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佛说精神贫穷者身处天堂也不会知足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佛说精神贫穷者身处天堂也不会知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说精神贫穷者身处天堂也不会知足
【佛经介绍】《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是佛陀释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是佛将入涅槃前对众弟子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也是佛留给后代所有想离
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佛经原文】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佛遗教经》
【经文解释】第二。知足的功德。有知足就有功德。不知足就没有功德。你知足就常乐。不知足就常苦、常忧。知足的人。就好像颜回那样。
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就是知足。这是说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他是一个知足的人。也就是一个达观的人。他吃饭没有饭碗。喝水也没有茶杯。吃饭用什么来吃呢?就用一个竹筒子。竹子有一节一节的。他把它割断了。留一个节。上边也把它割去。就用这竹筒子来装饭吃。为什么呢?就因为他没有钱买碗。买陶器。所以就用一截竹子来做饭碗。这叫做“一箪食”。这个箪。就是竹筒子。
“一瓢饮”。他喝水也没有一个茶杯。用什么来喝水呢?用一个瓢。就是葫芦瓢。拿葫芦瓢到有水的地方。取了一瓢水来喝。那么烧水更不用说了。也没有烧水的水壶。更没有冲茶的茶壶。为什么这样子?因为穷嘛!所以叫“一瓢饮”。
“在陋巷”。他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边。房子既不漂亮。门也没有。连一个茅蓬都不如。他在陋巷里头住。“人不堪其忧”。谁看见了。谁都替他忧愁。谁见到他。谁就说这个颜子穷得这样子。实在太可怜了
那么其他方向的知足又怎么样呢?无论什么事情。你能退一步想。都会知足啦!退一步想。不要生一种贪而无餍的心。所以你若是知足。就有功德;你不知足。就会造出种种的过错来。学佛的人。也要学知足的这种法门。譬如我们吃的虽然不好。但是都能吃饱了。你应该想一想。越南那些逃出来的难民啊。在水上、在船上。朝不保夕。早晨不知道到了晚间会死了没有。不要说吃饱饭。连生命都没有保险。生命都没有保险。那岂不是太苦?我们若是这样想一想。即使我们吃的不很好。但是都没有那些危险啊!你这么样一想。就知足了。所以你和那些难民一比。就知足了。难民还是最危险的。再比一比那些穷困的国家。也是很多人没有饭吃。甚至于饿死很多人。而我们现在还没有饿死。这就应该知足。
又如世界上有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而我们现在还有衣服穿。这就知足了。知足就会常乐。还有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没有房子住。而我们现在还有房子住。有饭吃。有衣服穿。这也应该知足了。如果再找一点工作。那更饿不死。所以这都是知足。你一切一切若是知足。就会常乐;你若不知足呢?就会常苦。因此你能知足。就不会有贪心;不会有贪心。就是功德。所以你立功立德。到什么地方去立呢?只要你知足。没有贪心。这就是功德了。
“汝等比丘”:所有的大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等。“若欲脱诸苦恼”:你们各位。假如想要离开种种苦恼。离苦得乐的话。就应该“当观知足”:应该常常观察。研究这个知足的方法。不要不知足。你若想知足。就要没有贪心。“知足之法”:什么叫知足的法呢?“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常乐。所以有如富人。他不贪。没有忧愁。这就是安稳之处。安稳之处就是知足。不要有贪而无餍的心。要时时刻刻都能回光返照。能少欲知足。前边那个“少欲”。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贪心。现在要知足了。知足就不要尽向外驰求。
“知足之人”:知足的人。“虽卧地上”:虽然他没有房子住。也没有床睡觉。他只能躺在地上睡觉。也就是在街边上睡觉。虽卧地上。虽然他是睡在地上。“犹为安乐”:他也觉得安乐。也觉得是很好的。“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虽处天堂”:虽然他在天堂上住着。天堂就是譬如富有之家。有高广大床。一切都非常舒服。但是睡弹簧床。还觉得不圆满。又想尽方法怎么样能睡得舒服。“亦不称意”:就是睡得再好的地方。也觉得不满意。称意就是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呢?就是不知足嘛!不知足。对什么环境也都觉得不满现实。不称意。“不知足者”:不知足的这个人啊!“虽富而贫”:虽然他再富有。但是也如一个贫人。因为他总有一种贪心。贪而无餍。这就是贫嘛!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的人虽然他是贫。但是他也比富有的人还快乐。知足者贫亦乐。虽然贫穷。他也乐。不知足者呢?富亦忧。即使富贵。他也忧愁。所以修行的人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穷释子。口称贫”。出家人说自己是贫僧。这是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可是他身虽然是贫。但他有道。这有道也就是知足的道。“贫则身常披缕褐”身上穿的衣服是坏色衣。人家都不愿意穿的这种衣服。他穿。“道则心藏无价珍”。可是他有道。则身藏无价珍。有道也就是身上有无价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这就知足了。因此他虽然贫。也就是富贵。
“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常为五欲所牵”:常常为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所牵制。为色、声、香、味、触这五欲所牵绊。“为知足者之所怜愍”:知足的人常常怜愍这一类的人。“是名知足”:因为他能怜愍其他人的痛苦。所以他自己本人就常常知足了。
我们要常随佛学。常随佛学就是念佛也精进。拜佛也精进。诵经也精进。礼忏也精进。这所谓的精进。就是要很虔诚地随喜一切的佛事。不要懈怠。在佛诞的日子。或是菩萨诞的日子。或者是定期。譬如今天是十五。大家聚会在一起来拜忏修行。对这一点。各位就要多辛苦一点。早一点到佛堂来。随喜拜忏。随喜念佛。随喜用功修行。
还有。到庙上来不论有没有佛事。或者有没有讲经的时候。都不可嘻嘻哈哈地笑个不停。或者小孩子和小孩子在那儿打打骂骂、蹦蹦跳跳的。这是不应该的。尤其年龄大的人更不应该带着一些青年人在那儿嘻嘻哈哈的。这对道场来说。既不庄严。又不恭敬。还有在道场里边。更不应该在那儿抽香烟啊!或者拿出什么好吃的东西。在那儿吃一吃。这都是不合乎佛法的。我看见这种情形有很久了。我也没有说。希望说了之后。无论大人、小孩子。都不要那么放逸。你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这都叫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对佛是不恭敬的。
在庙上讲话。应讲一点佛法的事情。不要尽讲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的。又什么三只蛤蟆六只眼的。不要尽讲这些。尽讲这个。就是越讲越堕落。越堕落。越不容易学习佛法。为什么你诵咒总也记不住?就因为你太散乱了。所以啊。散乱无章的。把你的智慧都遮盖住。记忆力也都给搬跑了。因此诵经也不能背诵。持咒也不能背诵。在这个佛堂里边跟着旁人来混。旁人拜我也拜。旁人念佛我也念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问了也不知道。这样子的话。你就是混了一辈子也不会有所成就的。因为这个。所以希望各位注意这一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2/318095.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佛说精神贫穷者身处天堂也不会知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佛说精神贫穷者身处天堂也不会知足;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