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佛教的十二因缘是什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十二因缘」佛教的十二因缘是什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的十二因缘是什么
佛教的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一、无明。指心的无知。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这是一
二、行。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
三、识。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
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
五、六入。人在胚胎发育时。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
六、触。人在出生后。对外界事物有所接触。
七、受。由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苦、乐、忧、喜的感觉。
八、爱。对苦有强烈的憎恨。对乐有热烈的渴望。强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爱。
九、为爱努力地追求。
十、有。
十一、生。有了今生的业因。而受来生的生命。
十二、老死。有生必有死。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在世。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
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过去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行是过去世的造业。现在果是识、名色、六处、触、受。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这就是第一重因果。过去因被称为“能引”。现在果被称为“所引”。
现在因是爱、取、有。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有是现在世的造业。未来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这就是第二重因果。现在因被称为“能成”。未来果被称为“所成”。
逆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中。佛祖说此法时。采用了逆观十二因缘。
逆观十二因缘。就是把十二因缘从后往前推。从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
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之所以会忧悲苦恼。是由于有生。因为没有生就没有死。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重要的条件是有。有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对后果潜伏的一种力量。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和死。
有又缘于取。正是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执著追求。才造成了善业和恶业。
取又缘于爱。爱就是生命欲。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执著的追求。产生了业力。
爱又缘于受。受是对客观之事物产生的苦乐。正是这种苦乐的感觉。激发着生命的欲求。
受又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有
触又缘于六处。六处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由此产生了触。触又缘于名色。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组织。六根依存于身心组织。
名色又缘于识。识是名色的中心。它们之间互相依存。
识又缘于行。识和名色都是由过去所造的业。也就是行而来的。
行又缘于无明。无明就是对无常、无我的真实不认识。是人们
十二因缘的意义
因为十二因缘的每个要素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导致轮回流传不止。所以只要我们暂断轮回链上的任何一个接点。尤其是破除无明。就可以不再被十二因缘所束缚。跳出六道轮回。摆脱无休止的生死循环。这也是我们参悟十二因缘的目的。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6/361922.html
以上是关于「十二因缘」佛教的十二因缘是什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十二因缘」佛教的十二因缘是什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