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即心即佛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6 08:2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即心即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即心即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即心即佛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二、“

星云大师佛学常识

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出发点。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后指出它是达磨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为证。其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

佛学常识什么是出离心

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从而要求求法者。不要颠倒不要外求。“著衣吃饭。长养圣胎”。思想上达到自信自立。

  马祖的这种观点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他直接继承发挥了禅宗祖师们的理论。初祖达磨大师在《二入四行论》里所讲“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为“理入”。与马祖的“一心”是一样的意义。二祖慧可也说过“是心是佛。是心是法”。四祖道信曾经引《无量寿佛经》中“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提出:“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无别佛”。五祖弘忍依据《金刚经》。更是发挥“即心即佛”的思想。到六祖慧能。更加直接。明确众生心就是佛心。《坛经》中说:“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当然。道一更直接地继承了怀让禅师的思想衣钵。在马祖问道时。怀让在运用了“磨砖”、“打车”等比喻后。总结出一首偈语:“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这里的“心地”被马祖直接引用。与《坛经》中“心是地。性是王……性含万物为大。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的意味是一致的。

  关于马祖所谓“一心”的含义。一般认为它所表达的是人的清净自性即佛性。人一旦悟到并归依自己的清净本性。也就与佛性没有什么差别了。从佛性或心性上讲。人与一切事物没有根本的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当然。祖师们为了应机说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不同的人物、事情。用不同的概念、词语来表达。就出现了不同解释。但大致是指众生思维的功能和思维的活动(心识)、大乘佛教所说的精神性本源和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佛性等)、佛教最高的人格化理念(法身)等。不过。马祖所讲的首先立足于佛性本源上。然后讲众生的心识功能。前者重在“理”。强调本性的认同和平等;后者重在“事”。强调事相的转化和意义。对修行者来讲。只有从根本上体会了凡圣的无差别性和可转化性。才可能坚定信念、培育精神。如果用《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等概念。那么。马祖的一心是可以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形容的。马祖的《语录》里不断地阐释“即事即理”、“理事无碍”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华严经》思想。《华严经》用“一真法界”来概括法界圆融的思想。它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是一切万有的“本源真心”。它清净平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华严宗祖师法藏根据《华严经•十地品》的“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把一真法界视为“真心”、“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是成佛的根源。也是形成万物的原因。之后。澄观、宗密等人也强调一心是万物的本原。是众生原本具有的觉悟之心。具备

佛学戒律学常识

智慧和功德的灵知之心。宗密在《原人论》里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法界缘起的一切现象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共同作用下。互为因果。相资相生。彼中

佛学常识 怎样拜佛

有此。此中有彼。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参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256~269页。】。

  马祖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这简约化的命题。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

跟大师学国学 佛学常识

二是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三是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的。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如慧能所说“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其次。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即如慧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再次。人们一旦觉悟。回归自心。心中便是一片澄澈空明。水月朗照。纤尘不生。体验与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实境界。即如慧能所说“内外明澈。不异西方”。这就与传统佛教禅宗渐悟之法不同。正因为“即心即佛”简约而直接地表达了南禅顿悟之说在佛性论、修行论、境界论三个方面的独特思想。所以它成为中国禅宗南禅的著名命题。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1/309559.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即心即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即心即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82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