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佛法智慧之门问答33题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7 06:2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佛法智慧之门问答33题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佛法智慧之门问答33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法智慧之门问答33题

 

目 录

  (1)佛陀教导什么?  (2)佛陀有什么特别的教育?  (3)佛教中最简要的根本思想是什么?  (4)如何修习不执着?  (5)可以去哪儿学习?可以到哪儿研究?  (6)可以用什么比喻“法”?  (7)在家人应该学习什么?  (8)什么是“不死之法”?  (9)佛陀最常强调的教示是什么?  (10)佛陀教我们应该相信谁?  (11)怎样可以看出凡夫和真正佛弟子的心境有何高低之别?  (12)由修行构成的“道”中。哪一条是平常道。哪一条是又快又短的捷径?  (13)佛教所说的“业”是怎么一回事?  (14)佛陀如何描述后代的人?  (15)佛陀礼敬谁?  (16)哪里能找到佛陀?!  (17)此刻佛陀是否存在?  (18)佛陀的业止息了吗?  (19)佛陀每天安住在怎样的心境中?  (20)为什么会认为一切皆空?这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是“空”的吗?  (21)什么是涅槃?  (22)涅槃是在死后才能证得。或在今生此地就能证得?  (23)现在世间是否有阿罗汉?  (24)证阿罗汉容易吗?  (25)我们能辨认出阿罗汉吗?  (26)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阿罗汉?  (27)在家人不能成为阿罗汉。是吗?  (28)世间充满着什么?  (29)哪种善行功德大?哪种功德小?  (30)最大的功德在哪里?  (31)乐土在哪里?由哪里可以进入乐土?  (32)乐与苦源自何处?或苦从何来?  (33)我们在何处可以止息苦?

 (1)佛陀教导什么?

  这个问题最好引用佛陀所说的话回答:“比丘们!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有教导苦(dukkha)和苦的止息。”(泰本巴利藏第12册。278页)

  不管这回答是否符合你原来的想法。请好好思维它。我们当然也可用其它方式回答。但是在这段话中。佛陀确实已将自己的教导归纳得相当简洁了。

  佛陀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所有和止息苦没有直接相关的问题就不回答。例如“死后会再投生吗?”、“是什么去投生呢?”这些问题可以日后再思考。

  所以。若有西方人问起这个问题。我们应依照这个准则回答:佛陀除了教导“苦”和“苦的止息”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了。

  (2)佛陀有什么特别的教育?

  如果有人问起这问题。我们可以由许多不同角度来回答:

  首先我们可以这么说:佛陀教导我们践行不松不紧、不偏不倚的中道。一方面避免修禁欲的苦行。因为它只会带来无谓的困扰和麻烦;另一方面也避免纵容感官的满足。对于只爱享受感官乐趣的人。有一个相当贴切的反讽:“明天可能就要死了。好好地吃喝玩乐吧!”相反地。中道则主张不自我折磨。同时强调不沉溺在感官的满足上。践行中道能使生活、学习、修行和灭苦各方面都恰倒好处。它可广泛地应用在许多不同的情况。而且让你不会误入歧途。践行中道与“七知”——知因、知果、知己、知节、知时、知人、知众。是并行不悖的。“七知”让我们懂得践行中道。这是一种回答方式。

  我们也可采用另一种回答:佛陀教导“自助”(self-help)。“自助”的意思你们可能都懂。似乎不必再作解释。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别想依赖运气或命运。也不应该依赖天神和所谓的“上帝”。我们必须自己皈依自己。这在巴利文藏经中有记载。甚至有神论者也这么说:“上帝只帮助愿意帮助自己的人。”其他的宗教里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助”的交易。但在佛教中则要完全“自助”。例如当一个人在悲惨、迷惑的处境中。身心遭受痛苦时。他必须“自助”。

  佛陀说:“诸佛只指出道路。用功则需要靠自己。”换句话说。佛陀教导“自助”。我们应谨记在心!

  另一种回答是:佛陀教导一切都是缘起。随因缘而改变。有其自然的法则。这种叙述很像舍利弗出家前。由一位比丘那里所得到的答案:“佛陀教导一切事物由因生起。必须认识现象的因和现象因的息灭。”这个教义在本质上相当科学。可以说符合科学原则。佛教是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理性宗教。

  还有另一种可被用来实修的准则。佛陀如此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个在一起被称为“别解脱教诫”(Ovada-patimokkha)意指“教诫总纲”(summary of all exhortations)。“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在此不需要诠释。但是“自净其意”的意义就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了。人一旦执着任何事(甚至善事)。他的心就会混乱:害怕得不到善报或担忧善报会消失。并执取一切为“我所有”。而这一切都会招致痛苦。所以。即使已成功地避免作恶事。也做了许多善事。仍必须知道如何放下。别执着任何事为“我”或“我所有”。否则它会带来悲惨的结果。成为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就像背负或执着某种东西。一定会感到沉重或受苦一样。换句话说。执着善或恶和背负珍宝或岩石是一样的。虽然珍宝很有价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头上。是同样沉重的。因此不要背着岩石。也不要背着钻石。别把岩石或钻石放在自己的头上(在此意指心中)!不论善或恶都不要执着。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所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是佛陀的教导。

  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教导提醒我们:一切因缘合和的事物都在不听地流转转变。这就是“诸行无常”。各位同学虽然还年轻。但我希望你们能仔细聆听。佛陀的教诲适合各年龄层的人。甚至不分性别。这是各位必须要明白的。希望大家不要放逸。所谓“不放逸”就是不与因缘假合的事物游戏。而沉迷其中。不然它将会咬你、打你。把你绑得紧紧的。你会不由自主地痛哭一场。甚至可能自杀而白白送掉生命。

  总结上面各种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问:“佛陀有那些特别的教导?”我们可以有系列的答案:

  他教导践行中道;  他教导自助;  他教导正确认识因果法——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它的因。才能获取想得到的结果。  他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实修原则;  他提醒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变转的。应自精勤。不可放逸!

  这个问题有这几种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问起。可任选其中一种回答。

  (3)佛教中最简要的根本思想是什么?

  我们可以引用佛陀最简短的一句话来回答:“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简明格言。我们不必花时间到浩瀚的三藏(Tipitaka)中去寻找答案。因为佛陀已用这句话。把佛教教义描述地相当清楚。

  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诲。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提醒我们:执着只会带来痛苦。当我们了悟这道理时。可以说已经明了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当我们实践这句话时。也可以说已实践了一切法门。

  为什么人会犯戒?因为他有所执着。如果没有任何喜欢或讨厌的执着。就不会犯戒。为什么人的心会散乱不定?因为执着某些事物。为什么人会没有智慧?因为他愚痴而执着某些事物。如果一个人能修证到“一切都不执着”的地步。他当下便能悟道、证果。得到究竟涅槃。

  佛陀是个完完全全没有执着的人。佛法教导“不执着”的“行”和“证”。僧伽是一群正在修行或已经修证“不执着”的出家众。

  常有人问佛陀:“可否将你的全部教导归纳成最简短的一句话?”佛陀回答:“可以!”接着说:“一切都不要执着!”

  (4)如何修习不执着?

  如果有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着?”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例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这句话需要解释:当所有的对象和眼睛接触时。只要认清对象。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好了。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成为那“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所以当看东西时。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远离烦恼。清楚什么动作是正确、适当的。如果是没有必要的动作。就保持冷静。不要去做它。如果想获得某种成就。就得完全应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让“自我”产生。使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心中没有苦恼。

  这是一个最好又简洁的修行原则: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尝只是尝。嗅只是嗅。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让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当下就能产生智慧。可以正确又恰当地处理一切。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为某比丘所作的开示。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都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

  (5)可以去哪儿学习?可以到哪儿研究?

  我们再一次引用佛陀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

佛学知识常识

躯内学习。”(泰本巴利藏第21册。62页)。也就是在这结合“心”、“想”的身体中学习。这六尺之躯要随着“心”、“想”活动才成为活生生的“人”。“心”存在就能思考、认知。“想”存在就能醒觉。

  如来(Tathagata)曾开示世间(world)、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当他说到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就是指:一切法存在于结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就在这儿学习。而不是在学校、洞窟、森林、山上或寺院中学习。那些地方都是外在的!

  要把学校建在心里。把大学设在身中。而后去学习、研究、分析、探索。去发现世间的实相;世间如何生起?世间如何引生痛苦?什么是世间的灭尽?怎样的修行道路能让世间灭尽?这就是所谓的“四圣谛”。其中。佛陀有时用“世间”(world)这个词。有时用“苦”(dukkha)这个字。

  “世间”或“苦”是什么?“集”——苦的起因是什么?“灭”——不苦。什么是没有动乱的世间?“道”——如何修行?这一切都得从身体中发现。不在其他地方。如果在书本、传闻、文字等地方发现它。那时虚幻不实的。相反的。一旦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寻找、发现到它。那才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若被问及在哪儿学习。应说:“就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学习。”

  (6)可以用什么比喻“法”?

  佛陀说:““法”可比喻为筏。”他用“筏”这个字是因为当时普遍用筏渡河。以筏喻“法”很容易了解。这个比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提醒我们。不应该去粘着“法”。以至忘了自己。而自高自大地以为我是老师、学者或哲学家。如果忘记“法”只是个筏。将会引生以上的危机。

  “法”是筏。是载我们度彼岸的工具。一旦到了彼岸。并且上了陆。我们就不可能还愚蠢地背着筏。这在教导我们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它。而不要因执着它。以至忘了自己。如果不理解筏的用处。我们就会用它互相夸耀、争执。有时或许还用它来竞赛呢!这一切毫无是处。只是徒然耗损精力罢了!“法”如筏。它应该被正确地应用于渡过河流。  “法”比喻为筏。“法”的智慧该用来渡过苦海。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而相互伤害;不可执着它。甚至已到岸、登陆了。还背着筏。不愿与它分手。“法”比喻为筏。还意味着不论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样可以应用它。

  (7)在家人应该学习什么?

  我们不必浪费时间自己去想答案,若有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没人会阻止他。但如果依据佛陀所教的回答。我们必须说:“在家人应该学习所有如来(Tathagata)宣说有关“空”(sunnata)的教示(suttanta)。“素旦答”(suttanta)是佛陀所有教诲的核心。是经系统化且完整、妥善地结集而成。这就称为“素旦答”。

  Sutta指的是经典。anta的意思是究竟。因此“素旦答”(suttanta)是完整又系统化。将最精华的部分结集而成的经典。它就像“吠檀多”(vedanta)这个字。“吠陀”(veda)的意思是知识。“吠檀多”是知识中的精华。是将知识作最完整而有系统化的结集。  请记住“素旦答”这个词!所有“素旦答”都是如来所说。是如来所教。而且都与“空”相应。关于这点。有人问佛陀要如何修法。才能获得永恒安乐的利益。佛陀回答:“所有“素旦答”是如来所说。与“空”相应。义理奥妙深远。超越世间。”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与空相应”。  “空”(sunnata)这个字。你听起来也许会觉得有些奇怪。但先不要退缩。因为它正是佛教最重要的字眼。请注意听:“空”字或可译为“空无一切”。它有好几个用法与意义。佛所说的“空”。不是指什么东西都没有的“物质空”。这里的“空”。是指智慧的“空”。因为所有事物仍然存在。也许会多到充塞整个世界。但佛陀说它们是“空”或“空性”。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我所有”。我再说一次。这些都是为了教我们不要去执取任何事物。  在家人尤其应该学习佛陀所说“空”的教示。一般说来。普遍的人都误解“空”。以为它对在家人而言是太过高远的理论。究其原因。是因他们没有听闻过佛陀对“空”的教示。所以请好好记在心里。不只是出家人。即使是在家人也必须学习“空”、理解“空”、践行“空”。  佛陀开示过这句话:“在家人应该学习与“空”相应的事。”(泰本巴利藏19册。512页)。期望你们不要再害怕“空”或与“空”有关的事。  请跨出你的脚步。多去了解“空”。若要深入、详尽地解释“空”。那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在此。我们只讨论它的核心及实质。也就是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觉——空性。这样就足够了。心若没有任何“我”、“我所有”的感觉。这心就是“空”的。“世间空”就是这个意思。

 (8)什么是“不死之法”?

  “阿马答”(amata)的意思是“不死”。“阿马答达磨”(amatadhamma)则为“不死之法”。那是什么呢?有次佛陀说道:“贪、嗔、痴止息是不死之法、不死之境。”内心一生起贪、嗔、痴。就是“有死之境”(mortal state)。就会痛苦。有“自我”就会有生、老、病、死、苦。当贪、嗔、痴止息。不再因感觉有“我”而起惑。就不会死亡。因为没有了“我”。哪有什么将会死亡呢?所以人如果要追寻不死之境——不死之法。就必须寻求贪、嗔、痴止息的境界。这是佛陀所教导的“不死之法”。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佛陀最究竟、无上的教诫。其他的“不死”(undying)与这“不死”(amata)是不同的。如前所说。无上的“不死之法”是贪、嗔、痴的止息。

  最高、最深奥的“法”。有各种名称。假使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至高至深。能超越世间与死亡的“法”称为什么?”佛陀称它为“空相应法”(sunnatappatisamyutta)或“空”( sunnata)。“空相应法”至高至深。它能超越世间和死亡。也就是“不死之法”。

  (9)佛陀最常强调的教示是什么?

  我再次引用佛陀的话回答:“五蕴(khandha)无常、无我(anatta)”。每个个体都是由五种积聚——五蕴组成。身的积聚称为“色”(rupa)。乐、苦等感受的积聚称为“受”(vedana),记忆与醒觉称为“想”(sanna)。造作思考称为“行”(sankhara)。能透过六根而认知称为“识”(vinnana)。如此。色、受、想、行、识被称为五聚或五蕴。

  五蕴无常、无我。这是在所有教义中。佛陀最常强调的部分。五蕴无常。因它们持续地流动、变转着;五蕴无我。因它们始终转流变化。任何人都不能将它们执取为“我”或“我所有”。

  我再归纳一次。请各位把这主题的要点铭记在心:佛陀最常强调——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而且没有任何一物可以当作是“我”、“我所有”。

  (10)佛陀教我们应该相信谁?

  假如有人问你这个问题。那么你可以在葛拉玛经(Kalama Sutta)里找到佛陀所说的答案——要相信亲自所“看清楚”的是什么。现在我们有必要了解“看清楚”的意义。“看清楚”意思是不需推论、不需思索、不需假设。如同我们将眼前的物体看清楚一样。只要这样做。就有效果了。这就是“看清楚”的定义。它不需要依靠任何理由或想象。

  佛教教导我们除非已亲自“看清楚”。否则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事。我们可以由下面的问题知道这个定义。为什么不要相信三藏经典(Tipitaka)、不要相信导师、不要相信研究报告或传说、不要相信常识、不要相信逻辑推理?这是帮助我们建立正见的原则。因为所有盲目的相信是迷信。例如我们翻开三藏经典。阅读了几页。没有经过思考。没有经过试验。没有经过任何评论。便相信它。那就是我们对三藏经典的迷信。这是佛陀所喝止的。

  “相信导师”是指盲目地相信导师的每一句话。而没有经过思考、试验。亲自去“看清楚”。这就是所谓的“相信导师”。

  以此类推。“相信逻辑推理”是指学习使用前提。或熟练地运用前提作正确的推

佛学常识第二期

理。并且从这前提推论出结论。但这还是不够的。也不可依赖这类的推论。

  请听清楚这一点:以上的说法不是禁止我们去阅读三藏经典。去问导师求教。去听研究报告和传说。或去运用逻辑性的推理。它的意思是:虽然我们会阅读、会听。但不要轻易接受以这些方式所提供的一切讯息。除非我们已经深入地探讨、思维它。而有所领悟。直到亲自“看清楚”它真的是如此为止。

  举例来说。佛陀教导贪、嗔、痴是引起痛苦的原因。假如我们自己不熟悉贪、嗔、痴。就不能相信这个说法。如果我们相信。那就是迷信。但是当我们亲自体验贪、嗔、痴是怎么一回事——当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会像被火烧灼一样痛苦。这就是所谓亲自“看清楚”的“相信”。

  在三藏经典中。不论佛陀教导什么。当读到或听到时。我们必须要研究、思考。直到“看清楚”为止。假如我们还没有“看清楚”。就势必会重新回到推论。如果这样。则不妨暂时放下。先相信和践行已“看清楚”的部分。那就足够了。不必害怕。逐渐地。我们就会愈来愈信。且愈看越清楚。这是佛陀所说非常盛行的葛拉玛经教法。  如果你需要对外国人演讲。请务必正确地解释“不要相信”这句话。假如你解释错误。就是冒犯了佛陀。不可相信三藏经典。不可相信他是导师。不可相信研究报告或传说。不可相信逻辑。隐藏其中的深义。我们必须去发现它。  立即相信就是迷信。佛陀曾如此坚定而明确地喝止。甚至纵使是如来所说的也不要相信。必须经过思考、试验。直到“看清楚”时。我们才可相信。立即相信就是迷信。“看清楚”后再相信才是正信。这是佛教徒的“相信”。不要愚蠢地相信人、经典、推测或推论。而是要相信亲自所“看清楚”的是什么。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正信。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也要这样相信。

  (11)怎样可以看出凡夫和真正佛弟子的心境有何高低之别?

  现在我们要注意的这个重点。将会在凡夫和真正佛弟子的心境有别方面。给我们一些看法。凡夫是指从来没有成为完全的佛弟子。且对真正的佛教一无所知的人。凡夫依循父母的信仰而成为佛教徒。充其量只是符合记录与注册的“名字佛教徒”而已。这表示他一直是个凡夫。

  现在。要成为真正的佛弟子、圣人(ariyan)。就必须对身旁种种事物具足正见。那种高度的知见远超过凡夫所拥有的。佛陀幽默地说:“圣人和凡夫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泰本巴利藏第21册。547页)。例如在圣人的眼中或在圣戒里。唱歌与哭泣是同样的事。跳舞是疯子滑稽的动作。开怀地笑是未成年儿童的行为(泰本巴利藏第21册。547页)

  凡夫嘻嘻哈哈自得其乐地唱歌、欢笑。不会觉得疲倦。但在圣戒中。唱歌被视同哭泣。假如我们见到一个人声嘶力竭地唱歌、喊叫。在圣人的眼中看起来不仅与哭泣相同。它比哭泣更是出自相同的情绪。

  至于跳舞。更是疯子的行为。当我们起舞时。如果稍加留意。就会明白。我们必定至少有百分之十五的疯狂。否则就不会去做它。但我们不会以为那是疯子的行为。因为一般人都认为它是快乐的事。

  有些人喜欢笑。笑是快乐的。即使没有理由或适当时机。人还是常常笑。但在圣戒中。笑被认为是未成年儿童的行为。所以假如我们能笑得少一点。将会是一件好事。若完全不笑。那就是更好了。

  这例证显示圣戒不同于凡夫的习俗。依照凡夫的习俗。唱歌、跳舞、欢笑。没什么大不了。且稀松平常;而在圣戒里。则被视为可怜的行为。且与前面的评断相同。有这种观点的人。心境是高超的。

  佛陀并没有禁止我们去做上述的事情。只是要我们认识到行为的表现方式有高或低的层次。因此不需去做不必要的事。当我们还不是圣人时。可能会想要尝试较低的行为方式。但假如真的去尝试。我们将会明了:它偶尔使人快乐。但是到最后。我们会厌倦它。于是。我们以自我提升到符合圣戒的圣人境界。

  有些人不喜欢听到戒律。他们担心那会约束自己并导致痛苦。无论如何。尝试控制自己不要随着情绪走。在佛教中是个很重要的原则。调伏身心。使它们不会随着情绪走。那并不是受苦。反之。它是克服苦的方法。我们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以避免遭受自私或烦恼的压迫。安住自己的心。不许烦恼引诱我们、主宰我们。当跳舞时。注意观察有多少烦恼刺激、主宰我们。使我们在它们的控制之下。这是解脱自在吗?“

  以上的讨论。多少引发我们想到应该提升自己的地位。不要永远只当凡夫。自愿加入圣人的行列。就能拥有智慧。痛苦自然减少。避免给自己制造无谓的困扰。也不要做徒劳的事。你将获得如下的成果:从凡夫的阶层提升为真正的佛弟子。安住于圣戒之中。佛陀希望有更多人成为圣人。别永远只是凡夫俗子。

  (12)由修行构成的“道”中。哪一条是平常道。哪一条是又快又短的捷径?

  我们可能回答:“八正道”。那就是你已经听过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称为“八正道”。它是最有条理。最有系统的平常道。由戒、定、慧三学组成。是为无法走捷径的人所设的“道”。它是正道。但在平常道的层次上修行。需要花较长的时间。

  佛陀说当我们不再执取六根(ayatana)以及与六根相关的任何一种为“自我”。那么八正道将会在当下同时生起。这是最重要的、基础的法则。

  首先。我们必须记住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在六根中的每一根都有五个方面。例如眼根。第一是眼根本身;第二是色尘。它与眼根相接;第三是眼识(vinnana)。能知道色尘与眼根相接;第四是触(phassa),它是由眼识、眼根、色尘三者和合而生;第五是受(vedana),它是由接触而生起的乐受或苦受。就是这五个方面。眼根有这五个方面。耳根也有五个方面。鼻根也有五个。舌、身、意根都是如此。

  其中每一个都会导致我们失念。而执取它们为“自我”。因为我们能看到、能感觉。就会执取透过眼根而见、而知的“识”。骤然论断它必定是“自我”。同样地。我们执着眼识为“我”。执着眼触为“我”。执着苦、乐受为“我”。当优美的旋律飘进耳根。我们就执着对这旋律的知觉——耳识为“我”;当美味送到舌根。我们可能就把对味道的知觉——舌识执着为“我”。

  六根中的每一根都有五个方面。一共有三十个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被执着为“我”。仅仅一天中。很容易就会产生无数次的“我”。我们一执着它。痛苦就产生了。这是错误的。也让自己沉沦在苦聚中。而无法走上修行的道路。

  无论如何。佛陀说认清一切不是“自我”而不执着。当下八正道就在我们心中。在那一刻就存在着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不执持六根当下就能生起八正道。这是佛陀认为的捷径。

  在一次讨论中。佛陀教导最快的捷径——空(泰本巴利藏第14册。523页)。不要执着眼、耳、鼻、舌、身、意为“自我”。就能使八正道瞬间圆满生起。假如我们不愿意走捷径。那么我们就学戒、定、慧的八正道吧!从头开始修习。慢慢地、渐次地走。但很多时间就这样耗光了。如此我们会发现在佛教里有一条平常道。也有一条又快又短的捷径。

  (13)佛教所说的“业”是怎么一回事?

  许多西方人写了很多谈论佛教的书。他们对讨论“业与再生”的篇章似乎很引以为傲。但他们在每本书里对这方面的解释都十分错误。那些西方人公开解释业(kamma)时。都说善业是好的。恶业是不好的。除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再也没有提到其他的了。这样的说法正与每个宗教的教义相同。但这不是佛教所教导的业。

  “再生”也是如此。他们一再强调。好象确实曾亲眼见到正是那一个相同的“主体”再生。这种主张对佛陀所说没有“人”及没有“主体”存在的教导。作了不正确的说明。即使我现在坐在这里。也没有一个“自我”会被发现。如果没有“人”存在。那有什么会***!什么会再生!佛陀教导我们时时刻刻都要觉察没有“主体”或“人”的存在。“生”只是一种假象。把自己的著作定名为佛书的作者们。对“业与再生”的解释。通常错得很离谱!

  请密切注意业的问题。身为佛教徒要说明它。必须讨论业的止息。不象所有其他宗教只是讨论业的本身和它的影响力。如果是佛陀的教法。必须讨论业的止息。

  Sabbakammakkhayam-patto意思是一位成功止息所有业的人。佛陀教导业的止息就是贪(raga)、嗔(dosa)、痴(moha)的止息(泰本巴利藏第21册。473页)。这很容易记住。贪、嗔、痴的止息就是业的终止。那就是心中烦恼的止息。假如贪、嗔、痴不止息。业就不会止息。当贪、嗔、痴止息。旧

佛学常识的书籍

业和新业就会止息。没有造作现在的业。也没有造作未来的业。如此。过去、现在、未来的业就会止息。当一个人止息了贪、嗔、痴。业便止息了。必须如此解释业。只有这样说明业。才是佛教的说法。

  所以。我们发现了第三种业。许多人只知道二种业——善业和恶业。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第三种业。佛陀称第一种业为黑业(black kamma)或恶业(evil kamma)。第二种业为白业(white kamma)或善业(good kamma)。还有一种业称为非黑非白业(neither-black-nor-white kamma)。它可以止息黑业与白业。第三种业就是能完全停止黑、白二业的工具(佛陀使用黑业、白业、非黑非白业等名词)。这第三种业是佛教的业。是符合佛教原则的业。就如前面所说。止息贪、嗔、痴就能止息业。如此第三种业就是使贪、嗔、痴止息的业。换句话说。它就是八正道。当我们的行为与修行符合于八正道时。那就是第三种业。它不是黑业。也不是白业。它止息了黑业和白业。它超越于善、恶业之上。是出世间(lokuttara)的。

  在西方人所著《业与再生》(Kamma and Rebirth)一书的篇章中。作者从来没有讨论到第三种业。他们的理解完全错误。对经典所作的解释根本不是佛教的。身为佛教徒。就应该讨论可以止息贪、嗔、痴的第三种业。那么。包括黑业与白业的所有旧业都会止息。

  现在。让我们多谈一点第三种业。在这方面。佛陀说:“透过自己无上的智慧。我已觉悟了“业””(泰本巴利藏第21册。314页)这个显然不同的第三种业。不是从其他宗教得来。而是佛陀透过自己的智慧发现。然后将它教给众生。所以我们必须谨记在心。第三种业才是真正佛教对业的教导。如果要写有关佛教徒“业与再生”的书籍。都应当以这样正确的方法来写。你们要仔细研读并且关心佛教如何解释“业”的问题。

  我们可以在所有宗教里。发现善恶和恶业的说明。佛教里也有。它告诉我们做善事是好的。做恶事是不好的。它们都教导着这同一件事。但佛陀说只造善业。并无法完全、绝对地减除精神的痛苦。因为人一直会被善业所迷且执着善业。换句话说。善业仍然会使人们不断地在善趣的生死中打滚。它不是完全地止息、清凉、涅槃(nibbana)。

  所以佛陀对“业”有一种专有的教法。就是除掉所有业而使贪、嗔、痴止息的第三种业。透过第三种业。行者就可以达到涅槃。

  (14)佛陀如何描述后代的人?

  在一次说法中。佛陀说:“现代(意指佛世直到现在的每个时代)的人喜欢在非法中寻欢作乐。过分贪婪且寻求邪说。”(泰本巴利藏第21册。496页)。他们在非法中寻求欢乐。也就是说。受强烈的“自我”所左右。他们完全缺乏醒觉。任贪欲过度泛滥;因为完全受控于烦恼。他们就寻求邪说——错误的法。

  二千多年前。佛陀就如此叙述。还使用“后代的人”这个词。这些叙述所描写的现象从世尊观察时。一直延续到现代。在此。我们有责任看看身处现代的自己。今天我们不正是在非法中寻欢作乐、过度贪婪自私和寻求邪说吗?你看现代人显然变得太离谱了!要是他们能根据佛陀所制的方式。过正道的生活。即使他们会由色、声、香、味中获得乐趣。也必然会自我警惕而不过度贪婪。这意思是:他们除了基本需要外。不会在色、声、香、味、触中过度寻求。

  “过度”就是超过需要。单单这个词就已经是使目前世界颠覆、困扰和动荡的原因。

  我曾讲过基督教的书。他们认为一个人过度需求是有罪的。是个“罪人”。人只因所求多于所需。就被基督教当成罪人。而我们也许并不以为自己是罪人。因我们认为自己还不过分。也没有什么过分的啊!这个问题只能与忠于自己的人讨论。

  在一则非常好的西藏寓言中描述着:所有的鸟儿聚集在一起。对“如何修行才能带来快乐”的问题提出意见和看法。每种鸟都说出自己的心意。最后。所有的鸟儿一直决议出根本原则:“我们不要寻求超过自己需要的粮食。”之后。他们要求所有出席者。除基本需要外。不要寻求更多粮食。

  我们应该想想“过度需求”。它不仅带给自己痛苦和折磨。也是全世界其他人困扰的根源。好好地想一想把!  “寻求邪说”是指对某事认知错误。冀求不正常的事而不会感到害怕或惭愧。因为烦恼占了优势且压倒一切。当人寻求邪说时。他自然会与“法”对立。也就是很难契入“放”。所以。我们若想解脱痛苦。就必须回归于“法”。

  (15)佛陀礼敬谁?

  佛陀自己的答案是:“礼敬法。也礼敬如法如律的僧团。”(泰本巴利藏第21册。27页)。行止如律、修行如法就是具有如法如律的实质。佛陀因此礼敬“法”和如法如律的“僧团”。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佛陀也有礼敬的对象——“法”和行止如律、修行如法的“僧团”。

  这种礼敬可应用于现在泰国或世界各地。也就是我们必得礼敬“法”。连最尊贵的人(佛陀)都礼敬“戒律”和如法的“僧团”。我们当然也该如此。

  (16)哪里能找到佛陀?!

  佛陀说:“见法即见如来(Tathagate)。未见法的人无法见如来。一个未见法的人。即使他紧抓如来的袈裟。也无法见到如来。”(泰本巴利藏第25册。300页)。

  这意思是佛陀不存在于色身。而存在于佛心中的德行——“法”。必须先见到“法”。我们才可以说找到佛。

  当我们礼拜佛像。洞察佛像所象征的内涵当下。就超越佛身。看到佛心。进一步直透佛心所代表的德行——清净、光明、寂静、无执着的“法”。也就是圆满“空性”。那么就可以说:我们找到佛了。

  (17)此刻佛陀是否存在?

  如果有人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用佛陀的这段话来回答:“阿难!在我入灭后。应把我为你们建立的法和律。当作是你们的导师。”

  即使现在。我们仍依着“法”和“律”而解。而行。而证。可见佛陀仍然存在。这是佛陀入灭前所说的众所皆知的一段话。请特别注意。它告诉我们。佛陀仍然存在。

  (18)佛陀的业止息了吗?

  如果有人问这个问题。我们不要因太粗心或太轻率地回答而亵渎了佛陀。事实上。我们根本贬损不了佛陀。但我们的语言却可能贬抑他的价值。佛陀的业已完全止息——“业尽”。他超越一切业。烦恼也已荡尽无余。正是这个事实成就他的德望。令他声名远播。

  圣人瞿坛已成为sabbakammakkhayam-patto。即是成功止息所有业的人。这个消息传遍全印度。也遍及其他教派和宗教的拥护者。例如婆罗门波婆犁(bavari)就派遣十六位上首弟子。向佛陀请法或考验佛陀。因为圣人瞿坛止息所有业的消息。令当时的印度人充满仰慕(泰本巴利藏第25册。525页)。佛陀成功止息所有业的德行传到每个角落。人们对这一点非常感兴趣。现在的我们。对“佛陀止息了业”也要特别关注。

 (19)佛陀每天安住在怎样的心境中?

  佛陀曾谈到自己:“如来住于空性殿堂(sunnata-vihara)(泰本巴利藏第14册。226页)。”这里的“殿堂”是心法而非色法。心法本身也是一种住处。就是心境。“空性殿堂”是一种当下空掉“我”、“我所有”的心境。佛陀这样对自己说:“如来安住于空性殿堂。每天都有无上的喜悦。”安住“空性殿堂”。就是安住于面对一切事物时都能空掉“自我”的感觉。

  (20)为什么会认为一切皆空?这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是“空”的吗?

  其他宗教的信徒将会问你这个问题:“为什么你要说这个充满着心、物及各种产品的世界是“空”的呢?”因为它们不是“我”。也非“我所有”。亦即心、物及各种产品都没有实体可被执着为“我”、“我所有”。佛陀强调一切皆空。除了指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觉之外。没有其他意思。为什么称有这种知觉的心为“空心”呢?

  有段经文说:“贪、嗔、痴空就是真实的空。心空掉贪、嗔、痴。便是“空心”(无挂碍、无拘束、解脱自在。”(泰本巴利藏第30册。551页)

  不论用什么方法或手段。心空掉贪、嗔、痴时。就可以说是“空心”。这里所指的不是什么都不做的“空心”。例如人熟睡时。心也是“空”的。那情况象是一种真空状态。但若不去行动、不用心作事。就不是在修行佛法的“空”。“空心”并不属于这类“空”。

  假如我们用功修行某种法门。直到心空掉贪、嗔、痴。即使只是一刹那。就可称为“空心”。之中“空心”可以渐次增进。直到“毕竟空”。阿罗汉(arahant)完全处于“空”。次等圣人常常处于“空”。而凡夫偶尔也能处于“空”。

  不论何时。只要心空掉贪、嗔、痴。当下就没有“自我”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空心”。

  (21)什么是涅槃?

  假如你遇见一个人。他坚持提出这个问题。你可回答:“涅槃是不死的“界”(元素amatadhatu)。”经典说涅槃是“不死的“界”。所有其他的“界”(元素)会死亡。但只有这个不会死亡。因它是贪空、嗔空、痴空(贪欲灭尽、嗔罣灭尽。愚痴灭尽)。当痴空了。就没有“自我”。也不会执为“自我”。因此就“不死”。  因为涅槃是死亡止息之处。而被称为不死的“界”(元素)。这不死的“界”(元素)是死亡至此之处。

  (22)涅槃是在死后才能证得。或在今生此地就能证得?

  涅槃有如下的说法:一是“现证涅槃”(行者亲自体证的涅槃sandithika-nibbana)。无色界定(arupa-jhana)中。所经验到充满喜悦的状态里。就是“现证涅槃”或“现法涅槃”。但现在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情况是获得涅槃前的体验。它们拥有涅槃的滋味。但是仍不同于真正的涅槃。因为那种状态是不圆满、不究竟的。它们被称为“现证涅槃”和“现法涅槃”(泰本巴利藏第23册。475页)

  还有比这些更好的说法。在一次场合里。佛陀描述了贪、嗔、痴的止息。那就是“直接体证(sanditthikam)。当下可以得到成果(akalikam)。请大家一起来看(ehipassikam)。向内观照(opanayikam)。智者亲自体证(paccattam veditabbam vinnuhi), 这些措辞意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能明了、感觉、体味到涅槃。而且可以呼朋唤友同来欣赏。如此清楚地显示他还没有死。但他的内心却已知道涅槃的滋味。

  这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无取着般涅槃“(anupada-parinibbana),它是现生自证的。“般涅槃”是根除痛苦和烦恼(泰本巴利藏第32册。75页)。而五蕴不会消失或崩散。也就是说。肉体不需要死亡。

  现在把“涅槃”定义成“清凉”。也就是没有烦恼、痛苦。因此我想请各位思维我国祖先的智慧。他们说:“涅槃是死亡前的死亡(Nibbanas dying before death)。你可能从来没听过这句格言。但它是乡下农民常说的一句话。它们说:

  死尸中见美色  施舍中见善行  真诚中见天神  死亡前的死亡见涅槃

  身为子孙的我们。比祖先更聪明或更愚笨呢?请慎重思维这句格言:“涅槃是(肉体)死亡前的(我执)死亡”。肉体不必死。但是我执必定要消除。这称为“涅槃”。能了解它的人。就能得到无上及不可言喻的悦乐。这是另一种乐。而他依然继续活着。

  (23)现在世间是否有阿罗汉?

  这点可以引用佛陀的话回答。佛陀在入灭当天说道:“如果所有比丘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泰本巴利藏第10册。167页)

  若有人对现今是否有阿罗汉起疑或与问。不要只回答“有”或“没有”。这是严重的错误。你必须引佛陀的话回答:“如果比丘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

  这里留下一个问题:“什么是过正道的生活?”

  正道的生活听起来似乎非常容易。其实它有独特的含义。正道的生活方式不让烦恼得到滋养。或不因造作而起烦恼。因此。除了始终以“空心”生活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了。即是以“空心”看整个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为“我”或“我所有”。

  因此。虽然继续要说。要想。要做。要寻找、使用、消耗物品。却不执取其中任何一事一物为“我”或“我所以”。只是持续醒觉地、智慧地去做。亦即时时起观照而行——这就是所谓“过正道的生活”。换句话说。过正道的生活是以一种使烦恼无法生起、无法滋长的方式生活。

  过正道的生活就是遵循八正道的生活。因为八正道之首的“正见”。即是如实地认知、知见、洞察没有什么好执着的。不论是卖力工作、言谈或行动。就这样单单纯纯、无执无着。所以是正道的生活。如此过正道的生活。烦恼就会营养不良、消瘦憔悴。自动消失直到灭尽。这时烦恼再也无法生起。因为让它生起的习气已经没有了。

  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天性中的这个习气叫“随眠”(anusaya),它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但人往往无知地视烦恼为永恒的实体或“自我”认为烦恼有个实体酣睡在天性中。因而陷入错谬的常见(sassata-ditthi)。

  那些以法义原则为基础。开发出智慧及正见的人。则不会把烦恼当成恒常的实体或“自我”。它们(烦恼)是依缘起法而生。只因生起得太频繁。人就习以为常。认为它们永恒地酣睡在天性中。随时待命。请务必了解:“随眠”只是习气。我们早已习惯成自然。这就是为什么用“随眠”这个词来表示的原因。

  (24)证阿罗汉容易吗?

  对这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回答“极端困难”。没有人敢想或赶敢说“容易”!在此。我们再度保持不给绝对答案的原则。任何人给予绝对答案。如说“有”或“没有”、“容易”或“困难”。他就不是追随佛陀的人。佛陀的原则是“缘起法则”。如果我们正确地遵行缘起法则。成为阿罗汉(arahant)是容易的。如果我们违反了缘起法则。想成为阿罗汉就会极端困难。  只因为我们已习惯安住于烦恼中。于是想成为阿罗汉就显得异常困难。在此。我们应回想佛陀所说的话:“只要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  过正道的生活并不难。是我们能办得到的。怎么说呢?只要我们能封锁住烦恼。不让它得到滋养。就像我们想杀死老虎。只要把它关起来。不给它食物。它就会自然死亡。不必进到笼里去面对它。而让它有机会咬我们、撕裂我们。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技术。就是前面所说。我们能力所及的意思。因此。成为阿罗汉究竟是难、是易。全看所用的方法是对或错而定。如果我们遵循佛陀的教导——“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那么。想要成为阿罗汉就不困难了。

  (25)我们能辨认出阿罗汉吗?

  一般人非常喜欢问这个问题。例如有些人怀疑:我们是否能辨认出目前在世间的阿罗汉?若有个阿罗汉迎面而来。我们是否能辨认出他是阿罗汉?这时我们可以回答:如果我们无法辨认出他是不是阿罗汉。那么连阿罗汉本身。也同样可能无法辨认出彼此。

  据说长老舍利弗(Elder Sariputta)不知道罗婆那跋提(Lakuntakabhaddiya)是位阿罗汉。而不断向他说法。目的是想使他证得阿罗汉。这表示舍利弗并不知道罗婆那跋提是阿罗汉(泰本巴利藏第25册。178页)。

  但如果我们真的能认出阿罗汉。则连非阿罗汉的梵天也必定能认出谁是阿罗汉。同时他也能预言谁将能死前就证涅槃。或未证涅槃就死去(泰本巴利藏第23册。77页)。

  因此。若我们被问到能否辨认出阿罗汉。我们要回答:“或许可以。或许不能。要视情况而定。有时甚至连阿罗汉本身也可能无法彼此辨认。”所以。我们不应该给予绝对的答案。说“可以”或“不能”。

  (26)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阿罗汉?

  我们必须在烦恼止息处找到阿罗汉。不要忙着到森林、寺院、洞窟、高山、乡村、城市或禅修中心寻找。要到烦恼止息处寻找阿罗汉。所以。不论是任何证明、寻找、实验。都要认识烦恼的止息。如果无法做到。就不必费心搜查、寻觅。你自己认识自己就好了。

  烦恼止息处就有阿罗汉。我们必须掌握这最中道的原则。

  (27)在家人不能成为阿罗汉。是吗?

  对这问题也不要给予“能”或“不能”的绝对答案。而必须这么回答:“阿罗汉是超越僧俗的。”然而一般人都说在家人一证悟成为阿罗汉。就得在七天内赶快出家。否则将会死亡。这是后期的人在论、疏或其他作品中。过分自大、武断的说法。

  阿罗汉一定都是超越僧俗的。没有人能够把阿罗汉变成俗人。因此。不要去宣称阿罗汉会不会在俗。纵使抓了个阿罗汉。强迫他过在家生活。使阿罗汉成为居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已经超越僧俗了。

  (28)世间充满着什么?

  有些人以这样的角度回答:“时间充满着苦”。他们说世间只有苦的生起、苦的安住、苦的熄灭。这样的说法没有错。但另人难以理解。

  这个问题应像佛陀一样回答:“世间充满着“空”。世间都是“空”的。没有什么是“我”或“人”。”因此。不要只满意“世间只有苦。没有什么不是苦”的回答。而认为这说法是对的。这说法确实是正确的。但太过含糊。一不小心就错了。因为只要对一切事物都不执着。就一点也不苦了。

  要充分了解世间和构成世间的任何东西。本身并不是苦。是人们起了执着才有苦。如果没有执着就无苦。因此不可以说生命是“苦”或“不苦”。若只说“生命是苦”。那么是太肤浅。且太过简化了。

  有执着的生命是苦的。若不执着就不苦了。生命不是毫无意义的。它有价值。喜欢说生命没有价值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让它有价值。

  如果我们知道怎样把“生命当成工具”。用它来认知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和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那么生命就有价值了。它已成为学习、修行和获取成果的根据地。同时也是用来了解人类所能达到的至高无上境界——涅槃的基地。所以请记住!生命真地有意义。但是对于不会利用它的傻瓜而言。生命一点价值也没有。

  世间充满着什么?从某个角度看。你会说它充满着“苦”。或简单地说“它是苦”。但从较高层次的角度看。你可以说它什么都不是。只有无止尽的生、住、灭。生、住、灭。如果我们执着它。就会产生痛苦;如果我们不去执着。它只是继续生、住、灭罢了。所以。已解脱和证阿罗汉果的人。不会把这些当成痛苦或快乐。他们清净的五蕴(Pancakkhandha)只是随着因缘而转流变化。那不能说是苦的。

  世间充满着什么?充满着生、住、灭的事物。执着就苦。不执着就不苦。

  (29)哪种善行功德大?哪种功德小?

  佛陀教导:“不净施的功德。不及行慈(metta)功德的十六次方分之一。”(泰本巴利藏第25册。244页)

  “不净施”指的是为得名闻。为上天堂。为来生貌美财富。或为获得五欲享乐而布施。这种贪染的布施不外是执着罢了!有执着的布施虽然仍称为布施。但它的功德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行慈”不是基于自利。而是为了利他。普遍关爱所有的人。由慈悲心而生的功德才是大功德。而不净施的功德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44  当想要显示两者在数量上有极大差别时。巴利语常用之中表达方式:第十六份被分十六次。假设我们有一单位的东西。先把它分成十六等份。再取其中一份分成十六等份。然后又取其中一份再分成十六等份。再取一份再分。如此总共分十六次。就能得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

  (30)最大的功德在哪里?

  佛陀曾说:“只要弹指顷观无常。成就无常想(aniccasanna)。它的功德胜过供养以佛陀为首的整个僧团。”(泰本巴利藏第23册。406页)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我们以食物供养所有的僧伽。包括僧伽之首的佛陀。所获得的功德仍不如弹指顷成就无常想的功德。这点是最基本的。

  我们可以从佛陀所说的经典中看到他的清净心。他甚至勇敢地以自己作为比较的标准。啊!这一点是多么值得景仰。我满怀的敬意简直无法表达!请注意!寺院中一般人所谓“供僧”的大功德。实际上只是五欲的追求而已。而真正的大功德是如佛陀所说的——弹指顷修成无常想。这样的功德远超过供僧。

  (31)乐土在哪里?由哪里可以进入乐土?

  有段经文谈到天神(davata)寿量竭尽、寿命将尽。也谈到他们想到达乐土及想知道哪里能找到乐土的愿望。最后他们得到结论:乐土在人间。天神欢喜地说:“祝你们如愿抵达人间乐土!”

  “乐土在人间”象征人间比天界更容易察觉无常、苦、无我。人间有觉者。有阿罗汉。佛、法、僧三宝具足。而充满感官享受的天界没有这些。因此天神来到人间乐土。所有天神都同声欢喜祝福。但这里的人欲想到天界找寻乐土。这真是件滑, 稽的事!到底谁对谁错呢?有些人行善布施。甚至变卖家产。建设寺院作为投资。只为了来生能上天堂。请大家想一想。真正的乐土在哪里?

  (32)乐与苦源自何处?或苦从何来?

  一般认为。快乐和痛苦是由前业引起的。这答案只对了一点点。苦是由许多种类的因缘条件产生。无明是因、爱是因、取是因。而业也是因。一切都是苦的因缘。

  谈到苦来自于业。大家应该还记得新业——现在的业。它是这一生造作的无明、爱、取。现在就把这些当作苦因及苦来思考。我们必须了解旧业是敌不过新业的。因为我们有能力可以造第三种业。第三种业能完全革除旧业。旧业只由善、恶业组成。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种了。

  新业可以是三种业的任何一种。第三种业就是八正道。当我们使它生起。它就能熄灭第一、第二种业。所以。如果我们能完全过正道的生活。就可彻底止息烦恼。新业就是正道。它能完全控制旧业。这是上面所说的旧业敌不过新业。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正道”。前面我曾说过。如果修习平常道会怎么样。修习捷径又是怎么样。走捷径的修行法是直接观照。以摧毁对“我”、“我所有”的执着。这种业是最有利的新业。它一旦生起就会像剃刀一样锐利。能够摧毁大量持久不衰的旧业。

  苦是由新业——今天的无明、爱取所生。才只是昨天和前天的见色、闻声、嗅香、尝味。就会生起无明、爱、取。而感到苦。因此。我们必须要迅速地造作新业(第三种业)。才可以摧毁它们。  不要错以为苦全由旧业产生。事实上。旧业有它的起因。就必须要回到过去才能断苦。但那已经过去的要如何断除呢?因此。这比不上新业——第三种业。它可以彻底地止息旧业。

  (33)我们在何处可以止息苦?

  我们不可能在寺院、森林、家里、高山等地方止息痛苦。而必须在苦本身的起因去止息。我们要做的是。每天在自己的身上检查并去发现: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苦从何来?而后必须切断它们各自的因。昨天的苦已经事过境迁了。它不会再回来。而今天、现在起的苦。才是真正的问题。明天可能生起得苦还不是问题。但今日、现在所生的苦。则必须根绝。那么。它可以从那里根绝呢?它必须从“因”根绝。如佛陀所说。我们必须在生活中学习。直到我们了解苦的生起只是单纯地由于“执着”。

  生、老、死是苦。通常被说得非常夸张而含糊。容易引起误解。事实上。若不执着“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生就不是苦。老也不是苦。死更不是苦。此刻。我们执着生、老、死是“我们的”。如果我们不执着。它们就不是苦。它们只是身体的变化罢了。当身体这样变化。我们称它为“生”;当身体那样变化。我们称它为“老”;而当身体又这样变化时。我们称它为“死”。但我们不只把它当作是身体的变化。而把它看作是“真的生”。甚至还称它为“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

  这多重的假象。是由“我”的假象开始。进一步对身体的变化生出“我的生”、“我的老”等假象。使我们无法把这些只看作是身体的变化。现在当我们把这些当作只是单纯的身体变化。生、老、死的假象就会消失。同时“我”的假象也就不见了。不在有任何“我”。这情形就不苦了。

  佛陀说:“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大部分的人——实际上几乎全部的人。都误解了佛陀的意思。他们说生、老、死的现象是苦。有些人根本没办法解释;有些人则犹豫。不肯定。解释得支支吾吾、含含糊糊。这是因为他们忘了佛陀曾说:“取着五蕴是苦。”(sankittenapancupadanakkhandha dukkha)。五蕴即是身和心。身、心组合而成为人。若执着其中任何一个为“我”或“我所有”。则五蕴是苦、是重担、是苦源、是热火。所以。取着五蕴是苦。

  现在。假设我们的五蕴处在“老”的状态中。若我们的心不执着五蕴为“老”、或“我老”。那么它们就不是苦了。我们应视色是空、受是空、想是空、行是空、识是空。诸行旋转流动的现象也是空。一切皆空。就不可能苦了。这样的五蕴是清净的五蕴(pancakkhandha)。我们把它当作是阿罗汉的五蕴。事实上。阿罗汉不会成为五蕴的主人。因为这种心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五蕴执着为“我所有”。但五蕴可以说正是阿罗汉德行的容器。我们姑且称它为“阿罗汉清净的五蕴”(pancakkhandha of an arahant)。

  何

视频版佛学常识

处才可以止息苦?我们必须从苦因(执取某种事物)灭苦。苦由执取金钱而来。就得在执取的那儿灭苦;若由执取权利、声望、荣誉、名气而来。也得在执取的那儿灭苦。其实金钱、权利、声望本身并不是苦。当发现苦从何来。就在那儿止息它。古代有句法语说:“它怎么起。就叫它那么落!”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43211.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佛法智慧之门问答33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佛法智慧之门问答33题;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24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