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原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学文解读】
“般若”就是“智慧”。从佛法来讲。修行就是修戒定慧。最终成就的是本性智慧。这是修行的根本。禅宗的祖师。修行立意到最究竟、最根本的基础。一切度人、对机讲的这些内容全部都是用最根本的智慧来出发。来解说一切。所以禅宗是最究竟的。外在的一切在禅宗心法面前都能够剖析、断开。非常地清晰;一切外在的这些现象、方法。我们自己的六根、六尘、六识。在禅宗面前都能够解释清楚。全部的都可以把它剖析开。
《坛经》的第一章。讲六祖得道的因缘。第二章直接把“摩诃般若蜜多”——佛法的根本立起来了。立起这个根本以后。其它的一切都是以此而引发出来的。包括后面禅宗净土法门、禅宗忏悔法门。以及其它那些学佛的修行的人来向六祖请义。通通都是用“摩诃般若蜜多”来解释的。《坛经》立意的根本在这儿。六祖在这里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不过是因为心迷了。“不能自悟”。这个就和佛祖悟道成佛以后说的那句话是一致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清净德相。只因为执著不能证得。”无论我们任何人。都有佛性。都可以通过修行。慢慢恢复佛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分别、执著了。把这个佛性忘掉了。不能去恢复它。
这里六祖说:愚人和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里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有“胎卵湿化”四生。有“有形无形”。动物有“有足无足”等等。众生的形类非常丰富。所有的这些形态。其实都是因为忘失了本心。迷惑颠倒了。在迷惑颠倒中。由于不断地造业。产生出业力。推导着慢慢形成种种的形态。如果不能用佛的智慧照破这一切。搞清楚这些原理。回复到自己清净的本性。只能被这些迷惑颠倒。推动在六道中不断地轮回。形成种种的形态。这个形态是力量。任何的形态都是业力推导出来的。
我们逐渐地修行。慢慢地懂得佛法了。慢慢地从各种形态逐渐地往回走。往回走的过程。从佛法的根本的角度来说也都是虚幻的。当我们回到本性了以后就知道。我们过去由于业力产生的推动力。在六道中种种的轮回形态。以及我们修行用佛法对治它。解决这些问题。所有的都是心外虚幻的。等到回到本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全部都像影子一样。虚空幻影。
【原文】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学文解读】
六祖在这里特别强调:“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这跟现在大家修行现状其实是一样的。现在人念佛。嘴上念佛。身心内还是有自私的。还有乱七八糟的各种想法。这个是毫无益处的。当时六祖讲的是禅宗般若法门。同样在世间遇到的都是这个问题。大家嘴里讲的是佛法。讲的是念佛。讲的是般若。但是。落不到实处。一说到具体的事。自己的想法、见解全冒出来了。这样修。没有用!所以六祖这里边也直截了当给我们指出来。不要仅仅落到口头上。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实践上。让我们自己的身心通过学习佛法发生变化。最终。身心像佛经里讲的。像佛说的那样。自己修戒定慧。慢慢地身心清净了。达到佛的智慧了。这才是根本。否则毫无用处!
六祖在这里给我们做了名词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是印度的梵语。这个翻译成我们的意思就是“大智慧到彼岸”。那么。佛经里经常说。我们在这个世界六道轮回叫做“此岸”。生生世世被业力推动。不能觉悟。不能休息。身心不断在劳累、波动。停不下来。这就叫“此岸”。通过佛法明白这些道理了。把推动我们生死轮回的业力消除、停止了。身心不再受到因果业力的牵引。把这些业力彻底断掉了。修到空性。那么。这个叫做“彼岸”。恢复到心性里边。心性恢复光明。不再轮回了。身心福德智慧得到圆满。得到了大解脱、大自在。这就叫“彼岸”。
由此岸到彼岸依靠什么能够渡过去?就是大智慧。佛的智慧。没有佛的智慧我们去不了。例如为什么要弘扬素食呢?因为现在人不懂得吃肉的危害。以为吃肉有营养。天天吃肉。吃肉之后产生了无数的问题。那么只有佛法才能说清楚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不能吃肉了。不能杀生了。不能再造作这些五逆十恶的事情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佛是觉悟者。他把宇宙的一切问题、疑惑都已经看清楚、讲明白了。所以。我们每个人或者说这个世界所有众生一切问题。佛祖都看明白了。都讲清楚了。不同众生。怎么往回走呢?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依据各自的心性。按照其中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慢慢修就都可以回到彼岸。得到救度。这就是佛讲的“大智慧到彼岸”。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如果这个世间没有佛出现。没有佛把所有的无明都度脱了。解决了。说明白了。我们回不去。因为其他的那些法门、宗教。它只能说清楚一部分内容、一定范围之内的原理。回不到根本。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唯有佛才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原文】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
【学文解读】
六祖又反复强调“此须心行。不在口念”。整个的《坛经》。六祖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一切修行都在心上。不在口上。不在外边。这个观点从始到终都贯穿其中。时时刻刻都把我们从外边的种种拉回到根本去。拉回到心里去。时时刻刻都是这个样子。这是禅宗的特性、特质。最优秀的品质就在这里。这就把我们修行中间遇到的问题、迷途等等最终都拉回到根上去、主干上去。就不会出问题。那么。现在学佛人的问题在哪呢?就是漫无目的。随波逐流。看着在修行。实际都不能回到根本。不知道都跑哪儿去了。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就直接说明白了。一切修行落在心上。落在心地上。从心出发。最后落回到本心上。这就是修佛。修本性。离了心。那就和本性相违背。就不能成佛。虽然说我们也在修行。但是心外求法。都是错的。这里说。“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什么意思呢?仅仅是嘴上说佛法。和世间法没有区别。依然像现在一样生生死死。不断地在变灭之中。这不能真正地回到本性。把我们的生死彻底地消除。停顿下来。解决掉。
这点六祖又反复地跟我们说了一遍。所以我们要明白。修行一定要时时刻刻落在心上。用心去体会:我们现在修行了。做功课也好。学习也好。实践也好。是不是从心出发的。最后是不是回头落到心上去。如果这么做。没有问题;如果不是这么做。一定会有烦恼。我们每天做功课很辛苦。做得很多。但是。一旦有障碍做不了功课了。立即就产生烦恼。这就不对。无论做功课不做功课。都回到本心。让心安定。做功课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消除业障。积累福德。使自心清净。如果说我们做了功课了。反而心更不清净了。这是我们用错心了。
【原文】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学文解读】
“摩诃”是指大。这个“大”不是世界大。是指心量广大。我们后面所看的一切。都落到心地上。绝不在心外说法。这就是六祖的特点。禅宗的特质。一说大。我们看世界很大。虚空很大。不是这样的。一定要落到“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一定要落到心上。
“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心外的一切。二元的东西。对呀错呀、方呀圆呀、大呀小呀、种种的颜色呀、长短呀、悲喜呀、是非呀、善恶呀、头尾呀……这些东西都是心外的世间法。心迷惑了。产生了分别。这个时候就计较了。是长呢?短呢?好呢?坏呢?这是无明的结果。如果我们恢复了光明。心地清净了。没有这些。所以这也是个判断标准。修行中间如果大家自己心里经常还计较。这个好那个坏。我做的多了少了。得到的多还是少。说明我们还没有脱离无明。脱离身
“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佛成就后。佛的刹土就像虚空一样。我们的本性叫“世人妙性”。是本空的。本来是空寂的。无有一法可得。这就解释了心、本性是什么样子的。就像虚空一样。但是。这也说不清楚。虚空是不是像我们这样的虚空呢?又不是。我们现在的空。并不是空的。里边实际上有东西。比如说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线。看不见的电磁波等等。它不是空的。我们过去古代的传说。像盘古开天地。叫“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所以说这个“空”是什么?是清者。它依然是一种物质。它不是空。只不过跟可见的东西相比较。算是空的而已。不真是空的。真正的本性。它是真空。但是又说不清楚。没有办法形容。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只能说用虚空来比喻。用“诸佛刹土”、“净土”去形容。我们“妙性本空”的本性是“无有一法可得”的。如果我们这个“妙性本空”的本性有一法可得。那就不是本性了。立即又被迷惑了。颠倒了。是心外的东西。和这个世间法是相同的。这个只能了解了解。只能将来修证到这个阶段了。才能明白;修证没到这个阶段。只能使用文字说明这个大意。不能够做真正的理解。
【原文】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学文解读】
“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这个空。又不是顽空、死空。这个叫“无记空”。这个不是本性。本性。它是活泼的、生动的、光明的、圆满的;如果需要。它可以立即发生作用。产生出无穷的妙用。我们学习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里边的“无作妙用”。就指这个意思。观音菩萨修证到本空了。众生需要的时候。这个作用是可以起来的。如果我们认为“空”是根本。把这个“空”作为究竟。再也起不来作用了。那是错误的。这里边六祖告诉我们。这个就叫“无记空”。这是错的。
《楞严经》里边就讲:“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我们这个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包括人。有善人。有恶人。有种种的动物。种种的形态。包括天堂地狱。一切的一切。都是在“空”中建立起来的。从佛法说都是由“心”产生、变现出来的。慢慢流动。慢慢产生了力量、业力。慢慢形成的。
【原文】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学文解读】
我们这个自性。像虚空那么大。自性不生一法。但是又包含了万法。自性能生出一切。世间的一切。我们可看见的、看不见的一切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自性又包含了万法。所以说自性为大。“摩诃”是大。智慧是大。那么自性。我们这个“心”是最大的。万法都包含在哪里呢?人性之中。包含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可以变现出一切。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人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人心、人性、本性包含了这一切。人性怎么能够说是“大”呢?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分别、执著。这个叫“小”。我们被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本性的那个“大”已经忘掉了。本性的万德万能起不了作用了。只有两只手能做点事。眼睛能看。嘴能说话、能吃饭。分割得非常小。作用非常零散。
那么。怎么能恢复我们本性的最大作用。恢复那个“大”呢?六祖说:“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我们现在修行。要不著恶修善。这都是过程。真正修行回复到“大”的时候。没有善、没有恶。也不取、不著。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哪还能说这个脏、那个干净。这个好、那个坏。没有这些。好坏就在那里。我们不管它。也不会污染我们。自自然然地就是那个样子。“心如虚空”。虚空的一切的万相万物。它自自然然都在那里。心中含藏着万事万物都是假相。都是因为颠倒梦想。产生出的种种梦境。梦中的形态而已。都是虚幻的。所以。这些形态跟我们虚空的“心”并不矛盾、并不妨害。不需要把外在的一切改变了才是本心。不是这样的。一旦回到了本心。就明白了。这一切的现象在我们的心地上来看。都是虚幻的。自自在在的。到了这个程度。就叫“不取不舍”。“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就像《心经》里边讲的一样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修行呢?为什么要把恶断掉。修善呢?因为我们没有回到本心。所以必须往回走。必须把我们产生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当我们回到了本心本性以后。回头一看。这些善恶、真假、好坏都是虚幻的。
【原文】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学文解读】
这里告诉我们两个错误的做法。一个是口说。心里不行。这是错误的。都落在表面、表相。这个是最大的错误。佛祖当年在佛经里说。末法时期的修行人如恒河沙。得道的人没有几个。为什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口说心不行。所以在这里。六祖也告诉我们这个叫做“邪见”。不对!把佛法当作一个研究。当作一个学问。当作一个爱好。或者当作一个消遣。都是错误的。一定把佛法拿来用在我们的身心。去落实、去改变我们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修行人。才能成就。另外一个叫“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这是错误的。变成拼“空”了。玩“空”了。起不了作用。这是错误的。前面六祖反复阐述过。“心如虚空“。心又包含了一切。这是心的特质。既有“空”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这是它的本性。
【原文】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学文解读】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心量达到什么程度呢?这个世界有多大、法界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从“小”上说。我们自己都认为身体是我们的。佛法说实际不是我们的——“无我”。用身体来比喻。我们身体能感知一切。比如说头疼了立即就知道了。身体就是我们所有。哪儿有反应立马全知道。快极了。没有分别。我们的心是什么呢?其实跟这是类似的。如果修行回到本心。那么整个世界——有形的、无形的。《楞严经》讲。我们现在外边这个虚空。在我们本性里边来比喻。就好像现在一片云在空间里边一样。小极了。而我们自己真正修行回到本性以后。这个本性的“空”那是无量无边的。没有办法用数量、用大小来衡量的。它是一切。
从这点我们就知道。一旦回到本性了。一切都是本心的一部分。就像我们身体一样。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有形相的也好。无形相的也好。一切的一切。都知道了。为什么呢?这一切都是心体的变现。怎么能不知道呢?所以在《金刚经》里边佛讲。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所思所想“悉知悉见”。就是这个原理。就这个意思。所以说叫:“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这就是心体的作用。从这儿就知道我们一定得学佛。得回去。一定要修回去。修回去以后。这个宇宙、法界一切。都是我们的一部分。真正地得到一种解脱、快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原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学文解读】
因为我们回到本性了。是唯一的。这个本性的唯一。又可以包含、含藏我们宇宙的一切。这个“一切”——世间的一切现象、一切的变现。都是我们“心”的变现。可以化出一切。所以说。“一切即一”。世间的万法一切。都是包含在心上。由心这个“一”产生出来的。这个“一”。又变现出一切。所以说:“一切即一。
“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如来有一个名号叫“如来”。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去来自由。心体无滞”。想到哪里。那部分自然就变现出来。因为都是心的一部分。哪还用说到这个地方。还是到那个地方?都不需要去。它自然就映现出来。这就是心的妙用。这就是“般若”。就是智慧了。那么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如果我们慢慢修行回归到本性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的一部分;娑婆世界是什么呢?同样是我们的心的一部分;十方世界。一切佛土都是我们的心体变现出来的一部分!去不去都是这样。谈不到去了。也谈不到不去了。去也可以。不去也可以。因为都是心的一部分。自自然然就是心体的变现了。
但是。我们现在必须得往生去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去。西方极乐世界还不是我们的。将来我们修行证悟到本性了。这个时候才能明白。但是从本性上来说也没去。都是一体。谈不到来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呢?净土是什么呢?是我们修行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中继站而已。它依然不是究竟。通过修行。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在那里继续修行。回归到本性。那个时候才是根本。才是究竟。到那个时候。我们心里没有净也没有秽。没有来没有去。没有生没有死。没这些东西。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哪来这么多麻烦事呢?!这个就叫“般若”。就叫“智慧”。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学文解读】
我们慢慢要树立起一个观念:一切般若智都是从自性而生的。佛法是佛从他的自性生出来的。不是书本、不是文字。书本文字只是佛自性生出智慧的记录而已。因为我们现在迷惑了。自心生不出智慧。那没办法。只好学佛了。佛现在也找不着了。只好学佛经。学习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同样让我们返回本性。从自心流露出智慧。这才是根本究竟。如果我们执著于佛经。执著于佛法。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最后把它变死了、变教条了。这都是错误的。这也是学佛中间的迷雾。所以六祖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不是外入的。有人问佛和魔的区别。外入的就是魔。由心自性产生出来的就是佛。区别就在这里。
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分辨怎么办?有些东西。分辨不了就算了。牢牢地依靠佛。依靠佛经、佛智就没问题。慢慢地依靠佛经、佛智开发我们自己的本心智慧。慢慢地我们自性开发出来了。自性也能流露出智慧了。流露出佛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彻底明白了。外在的一切。我们能够分别出来了。清清楚楚。不会错误。这里六祖说得很清楚:“莫错用意”!千万别错用了自己的意。别错误地理解。错误理解就迷惑颠倒。搞不清楚了。说各种事的人很多。讲各种道理的人很多。似是而非的多极了。看起来都好像挺对。讲了很多佛法的名词、理念。但是六祖就说:“莫错用意”呀!
“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这个“一真一切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如果我们修行回到本性。悟道了。证道了。看到真的东西以后。世间的一切迷雾没有了。真正的心地“一真”。得到真的东西了。一切假的在我们这里边都能够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一切都看到真相了。迷惑不了。反之。如果我们不清楚。看这个也对。看那个也对。最后到底哪个对。搞不清楚。这说明我们还没真。就像太阳一样。如果太阳没有出来。大地是黑暗的。我们看什么都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一旦太阳出来。把一切都照亮了。看得清清楚楚的时候。什么都明白了。不用摸索了。不会绊倒了。不会摔跤了。不会走错了。这就是它的原理。
当然。如果自性的光明没有产生出来。我们在生命中间。还处于“无明”的状态——看不清楚明天。看不清楚别人。看不清楚我们遇到的种种事相。我们处于黑暗之中。我们可能还经常疑惑。交的这个朋友到底合不合适呀?会不会过几天变成恶缘又吵架又离婚呢?或者说做这个工作合不合适?是不是等几天再看一看?因为我们看不清楚。不知道。我们心里是无明。对于这个世界一切的方法、事相。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表相。看不到它的内在原理。看不到它的运作模式。看不到它的结果。说明现在还处于无明!
如果我们修行把心的光明开启了。智慧开发了。一切现象我们都能看穿、看透、看明白。一切的原理。慢慢地我们就能看清楚了。佛的智慧就是这样。往往就叫“一真一切真”。把事情一下子看穿了、看透了、看明白了。找到它的事实的根本、本源了。再做事情。自然就“趋利避害”了。自然就奔向最好的、最光明的那一点了。所以。“菩萨畏因”。佛菩萨修行证悟了。恶浊的东西他自然不会去做了。对佛菩萨来说。他不会造恶的。因为他看清楚了。所以。这一段实际上就是我们将来的修证。或者说佛菩萨的境界。现在学习了解以后。要明白。慢慢把这个观念树立起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非常优美的一段话。现在我们大家学到的东西也好。听到的消息也好。基本都是从外来的。从小父母来灌输。慢慢地老师来灌输。社会来影响。通通是外在的东西在影响我们。这从根本来说其实都是错误的。我们修行慢慢地要开发自性。由内而生。生智慧、生出判断、生出见解。用“内”来观照外在的一切。这个时候我们修行就有力量、有功夫了。能够把修行的好处发挥出作用来。就好办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6/25708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7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