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
我们看到很多非佛教徒。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他们也修善。我们佛弟子也修善。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
有些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都是劝人断恶修善。”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从暂时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佛弟子是等同外道。就是说一般的非佛弟子。也经常做一些慈善事业。当他们大悲心发动起来的时候。到偏远的地方做很多关心弱势团体的善事。他们也会因为这些善业而生天。我们佛弟子因为持戒、修善也生天。但是最后的因缘却是不一样。
如果你是一个非佛弟子。生天之后。当你的善业享尽时。你的罪业就现前。善、恶是“强者先牵”。所以一个人升到天上享福。问题是下来之后很容易直接堕到三恶道去。因为你享受得太厉害。所有的善业都被你花光了。恶业变成是最大的势力。恶业一发动出来。就堕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古代大德。如果不愿往生到净土去。往往就发愿转世当人。他要把善业保存起来。非佛教徒升到天上去。当他福报享尽。一点资粮都没有。内心当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跟刚开始的起点完全一样。还是活在烦恼障、业障、报障痛苦当中。
但是佛弟子修善的时候。因为有戒体的摄持。暂时升到天上。等他从天上下来之后。会遇到三宝住世。继续发挥他增上的功能——断恶修善。就算把善业都花光了。内心那种 “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功能。还
所以。我们从心性迷悟的角度来观察。唯有“持戒”能够改变我们的烦恼障、业障和报障。
虽然说“持戒”可以暂时生天。但这不是佛陀制戒的本意!诸位从律藏可以看得出来。佛陀特别强调一个观念:佛陀不是为了人天福报而制戒的。虽然持戒的因缘。暂时可得到人天福报。但这不是佛陀制戒的真实意。佛陀制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令众生趣入圣道。
就好像一个小孩子生病。你要他吃药。他怕苦。宁可抱病过活。那这个医生很聪明。你不吃药。他把药包在巧克力里面。“诶。现在不吃药。吃巧克力。行吧?”巧克力吃下去的时候。也把药也吃下去。
我们凡夫好乐眼前的安乐。这个无上菩提的境界太高了。没有什么意乐。但是你说持戒。能得名闻利养。乃至死后得生天上。因为这样的鼓励。大家愿意持戒。当他持戒的时候。确实可以得到安乐的果报。因为持戒是断恶修善。但这不是佛陀的本意。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在你内心当中成就一种“返妄归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才是佛陀制戒的本意。所以即使你把善业给消耗掉了。佛陀所授予的那个善根。已经栽培在你的心中。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么辛苦来这个地方受戒的理由。就是为了纳受戒体。
我们讲浅一点。不要讲“成佛之道”那么遥远的道路。我们以临命终来说明。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只要有生就必定要死亡。我们迟早要离开这个人世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当我们死亡时。马上要面临一个新的生命——来生。
《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面临死亡时。有两种力量在引导我们:第一种是业力。随业往生。就是你这个人从来不修行。你内心当中平常就是放纵自己。高兴的时候就高兴。生气的时候就生气。完全跟着感觉走。一般人是这种境界。这种人临命终时。就看他这一生当中。他的善业、恶业哪一个势力强。强者先牵。这种人临命终时。通常是进入昏睡的状态。因为他没有修行。所以他的正念很快就退失。取而代之的就是第八识的业力现前。如果他是一个大善、大恶的人。很快就投胎了。如果这个人善、恶各一半。那他投胎的时间会晚一点。不决定。总之。我们一般人是随业往生。由业力来引导我们下一期的生命。
第二种人是修行人。是由念力来引导生命。又叫做“随念往生”。特别是净土宗的人。强调随念往生。就是说我们曾经造了罪业。当然我们应该要忏悔改过。重点是你平常在内心当中。已经栽培一种清净的念力。不要说净土宗的信愿持名(这是一种念力)。就是持戒也是一样。你经常忆念你的戒体。
因此当你受完戒之后。你不是就放着不管。要经常忆念你的戒体:不行。我不能再做这件事情!我已经在佛前、三师面前发愿。我要
一个没有戒体的人。他内心完全作不了主。随业往生。我们今天受了戒之后。经常保持念兹在兹。使令这个戒体的力量。从最初的种子。慢慢地增长广大。到临终时。正念现前——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力。这个念力就会引导着你。帮助你解脱业力的障碍。往生到净土去。或者往生到善处去。换句话说。你受过戒。你临终时。你的“念力”会现前引导你;没有修行的人。他的内心当中不可能有念力。当然就任由业力去引导生命。这个地方是有差别的。
有修行的人跟没有修行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诸位可以看看老和尚。老和尚就很明显地与众不同。你看一般的老人。当他的身体都老化了。白发苍苍。满面的皱纹。他的眼神呆滞无光。他一生的心光外泄得太厉害了。整天就是向外攀缘。心随境转。把一生的念力耗损掉了。所以眼神
所以。我们今天成就戒体。就是要在你这一念的无明妄想当中。先把第一个善种子种下去。也就是在你的“成佛之道”先跨出第一步!这第一步跨出去之后。你慢慢就会产生清净的动力!
——摘自《受戒须知》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6/25620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