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十三经经典佛语,领悟佛的教诲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7 00:2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十三经经典佛语,领悟佛的教诲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十三经经典佛语,领悟佛的教诲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十三经经典佛语,领悟佛的教诲

  清代同治年间。居士吴坤修选编了《释氏十三经》。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选择了十三部经典。这十三部经典。在佛教文化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也最具代表性。是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佛教理论的基本教义。

  《心经》

  《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数译本。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为流流传。影响最大。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佛学常识问答(三)

度一切苦厄。

  五蕴的“蕴”是梵文音译。积聚或者和合。五蕴指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除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2.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佛学常识莲接

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3.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既然是空的。也就无所谓生和灭。无所谓干净与污秽。无所谓增加和减损。

  《金刚经》

  《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1.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教讲。戒定慧。定能生慧。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空而不实。在这里住心。不仅不能看破万物之真相。反受迷惑。

  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圆觉经》

  《圆觉经》是佛教大乘经典。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

  1.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四大是。地、水、火、风。在佛陀以前。四大被认为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元素。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的合称。

  2.本不有。憎爱何由生。《道德经》里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与这里说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佛告诉我们。身体本来就是空的。若能明白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妄的存在。那么我们怎么还会生出憎恶和恋爱之心呢?

  3.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庄子·知北游》:“无古无今。无始无终。”这里的无始指的是没有开始。佛教里也经常讲到无始。一切世间如众生、诸法等皆无有始。如今生乃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辗转推究。故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称无始。

  《梵网经》

  《梵网经》是佛教大乘戒律经典。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秦鸠摩罗什译。上下两卷。

  1.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

  2.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3.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

  4.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炎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净名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有3卷。14品。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

  1.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2.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

  《楞严经》

  《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末法时期种种乱相。佛在经中几乎全都说到。

  1.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2.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3.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

佛学常识六根六识

漏学。

  《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楞伽经》是达摩祖师在传法给二祖慧可大师后。亲传予二祖大师的。

  1.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是名入三昧乐意成身。

  2.波罗蜜者差别有三。所为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世间波罗蜜,执着我所,陷于二边见,乐于声色香味触的感受,在三界有处受生,起种种妄想。在这种境界下修行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得凡夫神通,顶多修到离欲清净的梵天境界。

  出世间波罗蜜,是声闻、缘觉所修,摄受涅槃乐。同样是修六波罗蜜,但乐于追求自己的涅槃,认为无作便是涅槃。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正确认识心法几心所法,对由这二法在自心显现的虚妄心量,了了分明;但自心清净,离摄受及所摄受的对象,远离虚妄的影像,不动心念,不生妄想。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

  1.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2.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3.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观无量寿经》

  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

  1.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妙法莲华经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1.明六根清净。眼见一切色。耳闻一切声。鼻嗅一切香。舌了一切味。身现一切境。意知一切法。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由六根生六尘。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净。它比喻已无任何欲念。

  2.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四十二章经》《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

  1.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道而还。

  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

佛学基础佛教常识

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2.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八大人觉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大人觉”。这里所说的“大人”。是拣别天人、二乘圣者。是指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大人。“觉”是觉悟的意思。合起来说。本经所说的八项事理。不是天人、二乘圣者所能圆满觉悟的。乃是诸佛菩萨大人才能觉悟的。所以叫“大人觉”。

  1.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2.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3.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也叫《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简称《遗教经》。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顾名思义。《遗教经》可以说是佛陀释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是佛将入涅槃前对众弟子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也是佛留给后代所有想离苦得乐者的得度因缘。

  1.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2.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佛教称苦、集、灭、道为四谛。苦为生老病死一切之痛苦;集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那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谛是真实不虚。如来亲证的意思。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0/29852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十三经经典佛语,领悟佛的教诲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十三经经典佛语,领悟佛的教诲;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96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