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旬」佛经中关于魔的具体特点记载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波旬」佛经中关于魔的具体特点记载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经中关于魔的具体特点记载
《阿含经》中的魔波旬
波旬(梵文Papiyas或Papman)在《阿含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恶魔之“出现”于佛经。并不单单限于《阿含经》。其他如《愣严经》、《佛本行集经》、《大品般若经》等经典中皆广载恶魔或波旬之名相、语意。及其娆害佛陀或诸修行者、破坏善法的事迹。本文主要是从《阿含经》中波旬的行迹、变化出发去揭示其性格之特征——即魔性的。
波旬常常追随佛及其弟子。进行娆乱、留难。其行迹所到之处。遍及王舍城、毗舍离城、波罗柰国、郁鞞罗聚落、娑罗婆罗门聚落、释氏石主释氏聚落、乌暂婆利梵志女林、婆奇瘦鼍山怖林等各处。可以说。凡是佛及其弟子所在的地方。波旬皆可能出现。波旬既出现于佛成道后与入灭前这样的重要时刻。又频频出现于佛陀独处径行、卧息、禅坐、乞食。以及为比丘或四众说法之时。还常常单独出现于佛弟子跟前。通过其他经典。我们还可知。佛在成道之前亦曾与波旬发生过“交锋”。
逆佛乱僧时。波旬会借用多种变化手段。如化身年少、大龙、少壮婆罗门像、大牛、壮士大身。或施以碎石、蒙蔽阿难等魔法;在《中阿含经》的降魔经中。波旬是化为细形而潜入大目犍连尊者腹中的;有时波旬会直接以魔力动乱梵志心意。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中。波旬的三个女儿爱欲、爱念和爱乐也来到佛面前进行娆乱。从策略上讲。波旬对佛及其弟子可谓软硬兼施。极尽威吓利诱、诓瞒误导之能事。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九波旬“执大团石。两手调弄。到于佛前。碎成微尘”(1087)。及“化作大龙。绕佛身七匝。举头临佛顶上。身如大船。眼如铜炉。舌如曳电。出息入息若雷雹声”(1089)等。这是使用威吓的策略。再如波旬对佛说“大修苦行处。能令得清净。而今反弃舍。于此何所求?欲于此求净。净亦无由得”(1094)。这是以极端苦行来误导正修行。而有时波旬看似来称赞佛。实是威逼不成。而改为打“糖衣炮弹”:
由以上几个方面可知。魔波旬与佛及其弟子的关系实在是很“密切”的。波旬施展种种变化和伎俩。这只不过是魔法的外在形式。魔法的实质内容是以放逸、爱欲、忧惧、退转、愚蠢的苦行以及片面的执著等动乱或蒙惑人心。可以说。正是这些构成了魔性的“实体”。如果说可以把由一己身心所生之障碍称为内魔(内枪)。把来自外界之障碍称为外魔。那么。究竟而言。此二魔实为一魔。实为心魔——心魔是人天绳索。因为。无论魔性以什么样的侧面表现出来。最终都要通过我们的心来起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向善。要修习佛法出离三界;同时。面对客观环境和人际的种种障碍。以及自身的种种病苦。我们人性中的弱点。即我们内心中懦弱、自私、愚蠢的方面。就容易趁势生起、显现出来。从而使我们退失道心。这就是着了心魔。前面所说的人的有限性。其实正是指这种心魔。
《阿含经》对恶魔侵扰佛及其弟子身心的有关描述。可谓详尽、生动。而经中对波旬的心理以及性格的描写——如何作意娆乱或留难佛及弟子。乃至于被识破后之沮丧、忧戚、惭愧、懊恼。以及当佛告以即将灭度时之欢喜踊跃等。尤其让人难忘。这些文学性的效果无外乎带来一个人性化或人格化的恶魔。进而又深刻地反映出。在人性之外无处有恶。在人性之外无处有善。所以说。魔性不离人性。
此外。在《阿含经》有关波旬的文本中包含了丰富的佛法思想。如其集中于《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中的。大致上就有:四圣谛(1101);舍无益苦行而修正愿、戒定慧(1094);佛对饮食的态度——欣悦为食。不依有身(1095);以哀愍众生故而行教化(1097);舍非时乐而就现世乐——离诸炽然。不待时节。能自通达。于此观察。缘自觉知(1099);修平等观(1099);正念系心修禅定三昧(1093、1100);不住色著法(1102、11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8/277371.html
以上是关于「波旬」佛经中关于魔的具体特点记载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波旬」佛经中关于魔的具体特点记载;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