这个“找”是专一只是找。向一个地方来找。就是找这个”谁”。这是参——参这一个道理。

那个“计度”呢。它不是一个念头。它是东想想、西想想。它是互相比较一下。互相分别一下。互相又来比量。那么他比量。就是向这儿比一比。向那儿比一比。这计度。是他自己在那儿妄想太多了。

这个参。只是一个妄想;这个计度呢。是很多个妄想。他就七扯八拉的。上上下下。他想到天上去。上帝在那儿穿的什么衣服?或的什么帽子?眼睛多大?耳朵多长?鼻子多宽?他在那儿计度上帝的尺寸。用这个尺寸来量、来计度。那么究竟上帝是不是那个样子呢?他也没见过。所以他量出来的尺寸。不一定对的。他又跑到地下去。计度地心吸力。地心是有多大?地的面积是有多大?地有多少粒微尘?大约是由一万万个八万四千那么多微尘集中到一起。这是一个地球。

其实这都是一种自己在那儿揣测。自己在那儿算。用 computer(电脑)恐怕也算不出来。但是他就用自己的那个computer。在那儿算来算去。算也算不出个头。也算不出一个尾来。他说这真是个怪物。

所以这个参。也不是行阴。也不是色、受、想、行、识;这个念。就是你心里念。这也是一个专一之念。譬如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只有一个“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妄想。这叫以毒攻毒。你如果有很多妄想。那毒太多了。一定死的。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的“遍计虚论”:遍计就是遍计执性。他生出来一种遍计执性。以前我不是讲过遍计执性?这就是一种妄执。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就执著是这么回事。这叫遍计执性。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一者是人”:谁呢?就是将入迷途这个人。他’观变化元”:观行阴变化这种的元。“见迁流处”:见行阴迁流的那个地方。“名之为变”:他因为看见它迁流了。所以他就说那是变。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他看见行阴相续不断的这个地方。他就说是常。这恒就是恒常不变的。前边那个变就是不常。这个恒就是个常。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他又在这个行阴。看见他所见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什么呢?就是那个微细的动相。他说就是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在这个行阴。那种微细的动相。他看不见了。这就名之为灭。这也就是在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他看见了。他说这是生;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他看不见了。他就说这是灭了。这和前边的意思都是相同的。

“相续之因”:相续不断的这种因。“性不断处”:这因性不断的地方。他就“名之为增”:他说这不断。就是增。这也都是属于行阴的情形。他所看得见的。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在相续中间。会有一个离的处所。他说这就是减。就好像二十五圣各述圆通。其中说到鼻子呼吸气。呼出去。吸进来。这中间有个交处。那就是这个离处。名之为减。他说这就是个减。

根本你不要追究它这个理。这是他自己命的名。他自己所见的。根本就没有理的。你不要在这里边来追究理由。他就是这样讲。拿不是当理说。这就叫横不讲道理。告诉你。外道所以就是外道。他讲的都是没有理由的。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各各。他看见行阴的各各生处。他就说这是有。“互互亡处”:那么互相又有亡的地方。又有没有的地方。他就“名之为无”:他说这个就是没有。这就是四种颠倒的倒论。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你若用这个理来观察。他这种的论议都是不对的。他用心都是用错了。

“有求法人”:那么在这时候。若有人来求法。向他请开示、问法。“来问其义”:来请他开示开示佛教的道理。“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他就告诉这个人说:“我也生。我也灭;我也有。我也无;我也增。我也减。”他就这么样子同你讲。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在任何的时候。他说话都是两头来堵。不是说有。就是说无;不是说空。就是说色。就说这两种。他就找不着中道。

所以“令彼前人遗失章句”:彼。就是在他前面求法的人。那个人想问什么。都忘了。遗失了。被他这么一乱讲。讲得本来的问题都忘了。本来想请他开示的道理都忘了。你说。这样来开示人。人家本来想要明白。他却把人弄得糊里八涂。蒙头转向的。东西南北都找不着了。不知道怎么样是对的。所以忘失章句。不单忘了想要说的话。而且连本有的清净心和智慧都没有了。昏了。这不单是自己颠倒。令人家也颠倒。

【佛陀正法本意大回向文】

南无佛陀释迦牟尼授记师燃灯古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至诚顶礼一切见闻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心开意解走向解脱成就佛果。

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尊法。

一切贤圣僧摩诃萨。感恩龙天护法护持正法。感恩一切觉悟者摩诃萨

愿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未觉悟的众生、无论僧俗、男女、任何种族

种种有情六道众生见闻听闻心闻者

共同惭愧累世因贪嗔痴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诚惭愧后不更做

至诚祈愿尽虚空法界一切正觉

慈悲威力加持万源苦众清净自性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39021.html

以上是关于「五十阴魔」佛陀正法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9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五十阴魔」佛陀正法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9;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30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