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楞严经简释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如来藏」楞严经简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楞严经简释
一.佛说本经之因缘(原译卷一)
叙述阿难尊者在托钵时。被外道摩登伽妇的女儿钵吉蹄。使用梵天咒术所迷惑。几乎毁去戒体慧命。後由佛陀持诵《楞严咒》。并遣文殊菩萨持此咒前往救护阿难。接着提挈他们共至佛所。这时阿难顶礼悲泣。悔恨一向只求多闻。不肯实修。几至丧失戒体。
因此祈求佛陀开示十方如来。所以得证佛果。成就妙奢摩他、三摩提、禅那的菩提大定。最初下手的方便法门。佛陀应他之请。就说出三昧之王--大佛顶首楞严王。这楞严大定。具足六度万行。是十方如来超越生死苦海。通达涅盘彼岸的无上法门。
二.徵心辨妄(原译卷一)
佛问阿难为何出家修行?阿难答以看见如来相好而渴仰。因此出家修道。佛陀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病源也就在这厌染求净的一念。都是不知自己本有一常住不变。清净圆满的真心(即如来藏心)。而错认意识妄想心(第六意识)。为自己真正的体性。
佛续之又问能知相好者。到底为何物?阿难答以因「眼」见。「心」生爱乐。佛追问心和眼的所在。因心、眼的作祟。使我们轮转六道。若不知心、眼的所在。就无法征服污染和扰乱本性的尘劳。後阿难所答:此心在身内、在身外、在眼根、在明暗之间、在随合随有处、在中间、在无着处。都被佛一一辨证。加以否定!这时阿难哀求佛陀指出心的所在。佛陀开示说一切众生。迷失了真实的本心。是由於不知迷悟二种根本:(一)认定攀缘心(第六意识)为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正是生死的根本。(二)无始以来。菩提自性。本自清净(即第八微细精想根性)。由於不守自性。致随缘而起妄想。众生误认攀缘心为自己的心性。对真如本性。反弃而不顾。不知这正是证菩提涅槃的根本所在。
随後佛陀举拳再寻问阿难。到底以何为心。知这是拳?阿难即答。能仔细推究寻逐的就是心。佛陀开示说。此心是对当前六尘的虚妄相状。所生起之分别妄想心。乃是尘影。随尘生灭。阿难认为离了这能分别觉知的攀缘心。岂不成了没有心的人?这时佛开示说宇宙森罗万象。皆是真心随缘变现的幻象。并无实体。又说对当前六尘境相。另有能分别的自性。就是真心了。若这能分别的自性。离尘就消失。即非真心。
三.论见显真(原译卷一、二)
接着佛陀用种种巧妙和逻辑性的譬喻。从眼根中指出本自圆满妙明。常自寂照的真心(如来藏心)。所谓「十番显见」是也!即显见是心。显见不动、显见不灭、显见不失、显见无还、显见不杂、显见无碍、显见不分、显见超情和显见离见。末後论及前见精所带二种颠倒「见妄」。即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
四.万象皆由真心影现(原译卷二、三)
真心不但近具根中。实则远该万法。量周法界。故佛陀又详细的指出四科。即五阴(色、受、想、行和识)、六入(即六根)、十二处(六根和六尘)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和六识)。所谓生理、心理、物理和宇宙天地等。都是虚
五.揭示真心的实相(原译卷三)
因阿难执昔日所闻「因缘权教」。认为世间诸相。是四大(地、水、火、风)因缘和合而有;故闻佛於四科法中。一一皆云「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责问如来。何以违背以前之因缘宗?因此佛再为阿难说明七大(地、水、火、风、空、见和识)本非有和合之相(破因缘)。也非无因自然而有(破自然);其性即如来藏。圆满周遍。本不动摇。从本以来寂然常住。不生不灭。又说如来藏性中。无法不备。无法不融;即色即空、即火即真等。原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融相入性。全性即相】如来藏以不变之体。随九法界众生根性(心)的优劣。知量的大小。幻现随缘之妙用。因随九界众生染、净二业。所发现之七大。各有不同;故於平等性中。有了差别的相状。世间无知的凡夫。致惑於因缘、自然等
六.剖析世界成因与人生真谛(原译卷四)
富楼那尊者请示佛陀:五阴、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等既然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然清净。为何忽然产生山河大地、有情的众生及业果等三种生续?而且次第迁流。循环不息?并请教地、水、火、风、空等五大圆融。周遍法界。互不陵灭之理。佛陀先为说不空藏。以示万法生续之因(因一念无明。产生三细六粗)。後说空不空藏。以示五大圆融之原故。并会归三种藏性--空、不空、空不空如来藏。不离一心。无非「根性」之极量!
最後佛依「迷悟心」对辨二种缘起--依染缘起执成有碍和依净缘起融成无碍;又依「本来心」圆彰三种藏性。也就是会归三种藏性--空、不空、空不空如来藏。不离本来一心。无非「根性」之极量!佛显理至此处。可说彻法流之底。穷性海之源。显到极处了!然而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一切事究竟坚固)。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人人本具。然众生迷而不觉;故应当起奢摩他。微密观照。方能圆悟。间中富楼那问诸佛如来。何时再起其妄(无明)。以产生三种生续之万法?佛示以无明本空和万法现今即无。这二者乃本自不生。并非成佛後方灭。又示菩提智德和涅盘断德。本来无变。非成佛始生。
富楼那又疑一切众生。何因有妄(无明)。自蔽
七.舍妄趣真的先决条件(原译卷四)
这里阿难请示佛陀根本发心之路。佛陀谈论到初发心二种先决条件:(一)以不生不灭的体性为「因」地心。转虚妄生灭的五种浑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方可求证不生不灭的真谛佛「果」。(二)从「根中」解结。因六根乃烦恼的根本所在。舍生受生。自作自受。并说明六根的优劣和六根的黏缚(例如明和暗引发妄见。动和静引发妄闻等等)。又说六根原可相互为用。因被尘所黏结。才成滞碍。必须选择一根。依之而修。摆脱所黏的妄尘。其馀五黏应时销落(因根虽有六。体本是一)。还归本觉妙明的真心。到此境地。不但六根即可相互为用。而内则晶莹发光。心光遍照。洞彻表里;宇宙之山河大地。皆随心光之所熔化。如热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的正知正觉。阿难听佛说离尘就无根结的体质。却误作了离开尘境。完全没有性体(根性)。因此佛命罗[目侯]罗尊者当场击钟。以示闻性周遍法界。不随声尘之有无而忽生忽灭。
八.解脱的程序(原译卷五)
阿难启请佛陀「结」之所在。从何处下手去解?佛陀阐明轮回六道生死的症结是六根。解除缚结。证安乐妙常的也是六根。并非他物。因为「根」、「尘」同源。本是一体。所以缚则同缚。脱则同脱。缚脱也不二。故说根的时候。而尘自在其中。复不举「识」。是因识性无源。只是对前尘的虚妄相想。如空花水月。并非缚结和解脱的关踺。随後佛陀亲自说偈以总结前之「二种先决条件」。
後佛陀用一条华巾就地打结。次第成为「六结」。接着从後顺序解开。以说明六解一亡的道理。喻如来藏随染缘。妄成六结(六根各有六结)。此六结为五阴郁结而成。由细至粗依次为识阴(第一结)、行阴(第二结)、想阴(第三结)、受阴(第四结)、色阴(第五和第六结)。若欲解六根之结。必依任何一根而修。一根之结解除。其馀五根之结也随着而解(六根本是一体。同一成坏。结则同结。解则齐解)。解开的顺序则由粗至细:先断第六、第五和第四结而证人空;再断第三结、第二结而证法空;最後再断第一结而证无生法忍(圆教初住)俱空不生。一超直至等觉。中间更不历十住、十行等诸位;由是直入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圣道。须知六根没有缚结以前。原是一体。缚结以後。各有界限分隔。所以眼不能闻。耳不能见。根根中之六结。若总解除。真如本性自然显现。六根即可相互为用。
九.二十五位圣者的证道报告(原译卷五、六)
佛陀使会中二十五位圣者(代表十八界和七大圆通法门)。各自宣说最初的证果经验。最後。由观世音菩萨自陈由耳根的「闻性」--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下手起修。修证了悟的过程。文中详述大士如何获得二种殊胜功德、三十二种应化身入诸国土。普渡众生。又叙述大士如何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及四种不思议无作无为之妙德。以闻声救苦。加被众生。有求必应。随後佛敕文殊菩萨。选择最为对机和容易成就之门。文殊详评二十五种修行方便中。以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娑婆世界最为适当无比的修持法门。
十.摄心修定的清
阿难请示佛陀摄心修定的方法。及末法时如何建立
十一.修证圣位的次第(原译卷七、八)
阿难请问修行位次。佛先说明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产生三细六粗。才妄生世界、众生。二种颠倒。乃至十二类生。并论及十二类众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以及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依惑造业。依业受报之详情。这十二类众生。一一类中。各各具十二种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皆是由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就具足如斯。虚妄乱想。因此欲修佛果三摩地(正定)。非要从这颠倒的根本原因(指最初一念妄动)下手不可;共分「三种渐次」。即除助恶因缘(断吃五辛菜)、挖空罪业之正性(不淫、不杀、不盗和不妄)和违逆现前的业行(耳根不出流闻尘。而入流照性)。随後佛陀开示菩萨的阶次。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及等觉五十五个阶段。方可到达究竟「妙觉」。成就佛果。最後文殊菩萨请示了《楞严经》的经名。
十二.众生升沉轮替的因缘(原译卷八、九)
此处阿难请示佛陀。佛体既真实。云何复有七趣之虚妄?真如体中。本来就有七趣?还是由众生的妄想习气所生?地狱是否有固定的处所。即各别造业。同到一处受报(别业同报)?还是别业别报?佛陀都一一为他解答。佛陀并详述七趣(地狱、饿鬼、畜生、人、仙、天和阿修罗)之升沉。不出情和想二因所招感;由十种业习为因。即淫欲、贪爱、我慢、嗔恚、奸诈、欺诳、怨恨、恶见、枉屈和诤讼等习。致使六根交互受报。末後论及七趣和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二十八天随业受报之详情;归根究底。众生轮回的根本。是因不识本有妙明真心。随顺杀、盗和淫的缘故。
十三.邪与正的辨识(五十重阴魔)(原译卷九、十)
佛陀知道欲修禅定。一切天魔鬼神。魑魅妖精。必定会来干扰行人。附着於行人的身心。令误入歧途。或途中发狂。或走火入魔。或显魔通、鬼通惑乱行人;而且让行人口说似是而非的经法。以邪知邪见造种种恶业。毁戒谤法。拨无因果。无所不为;现世受到严酷的恶报。死堕无间地狱。甚至有人把着魔者当作是圣者看待。以自己的资财。身命全力供养。这都是认贼为子。自堕火坑。损法财、伤慧命。何等危险!因此佛陀无问自说的。讲出十方三世诸佛依之方成正觉的五阴辨魔法门--禅定中的微细魔境。以便魔境现前时。能得辨认。免致堕落魔网。
佛在经中将修习三摩地。因受五阴妄想(即坚固、虚明、融通、幽隐和虚无)所障。而产生的「邪见」或「狂解」。称之为魔;因「魔」作祟。修行者得不到正受、正知和圣解。从而堕入外道或者无间地狱。佛陀又说只有将五阴中的妄想销尽。六根互用无碍。清净如净琉璃。修行者才能超越五十五位菩萨修行位。而入如来妙庄严海。後佛陀告阿难:「为害好像是外魔。着魔实由心起。但要心中不生胜解。则心垢洗除;主人不迷。则彼魔事。无奈你何。自不会堕落邪见网中。」
十四.消除五阴妄想法要(原译卷十)
阿难请示佛陀何以「五阴」皆以妄想为根本?欲想破除五阴是一次同时顿除呢?还是要渐次灭尽?破除这五种阴境。须以何处为何阴的界限?佛陀都一一为他解答。这是佛对破除五阴诸魔。以回归如来藏心等相关问题的概要回答;也对全经所阐述的思想。作为一个总结。
十五.流通分(原译卷十)
最後。佛陀特别咐嘱修行人宏扬和诵持《楞严经》及〈楞严咒〉。如能依教奉行。将能直趣菩提圣果。永无魔事!并说明弘扬者。虽犯四种根本重罪(杀、盗、淫和妄)及犯大乘十恶重罪。也因宏扬此法门的缘故。所有深重罪障都能消灭。所得的福报。远超於用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的七宝。供养微尘数的诸佛如来。千万亿倍!
愿此功德回向末法学佛众生皆能修习楞严大法。坚固信心。早成佛道。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0/304742.html
以上是关于「如来藏」楞严经简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如来藏」楞严经简释;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