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的启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一、绪论一)、学习本经的意义
今天。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诵的。为什么要选择讲《十善业道经》呢?因为这部经典是所有经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典。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经的核心内容“十善业道”作为基础。而十善业道呢?通常又是被我们所不重视的。总觉得它很简单。然而。恰恰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它又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宣讲《十善业道经》。学习这部经典的意义。有五个方面:
1.明了人生的因果
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的问题总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说到因果。首先比较容易让我们想到宿命论的因果。宿命论的因果。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是错误的。因为宿命论的因果是机械的因果。它认为人的命运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假如说。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那人们现生的努力就没有用了。它否定了人们现生行为的价值。而佛法既讲因果又讲因缘。就象在田里播下一粒种子。它需要肥沃的土地、阳光、水分。这粒种子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同样的。人虽然在前生种下了因。但从因到招感果报。还要取决于因缘的和合。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的。而宿命论者则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了。这个结论。仔细推敲起来确实很有问题。比如说。有一个人他本来可以活到80岁。由于遭到意外的打击。气不过。思想怎么都想不通。于是在30岁或40岁就去跳楼了。他的跳楼。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一个小孩子本来可以很健康地活着。由于父母不懂得照顾。一天到晚给他吃一些不好的东西。弄得小孩三天两头不是发高烧。就是拉肚子。面黄肌瘦。这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又比如说:一个人干坏事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假如是的话。他应不应该负道德或法律的责任?佛法讲因果。它更强调因缘。而宿命论讲的因果。是一种机械的因果观。在佛教看来是错误的。
儒家也讲因果。主要从现实社会去说明。儒家不讲死后的问题。如《论语》中有位弟子问孔子。死后的事情怎么样。孔老夫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说我们现在连生的问题都搞不清楚。死的问题就更不要谈了。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对鬼神问题、死后问题。孔子是不谈的。所以儒家讲到因果问题的时候。如《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显示了儒家因果与佛教因果的分歧。佛法的因果讲三世。以过去生种的因。导致现在生的结果;现在生种的因。招感未来生的结果。这就说明。因果贯穿着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即前生、今生、来生。而儒家仅仅讲人的一生一世。对于因果的问题。自然无法从一个人的生命现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释到子孙后代的身上。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说一个家庭。祖宗积善行德。就会感得贤善的子孙;而“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父母多行不义。就会出现不肖子孙。这个说法似乎有理。但却不是必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父母有道德。未必就会出现孝子贤孙;父母道德败坏。子女也并非个个都是品德不良。比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尧、舜。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贤明的君主。可是他的儿子丹朱。却是非常的不肖;舜的父亲。名叫瞽叟。据说是一位品行不怎么样的人。可他却生下了品德高尚的舜。所以儒家从子孙关系上来解释因果现象。显然很难说得通了。这是因为不了解因果自身的规律。才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
现代科学也讲因果。现代科学是比较唯物的。科学对物质世界有很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人类的精神领域却相对无知。我们可以用科学方法来考察大自然的物质现象。而对于人类的心灵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正如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发明仪器。来测量人的体温。但却没有办法发明一种仪器来测量人们心中的烦恼。看看你的烦恼已经达到多少度了。是80度还是90度?再继续烦恼下去是否会就达到100度了?科学没有能力制造出一种能切除人类烦恼的仪器。所以。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心灵上存在的困惑及烦恼。却不见丝毫的减少。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唯物论者是一世论者。他们看不到生命的过去和未来。因而只能从社会现象谈因果:一个人做好事。能使他人受益;反之。如果做坏事。就会让他人遭殃。就像当你杀人、偷盗、抢劫、强暴、诈骗时。必然会有人受到伤害。这是从社会现象来解释因果关系。事实上的确是这样。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效应。但是。这不是从因果规律自身来看因果。不是因果的主流。我们经常听很多人说。我干好事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行善积德。但却事事不顺遂。穷困潦倒;而那些干坏事的人。却飞黄腾达。官运亨通。这样一来。有些人难免抱怨老天不长眼。或干脆失去干好事的信心了。
古人有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的价值观。从人死如灯灭的角度来说。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对社会的影响固然不一样。但对他自身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难怪中国古代杨朱说:“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那么。佛法如何阐述宇宙人生的因果原理呢?《十善业道经》便是一部介绍善恶因果与人生命运关系的经典。在没有进入正文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因果方面的四个内容:
(1)相信有善有恶。人的行为有善的。有恶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有人说:对我有好处是善。反之是恶。就如警察与小偷。谁善谁不善?在警察眼里小偷是恶。而自己在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的财产不受侵犯。自己的行为是善
(2)相信有业有报。业是一种行为。主要有善、恶两种。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恶行。将来都会有结果的。由于一般人“近视眼”的关系(这种近视不是眼睛的近视。而是认识的近视、智慧的近视)。往往认为:干好事。干完就结束了;干坏事。只要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干完也就完了。这是一般人的观念。但是佛法认为:一个人做了善的行为。或者不善的行为。将来都会有结果的。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至于结果什么时候产生呢?只是时间的问题。有可能是现生受报。有可能是来生。乃至要经过更多次的受生。什么时候条件成熟了。什么时候就会产生结果。
当一个人干了好事。或干了坏事之后。心里就会留下一种影像。干坏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宁。干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这种行为会折射成影子。回归到自身的思维里。佛法把它叫做种子。当我们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就种下了善的或恶的种子。此外。善恶的行为还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当我们伤害一个人。对方不是受到伤害就完事了。他会怀恨在心。甚至等待机会报复。一旦因缘成熟。内心的种子跟客观条件产生感应。果报就成熟了。
(3)相信有前生。有后世。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断。生命象铁链一样。一环套着一环。人的一生一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跟一个人的前生有关系。它不能离开前生;这个环节。还会影响到生命未来的发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犹如流水中溅起的一片浪花。浪花是短暂的。但生命的洪流。却永无止尽地在延续。人的生命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生命的延续不是一成不变。命运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念和行为。假如一个人观念正确。注重止恶行善的修养。生命就会得到升华。反之。观念错误。贪婪无耻。无恶不作。生命就会逐渐堕落。
(4)相信有圣贤、有凡夫。有人说:人与人都是一样的。差不了多少。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有的人生命素质很高。有的人生命素质很低。因为。人毕竟还是存在天赋的问题。生命素质高的人。生下来就不平凡;而生命素质低的人。一时也很难提高。比如说。同在人道中。有的人就像佛菩萨。内心充满着慈悲、智慧、道德。相反。有的人愚蠢如猪狗。残酷如虎狼。狠毒如蛇蝎。当然这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生命从无始以来的延续中逐渐形成的。
佛法把有情生命分为十个层次。叫十法界。十法界的内容。包括六凡四圣。六凡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十法界代表有情生命的十个层次。假如我们不断地学习佛法、修行。不断地扬弃生命中的不健康因素。生命层次就会得到不断提升。乃至成为佛、菩萨。相反。如果不懂佛法。对人生缺乏正确的观念。一天到晚培养自己的贪嗔痴。生命层次就会越来越低。将来下地狱、当畜生。或成为蚂蚁、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生命层次有高低。但生命并非一成不变。佛法认为。生命是无常的。是缘起的。生命是可以改造的。
2.成就人天果报
佛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因果支配下而发生、存在或消失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偶然的。有的人说。我摸彩票。一下子就中奖了。这是不是偶然的呢?不是偶然的。因为你的命中有这份福报。你才会中奖;假如你的命中没有这份福报。那是不可能中奖的。所以。看似偶然。其实并不偶然。也就是说。人生的一切。都逃不出因果。
从十法界众生来说。成佛有成佛的因果。升天有升天的因果。做人有做人的因果。当畜生有当畜生的因果。六道或四圣。都有它的因果。不是没有因果的。佛经上说:“没有天生的弥勒。也没有自然的释迦。”这就告诉我们。弥勒菩萨并非天生就是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也不是天生的佛陀。他经过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弥勒菩萨是娑婆世界下一任的佛陀。现居兜率内院。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功德圆满。才能成佛。另外。大家熟悉的阿弥陀佛。也是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才创建了西方极乐世界。
再如做人。做人有做人的因果。你看世界上的人差别很大:男女老少。高矮胖瘦。贫富美丑。各各不同。假如不了解佛法的因果原理。就会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哎呀!人家怎么那么走运。什么好处都让他碰上了。我怎么就那么倒霉呢?我的能力也不比他差呀?是的!在现实社会上。当官的不见得就比他部下能力强。不是有许多当秘书的比他的顶头上司更有才华。学历更高吗?我们再看看古往今来的那些皇帝。蠢才很多。倒是皇帝手下的那些文武大臣们。有的本事要比皇帝大得多了!这是因为命运不同。各人的因果也不一样。
不相信因果的人。就会怨天尤人。相反。明白了因果道理。就会知道“各有因缘莫羡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果。不必去羡慕他人。命运可以由自己来改造。因为人生是无常的。我们要记住:人生是无常的。今天的皇帝。也可能是明天的囚犯;今天的富翁。明天可能成为乞丐。而世间的许多荣耀。都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反之。一个贫穷的人。只要勤奋努力。终有飞黄腾达的时候。我们明白了因果的道理。无常的道理。就会懂得了如何设计自己的命运。改造自己的人生。
我们如果来世想做人或升天。就得修五戒十善。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上是相似的。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把五戒比喻为“通往人天的护照”。护照是出国用的小本子。有了护照。才能够签证出国。同样。我们为了成就人天果报。就要持五戒。修十善。只有这样。来生才能继续做人。或者升天。
人道在修学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六道里面。天道比人道有情福报大。像欲界天。物质环境非常优越。没有任何灾难。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天灾人祸特别多;色界天的众生能够享受禅定之乐。也比我们快乐。但是。佛教跟其它宗教不一样。世界上的任何宗教。都是以天堂为归宿。认为天堂是最理想的去处。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天堂。惟独佛法不以为然。佛法从通达真理、成就解脱自由的角度。认为天堂不好。人间才是最好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升到天上的人太快乐。不懂得修行。一旦天福享尽。就会堕落。人间则有苦有乐。人由于能够感受许多的痛苦。才想尽办法改造自己。认识世界。改善生存环境。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幸福、过得快乐。人类文化和文明。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善世界整个过程的结晶。人类因为不断地探索宇宙人生。才会发现真理。发现解脱的途径;而沈溺在快乐中的天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天上的人不懂得修行。也就不会成佛。释迦牟尼佛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人道是六道中的枢纽。一个人升天、下地狱。或当畜生。都是以人为中转站的。所以。把握好人身。如何利用得到的人身。好好的修行。为改善未来的生命服务。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修五戒十善。可以成就人天果报。十善。是作为人所应有的道德。就是说。作为人。应该有人的道德。儒家讲到人的伦理。有五伦。儒家认为。一个人要做得像个人样。就要遵守五伦。五伦是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佛法认为。一个人要做得像个人样。符合人的道德标准。就要遵守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关于十善的内容。下文要做具体的介绍。
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因为。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地做人。来生才有资格继续做人。如果这一生你已经得到了人生。而不好好地做人了。就会失去做人的资格。来生就不能再做人了。就像一个人考上大学。在大学里不好好地读书。考试分数不及格。就会被学校勒令退学。
3.安定社会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总是处于不安定中。对社会安定破坏最大的。莫过于战争。打开人类历史。可以说是战争的历史。就中国历史而言:春秋战国时期。打来打去总是不停。今天这个诸侯国打那个诸候国。明天那个诸候国又打这个诸候国。春秋战国之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不久又是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后战争结束。但到了汉朝未年。爆发了农民起义。又是战争。尤其是进入三国时代。战争更厉害了。然后是晋的统一。晋统一之后。又是五胡十六国的战争。接着是隋唐的统一。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又是战争。总而言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
人类社会总有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即便是太平盛世。也没有绝对的太平。你能说在太平盛世就没有一次谋杀案吗?不可能。太平盛世就真正是路不拾遗吗?这也不可能的。假如把人类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归纳一下。不外乎四种内容。就是杀、盗、淫、妄。杀。指杀生。战争是杀生。暴力、杀人放火是杀生。杀猪宰羊也是杀生。偷盗。是不与取的行为。指没有取得物主的允许。把他人的财富占为已有。偷盗的内容。不只是偷的行为。因为不但明偷是偷盗。像坑蒙拐骗都是偷盗的内容。邪淫。现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贞节观念淡薄。两性关系开放。因而邪淫的现象很普遍。邪淫一般是指。为社会法律和道德不承认的男女关系。妄语。指说假话。用一种不真实的语言。去伤害他人。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当今社会。做生意的人很多。有些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尔虞我诈。欺骗他人。
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不外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为什么会产生这四种现象呢?会不会跟社会制度有关系呢?当然与社会制度有关系。但这不是根本;还有最根本的。就是人心。也就是说。社会上有杀、盗、淫、妄的存在。是由于人心有贪、嗔、痴烦恼。人类内心的贪、嗔、痴烦恼假如没有解决。既使拥有良好的社会制度。人类社会依然不可能会太平。贪、嗔、痴使社会充满着不安定。
人类因为贪心而杀生。古代社会为什么有战争呢?无非是发动战争的人想占有别人的国土。近代的两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之类的战争狂人想占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也是为了占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称霸全世界。在安定的社会时期。贪心会引起谋财害命。有时兄弟姐妹之间为了继承
嗔恨心也会引起杀、盗、淫、妄。古今中外的战争。也有因为嗔心引起的。像古代一些部落或国家之间的战争。往往是由于世代结下的怨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两个人平常为什么会打架呢?也是由于嗔恨心生起。失去理智的恶果。甚至达到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程度。有时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就闹出了人命。嗔恨心引起偷盗。人有一种很不正常的心态。叫做嫉妒心。有些人看到别人事业成功。就觉得满不是滋味。如果这个人跟他关系好还没事。假若没有关系。或冤家对头。这个人看到他(她)飞黄腾达了。心里就会难受。想尽办法给他(她)放放血。
嗔恨心也能引起邪淫。如社会的强暴现象。有的犯罪分子作案时。先淫后杀。有些男的贪美色。见某个女的长得漂亮。去追求人家。遭到女方拒绝。于是就去强奸。一旦遭到反抗。就把对方打晕。先奸后杀。又像日本鬼子在三四十年代。带着嗔恨心奸淫中国、朝鲜妇女。然后开枪杀害她们。嗔恨心会引起打妄语、说假话。因为看你不顺眼。不喜欢你。于是就说假话去伤害。
贪、嗔、痴是人类社会一切不安定的根源。只要人类存在着贪、嗔、痴。人类社会就不得安宁。假如贪、嗔、痴少一点。社会的安定因素就会多一点。所以。要想改善社会。首先要改善人心。不能光从社会制度下手。光从社会制度上下手。这是枝末。而不是根本;只有从人心上来改善。这才是根本的。儒家在这一点上说得好。认为改造世界。要从修身上着手。修身。是注重自身的修养。儒家对修身又提出四个内容:就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改造思想。改造自己的贪嗔痴。一个人只有经过对自我生命的改造。对贪嗔痴的改造之后。才能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假若我们没有修身的基础。既使家庭事业有成。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很糟糕的。
人类想要建立安定的社会。就得奉行十善。佛经里讲。转轮王出世(转轮王是印度理想的君主。就如中国历史上的黄帝、尧、舜一样)。以十善治理国家。他们的法律就是十善。教化人民按照十善去做。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奉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我们想一想。这样的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因此。只要有一个人信佛。一个人修五戒十善。社会就会有一份安定因素;有两个人。就会有两份安定因素;有三个人乃至更多的人。就会有许多安定因素……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奉行五戒十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人间净土。就是太平盛世了。
4.三乘佛法的基础
人天乘法门是三乘佛法的基础。从学佛到成佛的这一过程。在佛教里有时称为五乘。有时叫三士道。乘。是运载的意思。通常人们把车称为车乘。是因为车有运载的功能。同样。我们学习佛法。也要通过某个法门的修学。才能从学佛的开始。最终达到成佛的目的;才能从生死的此岸。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五乘。是指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个人想来世继续做人或升天。有人天乘的法门修行;一个人要想解脱烦恼。成为阿罗汉。有声闻乘法门的修行;一个人要想成佛。普度一切众生。不忍心自己一个人脱离苦海。修菩萨道。那么就是菩萨乘的发心。三乘的修行虽然趋向不同的结果。但它却是成佛的不同阶段。
五乘又叫三士道。人天乘属于下士道。声闻乘、缘觉乘又叫中士道。菩萨乘又叫上士道。士就是人。是说你要成为下等的人。中等的人。还是成为上等的人。你想要成为那个等级的人。你就要修行那个等级的法门。
对于三士道或五乘。平常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总把三者脱离开来。修人天乘的人只知道修人天乘。有很多人学佛。欢喜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一天到晚只知求佛菩萨保佑平安。须知光是停留在祈求上。连人天乘都谈不上。因为人天乘还必须坚守五戒十善。修习布施、持戒。不是求平安就了事。有的人学习佛法。仅仅为了个人解脱生死。一点利益他人的事情都不肯做。只关心个人的修行。一旦躲到深山里。就想躲得越深越好。最好什么人也不要见到。这种人偏向个人解脱。不肯修利他之行。有的人自名为学大乘。不屑于接触声闻乘的经教。这也是一种偏颇。
其实。三士道就象一栋三层楼一样。下士道是第一层楼。中士道是第二层楼。上士道是第三层楼。一个人想爬到第三层楼。就要从第一层楼开始。修学佛法也是这样。先要做好人天的德行。学会做好一个人。从修五戒十善做起。然后才有资格修中士道。乃至上士道。但是。现在很多人修学佛法。却不注重这样的次第。有些人看到大乘经典中批判声闻学者。不知道这是有针对性的。于是就对声闻乘的解脱法门。生起一种轻视的态度。至于人天乘就更看不上了。其实。假如没有人天乘、声闻乘的基础。大乘的修行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有些人经书读了很多。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都读遍了。但在日常生活中。一点都派不上用场。为什么呢?因为忽略了修学佛法的基础。当知我们学的大乘属于第三层楼。没有人天乘的基础。当然修起来就很困难。很多人学了唯识、中观。但唯识观或中观到底怎么观。总是观不起来。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五戒十善的修行。所以打起坐来。心总是静不下来。这是由于缺乏一种正当的合理的生活。从而造成修行的困难。
现在汉传地区的许多学佛人。都存在这个问题。所学的是大乘。而发心是不是大乘呢?有几个人发大乘心?能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去做利他的事业。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有人会说。我是修净土宗的。我是念佛的。念佛不是大乘吗?净土宗是大乘。没错。但我要告诉大家。修净土宗的。未必都是大乘。甚至可以说多数是小乘。一个人是大乘抑是小乘。评判标准是什么?是发心。发心非常重要。你发的是菩提心。还是出离心呢?假若你发的是出离心。这是小乘的发心;假若你发菩提心。那才是大乘的发心。你发了菩提心。才能称得上大乘行者。
也许有人会说:我修禅宗。禅宗不是大乘吗?没有错。禅宗是大乘法门。禅宗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最高峰。禅宗是隋唐八大宗派顶上的一颗明珠。是至高无上的。在修行上非常特殊。禅宗虽然很殊胜。但修禅宗的人未必都是大乘。有些人修禅宗。只注重个人的生死。不管众生的死活。这种发心。显然属于小乘的发心。区别大乘和小乘的关键在发心上。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首先要看你的发心。有的人也许会问。我修五戒十善。是大乘抑是小乘呢?当然。五戒十善从定位上说。是人天乘的内容。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发菩提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属于大乘。发出离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属于声闻乘。学习佛法。发心非常重要。现在学习佛法的人。很多人发的是出离心。在佛法的学修上。虽然学的是大乘。但在发心上。基本上都偏于小乘。学的是大乘。而发心却是小乘。这是学习和发心上的脱节。另外。再看看每个人在修学佛法中的行为。大乘的戒律能够做到吗?比如《瑜伽菩萨戒》、《梵纲菩萨戒》。我们能做得到吗?声闻乘的出离行。真正对世间的厌离。我们又做得多少?也做不到。对五戒十善。由于一向不屑一顾。所以也没有做到。因此。可以这样说。汉传佛教的许多修学佛法者。普遍存在的状况是:学的是大乘。发心是小乘。而在行为上人天乘都没有做到。正是由于这样。造成修行上不能相应。要想在修行上相应。就得从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下手。在修好五戒十善的基础上。才能谈出离心。才能谈得上修菩萨道。通过对五戒十善的修行和学习。我们可以在修学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它虽然是最简单的。但在修学佛法中却是最重要的。 5.往生净土的资粮
这几年。净土法门法师的磁带从海外铺天盖地地涌来。受其影响。修净土法门的人特别多。当然。我不是说净土法门不好。净土法门非常殊胜。在修行上有它特殊的地方。中国佛教自唐宋以来。弥陀净土就一直很盛行。但净土法门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现象。需要提出来谈谈。
有人修净土法门。不太重视经教的学习。认为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要学那么多经教干什么呀!他觉得没有用。当然。过去的大德有开示。要老实念佛。像净土法门法师在弘扬净土法门时也说过:“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我想他是有针对性说的。针对一些不能看书的人而言的。)但有些人却把它当作至理名言。假若每个人都一句阿弥陀佛。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那么佛法的弘扬。也许随着净土法门的弘扬。就宣告结束了。
真正净土法门的修行。也很重视经教的学习。像《净土三经》里的《观经》。说到净业三因。主张读诵大乘经典。平常人们不重视这个问题。总觉得一句弥陀就够了。结果造成不能很好地学习经教。不闻思经教也就没有正见。没有佛法的智慧去观照、去指导你的人生。这样一来。你的修行还能相应吗?真正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万缘放下。实际上。一个人要做到万缘放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放不下。就是因为很多事情看不透。对很多事情太在乎了。太执着了。因而在念佛的过程中。自然难以相应。烦恼妄想无穷无尽。
其次。许多修净土法门的人。只求个人往生。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众生。心发得非常的小。带着这样的心态去修行。既使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品位也不高。我认为。修净土法门的人要多读一读《普贤行愿品》。可以扩展你的心量。因为一个人的修行。一天到晚只想着自己。你的心量会越修越狭窄。所以。很多人虽然也修行。但烦恼妄想依然特别多。相反。通过《普贤行愿品》的学习。心胸会扩大。
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不能为了个人寻找安乐窝。去享清福。而是为了留学。学成后回归娑婆。导驾慈航。普度众生。如果你有这样的发心。往生西方净土的品位自然高。一个人发心大。心胸就开阔。心胸开阔。发心大。将来的成就就大。因为你的发心大。心胸开阔。烦恼就会少些。有些在别人看来痛苦不堪的事情。在你的眼里简直成了鸡毛蒜皮。你还会为它烦恼吗?
另外。有些修净土法门的人。往往只注重一句阿弥陀佛。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修行。他们认为只要把一句佛号念好了。把阿弥陀佛的脚抱住了。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至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无所谓。当然。净土法门比较重视信。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修行是对生命整体的改造。而不是片面的。念佛只是修行的一个方面。在八正道中有一个正念。念佛仅仅是正念。除了正念之外。八正道还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
修行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修行是对自我生命的改造。只有良好素质的人。才有资格往生西方净土。这并不是说。只要你有信仰。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了。良好素质的人。就是《弥陀经》所说的“诸上善人”。诸上善人。指具有良好素质的人。良好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有正见。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人生的因果。人生的无常。人生的缘起。正念的树立。以正见为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正见。一句阿弥陀佛是不太容易念好的。
依正见起正思维。正思维的意义有二:一是志向。正思维又称正志。志是志向。就如念佛。也要有发心作为前题。你念佛的目的是什么?你往生西方净土。是为了个人的享乐?还是为了进修。待功德圆满。将来再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这个志向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往生品位的高低。二是思考、考察。用佛法的智慧去思考人生的一切。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是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正思维能使我们如实地观照人生。
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持戒的内容。正语。是正确的语言。经常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平常所说的话。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有利于他人的?也就是说。真实的话我才说。反之。不是真实的话。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就不应该说。修行。就是对照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是正语。还是邪语?另外还要考察自己的行为。跟杀生相应不相应?跟偷盗相应不相应?跟邪淫相应不相应?用佛法的道德规范。从身语意三业全面地检讨自己。
持戒的另一个内容是正命。命。是谋生的手段。对于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来说。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是可以的。都属于正当的。有些人从事违法的职业。如谋财害命、贩毒、经营一些色情服务场所。就属于邪命了。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仅符合法律还不行。还要符合戒律。看看自己从事的职业跟五戒违背不违背。假如违背了五戒就属于邪命;如果没有违背五戒。就属于正命。比如说。开荤菜馆。开歌舞厅。开餐馆。意味着你要杀生很多;开歌舞厅是色情方面的。属于邪淫的范畴。有些人开公司。是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去赚钱?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偷盗与不偷盗的问题。妄语和不妄语的问题。
学佛的人。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深信因果。不要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而造下许多罪业。如果是没有学佛的人。他不相信因果。那没有办法。而我们学佛了。相信因果了。要对自己未来生命的前景考虑。属于邪命的工作。马上就要停止。属于正命的工作。才可以继续做下去。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正命。是职业上的修行。所以。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念佛。最重要的还在于生活当中的修行。正精进。是正当的努力。正念、正定。一般修净土法门的人。是通过念佛来培养自己的正念和正定。一个人念佛要相应。就要有前面这些基础:要有正见的基础。正思维的基础。正当的谋生手段的基础。这些基础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太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光是孤立地念一句阿弥陀佛。我想恐怕是念不好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修行是非常重要。
(二)、释经题
在讲一部经典之前。先要解释一下经题。大家知道。在佛教的经典里。以“经”字命名的。除了大家熟悉的《六祖坛经》以外。一般人总以为所有的经典都是佛陀亲口说的。实际上。从经的内容来看。很多经典并不完全都是佛说的。在《大智度论》里说到“经通五人”。即有五种人说的。都可以称为经典。也就是说。除了佛说。还有佛弟子说、天人说等。像《维摩诘经》的很多内容。是维摩诘居士说的;《地藏经》的很多内容。是地藏菩萨说的;《般若经》的很多内容。是须菩提、舍利弗说的。当然。这些经典的内容。是因为菩萨或声闻弟子们。在证佛所证的基础上。演绎抉择甚深佛法。因而通称为佛法。《佛说十善业道经》纯粹是佛说的。本经的主题思想。那就是十善业道。经题已经告诉我们了。因为一部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该经的内容核心所在。指出这部经到底讲什么。具有画龙点晴的意义。比如说《阿弥陀经》。就讲阿弥陀佛创建的西方净土;《地藏菩萨本愿经》。就讲地藏菩萨在因地上的修行和他的愿力;《维摩诘经》。就讲维摩诘的所作所行。通过维摩诘这个人物来表现菩萨道的精神;《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就讲药师如来的东方琉璃净土。讲他的悲心和愿力。同样。学习《十善业道经》。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部经讲的是十善业道。
十善的内容大家很熟悉。一共有十种善行。其中属于身体的行为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上的行为有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思想上的行为有三种: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这十种属于善的行为。所以叫十善业。业是行为。道是原理。这部经阐述了十善行为的原理。所以。叫十善业道。
经。又是什么意思呢?经。梵语叫修多罗。翻成中文为“契”。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契理。二是契机。契理。是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说。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都跟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符合。是不违背的;契机。佛陀针对众生说法。那么。就必须要众生能够接受。假如法不对机。即使再圆满的教法。也弘扬不出去。没有人会接受的。起不到教化效果的。所以佛陀说法。非常注重契机。我们今天弘扬佛法也是一样。也要讲究契机。假如不契机的话。佛法的弘扬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说译者
作为一部佛经。必然还有它的译者。佛经来自于印度。因为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的。中国的佛经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的。翻译《佛说十善业道经》的人。是于阗的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阗。地名。在今天的新疆。什么叫三藏法师呢?三藏法师。是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高僧。三藏法师很了不起的。我们平常修学佛法。能够精通一、两部经论。就很了不起了。而这位法师对佛法的经、律、论三藏都能够精通。可见他的知识非常渊博。智慧很高深。
这位三藏法师名叫实叉难陀。实叉难陀是梵语。这是一种音译。佛经从梵文译成中文有两种翻译形式:一种是音译。还有一种是意译。音译。是根据梵文的音。用中国语言里相似的语音翻过来。像“般若”、“涅槃”等都是音译。还有很多咒语。如《大悲咒》、《楞严咒》等。也都是音译。
另一种形式是意译。根据梵文的意思翻译过来。例如。实叉难陀译成中文是“学喜”。一般的经典。如《弥陀经》、《华严经》等。都是意译。实叉难陀法师。在唐朝的时候来到中国。他翻译的经典很多。除了《十善业道经》。还有《八十华严》、《地藏经》等。对佛教在中国的宏扬影响很大。
二、如何看待一部经典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如是我闻”。在古德许多经论中。把“如是”解释得很复杂。其实。这两个字也可以解释得很简单。“如是”是如此的意思。指《十善业道经》。“如是”两字是《十善业道经》的代名词。“我闻”的“我”字。指阿难。佛教的经典都由阿难尊者在结集时背诵出。“我闻”是阿难自说“我听说的”。
说到“如是我闻”。必然会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看待一部经典?通常一部著作往往都是作者自己写的。所以有人会问:佛经是不是佛陀亲手撰写的呢?不。佛经是佛陀说的。佛陀灭度以后。弟子们为了使佛法在世间长期流传。召开了佛教史上结集经典的法会。这个法会不是谁都可以参加。只有证得阿罗汉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第一次结集的共有五百阿罗汉。再从五百人中推出两位代表。主持经藏和律藏的结集。诵出经藏的是阿难尊者。诵出律藏的是优波离尊者。阿难。是佛陀的侍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据说他的记忆力特别好。每次听了佛陀说法。都能把当时法会的情景和内容准确无误地记下来。所以在结集经典的法会上。阿难尊者自然坐在上面背诵。其他的阿罗汉坐在下面。听了之后没有异议。那就表示通过了。经典的结集。是通过民主会议记录下来的。足见其可靠性。
佛教的经典。是佛陀灭后弟子们结集的。一部经典。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像《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佛陀在龙宫说法的记录;《般若经》是般若法会的记录;《楞严经》是楞严法会的记录;《楞伽经》是楞伽法会的记录;《法华经》是法华法会的记录;《华严经》是华严法会的记录。所以。每一部经都是一次法会的记录。
一部佛经。不仅有佛陀的言教。同时也包含了佛陀的身教。佛陀是一位觉悟者。是一位智慧者。三业中流露出来的都是佛法。思想里所想的。言行的一举一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乃至法会上的说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属于佛法。所以。当我们打开《金刚经》的时候。一开头出现的景象是佛陀着衣、持钵。到舍卫城乞食。回来之后。洗脚打坐。看上去似乎和经的内容没关系。其实。佛法的内涵尽在其中。“如是”另有一层意义是表信。信。是信仰。对一部经典的学习和接受。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的修证有四个次第:信、解、行、证。第一个是信。要有信仰。信是什么意思呢?信。以心净为性。用一种清净心去接受佛法。不带任何偏见接受佛法。有了信。还要解。不能光停留在信的基础上。佛法跟其它宗教的最大不同。在于佛法不但强调信。而且更强调解。信与解是相辅相成的。在信的基础上去学习佛法。就会加深理解。而对佛法的理解加深了。信仰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佛法里有两句话说明信与解的关系。第一句话“有信无智长愚痴”。一个人光有信仰而不重视学习佛法。缺少佛法的正见。就会成为一种糊里糊涂的迷信。第二句话“有智无信增我慢”。当然。这种智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一种世间的聪明。自以为是。有些人把经教当做学术研究。不注重自身的修养。自然我慢越来越重。光有信和解还不行。在信、解的基础上还要修行。修行是深化自己对佛法的理解。理解之后。又可以指导修行。在这信、解、行的基础上。才能最后达到证果。在修行上才能有所体验。有所成就。所以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的次第。
《大智度论》说“信如手”。信。像手一样。大家知道。人类两只手的作用非常大。因为有了两只手。我们才能创造财富。假若没有手。就什么事都不能干了。对佛法的信仰也是这样。因为有了信之后。才能在佛法的指导下修行。才能在修行的实践中改善人生。解脱烦恼。而社会上的一些学者。他们虽然在研究佛学。但是由于缺乏对佛法的信仰。佛法研究了几十年。在现实生活中。烦恼依然存在。这就是对佛法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差别。
“一时”。是那个时候的意思。是举行法会的时间。指佛陀正在宣说佛法的时间。通常讲经都有具体的时间。就像这次西园寺的讲经法会是在1997年3月2日开始的。可是。大家看到的每一部佛经都是“一时”或“尔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为什么呢?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很淡薄;二、表示佛法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真理。它应该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空间都是真理。而不是说在某一个时间是真理。而在另一时间里就不是真理了。佛法。是佛陀亲证宇宙人生真相后讲出来的。自然契合于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佛在娑竭罗龙宫”。佛是法会的主讲者。梵语佛陀。简称为佛。佛的意思是觉者或智者。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方面的具体涵义。用今天的话说。佛是有智慧的人。是觉悟的人。“娑竭罗龙宫”是佛陀讲《十善业道经》的地点。是这次法会的场所。佛陀此次说法不是在人间。也不在天上。而是在娑竭罗龙宫。佛陀一生的说法。不仅对人间众生。有时也到天上。甚至到海里为龙王说法。可见佛陀的慈悲。他教化的范围是多么的广啊!
“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这是介绍参加这次法会的听众。这次法会的听众有两大类型:一是比丘众。二是菩萨众。佛陀这次在龙宫里说法。当然肯定会有龙王。那么。除了比丘之外。就没有比丘尼吗?没有沙弥、没有沙弥尼吗?不一定的。这里声闻众的代表是比丘。佛陀座下的弟子有声闻众和菩萨众。声闻众主要有七众。以比丘为首。在家的有两众。即优婆塞、优婆夷。翻成中国话为近事男和近事女。什么叫近事?亲近三宝。学习佛法。受持三皈五戒在家男女弟子。男的就称为近事男;女的就称为近事女。
在家众受持八戒则成为近住。近住。是接近出家人生活的意思。八戒。是在家居士为了体验出家人的生活而受持的一种戒律。像我这次出访泰国的法身寺。寺中就有三百多位近住女。她们虽然是在家人的身份。但长期住在寺庙。跟出家人生活在一起。体验僧团的生活。这也属于在家众。但她们已接近出家众的生活了。
出家众中分为五众: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是出家的小众。刚出家。年龄在二十岁以下。在没有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前。刚出家的、甚至连十戒也没有受的叫形同沙弥。形同沙弥在形象上已经出家了。但是还没有受持戒律;受了十戒之后的叫法同沙弥。就是有法有戒了。佛教里规定。沙弥、沙弥尼年满二十岁受大戒。在没有年满二十岁之前。只能以沙弥的身份住在僧团中。到了二十岁以后可以受大戒。男众受比丘戒。女众受比丘尼戒。
声闻七众中最高的层次是比丘。比丘一共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由在家众到出家众。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就是所受戒律的多少。在家众只受五戒。如果想进一步体验出家生活。就受八戒。刚出家的有十戒。出家的最高层次是比丘。受两百五十条戒。这说明什么道理呢?目标越高。成就就越高。受的戒律就越严格。约束也就相应的越多。参加这次法会的大比丘众有八千人。可见法会是非常壮观的。除了八千大比丘众外。我想还会有很多的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乃至优婆塞、优婆夷。
此外。还有“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缍的简称。汉译觉有情。觉有情。是觉悟的有情。具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能让别人觉悟。希望别人觉悟;另一方面是自己已经觉悟了。一说到菩萨。人们往往会觉得非常遥远。想到虚空中来无影去无踪的菩萨。想到大殿里泥塑木雕的菩萨。其实。菩萨离我们很近。假如你知道菩萨的定义是什么。你就会发现。在现实的生活中就有菩萨。像雷锋之类的。另外。在佛教徒中。受了菩萨戒便是取得了菩萨的资格。当你受菩萨戒的时候。戒师问你发菩提心了没有?你是不是菩萨?这时候你要承当。说我就是菩萨。所以说到菩萨。有新发心的菩萨。有老菩萨。我们对一些学佛时间比较长的人。尊称为老菩萨。还有大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此相比。那些刚发心行菩萨道的人。只能称为小菩萨了。所以说。每一个人只要发了菩提心。能够用菩萨的道德来要求自己。这个人就可以称为菩萨。
像近代的太虚大师。他就希望人们称他为菩萨。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比丘不是佛未成。请你称我为菩萨。”太虚大师一生的行持。主要以瑜伽菩萨戒为准则。所以他希望人们称他为菩萨。又如台湾的慈航法师。他也是希望人家称他为菩萨。所以慈航法师的著作。都署名慈航菩萨。这样的菩萨是很现实的。其实。我们学佛拜菩萨的目的是为了向佛、菩萨学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菩萨、成为佛。假如一天到晚求佛拜菩萨。而不懂得用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菩萨。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佛。所以学佛拜菩萨。是要以菩萨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一旦受了菩萨戒。那就是菩萨了。摩诃萨。是大的意思。指参加此次法会的都是大菩萨。
这段经文总的介绍了法会的缘起。说明这次法会召开的时间、主讲、听众、处所等因缘。如何看待一部经典?就是把一部经典?就是把一部经典看成是一次法会的记录。
三、谁是创世者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这段经文解答谁是创世者。古往今来的宗教、哲学都非常关心世界是谁创造的?世界是怎么来的?人间的吉凶祸福又是谁决定的?人类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起初归结到神。认为是由神决定的。最早的是多神论。认为世上有很多的神。象风神、雨神、太阳神等。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由神决定。都是神在控制。接着。多神论发展成二神论。认为世间有两类神:一是善神。二是恶神。善神决定人间的善事。恶神决定人间的恶事。再接着。二神论发展成一神论。一神论是目前信仰最多的一神教。像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的婆罗门教。当我们翻开基督教的《圣经》。就可以看到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了万物。伊斯兰教也认为。世界万物是主安拉在几天之内创造出来的。印度的婆罗门教认为世界由大梵天在几天内创造的。大梵天用不同的部位。创造出了不同等级的人。其实。这种观念中国也有。像盘古开天地的传说。盘古就是一个神话人物。说他创造了天地。这都是有神论的主张。无神论者则认为:世界不是由天神决定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偶然的。像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无神论者范缜先生就是这样主张的。他写过一篇《神灭论》的文章。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神。人死如灯灭。至于人生的命运、吉凶祸福。基本上都是偶然的。当时。佛教在南朝非常盛行。人们把佛教归纳为有神论的范畴。所以佛教徒与无神论者展开了一场辩论。当时有一位叫萧子良的人把范缜找去。质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呢?范缜回答说:人生就如同树上的花朵一样。虽然一起开放。但随风吹落。有的花被吹到厅堂上、漂亮的座垫上;有的花却被吹落到粪坑里、草地上。殿下您就象飘落在厅堂上、漂亮座垫上的花;我则是掉在粪坑里的花。范缜把人生看成是一阵风吹着的花瓣。没有什么力量在决定着。完全是偶然的。另外。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中。唯物论者以为有不变的基本物质元素。为万物生起的始基。主张由物质派生出意识;唯心论者以为有不变的基本精神元素。为万物生起的始基。主张由精神派生物质。
佛法。既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更不赞同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的主张。这段经文基本上反映了佛法对谁是创世者的答案。“尔时世尊告龙王言”。这里正式进入经的内容了。“尔时”。是那个时候。“世尊告龙王言”。“告”。是告诉。这里有八千大比丘。三万二千大菩萨众。为什么佛陀只对龙王。不对别人说法呢?不是的。佛陀说每一部经典都有一个当机者。有的经典以舍利弗为当机者。有的经典以须菩提为当机者。现在我们学习的这部经典。以龙王为当机者。所以。虽然是对龙王说的。但也是对大家说的。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一切众生。这个范围很广。众生的概念用现在的话来说。包括人和一切动物。“众生”是五蕴众缘和合而生的意思。众生。在佛经中。又称为有情。情。是情识。即有感觉的、有情绪的、有思维的称为有情。反之。不能思维的、没有情绪的、没有感觉的称为无情。所以佛法把世界分为两类:有情世界和无情世界。有情。是众生另外的一种称号。“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心想。是心里的想法。包括思维、念头。众生因为思维的方式不一样。念头千差万别。“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世界的差别根源是什么?谁决定世界的差别呢?在佛法看来。它既不是神决定的。也不是别的东西决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决于众生的心念差别。在二时课诵中。引用了一首《华严经》中非常著名的偈子。阐明了这种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说明成佛、菩萨、罗汉、缘觉乃至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都是取决于有情的心念差别。那么。可以这么说。世界的一切差别。都是由于心念的差别。平常有这样一句话:人心如面。每个人的面孔长得不一样。是因为每一个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在《阿含经》里说。“心种种故。色种种”。因为心有种种的差别。所以显现出来的世界才有种种差别。
再从人类社会来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很大。原因是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而思维方式又取决于观念、思想、心念。另外。世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譬如。有的人学佛。有的人不学佛。学佛跟不学佛的差别在哪里呢?因为心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对佛法感兴趣。有的人对佛法不感兴趣。同样。在信仰的范围内。有的人信佛教。有的人信基督教。有的人信伊斯兰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每个人的“心想异故”。思维不一样。思想观念不一样。同样在没有信仰或有信仰的人里边。各种人选择的职业不同。有的人喜欢做生意。有的人喜欢从政。有的人喜欢学术研究。有的人喜欢教学。为什么会有这许多差别呢?理由还是“心想异故”。所以。世界的差别。是根源于人类心念的差别。
从心念的差别到世界的差别。需要有业的力量。业。是行为。人们的想法不一样。所以人们的行为也不一样。有情的行为。佛教把它区分为三种:善的行为、恶的行为、无记的行为。一种行为产生了以后。不是结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当行为发生了之后。会折射成影子。回归到思维里边。保存到意识中。人的生命在延续过程中积累下许多的经验。所以。一个人当他活到七、八十岁的时候。人生经验就很丰富了。生命是无尽延续的。除了今生今世。还有前生、前生、更前生……生命中有许多经验是无始以来的积累。而这些经验又会影响着未来的生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业力。
业力。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续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佛法中所说的业力。简单地说。有善业、恶业两种类型;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
1.定业和不定业
业受不受报。有两种情况。即定业和不定业。有一种业是固定的。将来一定要受报的。称为定业。还有一种业是否要受报。或者报轻报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业。判断定业和不定业。可以通过两种情况:一是看你造业的行为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这就属于定业。反之。无意造的业力。譬如无意踩了一个虫。无意伤害了别人。虽然也造下了业。但这种业力是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还有一种情况。当我们造了业之后。假若忏悔了。即使是定业。也会变成不定业。相反。假若没有忏悔的话。那就是定业了。这是根据忏悔和不忏悔来区分的。所以。佛教提倡忏悔法门。它能消除业障。一个人造了业之后。只有通过忏悔。就像干了对不起他人的事。只要去道歉、赔不是。人家或许会原谅的。假如原谅。业力也就消除了。如果不原谅
2.共业和不共业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在苏州。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刮台风的时候。大家都一样的遭殃。这就是共业。至于不共业。是个人所能感受到的。譬如个人身体的美丑、强弱。居住的条件好不好。收入高不高。这些都属于不共业。共业取决于共同的行为。或者叫相似的行为。或是利益相关的行为。譬如同在杀猪场工作。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杀猪。有的人杀猪。有的人是财会人员。财会人员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猪的行为。认为杀猪的罪业。肯定与他没有关系。其实。他也有一份。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猪的行动。但每月开工资的时候。他也照样拿一份。那么。将来招感果报的时候。他也要承担一份。所以。他只要参与了杀猪场的工作。得到了共同的利益。将来感受业力的时候。他是逃脱不了的。有的人在烤鸭馆或烧鸡店工作。他也可能没有直接参与烤鸭烧鸡的具体工作。但由于他参与了烤鸭店或烧鸡店的工作。在领工资发奖金时他也得到一份。将来招感果报的时候。他也肯定有一份。又比如说。你参加了一个诈骗集团。虽然你没有直接参与诈骗活动。但是诈骗集团也给你了一份利益。将来招感果报的时候。你照样有一份。这些都属于共业。不共业。是自己造的。跟别人没有关系的行为。所以。业力有共业和不共业。由共同的业力招感共同的果报。由不同的业力招感个别的果报。大家共同生活的环境。譬如说交通混乱。喧闹不堪。社会不安定。这都是共业的结果。
我去了三次澳洲。有很深的感触。觉得澳洲的自然环境真好。很少有地震或台风光顾。整个国家都处于风调雨顺中。澳洲的社会环境为什么搞得这么好呢?后来我发现。澳洲人对自然界(包括很微小的动物)有一颗真诚的爱护心。他们不会去伤害动物。乃至一草一木。大自然回馈给澳洲人的环境是安静、平稳。反之。我们不懂得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一天到晚。一会儿在这里开发。一会儿又在那里开发。结果会怎么样呢?把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给破坏了。把森林给破坏了。所以今天这里发大水。明天那里刮台风。
3.引业和满业
业力又分为引业和满业。什么叫引业和满业呢?根据业力招感的果报有总报和别报。引业招感的是总报。在有情生命的延续过程中。生到天上、人间。或下地狱、做畜生。是由引业决定的。引业牵引我们去投胎。就象火箭推动卫星上天一样。大家知道。卫星上天。必须要有火箭。假如没有火箭。卫星根本就不可能上天。同样。有情的生命生到哪一道中去。要有引业的推动。假若没有业力。生死也就结束了。在《唯识三十论》里有这样两句话:“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前面的业力结束了。新的业力又产生了;新的业力结束了。更新的业力又产生。业力无尽。生死无穷。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地造业。业力也就没完没了地推动着有情去招感生死果报。所以。只要有业力。就有生死。
满业。作为有情生命来讲。同样是人。人与人不一样。有的人长寿。有的人短命;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贵;有的人长得庄严。有的人长得很丑陋;有的人处境好。有的人处境不好。这就是说。人与人相比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因为满业的关系。满业。决定有情命运的差别。
有情造了业力。并非马上就能招感果报。根据因缘的不同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有些业力造下以后。现世就能招感报应。叫现报;有些业力造下以后。要等到来生才能受报。叫生报;还有些业力造下以后。要等到无穷无尽的生。乃至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受报。叫后报;前面讲的有一种不定业。它招感的报应没有一定的时间。就叫不定报。从造业到招感果报。重要的因素是因缘。有情造了业力。就象播下的种子。种子要等待因缘。等待水份、阳光、泥土等条件充足。才能发芽、扎根、长苗、开花、结果。
同样。有情造了业力之后。它也需要等待因缘的充足。业力才能招感果报。因缘什么时候成熟。却没有一定的时间。有的可能马上成熟了。马上就招感果报。像一个人犯了罪。立即被公安局逮捕。那就是现报。而有的人犯罪后。可能公安局一时抓不到他。过了十年、二十年才把他逮捕。那他要十年、二十年后才招感果报。还有些人做了案之后。公安部门根本就发现不了。这一生没有招感果报。他觉得很得意。知情人也很羡慕他。于是。有的人就会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去干坏事。认为某某人作案没有被公安局破获。他也跟着去作案。其实。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虽然今生报不了。但来生来世总会招感果报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造下了善业或恶业。它总会招感果报的。只是受报时间的早晚问题。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由于每个人“造业亦异”。所以才有了“诸趣轮转”。诸趣是指五趣或六趣。五趣指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五趣构成了生命处境和状况的五种类型。在五种类型里。天道的众生要比人道的福报大一些。处境在五趣里是最好的。其次是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叫三恶道。生活条件一道比一道差。地狱道的生活处境是最差的。天道、人道和三恶道合起来叫五趣。那么。五道的差别取决于什么呢?它的根源就是“心想异故”。因为众生的心想不一样。干出了种种善恶业。所以才有“诸趣轮转”。有情的生死轮回主要根源于心念。这样看来。佛教似乎是唯心的。主张心造万物。这是不是就是西方哲学上讲的唯心论呢?不是的。西方哲学唯心论学派所说的心。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精神实体。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它具有永恒不变的内涵。是神的代名词。而佛法所讲的心不具有永恒性。另外。西方哲学所说的心。能派生万物。不从他物所生;佛教说心是缘起的。在《成唯识论》中说到:“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意识五缘生”。总之。佛教认为:心的存在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心与物是相互依赖地存在。所以。佛教所说的唯心。与西方哲学上的唯心论是不一样的。“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佛陀现在提醒龙王。就叫一声龙王的名字。告诉他。“汝见此会”。什么叫“此会”?是佛陀当时说法的法会。就像这次西园寺讲经。当然。佛陀的说法场面比我们壮观多了!有八千大比丘。还有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而我们现在只有几百人。参加这次讲经法会的听众。除了大菩萨大比丘之外。还有大海中的“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因为佛陀是在龙宫说法。所以提醒龙王说。你看这次法会。除了大菩萨、大比丘以外。还有鱼、虾、螃蟹、乌龟、鲨鱼、鲸鱼等众生都来听佛陀说法。在咸海中有种种众生。形色种类千差万别。从最高级的生命佛陀。下来是大菩萨、大比丘。到比较低级的生命龙王。都在这次法会上。龙王虽然神通广大。但它属于畜生道。龙王在畜生道里生命层次是比较高的。再下来是鱼、虾之类。真是千差万别。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所有的这一切。都根源于众生的心。首先“心想异故”。因为有情的念头。思维方式不一样。造下了善不善的业力。由此招感不同的果报。有情造业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身业、语业、意业(即行为、语言、思想)。对一般人来说。表达出来。能直接伤害到别人的主要是身业、语业。比如说你骂别人。对方听了会难过。你帮别人做事。对方能得到利益。可是意业就不然。你讨厌别人。恨不得把他杀掉。但你见了人家满脸堆笑。他却不知道你在恨他。甚至认为你对他很好呢。但是。如果是修行有成就人。他的意业就可以直接杀人了。一个有修行的人。他的意念是经过训练的。和一般人不一样。不要说那些高僧大德。古代修行有成就的仙人。或社会上那些练气功的人。有的人练得特别好。练出了特异功能。可以用意念把树枝折断。
在《唯识二十论》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印度。有一位国王。得罪了仙人。仙人起了嗔恨心。一怒之下把国王的城市给毁了。这个仙人靠什么力量呢?靠意念。用他的意念下了一场冰雹。结果整个城市给毁灭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意念具有伤害的力量。一个修行人不可以随意起心动念去伤害别人。“意业所致”。众生的身、语、意业都能产生行为。都能造善和不善的业力。由此可见。世界的差别。是因为心念的差别。心念的差别。又导致了行为的差别。有情行为的差别。又导致了世界的差别。
四、心物现象的透视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众生行为的差别。构成了这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方面。那么。对于心和物质的现象。应该如何看待呢?人类许多痛苦。都是因为对世界不能正确地认识而造成的。由于我们对心物构成的现象世界。不能正确认识。从而产生很多错误的行为、执着、烦恼。所以造成了人生的痛苦。要想摆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对世界要正确地透视。树立人生的正见。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前面说过世界是由心造成的。是由心念决定的。那么。心又是个什么东西呢?经中说:“心无色。”物质现象在佛教中叫色。为什么叫色呢?因为人们对物质现象的认识。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颜色来认识。一是通过形象来认识。颜色在佛教里叫显色。形象在佛教里叫形色。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颜色和形像。就无法认识物质现象。就像有人问桌子是什么样子?我们首先会告诉他桌子的形状。它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其次告诉他桌子的颜色。是红的还是绿的。通过眼根认识的桌子。主要有这两个方面的特征。
物质称为色。可是心呢?它是无色的。既没有颜色。也没有体积。你们说心是什么颜色?是红色?还是绿色?有的人骂人:那个人的心真黑!其实。这话并非指人的心有黑有红。而是一种形容。心没有颜色。也没有体积。它不是一个固体。所以“不可见取”。心是看不到。也抓不着的。
“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这是佛法对心的一种特有的认识。古代的宗教、哲学说到心。往往跟灵魂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的主体是灵魂。灵魂是一个固体。印度的宗教叫作“我”。就是“神我”;西方的宗教、哲学里称为灵魂。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变化。但是灵魂、神我却是不会变化的。而佛法认为。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佛陀在这次法会上告诉我们。“但是虚妄。诸法集起”。心是虚妄的。虚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从佛法的智慧来透视。都属于虚妄。因为是妄想构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产物。
佛法所说的妄想。跟平常人们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样。平常人们所说的妄想。一般是指不切合实际的。不可行的想法。佛法认为。凡是不能够认识真实的、通达真实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称为妄想。这个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为众生的妄想千差万别。所以才造出千差万别的世界。
人类在接触虚妄世界时。产生虚妄的认识。有情的六根。面对六尘。六根就象摄像机一样。把六尘境界摄入到思维中。一个人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心态。构成了思维。思维是什么样的东西呢?思维。其实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思维往往取决于经验。是经验的积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
在《楞严经》里。把心叫做“前尘影相”。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什么叫前尘影相呢?就是六根认识六尘之后。六尘落下的影子。就构成了我们的经验。再由经验构成了思维。人的经验也会散失。人的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有情生命的延续就象流水一样。一条河的水在流的过程中。会把很多小河的水容纳进来。从而使河水量越来越多。但是。河水在流淌的过程中。又会从其它的地方消失。或因太阳的爆晒而蒸发。同样。生命之河在延续的过程中。随着自身的观念。会扬弃很多东西。假若观念正确的话。会扬弃很多不好的东西。而接收很多好的东西。这样就会使自己的生命得到转依。人格得到提升。假若观念错误。就会扬弃很多好的东西。接收很多不好的东西。这样就会使人格越来越堕落。最后甚至成为蚂蚁、蚊子、苍蝇。所以。生命的可塑性很强。它完全靠我们去塑造。不是固定不变。
一个人学习了佛法之后。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扬弃错误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生命自然得到净化。相反。如果不学佛法。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干种种坏事。生命就会越来越堕落。所以说。生命是“诸法集起”。是缘起的。是因缘所生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无始无终的相似相续。所以“毕竟无主。无我我所”。没有一个主宰。你说生命是什么样子啊?没有一定的。一个人在没有学佛之前。他也可能是一个坏人。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可是。有一天他的念头一转过来。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从此成为一个大好人。变成一个大善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快乐的时候和痛苦的时候。好像不是一个人。当一个人由坏人转变成好人的时候。往往也是判若两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他自己也觉得原来的“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一个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坏的时候也是不一样的。当心情好的时候。他会想我那时怎么会心情那么的不好啊?那个时候的“你”又跑到哪里去了呢?所以。生命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但也不是捉摸不定的。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生命是有缘起的。就看我们怎么样去塑造它。怎样去培养它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活。那他就会给他的心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他就会活在一个很平静的心态中。反之。如果一天到晚攀缘、妄想、执着。想通过念几句阿弥陀佛使心态得到平静。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梦!
所以。想拥有一种良好的心境。就得修行。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对六尘境界。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观照人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不是固定的东西。但它也不是不可以把握的。心是可以把握的。就看你创造一种什么样的因缘。所以说“毕竟无主”。心是没有主宰的。“无我我所”。这个“我”是哲学术语。不是一般所说的我。它的意思是“常”、“一”、“主宰”不变的意思。常。是永恒的;一。是孤立的;主宰。是自由的支配一切。这三方面的涵义就是“我”。其实。心态并不是这样。心态不是孤立的。心态不能离开条件。不能离开经验。离开了经验。思维将是一片空白。
心态的无常变化。说明这不是常一不变的。所以说无主、无我、无我所。无我。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与外道最大的区别是无我。外道认为“有我”。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叫“大我”。天神、上帝是大我。它主宰着整个宇宙。一方面叫“小我”。是人的灵魂。它主宰着人生。大我又叫“神我”。佛法用缘起的智慧去观照宇宙人生。发现了既没有什么神在主宰着宇宙。也没有什么灵魂在主宰着有情的生命。所以佛教讲“毕竟无主、无我、无我所”。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现在再来看看物质世界。对物质世界应该如何去看待呢?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虽各随业。所现不同”。每一个众生由于业力不同。思想境界不同。所认识的世界以及生命存在的状态。也都不一样。但“实于中无有作者”。就是没有一个创始者。没有一个能够主宰生命的、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所以说一切法。都是不思议的。就是说。一切法都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通常人们想象一切都是实在的。都有一个实在体。这种实在感在人类的生命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执着。像原始人起初不知道做梦是假的。认为做梦也是真的。又像智力没有开发的小孩。看到镜子里的影像。会把它当成是真的。现在的人虽然知道镜子里的影像和梦中的景象不是真实的。但是会把眼前所见的一切如桌子、房子以及地位、财产等等看成是实实在在的。总的来说。人类把世界看得很实在。因为看成是实在的。就会去执着。对世间的一切名利、地位、得失等都很在乎。因为把世间看得很实在。就想到永恒。古代很多帝王就追求长生不老。现在生活得比较好的人。也会拼命地追求健康长寿。并且希望事业永恒。希望人际关系永恒。对这种永恒的认识。跟客观事实真相恰恰相违背。所以在佛教讲的三苦中。有一种行苦。是无常带来的痛苦。无常本来不是苦。无常是宇宙人生的规律。它本来不足以构成痛苦。对一个圣者来说。行苦是不成苦的。但是。凡夫众生对世界不能够正确认识。因为把一切都看成是永恒的。所以。当无常到来的时候。痛苦跟着也就来了。这是一种事与愿违带来的痛苦。
《心经》说“五蕴皆空”。就是要破除人们实有的执着。学佛者要意识到人类认识的缺陷。不要随着自己的感官、感觉去认识世界。所以一切法不可思议。不可以用我们的妄执。不能过分地相信我们自己的妄想。要认识到“自性如幻”。自性。是一种实在体。是永恒。永恒的实在体是不存在的。
五、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从这段经文开始。讲第四个问题。即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的问题。“智者知已”。智者。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跟没有智慧的人差别在哪呢?有智慧的人。是具有洞彻宇宙人生真相能力的人。能够正确地了解人生。正确地了解宇宙。反之。假若没有洞察宇宙人生的能力。虽然有很多的学问。有很多的知识。乃至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只能说你有世间的知
因为知道了无常。就知道人生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就有能力去规划自己生命未来的前景。要修善业。只有通过修善业之后。才能“以是所生蕴、处、界。皆悉端正。见者无厌”。这就是说。现世种了善业之后。将来才能招感身心世界都是清净庄严的。蕴、处、界是佛教对世界的归纳说明。世界上的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考察其构成元素是由哪些成份组成的?在佛教里有三种简单的归纳方法。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五蕴、六处、六界。
五蕴。主要是对心理的详细分析。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属于心理状态。世间的一切法虽然很多。都不外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处。指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六根。指生理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有情认识世界的六个渠道。主要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意识思维到的来认识世界。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的六根。譬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眼睛。就失去了被眼睛所认识的颜色世界;如果耳聋了。就缺少被耳朵所听的音声世界。六根所认识的世界是六尘。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鼻子嗅气味。舌头尝饮食。身体接触环境。意识思维法尘。
六根对世间的认识就象六个仪器一样。如果仪器精密。对世界的认识就很深刻;如果仪器粗糙。对世界的认识也就很肤浅。学佛修行。是要对这六种“仪器”进行加工。把“仪器”加工好了之后。将来才能够真正地洞察世界的真实。所以六根、六尘包含了能
界。是十八界。十八界。指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六根是生理世界。六尘是物理世界。六识是心理世界。整个世界不外乎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我们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认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招感什么样的世界;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就能对世界认识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佛教认为主体认识能力的提升和改造。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其实。这是非常有道理的。“皆悉端正。见者无厌”。人类造了善业之后。将来招感清净庄严的世界。大家看了之后喜欢。譬如你长得很庄严。人家见了就生欢喜心。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从这段经文开始。佛陀根据这次法会的现场情况。举例说明业力对人生、对生命的影响。首先举的是佛身。在一切有情生命现象中。佛陀是最庄严的。福德是最大的。平常讲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不可以看见的。法身无相。报身。是佛陀为大菩萨示现的。有八万四千种相好。清净庄严。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见到的。化身、应身。为应化之身。是佛陀为二乘人及凡夫示现的丈六金身。和一般人的形象长得大体一样。但佛陀具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好。在人类的相貌中。是最圆满的、最清净的、也是最庄严的。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43138.html
以上是关于「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的启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的启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