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什么是“近代四大高僧”——弘一.虚云.太虚.印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什么是“近代四大高僧”——弘一.虚云.太虚.印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什么是“近代四大高僧”——弘一.虚云.太虚.印光
弘一大师(1880~1942)
弘一,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平。字叔同。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1907年。他与曾孝谷等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编《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1918年舍俗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常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并闭关著述。1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卒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别建塔和设纪念堂。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等。音乐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宝歌》、《清凉歌》等。
虚云大师(1873—1959)
虚云,俗姓肖。名古岩。又名演初。字德清。自号虚云、幻游。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福建泉州。曾主持真如寺的修复工作。
虚云出生仕宦之家。父亲肖玉堂官至泉州知府。望子成龙。要他学八股文。以求仕进。但虚云自幼性情恬淡。爱读儒籍佛典。其志不在功名。父亲利用种种办法都未能逼他就范。光绪十七年(1891年)。突然潜逃出家。被父探知。勒令回家。越二年。他又逃至鼓山涌泉寺剃度。拜妙莲和尚为师。随即隐居岩洞。持头陀行。静心观坐三年。然后离寺云游。先后在浙、苏、皖一带名山大寺。学经参禅。曾在江宁会见著名佛学杨仁山居士。光绪二十六年。虚云从普陀山步行北上。到达北京时。恰遇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他随西太后、光绪皇帝逃亡队伍西行。出长城。赴陕西。途中结识了许多王公大臣。抵西安后。转赴终南山。结庐狮子岩下。改号虚云。光绪二十八年。虚云游四方、朝拜峨眉。经希藏入西康。转入云南鸡脚山。鸡脚山是历史上的佛教重地。这时。只剩下十余处破庙。且不容外来和尚挂单。虚云无处落脚。后来。通过大理提督张松林向当地知县推荐。方在鸡脚山找到一座破庙——钵盂庵住下来。进行宗教活动。此年。他将钵盂庵改为迎祥寺。接纳四方僧众。募捐兴修寺庙。光绪三十年。他出国云游。至逻罗(今泰国)、南洋(即东南亚)一带讲经说法。皈依(佛教称身心皈向佛、法、僧)达数万人。又前往日本参观佛教。途经吉隆坡。得滇中来信。说:“官府兴办新政。遍提寺产”。请他设法挽救。光绪三十二年。虚云便转道上海。请寄禅(敬安)和尚一同赴北京上诉。抵京后。得到当年结识的王公权贵支持。获得一道保护寺庙的“上喻”(即通告)。云:此后“着各督饬抚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及一切僧众财产。一律由地方官保护。”从此各地不再提寺产了。事后。虚云仍继续留京活动。为云南寺庙请龙藏(清廷内务府刊印的佛经)。经肃亲王善耆等发起奏请。于同年七月降旨将迎祥寺赐名“护国祝圣禅寺”、赐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又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如意”、銮驾全幅“。至此。虚云身价百倍。声誉大振。
1911年(宣统三年)。为团结佛教徒。保护寺院。斡旋沪佛教会与宁大同会的对峙。虚云出滇至沪。接着。与寄禅和尚赴南京晋见孙中山。议定修改佛教会会章。取消各地自立之名目诸事宜。同年四月。因政府更迭。在见过孙中山之后。又前往北京去见袁世凯。在上海改组中国佛教会。成立中华佛教总会。会后。虚云回到云南。晤蔡锷。组织滇黔、滇、藏的佛教支部。并亲襄其务。在新的“大护法”保护下。祝圣寺的香火依然十分兴旺。1912年。民国成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滇军师长李根源
1920年。虚云应云南督军唐继尧的邀请。前往昆明。重修西山华亭寺。施工中掘出“云楼”古碑。遂将华亭寺更名云栖
1929年。虚云应闽籍国民党官僚林森、杨树庄的邀请。赴福州涌泉寺任住持(僧寺之主)。初为众僧说戒五十三天。继则改革寺中旧习。再则着手整理道风。兴肃禅堂与念佛堂、恢复复节打七。春末傅戒之禅规。在这个基础上。修建楼、堂、阁、寮、院、庵、洞等十多处。创办学戒堂。后改为佛学院。以福建省主席杨树庄为名誉院长。虚云自任院长。培训年青僧徒。杨树庄之母拜虚云为师。杨及闽籍不少官僚便成为虚云的大护法。涌泉寺藏有明清以来大量经板。虚云聘请观本和尚进行整理。编成《鼓山藏经目录》。刊刻面世。1933年。福建爆发战争。省内寺庙大多停止留单。僧人无食宿所。惟鼓山仍留海单。云游僧人多至逾千。虚云为此多方操劳。竭力维持一粥一饭。
1934年。应李汉魂将军之请。赴广东曲江主持重修南华寺。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此时已破败不堪。虚云提出四个条件。其中第四条为:“所有出入资财、清理产业。交涉诉讼筹事。全由施主负责。”这条要求概括了他多年来“宏法”的经验。即依仗反动统治者的势力。扩张佛教势力。李汉魂应允后。当面募集数十万金。待各项筹备工作就绪后。即请当局派人履勘画界。将界内“寺产”。无契没收。有契贱赎。在收回无尽庵时。驱逐住户。致使二十余户贫民无家可归。 1935年秋。虚云由彭山到曲江主持修建。用警察赶走了庙内的居民。亲自监督工匠兴修。历时十年。总计兴建殿堂243楹。新修塑大小佛像690尊。使该寺成为广东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不久。即举行千佛大戒。受戒者数百人。吸引了广州和港澳的大批富豪前往观光。
1942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庆发起“护国息灾大悲法会”。请虚云主持。虚云到达重庆。主持法会四十九天。他在法会上赞颂国民党反动统治说:“四方共乐无为化。同颂尧天舜德明。”蒋介石亲自设斋宴招待。林森等作陪。1946年。虚云又应广东当局邀请。在广州净慈寺举行超荐抗日阵亡将士法会。再度轰动广州港澳。其中港澳参与法会的达十余万人。当时。广州六塔寺住持铁禅因汉奸罪入狱。虚云上书当局为其保释。受
1949年秋。广东解放。人民政府对虚云以礼相待。但虚对在虚门、华南寺进行的民主改革暗加抵制。南华寺住持本焕等。因反革命罪被公安机关逮捕。虚云曾为其叫屈。(注:1943年。虚云曾推荐在五台山当过汉奸的本焕和尚任南华寺住持)同年冬。虚云应邀赴北京参加佛教协会筹备会议。在广济寺与园英、赵朴初等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0月1日。他代表中国佛教徒接受锡兰佛教代表团赠送的“佛舍利”、“贝叶经”、“菩提树”三宝。同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2月。虚云赴上海参加“祝愿世界和平法会”。
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虚云为四名名誉会长之一。由于人民政府的争取和团结。使虚云摆脱同华南反动残余势力的纠葛。并为其从事正常宗教活动创造条件。同年。虚云应真如寺住持性福邀请。于7月5日登上云居山。目睹这座唐元和初年道容禅师开创、历经一千多年的祖师最胜道场。仅存破大寥三间。殿堂楼阁大多倒塌。瓦砾满目。荒草遍地。明代铜铸毗卢遮那大佛像。兀坐于荒烟蔓草之中。虚云遂决心留住云山重修庙宇。并得到有关部门的赞同。虚云驻云居的的消息传出后。四方僧徒云集。年底达五
1959年10月13日。虚云因患噎膈慢性消他不良症在真如寺圆寂。虚云一生。习禅苦行。以长于整顿佛教丛林。兴建名刹著称。虚云不仅在东南亚诸国蜚身佛坛。在北美大陆也有一定影响。1982年。美国纽约佛教禅宗中心为他修建纪念堂。将其传记用英文刻于石碑。虚云平生所作诗歌偈赞甚多。已选三百九十首。编为《虚云和尚法汇》。由香港佛学书局出版。其余记载其生平事迹的有《虚云和尚事迹》、《虚云和尚年谱》、《虚云和尚画法集》等。
太虚大师(1890-1947)
太虚大师,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俗姓吕。本名淦森。出家的示名唯心。别号悲华。清光绪三十年( 1904)。披剃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同年礼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光绪三十四年。入南京祗洹精舍从杨文会学习佛学。1911年出任广州白云山双溪地住持。并组织僧侣教育会。自编讲我。进行讲授。1913年全国各省占寺夺产之风甚炽。僧界陷于纷乱。太虚与仁山等人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协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主张改革佛教。首改镇江金山寺为佛教大学。自办学校以的抵制“庙产兴学”风潮。旋以“金山寺事件”而告失败。寄禅圆寂后。在上海静安寺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太虚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说。大声疾呼佛教改革以自救。后又连续撰文宣传佛教革新运动。要求建立新的僧伽制度以顺应时代发展。 1917年后。太虚先后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招收青年学僧。培养佛学人才。并考察日本佛教。历游英、法、德、比、美等国。弘扬佛教。还分赴鄂、川、闽、晋、苏、浙、赣、粤、黔等地宣扬佛法;并从事撰述。抗日战争期间。太虚发起组织青年护国团僧侣救护队等。又率领中国佛教访问团。出访缅甸、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诸国。借以联络同教感情。共同反对日寇侵略。宣示中华民族为独立生存与公平正义而奋斗。抗战胜利后。担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常委。于镇江焦山筹设会务人员训练班。以全国佛教进行整顿。1947年。太虚圆寂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轩。其著述甚多。后由弟子们汇辑成《太虚大师全书》行世。
《全书》是中国佛教近代以来承先启后的一部巨著。共700余万言。分为四藏二十编。全面反映了太虚多层次的佛学思想。举凡佛法的体系与纲要、僧伽制度的改革与培育、唯识思想的融贯与弘扬、人生佛教的揭示与提倡。以至时代思潮的批评与会通等等。无不包含在内。
太虚大师一生。主要以僧伽制度改革与唯识学阐扬而卓然名家。《全书》中涉及僧制改革的主要文章有:《整理僧伽制度论》、《僧制今论》、《建僧大纲》、《菩萨学处》等。集中体现了他革新僧伽制度观点的整个演变过程。1915年至1947后。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太虚为革新重整中国佛教制度所作的设想与努力。在上述文章里得到了全面的反映。
经过“金山寺事件”使变革佛教的运动一开始便受重挫之后。太虚意识到。改革佛教必须有一套新的寺院僧伽制度。与之相配合。否则只能流于空谈。因为寺院的设立。是绍隆三宝、供养佛祖及僧众用功办道的清净庄严道场。也是为启发社会人士信仰的弘法场所。对于佛教的长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佛教的改革。绝不能离开寺院。另起炉灶。1195年。太虚痛感于当时政府公布《管理寺庙条例一条》。给地方官吏以限制僧人及侵害教产的权力。审时度势。根据清朝乾隆年间 (1736-1795)调查所得中国僧伽有80万之众的现实。以及当时社会国情。又依托教理教史的准蝇。在普陀山闭关阅藏期间。撰写了《整理僧伽制度论》一文。决心开展佛教改进运动。廓清寺院面貌。振兴日益萎靡的中国佛教。综观太虚大师一生行履。其革新僧制的最高计划。是1947年在延庆寺讲演的《菩萨学处》。这也是他的最后说法。按其设想。建立菩萨学处。必须从结缘三皈开始。这是指那些虽皈依佛、法、僧三宝。但对三宝还没有正信和正见的徒众。接下来是正信大皈。此指因对佛教有了正当的了解和信仰而皈依的知识分了。再是五戒信众。受五戒后。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条是由此直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成为在家菩萨;另一条是受五戒后。续习八戒。转入出家阶段。作沙弥、比丘。受12年的教育。而成为出家菩萨。最后是出家菩萨的设计。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从正信三扳到五年出家菩萨的初级阶段。其中设有干部人才的培训。以造就菩萨学处的干部人才。而在家菩萨下至结缘三皈的徒众。也都可以成为菩萨学处摄化的大众。菩萨学处的出家菩萨。要经过12年才出家。但终身作为在家菩萨也适宜。因为在实行上。都是六度四摄。好实行瑜伽戒法。这是以信众和僧众共同组织菩萨学处。制定僧伽制度。是为太虚的晚年定信论。
太虚的革新僧制历时多年。其设想屡经更易。从《整理僧伽制度论》的80万僧众数。到《僧制今论》的20万。再至《建僧大纲》的4万而2万。直到最后缩减为一座道场以创立“菩萨学处”。由此可见。一方面他改革僧制的重心在于对僧团人数力求减少。重质量不重数量。为伪存真;也在于偏重信众。以建立菩萨学处扩大社会青年信仰三宝。达到“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为终极目的。另一方面。因叠经波折。屡有变更。也足见建立新型僧制有多么的困难!
虽然。从《整理僧伽制度论》到《菩萨学处》是应机改建。有所不同。但弘扬佛法。首重建僧。其理想的建僧大业。始终未能实现。反而招来不少的毁誉。但太虚的志向未尝少必。因为他的变革的赣皆从佛教根本信念流出。而非其它。故而能逆流向上。精进不懈。太虚的革新僧制的实践证明。佛教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应时代的需要。同时又应考虑到当时佛教的实际状况进行操作。否则。无论是超前还是滞后。其具体的实践活动都将难以奏效。这是留给后人的有益的经验教训。
印光大师(1861-1941)
印光大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近代著名的净土宗高僧。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陕西合阳陈村人。幼时聪慧。随兄熟读儒书。颇以 孔孟之道为自任。受韩愈、欧阳修等大儒辟佛思想的影响而批判佛教。至十五岁后。数年之间因病所困。偶读佛经。始悟前非。乃洗心革面。回心向佛。清光绪七年 (公元 1881年)师二十一岁。往投终南山五台莲华铜寺。礼道纯和尚剃度出家。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
印光大师生来便有眼疾。几近失明。后于湖北莲华寺帮忙晾宋体晒经书时。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即 是当生成就、了脱生死之要道。因为眼疾。乃悟县为苦本。感悟到若要离苦得乐。势必专修念伟法门为是。即于闲时。专念佛号。纵是忙于事务。也心不离佛。后眼疾痊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 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便肇始于此。
印光大师修净土。久而弥笃。光绪十二年(1886)二十六岁时。慕名北京怀柔红螺山资福寺为净土专修道场。便往亲近善 知识。取继承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创导的净宗遗风之意。自号专修念佛法门。使得净业大进。除此之外。师于红螺山历任上客堂香灯、蔡元等职期间。深入经藏。研读大乘经 教以为助行。与念伟之正行互补。得以圆成净业。
光绪十六年(1890)师转居北京龙泉寺、十七年(1891)住于国广寺。光绪十九年(1893)时。应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之 请。护送藏经南下。后便常住法雨寺. 师于寺中精勤修持。念佛不懈。深受大众敬重。众等便诚请大师讲法以利群机。师辞不过。乃为开讲《阿弥陀佛经便蒙钞》一座。嗣后。便谢绝众缘。于珠 宝殿侧掩关修行。连闭两期。为时六年。于关房中自书"念佛待死"以自策励。出关后。曾出外住茅篷。未几。源如法雨寺居之。光绪三十年(1904)师四十岁时。因谛闲法师为浙江温州头陀寺 迎请藏经。又为之助理一切。事毕师仍回法雨寺。师在此出家二十几年的光景里。始终韬晦。不喜结交。不好名闻利养。惟有用功不止。精进念佛。以期克果。其后近十年间亦复如是。全身心地念佛修行。终得念伟三昧。
民国纪年。(1912)师年五十有二。高鹤年居士取大师文稿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读者虽不知为谁。而
大师一生勤俭无私。信众之供养。悉皆代为广种福田。或用于流通经籍。或用以救济饥贫。而其自奉。食唯充饥。不求适口; 衣取御寒。厌弃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推却不过者。。转手即送他人。大多数的普通物品。咸皆交至库房。与大家共享。决不自用。大师先后在上海、苏州创办弘社。 二十余年来;所印的佛书计有百十种之多。其数不下四、五百万册。佛像亦有百万余帧 之多。教之内外。普受法益者甚众。民国十一年。(1923)师六十二岁时。江苏义务教育会成立。 议请省府下令征用寺产作为学校。佛教界为之哗然。大师为保教护寺故。不遗余力地为之奔走呼吁。终得以扭转危机。同年。应定海知事陶在东之请。物色讲师。至监狱讲道。乃推智德法师应 聘。并令其宣讲《安士全书》等关于因果报应、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佛理。充分体现大师之无缘慈悲。普化众生之本怀。后更自任江苏监狱感化会 名誉会长。这种名誉是大师为利益苦难众生乐意所得。基于此回。陶在东与会稽道尹黄涵之。将大师之道行事迹呈报政府。得以题赐悟彻圆明之匾额一方。资送普陀。香花供养。极盛一时。僧俗人等。深为欣羡。师则置若罔闻。人 虚空楼阁。自无盛德。惭愧不己。荣从何来? 其后。数年间常往来江苏、浙江、上海一带。为众开示念佛法要。因果事见闻者如潮。法缘盛极一时。
民国十九年(1931)二月师住苏州。于报国寺掩关。课余则修订四大名山山志。掩关期间。灵岩山妙真和尚叩关请示。将灵岩山寺立为十方专修净业道场。师即为之定下有关规约章程。前后三、 四年来。大师倾心指导。以使灵岩净土道场成就模样。在大师之威德感召下。经以妙真和尚为首的灵岩诸师的努力结果。遂使灵岩道风日益振兴。而后更发展成为仅次于红螺山资福寺的净土宗 著名专修道场。民国十六年冬(1938)。师七十七岁。因时势所逼。顺应妙真和尚之请。移锡灵岩山寺安居。由于大师年事己高。上山方满三年。却台世归西而去。
大师之示寂。于诸多迹象中证知其预知时至。民国二十九年(1941)春季之时。于言谈书信中己流露出去意。延至十月。自知时日无多。召集大众会谈。任妙真为住持。并促令其择日升座。 且开示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十一月初四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 起立自言: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西逝。师生于清咸丰十二年(1861。寂于民 国二十九年(1941)。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往生后一百日举火茶毗。得五色舍利无数。奉灵骨塔于本山石鼓之东南。复于民国三十六年( 948)九月十九日将师之舍利奉请入塔。后又兴建塔院以供奉之。大师一生。一以净土为归。自行化他。信愿念佛。言传身教。为净业学者之榜样。弘传净土。作 世间之慈航。后人尊之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盛名永彪净土宗之史册!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5/24801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什么是“近代四大高僧”——弘一.虚云.太虚.印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什么是“近代四大高僧”——弘一.虚云.太虚.印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