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7 07:01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慈善与佛教的渊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佛教」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佛教」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想与事例。比比皆是。佛陀于过去生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于现世为彻底解决众生生老病死苦。出家证道。弘化十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药师佛为众生除病消灾;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教化地狱等等。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深深影响佛教的慈善事业;千百年来。佛教团体或默默住持普施。或积极救世济苦。实不亚于慈善机构。尤其佛教更注重文教事业。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这才是最究竟的慈善事业。

  佛教主张悲悯众生。提倡布恩施惠。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

佛学常识文言文

。求名为利。自寻无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净本性之迷失。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哪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佛教是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佛教认为人世充满痛苦。但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们必要的物质生活。他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终究

佛学常识微博

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著贪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一个迷执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个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这样他也就把自己封闭于自筑的牢笼中。终日用尽心计谋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而终归于空虚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的本来面目。  布施是对治贪执的第一利器。是一个人充满慈悲心的具体表现。更是一个人有智慧和有责任心的表现。因为一个没有智慧和责任心的人是不会想到他人会需要自己的帮助。不会想到自己应该去帮助别人。布施有物质上的赠给。有知识上的教授。有道义上的支持。有心理上的安慰。还有给予他人理解。例如一个微笑。甚至一分欢喜。都是布施。佛教提倡布施时特别强调了“三轮体空”的思想。也就是说。在一个人行布施时。布施者不存着贪求福报的心。对所布施的人不起分别。不著相于所施的东西。布施不但是给予他人。也是给自己一个体验只有通过帮助别人才能体验到的快乐的机会。布施使人与人之间更加靠近。使人间充满了温暖。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大致有四:一是佛教菩提心慈悲度世理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的方便中。佛教的慈善事业是其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种种修持法门、乃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二是佛教利他情怀的布施精神。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圣。到达涅槃彼岸的必经之路。对于布施者——无论是法施(即传播佛法)还是财施(救济贫穷等福利事业及公益事业)而言。要求做到“三轮体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是我们成就佛道之必须。三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圆满的)。大致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是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收养。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四是佛教的报恩思想。即我的生存。所有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均予我有恩。析之为四恩。即三宝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国土恩(自然性)、众生恩(社会性)。总之佛教认为慈善事业是报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门。是实践佛陀教法的基础。是传播佛教的保障。  慈善是僧人修持和弘法的方便法门  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僧众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位于六度之首的是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第一种是法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第二种是财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第三种是无畏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财施仅能救急。不能救穷。只有治标而不能治本。真正的慈善事业必须能彻底解决受难者的痛苦。佛教基于世人迷昧因果。在烦恼苦海中轮回不已。因而广说缘起中道、因缘果报的道理。期望众生在正知正见

网易佛学常识

下。转烦恼为菩提。化悲怨为力量。建立幸福快乐的人生。  为什么要行布施?因为它是立人间和乐、出世圣法的根本。众生在三界之中流转。不得出离。就是由于贪爱执著境界和自体。所谓境界爱。就是世间五欲的享受和占有。在自己一无所有之时。就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而且贪得无厌。多多益善。心不知足。惟图多求。甚至不择手段。造出种种恶业。一旦拥有名利等妄境时。更是惶惶不安。唯恐失去。象这样求之尚忧不得者。又何能普舍于众生?既以自我为出发点。执妄境为我所者。又何能去贪著得出离?所谓自体爱。就是贪著个人、种族现在和未来的生命。夫妇和家室。便是生命爱的对象。众生由于这些妄境之故。悭吝不舍。而导致六道轮回、永无出期。而布施。是悭吝的正对治。能够破裂众生悭吝之心。让众生不被欲累。放下对财物、名利、家室甚至色身的执著。培养慈悲心。以种种钱财宝物。乃至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悉皆施予一切众生。从物质和精神上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痛苦、烦恼和无知。满足他们的愿求。与众生广结善缘和法缘。使他们因此而亲近我们、信任我们。为我们进一步感化他们。激发他们向上向善。做好人缘准备。从而能够摄受他们。使之成为法眷。自利利他者。莫过于布施。由此。也可见布施度对于众生出离生死的重要。凡布施。一般源于悲心和敬心。悲心者。是对那些鳏寡孤独、无依无靠者。或者残废疾病之人。或者由于遭受水、火、风等意外灾祸的众生。寄予深深的同情。故以悲悯心而行布施。相近于今人所说的慈善事业。  布施度还圆满具足后五度。在布施的时候。首先应防护自己的身口。就须有戒为助伴;在遭受到受施者的误解或辱骂时。就需要有忍辱来助成布施;若在布施的过程中。心生懈怠。就需要有精进来策励;在布施的时候。心里应安定、专注。这就需要有静虑;为了能知布施因果。或通达布施实相。作三轮体空(无施者。无受者。无所施物)的如法布施时。缺少智慧能行吗?故言布施度。实为六度具足。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慈善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惟有奉行三归五戒。四摄六度。自净其意。引人向善。乃至最终圆成佛果。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慈善事业固然重要。但教育、文化更重要。除了财物的布施。我们还要协助教育受难者的道德、品格。从旁辅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努力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我们更应该发挥宗教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的功能。救急不救穷。做好佛教六度圆融的慈善事业。  如何开展佛教慈善事业?  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是传播佛教、践行佛法、引导正信、树立佛教形象等最有效的方式。因而在历史上受到了中国佛教先哲的刻度重视和大力提倡。下面我将探讨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根据及其史实。并为中国未来佛教慈善事业蓝图。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健全僧伽组织。如法如律的僧团队伍。是佛教慈善事业的基础。佛陀之所以要建立僧团。那是源自他的悲心远虑。佛法的

佛学常识是规范佛家弟子的

教化工作不能因佛的涅盘而灭尽绝于人间。是以组织僧团就代表了佛法在佛后必须依僧的努力。继续在我们的人间发挥慈悲济人的功用。这是建立僧团的根本意趣。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一个健康的僧伽不但能抗拒外来的非法的侵入。也更将有力地推动佛陀的法化。  二、应多方位筹集善款。并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每一分善款都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筹集善款大致有五个途径。一是会员费用。我们有众多佛教徒。只要宣传到位。得到社会的支持应是常理中的事。以会员费用的方式筹资。二是现代财团化管理。成立董事会。将社会富有阶层佛教徒的善款吸收进来。并接受其监督与指导。三是接受社会人士及佛教徒的临时捐款。四、设想成立佛教福利企事业单位。得到国家的免税等相关优惠支持。以自筹善款。五是设想与国际相关慈善机构合作。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引进国际慈善基金。  善款得优先发给心地善良的。身残志坚等道德品德优良的特困人员。把慈善这一善举作为宣扬佛教传统美德的手段。例如。有些人只靠救济为生。只想等着别人的救济。却不想办法自力更生。如此养成社会的一种懒惰。凡事只想不劳而获的心态。要引以为戒。  三、建立、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正信的居士队伍。宣传发动。依教奉行。广行布施。是佛教慈善事业的积极力量。  弘扬佛法是佛教的首要任务。也是四众弟子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四众弟子的素质。加强自身建设。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佛教再次辉煌的要求。僧人要戒为师。坚持僧装。素食。独身。要当好老师。作好表率。重点在社会上的富裕阶层中发展慈善会员。组成董事会。进行民主决策。以利于佛教慈善事业进一步步入正常的健康发展的轨道。寺院要以不断加强居士教育。培养正信正知正见。以居士为为辐射面。做好佛教慈善事业的宣传发动。居士弘法有特殊的好处。可以直接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他们将成为佛教慈善事业的积极有生力量。我们面临的工作还很多。但是。我们有信心。并且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宣传慈善事业。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不懈努力。  畅通佛教慈善信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力宣传佛教慈善事业。让世人了解佛教慈善事业。唤醒世人的爱心。并树立佛教的正面形象。引导社会的参与。最好的慈善事业就是与教育合而为一。以文化、教育来培养人才。宣传教义。树立众生与我平等无二的慈悲观念。从思想见解上改造人心。这才是根本之道。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佛教将从文化、教育方面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改善人们的精神品质。因此。希望各位要脚踏实地。先从五戒修起。戒杀、盗、淫、妄语、饮酒。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法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

佛学常识三宝是什么

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秉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全身心实践人间佛教精神。救苦救难。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弘扬正法。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不遗余力!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4170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慈善与佛教的渊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慈善与佛教的渊源;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26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