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门中的规矩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7 06:1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门中的规矩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门中的规矩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门中的规矩

《礼敬佛陀》 佛门中的规矩有哪些?

1、佛像——凡佛弟子见佛像必须恭敬、礼拜、供养、护持。虽然是木雕、纸印、泥塑。应观做等同真佛。所以不论佛像在任何地方都应如是。不可分别像之好坏、大小、寺院或家庭。如是作观。福不唐捐。凡“买”或“要”佛像时。一律要说“请”。不能说“买”或“要”。附带说明:佛经、佛具、香花。如用钱买。或向他人要。也应一律说“请”。此是恭敬心。

有的佛像是纸印的。日久欠净。或有破损。实不能再供。应于佛前言明另请新像再供。此旧纸佛像可恭敬焚化。切不可任意撕毁弃置。如是所作即如出佛身血。罪堕无间。另木雕泥塑之像。如有损毁失修。佛弟子应护持圣像。发心修补。金漆剥落。当发心再贴金刷漆;因众生礼佛。即能成佛故。可知佛像可度众生。常令相好光明。令众生起欢喜赞叹心。倘有金银、玛瑙、玉、翡翠等制佛菩萨圣像。不可毁坏。改做其他装饰物品。如是所作。则获重罪。有人制香。香上有观世音菩萨纹形。焚香时显现菩萨形状。香熄之后。圣像塌毁。又有人以蜡烛做成观世音菩萨形状。上有灯蕊。以火燃化。烛燃相毁。以上两则。殊大不敬。商买之人。被财货所迷。不知所造无边重业。又有用佛像为商标者。众生不察。难免任意丢弃。实非所宜。皆不知佛陀伟大。众生滥用胡为。皆失谦恭。罪报难逃。

若画佛像。要用好笔、好墨、好纸。若绣佛像。要用好针、好线、好布。若印佛像。要用光泽好纸、形色清晰、印制精美。若雕佛像。以金、银、铜、玉、翡翠及诸般宝石、或檀香、沉香等上木、瓷釉上料。印制雕塑诸佛菩萨圣像。应沐浴斋戒。燃香谨制。摄心一处。不令分心。感应道交。可获不可思议功德。

配身小佛像之挂链及配汽车之挂像。有欠恭谨。然作方便。未尝不可。若存恭敬。尚可获福。如有亵读。仍自获罪。所以配身小佛像不可当做装饰品。那根本不是佛教徒所应有的态度。而应有虔诚祈求加被护身一切吉祥想。

还有一种卡片印的佛菩萨圣像。可以带在上衣口袋。这种卡式小佛像。是为了个人在旅行、在作客、在单宿舍时。做功课取出供养礼拜。方便所需。有人也兼用为护身平安之用。原无不可。但也以存恭敬心。难遭遇想。此种小佛像。只宜放上衣口袋。如放裤子口袋。即为不敬。利而未获。过咎先至。

再有。一般不信佛的人。常将佛像当做艺术品做摆设陈列欣赏。或与其他物品杂陈并列。皆非正因。如能劝化他人勿做艺术品欣赏。而应恭敬、礼拜、供养。则为利他觉他的菩萨行了。佛教徒见到佛像。无论大小及任何形式。必须要恭敬、礼拜、供养。福德无量。

此外。有见到每一佛者。皆应恭敬。如《地藏经》中有“称佛名号品”。又如《千佛名经》及《万佛名宝忏》中所载佛名。皆由世尊金口宣说。一一佛名皆常恭敬、礼拜、供养。功不唐捐。

最后要知道的是迎请佛佛像时。无论是铜的、木的、瓷的、纸的。一概以难遭想。恭敬捧迎。不可轻率从事。佛像用双手捧于胸前。切记不可放在腿上。不可像包东西一样。用手一提。请纸像容易犯过失。把佛像拿着垂向膝下。或夹在腋下。如是种种不敬之过。看来没有什么。其实不知不觉中已获罪过。凡诸佛像。那必须视同真的报身、化身佛一样的尊敬。此种功德又岂是凡夫俗子的我们所可揣摩到的呢?

2、佛法——一切佛法皆由佛说。若无佛说法。众生无由解脱。故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者未必能遇佛法。遇佛法者未必起信。此溯至其宿世有无种植净因。今生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又起正信。实属稀有难得。此定久植净因。恭敬三宝而来。佛法为三宝之一。如面吾师、如受教诲、如示导归

佛学常识100个

。应常依教奉行。恭谨修持;况且佛法乃教人出世了脱生死之大法。非世法所可望其项背。因此稍具智慧之人。得遇佛法。如获无价至宝弥足珍贵。时下。因印刷术之进步。较以前用木刻版印刷方便多多。流通量大增。学佛人多可轻易获得佛经典籍。对佛法不知尊敬;恐有犯失意过而生轻慢心。致法益未受。徒增罪业。此又不得不说。故略述之以期互勉。提高觉照。

唐玄奘大师留学天竺。取经以还。大译法音。广宣妙旨。大师功德岂可思量?取经之时。跋涉数千余里。纵横于荒凉边域。将经顶戴而回。大师对经典之迎请恭敬。值得吾人深思。由此观之。一切佛经所在。即为有佛。且有无量诸天护法圣众。周匝围绕。今人看经。漫不经心。任意放置。尤以听经之时。许多人将经本放置腿上。乃大不敬。有则改之。又请经时(无论是用钱买或向人要的经。都应该称做请经)应该双手捧回。然今人捧经(双手迎请佛经捧在胸前)者已少。拿者(单手)尚可。但不可过腰下。夹腋下亦不可。男居士更不可将佛书卷起放入裤袋中。女居士不可将佛书塞入女用皮包中。女用皮包杂物太多。此皆不如法;小本佛经只宜放入上衣口袋。否则犯失敬意。虽细微小节。也不可不知。知即改正。不应再犯。玄奘大师是顶经而回。我们怎可将经放在腿上、夹在腋下或放入裤袋中呢?岂可如此冒失。

盖佛法为出世宝筏。不可与世间一般书籍混淆不清。世间任何书不可放佛经书上。陈列书橱中也当佛经放置最上。世间书放下。最好分开放置为宜。佛书如按分类法放置时。大经先放右边。依次顺排;若置上下时。以大经置上。至于何者为大?依三藏言以经为先、律次之、论再次之;就经典言。以华严、法华、般若、方等、涅槃、阿含依序而排。最要者不可将世法书与佛经杂列。又一切佛经佛书不可携入厕所及夫妇房间及不洁净之处。如果单身居住。房只一间。不得已而非故意犯者勉可通融。看佛经书均不得躺卧床上看。看时当洗手翻阅。翻阅佛书不可摺角。不可在上涂写勾划。如作札记摘录。也当用别纸为之。翻阅时切忌用手沾唾液来翻。有破损不堪之佛经当于佛前言明无法再阅。送至寺院焚化炉中或净空地上火化。如有绝版佛经或有价值普及之佛经书。应发心集资影印流通。流通时当注意是否伪经。如《佛说三世因果经》。并非佛说。而伪造者冠以佛说。虽然内容多述因果劝善之作。仍有伪造佛经之过。不宜流通。另有道家假藉佛教观世音所造之经典甚多。不可不察。应查《大藏经》目录中有无载入。又“白衣大士神咒”。不载入大藏。为梦授之。然时下也多传诵。每有感应征验;盖观世音菩萨无刹不现身。道教也多崇拜之。此乃观世音菩萨与中土众生缘深。且也在神道中种种示现。以播净种。此乃菩萨度众生之方便苦心也。佛教人士初以“白衣大士神咒”做方便前导可也。终当指归劝诵《大悲咒》、《普门品》方为合法。此依法不依人故。发愿印“白衣大士神咒”者不

佛学常识戒定慧

可只印单张者。易令人轻视。以印书本型为宜。甚或改印《大悲咒》、《普门品》及观世音菩萨灵感录等与观世音菩萨有关经典及讲述菩萨之德谊者。令大家知道菩萨的来处及伟大也是一样。功德等同。

凡印佛经书。要慎选版本。要用好纸。装订牢固。设计朴素。使令庄严。并严格校对。不令错谬。总之不可马虎从事。借阅他人佛经书。按时送还。借阅公有之或别人之佛书。应视同己物般珍惜。切不可任意涂抹、窃剪、撕毁;依出世法论则为毁法。依世间法论有欠公德心。常住所有佛像经书。非经许可不要动用。私自动用。则犯过失;若私自取走不还。为盗僧祇物。而获大罪。一切报纸型佛刊。不可作包扎物品之用。也不可任意丢弃、撕毁。应伺机转赠他人阅读。凡流通之佛书不宜存置。而应辗转流通。咸令受益。

复次。看经之时。身应端正。不宣妄动;口应禁语。不宣杂言;意应集中。不可乱想。此为三业清净。自能摄心一处。浏览经意。欲看时。净手洁案。徐徐翻阅。一字一句。不令空过。燃香一枝。可令经行。心不外弛。用功行者。直看经文。不假注释。阅之一遍。不明大意。毋退心志。三、四、五遍乃至十数遍时。自能体会妙旨。真用功者。不用妄识。一切经文。直了观照。文字相中。般若性显。久久与真心智海。打成一片。故古德宗密圭峰大师看《圆觉经》而心开意解;六祖惠能大师因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彻悟心源;天台智者大师诵法华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而入定;倓虚大师著书说有刘文化居士因阅楞严而现妙境破了识蕴。以上诸德。足资楷范。可见一字一句。一颂一偈。一旦豁破。皆由自性流出般若智性。与文字般若互相呼应。融化为一。等无差别。

无论诵经、看经。功德都大。经行之后。皆应普皆回向。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开佛智慧。归敬三宝。速证菩提。此为如法作。但愿诸上善人。珍重法宝。礼拜恭敬。精进不懈。如是熏修。以是因缘。生生世世。不失自性。仍可值遇三宝。今得人身。复闻佛法。起信熏修。已入宝山。不空手归。百千万亿众生中。吾人最为幸运。恭敬法宝。必获净智大慧。

综上已知。佛法为度众之津梁、成佛之阶梯、度往彼岸之宝筏。缺此无由解脱也。佛法自敬中求。故细微小节也不可犯。如获宝在手。光芒四射。怎可使此宝物损毁污秽?由是求法。法益自获。莫因轻忽。而障自性。

3、僧伽——这里必先要说明的。有许多人以为出家的人叫做僧伽。其实僧伽是指受具足戒的和合众。也就是说能守持戒律的行者。达三人以上的清净团体;单独的个人不能称为僧伽。出家男。受具足戒的只能称为比丘(有乞士、破恶、怖魔三意)。出家女。受具足戒的只能称为比丘尼。比丘与比丘尼之个人。不能称为僧伽。但可通称为沙门。所谓沙门的译义叫做勤息。就是指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今人多指出家之个人为僧。那是错误的。我们把出家的沙门通称为法师。其实法师也不应适用一般出家众。因法师之称必须具备精通三藏佛法。而能弘化的出家行者才能受之。今人又或对出家之皈依师称为师父。这也是顺俗之演化。如我们接受皈、接受戒、接受法的出家比丘。我们是应该专称为和尚的。和尚译义为力生。是有亲教师之意的。我们既然求他授皈、授戒、授法。都有亲教之意的。如对出家的比丘尊称为和尚。那是至高无上的尊敬。

世尊在世时。他的僧团中。凡证大乘果位的都称为圣贤僧。对没有证果位的自然都是凡夫僧了。但在家皈依三宝的佛弟子。无论对圣贤僧或凡夫僧都应一概恭敬、礼拜、供养。不可取分别心的;在家弟子见出家二众不依法恭敬、礼拜、供养。是为犯轻慢罪。不只于此。凡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皆是我师。皆当依法恭敬、礼拜、供养;也就是说。十方各地所有僧伽。其个人、团体皆为我师。更不只限于所皈依时的皈依师。皈依师只是在佛前做证明。证明你自今日起成为三宝弟子——为说三皈、忏悔、发愿。有人说这是我师父。那不是我师父。这是“外行话”了。

我们要问出家众的尊称法号时。要说:“请问师父(或和尚、或比丘、或沙门)的德号上下?”千万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出家后皆依释迦的法脉相传。所以皆以释为姓之。都只以法号相称。每一位出家众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内号只是他的剃度师、授戒师、传法师可以呼的。我们在家弟子不可称呼。在家弟子只可称呼外号。称呼外号也不可称某某。依今例。称为某某法师。或某某师。尊敬如法的称呼。应该称为上某下某法师。我们对别的在家同修问起皈依哪位法师时。应该说:“请问您皈依师的德号?”答时应称:“我皈依的法师德号上某下某”。这种规矩不但每一位在家弟子要知道。更要将此一礼节养成习惯。

凡夫僧是未证得果位时所称。其实他的发心与修持上已超出一般凡夫太多太多了。这只不过是对圣贤僧而言。现凡夫僧相者。因其执与惑未断。或执断惑未断。尚有习气烦恼所束。在用功修持上、个性修养上、守戒威仪上有些欠缺。但在家居士不可背后批评指说。更不可将道听途说、且未曾亲见亲闻所确知的消息加以渲染传播。此则犯谤僧之过。如见出家众犯了某些过失。可当面虚心恳切地加以劝谏。如他不能采纳。或仍我行我素。也当以恭敬心待之。但可远离。不宜毁谤。所造因果他自担当。如在家居士毁谤僧伽及破和合僧。皆获重罪。不可不知。我们不但对出家众不可念其过失。就是在家同修之间。也不可念其过失。儒家尚有隐恶扬善之美德。何况佛弟子的我们。更是不可念四众过的。

凡出家众之僧团所有。是为常住物。常住为十方所共有。个人是无权动用的。凡所有物为十方僧伽所当均享。个人依法不可捉持。如果在家众私自挪用常住物者。即为盗僧祇物。其罪过甚大。所以去寺院时。切要注意不可轻犯。在家男众去尼庵。夜晚应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庵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留连;在家女众去寺院。夜晚应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寺院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留连。在家男众与比丘尼应保持六尺之距。在家女众与比丘也应保持六尺之距。更不可任意搀住。

在家众与比丘(或比丘尼)一起行路时。应以戒腊最高者先行。在家弟子居后随行。若三人并肩行时。以比丘(或比丘尼)居中。居士在两边行。与比丘只二人并肩行时。以在家众左手边为上首。应让比丘(或比丘尼)行。在家众在比丘(或比丘尼)的右手方行。

在家居士在寺院中时过堂用斋。悉依寺院清规。最好自己亲手添饭取菜。如有出家众为我们添饭取菜。我们岂敢受用!一起用斋时。在家众不可与出家众同坐一桌;如出家众少。一定招呼在家众同坐一桌。不得已时。也应身居下首。午斋时。食前应先合掌念供养文(或咒)。

在任何地方遇见比丘、比丘尼。均应合十问讯。此是在家居士最起码的礼节。在走路时及比丘卧床不顶礼外。其他地方见到出家众是应该顶礼的。且不论出家众的年龄大小;即使是一位六十岁的在家居士。也应向一位二十多岁受具足戒的比丘顶礼的。此乃依法不依人。是折服我慢心、增长恭敬的最有效方

佛学常识法语

法。

每一寺院都以佛像为尊。一进寺院先往大殿礼佛。在礼佛前。不可先顶礼出家众。但可先向出家众问讯。礼佛后。当礼拜住持和尚及诸沙门。此外。在比丘说法时、传戒时、法会时、共修时。必须要向主持的法师顶礼。

僧人衣钵。在家人不可穿着、持用。在家众受三皈五戒后可着海青。今在家众受菩萨戒也搭缦衣。此衣为沙弥衣。不知始处。

我们强调尊敬三宝。因为僧伽是专修净业的集团。他们要放弃世俗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要断欲、要素食。甚至有的要持午。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学的。他们是朝着圣贤僧的途径迈进。可敬的僧伽呀!我们要五体投地地去恭敬他们。去赞扬他们!他们善于说法的。更是伟大无比。法无说不解。这些佛法。就是要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来宣扬弘化。在修学过程——闻、思、修是很重要的。那么在家居士能在清净的僧团闻到佛法的利益。才能启信熏修。也只有清净的僧团在专心一致的体悟佛法的真义以后。他们依照着佛陀的教化开示给我们。这是值得我们去景仰、去赞叹的。

4、寺院——谈到寺院。就得把佛教所属的寺院庵堂和道教所属的宫、观、庙、祠给分清楚。二者往往混淆不清。是不对的。先说佛教的寺。寺在汉代是朝廷所属的官署。当时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之用。永平年代中佛法传入中国。当时招待摩腾与竺法兰二位印度法师。也是在这个寺;后因西域境内法师来的渐多。乃建白马寺于河南洛阳。凡外来之僧侣皆招待于白马寺。此为寺之立名的来历。按寺的解释就是嗣。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之意。然佛寺是指清净众人所聚居。生植道芽圣果以续佛慧命之所在。寺乃僧园之总称。院乃寺内之别舍。此为寺与院之略别。今有出家众单独用院之名称。多规模略小。庵者多出家女众所居。中国各省庵堂甚多。皆只住比丘尼众。此颇合佛制。堂是为简单的只有一个厅或只有一间小殿之谓;佛道二教多有通用此名称的。那就要看所供奉的像才能知道。另外尚有茅蓬。是属于比丘个人在山林村野间。以简单建材所造。行精进苦行的居所。佛教又有用精舍的。是指精进修行者所居之所。也表佛音演化之所;在我国汉代儒者教授他们学生的地方。也称为精舍。佛教精舍之起源。始于印度给孤独长者将买得祇陀太子之园林奉献给佛陀。做为说法度众之场所。故也称祇园精舍。为最早的佛教精舍(按其园地为给孤独长者向祇陀太子买的地而建精舍奉献佛陀。惟其树林繁茂。由祇陀太子自留其树供养佛陀)。念佛修行者多用莲社之名。莲社是东晋莲宗初祖慧远大师集念佛人于庐山。创白莲社。为莲社名称之始。凡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善男子善女子。皆以莲花为化身之依所。故莲社都以修

大悲古寺佛学基本常识

持净土法门为主修。今人设莲社念佛即仿此之意。除以上所说的。还有用“讲堂”、“佛堂”、“净舍”、“学舍”、“学会”、“学苑”、“觉苑”、“净苑”、“行苑”、“佛社”、“居士林”、“念佛会”等等。皆是以寺院演变出的别称。

再者。宫、观、庙、祠。不可用在佛教上。在世法上略重区别。这些都是道士所设专为打醮、祝祷、解厄。拜斗或丹鼎派修心养性之所。其中庙和祠除了道教所用外。一般民俗祭祀祖先宗亲也通用之。如有人说“寺庙”并谈时。多指包含佛、道二教修行之所在地。单指佛寺不可说为寺庙;其实庙在君主时代的朝廷也多称用。供奉神仙、祖宗也用之。多为神道所设。如土地庙。是供土地神之用。又如北京之太庙。那是清朝皇帝祭拜皇族历代祖先所设。惟观者则为道教丹鼎派用之为多;什么叫观呢?按韵会说:“道宫谓之观”。此乃道士所居之处所。但这句话没有完全交代清楚;周代有尹喜的人。是函谷关令。结草为楼。精思入道。因老子西游出关。可是尹喜也有了功夫。先观见其气。知真人当过此处。后老子果过关。面授《道德经》五千言。遂与老子俱隐遁。由此可知。道教以内守而外观。故修道所居之处所称之。道宫称观自此始。宫是较高大广阔的屋宇。过去皇帝所居之所在称为宫。后人凡供奉天界神明也多称为宫。祠是专为祭祀的地方。通常很小的屋宇供奉祖先、宗亲、先贤、烈士者属之。如福德祠为供土地神及各家族之祠堂等是。

现在已明白了寺与庙的分别之后。再进一步就是一进寺门。应该称为山门。也称为三门。如果只有一个门。也称三门。但一般大众都称之为山门(三门表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之意)。寺院按事相上说。以住持为一寺之主。依法理上说则以佛常住世应化。此为道场故。所以进了寺院先要进大殿烧香礼佛。一般寺院将供佛之所在称为“大雄宝殿”。简称大殿。大殿上通开三门。行者不可由正门入。因正门为住持大和尚进出之门。应由旁门进入。自右旁门入。右腿先跨入;自左旁门入。左腿先跨入。如大殿只有一门。也应于大门右边门框或左边门框进入。进入时跨腿也如上述;绝不可大摇大摆由大门正中间冲入。此犯轻慢过失。已入殿内。自应净手、烧香、礼佛。礼佛时先上香。上香时。以两手之食指与中指相夹香棍。无名指与小指也要互相贴叠。二大拇指顶在香棍之底。徐徐坐在两眉之间。成为上香问讯礼。当三枝香插入香炉时。以右手执香一枝先插中间一枝。再插右边一枝。然后再插左边一枝。均应插正。不令歪斜。随后礼佛时。不应跪在中间的拜垫上。此中间之拜垫为住持所用。如果大摇大摆在中间拜垫顶礼。也是轻慢及失仪。拜佛最好不用拜垫。行者应择一边。不拣净秽。就地而拜。拜时应自庄重。不苟言笑。旁视无人。也不必管别人对你的讪笑与轻视。甚至说你迷信。这是忍辱与消业障之时。拜佛不可用三拜九叩礼。宜用古印度之五体投地礼。所谓五体是指额、两肘及两膝;此五体(部位)悉投于地。不触地面则不如法。此点甚为要紧。在印度以头顶为最尊。以足为最卑;对圣哲贤德之人。最恭敬礼。就是头额触地。两肘、两膝皆伏于地;双手抚托受者足。如是为最敬之礼。此表达心悦诚服之意。外道多用作揖(两手:抱拳手)、三跪拜、三叩首。佛弟子不可用外道礼仪。必须按佛教礼仪方为如法。

礼佛后。应礼拜住持师。以表示恭敬僧伽及顶礼一切十方僧。顶礼法师时一拜即可;若再遇其他法师时。皆可以问讯礼行之。合掌当胸。合十为礼。此礼等于问好之意。问讯礼。更严谨的则先合掌当胸(合十)稍弯身。合掌之手顺着向地时。立即将右手之中、无名、小指叠于左手之中、无名、小指上。二手之食指尖相结作半圆形。不可为尖形。二手之拇指尖也相结。直身。此礼举向上至两眉际间。此手印叫毗卢遮那印。作此印时。我们本具之佛性。刹那与佛的法身结成一片。此是以心印心。佛即会意。理上问讯之最崇高大礼;行此问讯礼时。贵在三业清净。都摄六根。一念不生。一念不灭。功德难思。

对于寺院中有许多职位名相也应知道。如寺之主持方丈。在中国各寺院皆称寺主为方丈。实为住持之住所;方丈即今之住持。住持之意即住于世而保持法统之传承。此外就是监院。监院就是现在所称的当家师。小的寺院只有一位。大的可以两位以上。维那师司寺中法务者。在法务时于念经、诵戒或作佛事之领众者。过去在丛林有犯清规戒律者。也由维那执行处分之事;维那有维持纪纲之意。香灯师是管佛殿事务的。知客师是接待云水僧及宾客者。并管理清众的告假与销假事务。若细分之。在禅林制度中的职位名目繁多。在台湾省内的大丛林已不多见。许多职位更少用了。

还有寺僧所住的叫清众寮。挂单的行脚僧所住的叫云水寮。厨房叫做香积寮。病僧所住的叫如意寮。

此处须一提的是挂搭。也称挂单;凡到处参访的行脚僧。在十方丛林僧堂之钩上。将衣钵锡袋悬挂其上。寺主默然许可。即可依止。这些常识在家居士都应该知道。

5、其他——在家居士吃饭也有规矩。这规矩只限用素食。荤腥食为凡食。不得用此法。凡吃饭前先合掌称念(人少默念亦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念毕放掌。以左手指触筷子尾端。以右手捏筷子上端。佛教斋堂摆筷子都是横式摆法。主要怕所披之僧衣大袖把筷子打落地上。筷子拿起来先以筷子触右边饭米粒默念:“愿修一切善。”次用筷子触左边饭米粒默念:“愿断一切恶。”再用筷子触中间饭米粒默念:“愿度一切众。”此是禅门规矩。行者加此运用。功德更大。用斋时不可打妄想、不得偏食、不得杂语、筷碗均不可有碰撞声。吃食也不可有吞吐声。要默然无声。碗内及面前菜盘内俱不可剩有残食。食毕称为结斋。在大众用斋时有僧值师。见大众用斋毕居中向上站。默示结斋。维那师举腔。大众随念:“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接念:“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然后依序出堂。禅宗把吃饭的地方叫做观堂。把饭菜叫药石。观饿为病。观饭为药。禅宗以禅悦法食。故在未达此法食时。作此观想。

斋的意思是时。也就是时食(午前食)之意。诸天早食。佛午食、饿鬼于夜间出觅食。以咽喉出三毒火故。虽食不得。佛以慈悲故。乃过午不食。称之为持午。所以我们凡夫不能持午而需晚间一食的。不必念供养文。不必念结斋咒偈。只要发惭愧心即可。后人将斋之意思改为吃素不吃肉。这也是慈悲的转化吧!其实斋的意思很广泛。不限于吃素。因其中尚有净心止念屏绝嗜欲的意思。吃素的人不能说成不吃荤。应该说不吃荤腥。要知道荤是指五辛而言。所谓辛是指有辛味的蔬菜。这种带辛味的蔬菜。虽然吃素的人也不可吃。什么是五辛呢?是指蒜、葱(含洋葱)、薤(像蒜之样子。但不是一瓣一瓣的。而是如洋葱一层一层的)。韭、兴渠(一说是中药的阿魏)等五样。其中常见的是前四种。后一种兴渠。相传生长西域于阗。中国不生。此五辛何以称荤。其气上冲于脑可令头晕。依戒律言。若故食犯轻垢罪。实则此五种辛物皆有秽气味。天龙八部不乐此味。而护法远离;魑魅精怪反喜此物。而障正道。复多增淫欲。故佛律止。此荤不指肉而言。甚为明确。兽、畜、水族类为腥。皆带有腥臭臊膻之味。此味障慈悲心。惟罗刹喜好此味。故不可食。今言吃素者。不可说不吃荤。应该说不吃荤腥。才是正确的全名。

又在家居士皈依之后。是否一定要吃素呢?吃肉食的众生。是多生累劫的习气。互相啖食。无有了期。但是一旦信佛。立刻叫他吃素。或许很难断。甚至退道心;所以佛开方便有三净肉之说。即“见杀不吃。闻杀不吃。为我而杀不吃”。除此三净肉之外。皆与杀因太近。尚未修行。业报现前。要注意的是。一切大小生命。绝不可杀害。否则杀生必定堕落。没有侥幸可言。三净肉也非佛教就此准许可以吃肉了。乃是不得已所开的方便之门。在家居士应学习渐断荤腥。起初可以早斋(早晨一餐吃素)朔望斋(农历初一、十五日)、六斋日(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卅、如逢月小则改廿八、廿九日)、准提斋也称十斋日(农历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如逢小月则廿七、廿八、廿九日)、观音斋(农历正月初八、二月初七、初九、十九、三月初三、初六、十三、十九、四月初八、廿二、五月初三、十七、六月十六、十八、十九、廿三、七月十三、八月十六、九月十九、廿三、十月初二、十一月十九、十二月初八、廿四)、月斋(农历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以上吃素日期。是为渐断荤腥之法。或有利根者。也可一次断尽荤腥。有人念佛。念久一吃荤腥就呕吐干净。此为身心不受。自然断却。如果仍未吃素的。不要吃牛、狗、蛇、狐、猫及各种野兽肉。以及无鳞鱼之类。如鳖、龟、泥鳅、鳝鱼、河蚌。有鳞鱼如鲤、鲫鱼等。十方佛、菩萨皆以断肉食而兴慈运悲。所以学佛的人最后一定要断肉食。修行才有进步和成就。否则如蒸沙成饭。决无成功的道理;所以《楞严经》上说的很好。如果修行人不断肉食的。不管智慧如何现前。仍要依因果律往罗刹鬼道里去报到受报一番。那又何苦来哉?!因为肉食者的行为是与罗刹相通的。大乘菩萨要长养慈悲心。最后是一定要断肉食的。才能与佛、菩萨相应。

或有人问蛋可以吃吗?依佛法言不可食。因胎、卵、湿、化。皆属有情生命。就鸡蛋未被公鸡所乘。以其由鸡身所生。仍是不净腥物。故不应为食。乳类为肉体中榨出者。真苦行者必不会食。实在可以豆浆代乳。更为营养。故乳类非不得已时才可食。今人则以营养为说。古人逢年过节才有鸡肉之食。也未有短命;今人日日大鸡大肉之食。不但未长生不老。营养过剩的糖尿病、心脏病都来得很凶。甚至癌症。至今医学束手无策!古德一日一食成就甚多。虚云老和尚在山中只食芋而能入定。密宗米勒日巴祖师食麻而身能飞腾。足资精神重于物质。精神克服物质。世尊六年苦行。过尼连禅河。行中流身虽难支。以定力故。而达彼岸。由牧羊女供乳。此皆示不得已而食之表法。真修行者。概不重物质条件。由此更可明矣。

回向是为做功德的回转方向之出处。当然佛教里指的回向。是回向到无边际的法界中去。此是大乘行者独特处;不回向如同自了。所以行者做一切功德。乃至纤细功德都要回向。做功德切忌执著功德相。当将功德相引向法界之后。千万不可再有所忆念。回向略别之又有一般回向、个别回向、大回向、普回向、总回向等等。其实一般回向就含有普回向。大回向之中也有总回向之意义;但为了要说得明白。就分开来讲:一般回向都载在课诵本中。所谓一般是指祖师将其经验体悟到的。能获得自他二利者写出简要的偈语来。在用何种功课。以何种功德而定。个别回向是对症下药集中力量之法。往往为了某人、某事。或团体、或冤家债主、或超度荐拔、或消灾延寿皆可。其回向文偈可临时拟用。大回向是加入了无上的悲心与愿力凝结而成的回向。大多是文句较多的偈语。普回向是依普贤菩萨的普皆回向的愿王而来;此种回向全以一切众生作出发点的。是无我的观念。此为悲心至极的表彰。总回向是特定一个时期。如佛七、结夏、水陆道场、法会等圆满之时。或一年之岁尾之再一次总的回向之意。有加深回向的意思在内。

以上所有回向的略别。在形体上、文字上或略有不同。但其主旨以发扬大乘行者的精神则是一个。所以回向在修行者来说。是不可免却的。

佛教徒对外讲话不可以太“外行”。因为您的言行举止充分代表了已受过佛陀教化的人。譬如有人问您什么是佛。这个问题都解答不出。就未免太疏忽了。如果您说佛跟神差不多。就是为人求平安的。这种似是而非的语病。不但失去了弘法的意义。而且助长邪见。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在这个新时代的大乘菩萨道的学佛者。应具备了出世法之慧学及世法上的一般知识。才能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菩萨行当中胜任愉快;尤其今日社会组织形态上的错综复杂。人际关系接触频繁。当然这是一个弘法利生最恰当的时期。因为人们在物质享受之余。他们心灵上的空虚是不能用所有物质条件所可弥补的。我们要接引众生。就要了解众生。更要充实自己的学识(世法的)。启发自己的心智(出世法的)。那么“外行话”和“语病”必须格外小心。不要被人贻笑大方。

诸如“灵魂”是异教所用。佛教应叫做“神识”;宗教家指人死后的灵性精神。现代讲的四次元灵的世界。充满了这种幽灵。西洋宗教学者及我国道家也多用“灵魂”来表示人身死后的另一生命的形成。惟独佛教说为“神识”。此处所说的神是指那一点灵明不昧的精神。而寄于第八识中。人在死后所有识的反射次第消失。归于第八识。第八识依业轮回受报。此说为圆满。佛教用“神识”而不用“灵魂”一词甚明。“礼拜”也是异教所用。其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祷。“星期”是指每七天轮为一周期而言。佛教徒每日做课。也可说时时做课。不规定在周日。所以不宜称星期日为“礼拜日”。佛教谈“慈悲”。异教徒谈“爱”。因为有“爱”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执坚固的决定性。所以佛教不说爱而言慈悲。悲者拔苦。慈者与乐。足见佛陀平等度世的伟大。他不但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时还要灌注给众生一切法乐——无苦之乐。因佛已破我执。岂有占有、贪爱。假如配合今天时代潮流所需。以方便而用“仁爱”、“爱心”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能这样说就可以度脱他们。如果能度脱他们。用用又何妨。这时要说明如此运用的方便行也是很不得已的。就以“慈悲”来说。是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佛教不只是标榜、不只是表面化。而是出自内心。“慈悲”比之“爱”的含意是两种不同的方向。“慈悲”是比“爱”来的更伟大、更辽宽。当然类此用语很多很多。一个佛教徒的言行立场很是要紧。祈勿忽略。

再者。有关居士求法的问题。末法当中以修净土法门为最捷径。也最稳当;因为皈依以后。师父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直下承当。行住坐卧。不离这句。一旦摄住了心。净念相继。包管最后有个好去处。因为这是末法中三根普被、众善同归的无上法门。老人、小孩、忙人、闲人、有学问的人、没学问的人、士、农、工、商、学。上者达官显贵。下者贩夫走卒。若肯万缘放下。执持佛号。就是乘上了大法船。不达彼岸。船是不停的。而且妙的是不管哪位过来人。告诉你这一句佛号。就决定度定了。明朝以后许多大禅师。到了参破话头。漆桶脱落。回过头来。还是修净土法门。发愿往生。成就宏伟。历代高僧。斑斑可夸。那为了什么还回头去修净土呢?因为虽然悟了法界空性。毕竟在事相上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绝对不是一悟就可以成佛的;那么依止空法并非究竟。就是见思二惑已断。然而那无明、尘沙二惑尚未断尽。若不相信。请自己观照一下。业障多重?习气几多?您

佛学知识礼佛常识之素斋篇

心里总有个数。就是那些隐居深山的老禅师。开悟了就判位说也还是在三贤位或登地的菩萨。如说一开悟就成了像释迦佛一样。现在千佛、未来千佛中恐怕没有你我的名字吧!肯定说不是一悟。就能成佛。故尔回向往生净土。此为方便依止。以往生西方不退转故。就是许多智慧极高的利根行者。先求得开悟(上根修行方法)。然后再依止净土。成佛做祖是跑不掉了。今天末法找位有功夫的禅师。是难以寻找的。为什么参禅要找禅师指导。此是法脉传承问题。没遇到传法的。等于不得法。也就没有传承的加持力;寻不到禅师传法。等于没有缘得法。如果与禅没缘。可千万不要盲修瞎炼。不然中途出了差错。就只有随业受报去了。这传承的法牒。依法而受就是规矩。佛教徒当然要懂得。末法当中。我们凡夫业重障深。法未修成。障先现前。所以说没有有经验的禅师指导。如履簿冰。如入深渊。一不小心。就此休了。更当知道的是禅宗的书籍。有许多公案解答。千万不要去看!如果你看了哪一则公案。那一则公案的话头你就永远参不透消息了!何以故?一切文字相皆是葛藤。把人缠住不肯放松。吾人修法常以自我知见。依文解义。与法相背。去圣日遥。不以智照。性何以显?当知。禅宗离文字相。绝诸戏论。取性不取相。就凡夫言。思惟则以先入者为主。否定客观因素;取著文字相。不肯舍离。故文字相一经渗入。必为所缚。万难拔除。那么古德写下公案的机锋又为了什么呢?那是为了透了本参以后。乃至重关、牢关的诸般消息的印证而已。其实也是多余。真正开悟以后。以心印心。还要印证些什么?彼此会心一笑。或者语默寂然。皆可印证。文明的说法。就是玄秘的默契啊!

出家人诵戒时。在家居士或凡夫不可故意听。出家人之戒本及其注释。皆不可翻阅。故意听及阅出家律。皆有罪过。以防在家身、口、意三业造作;人之习作。常揭人之短私。实则自己尚未修为。而先口传出家是非。苦报先受。况且影响佛门清净。令人退失道心。皆难逃因果律处分。

尤其要注意的。千万不要修净谤禅。修禅谤教。修此斥彼。修彼排此。皆有谤法过失。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乃针对众生八万四千种病。对机施药。可起沉疴。涓滴流水。悉入大海。学人若不慎思明辨。理事圆融。则障生无疑。

我们继续谈谈写信的规矩。今天以科技为主的时代中。人们似乎成为天之骄子。反把文、史、哲的人本精神给埋没掉了。所以人心不古啦!人情淡簿啦!世风败下啦!道德沦丧啦!都为之来临。那因为人类自私自利的现实观念很重所致。短视刻簿的思想油然而生。追求物质享受不遗余力。不要说道德问题了。文学上的修养也大大的打了折扣。就是写信的礼貌问题。也几乎荡然无存。就以佛教徒来说。我们所追求的应属于精神范畴内的。那最起码的文学修养、礼节修仪。总得要讲究的。所以借这一章也要交代一下。

写信抬头的称谓。也不是随便的。已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女众。今依俗称一律称法师。或只称师也可。未受戒的出家男女众。只可称为沙弥师(男)或沙弥尼师(女)。不得称为法师。对德高望重的称为和尚(和尚义译为力生。也就是说依着师父。佛法的传承力来启发之法力。有亲教师之意。在佛教内之和尚一词。是极为恭敬的)、年高可加“老”字。僧、戒腊俱高。有威德可服众的。称为长老或上人。给法师写信恭敬一点。应加上某下某。较为庄重与尊崇。法师们都有两个法号。一个内号。一个外号;内号只有他的皈依师、剃度师、尊证师才能称的。因此我们称呼他的内号就不应该了。佛教徒对一般人信件来往之称谓与俗家一样。如先生、小姐、女士、兄弟等等。但与在家居士通信就有不同。如已确知皈依过三宝的。才能称为居士。不能确知皈依过三宝的。只能称为大德。居士不是随便称呼的。

写信抬头的称谓弄清楚以后。在称谓之后就是要写○鉴。鉴就如同用镜子照着一样。以辨别以下的信件内容不是虚伪之意。换言之。这封信的表达是出于至诚的。对德高年长的法师。如同面对我们的父母一样。我的父母传给我们生命。师父是传给我们慧命的。生命是世法的延续。慧命是永恒的持延;因此。对父母写尊鉴。对师父也是要写尊鉴。尊者至高无上之意。对法师及居士们。都可写净、慧、慈、法鉴等。社会上写的惠、伟、钧、勋、台鉴等在此并不太适合。有人用如晤、如握。有欠谦虚。那只限在俗中之兄弟及至友。尤其礼鉴是大忌讳。对方有丧服在身才用的。不可不知。信写完了。有一个结尾祝颂词。对长上的应写敬颂、敬祝、敬请。平辈者除上面所述也可应用外。熟一点的可写顺颂(祝)、并颂(祝)。其中词句以简洁有意即可。如:净安、净绥、法安、法乐、禅悦、福绥、福安、慧绥、慧安、法喜充满、法喜无量、福慧增上、吉祥如意等等。署名之下居士彼此之间写“合十”即可。不必写“顶礼”。如甲居士写给乙居士的信。署名之下写了“顶礼”二字。乙居士回信时一定要写“顶礼”二字。以示回拜。和南以华译即为顶礼。在此附带一提。居士们对出家二众应以尊敬心。必须写“顶礼”二字。凡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不论其年龄大小皆应如此。此是依法而言;至于世俗上的叩上、拜上、谨启、敬启。都不太适用。居士彼此写信署名上自称“末学”、“后学”、“晚学”、“无学”、“不慧”。如给法师写信时。应自称“三宝弟子”、“佛弟子”、“弟子”(不必称门生或徒)。向戒师父可自称戒弟子。总之。无论细微小节。也不可忽略。为佛弟子。做众生楷模。以正知、正见、正信、正法之身教。示范于众生之前。则众生易于接引。实非难事。

四众佛弟子。以在家居士易犯威仪不整、言行失态之过咎。诸如东张西望、神不守舍、勾肩搭背、绮语嬉笑、随地吐痰等等。其原因以出家众依律搭衣。于世俗上易于辨认。在家弟子。则以衣著与世俗无二。故尔放浪形骸。常失身份。应常自念。我为在家佛子。整肃仪容。自重庄严。为众表率。令人钦敬。言谈不苟。行不乖违。常提正念。不令散乱。举止安详。易制一心。在家行者。为真修行。世俗称“礼节”是指以礼的形态来节制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礼貌”是指以礼的威仪。来端正庄严自己的行为。佛教是以戒律及其演化的威仪及清规为主体的发挥。做三业的指导原则。因此佛弟子的一举一止。皆应三思而慎独。

居士在社会上可以有种种事业。以维生命。养护家族;但应从事正当职业。一位正信佛教徒。如果做非法职业在修持上必有重重障碍。非但不能成就净业。反而造业而堕恶道。则又苦无出期了。尤其是对世法上触犯国家的法律。更不可原谅。诸如贩毒、走私、开设赌场。以及违反国家与社会之安全等职业。此外如舞厅、歌厅、酒家、影戏院、暗咖啡厅、暗茶室、旅馆、赌具、捕鱼具、钓鱼具、猎具、淫药物具、堕胎业、养畜、禽水族(奶业除外)买卖、肉商、野味商、荤腥菜馆及摊贩、渔夫、屠夫、兽禽虫类之艺品商、色情书刊、外道书刊、贩卖禁药(迷幻药、速赐康)等。凡从事交易。绝对公平。不贪暴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从事任何行业。并不妨碍自身修持。惟以上各行业乃不正业与五戒有关。因果甚速。故不宜为。如已做者盼能渐渐转其他行业。万一暂不能转。应存惭愧心、忏悔心。也应时刻存心转业。此事对在家居士来说。甚为紧要。

大乘精舍藏书甚丰。笔者的所有佛教书千册。都捐献精舍。拟成立完善的资料图书室。所以加上资料二字。是表示可以供给专家学者到我们这里查考研究之所需。当然。借阅佛书也有规矩。不但是借阅佛书。就是一般图书馆也要遵守他们的规定章程。何况佛书。佛经典籍。是无上智慧的凝结。所以说“佛经所在。即是有佛”。此即令人有恭敬心。况且佛陀金口宣说。乃至菩萨及祖师们的论钞注疏。以及诸上善人依佛所说。广疏正见。自应顶礼赞叹。所以请阅佛书应有十五点规定:

一、阅前请先净手。二、阅时双手捧着恭读。三、阅时或置净桌。四、阅后请放净处。五、请勿携入闺房。六、请勿携入便所。七、请勿躺卧阅读。八、请勿放置腿上。九、请勿放床椅上。十、请勿粘唾揭页。十一、请勿画涂污染。十二、请勿撕破折角。十三、请勿损毁封面。十四、请勿卷叠夹腋。十五、请勿持经过腰。

今天各位同修家中。或多或少皆藏有佛经佛书。这十五点规定。应予遵守。但愿大家智慧增长。莫因忽略小节而获无边罪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4361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门中的规矩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门中的规矩;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23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