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圆通速递」宣化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及浅释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6 00:01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圆通速递」宣化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及浅释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圆通速递」宣化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及浅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宣化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及浅释

《大佛顶首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佛学常识清净微妙法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什麽叫大?这是对小而言大。可是这个大是大而无外的大。没有再比它大的。这个「大」就是一个法的体。也就是我们众生的佛性。这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所以才说大势至菩萨。一举手一投足。十方世界悉皆震动。他这种威势是很大的。所以叫「大势至」。因为他这力量最大。他一走起路。十方世界悉皆震动。就有这麽大的势力。那麽说:   「是不是他常走路呢?」   「你不要担心这个。大势至菩萨因为他一走路。十方世界常常震动。所以他就常在定中。不走路。可是他虽在定中。还能遍一切处ll他这光遍一切处。他这智慧遍一切处。」可是你不要又这样想:   「噢!这大势至菩萨一定是个大老粗。一定是个很粗气的菩萨。要不然他走路怎麽会把这十方世界都给震动了?一定他这脚一迈步。就是很重的。」   不是。这并不是他的脚迈步有重的力量。你不要用凡夫的知见来揣测圣人。这是他的威德能令十方世界都震动。他既然有这种威德。他也有能力令十方世界平安无事。不震动。所以他有这种力量。但是他不一定用这种权力。这是大势至菩萨。   以上是「大势至」三个字的解释。   「菩萨」:菩者。觉也;萨者。情也。就是觉有情。具足地说就叫菩提萨埵。梵语叫 Bodhisattva。这菩萨就是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又可以这麽讲。他也是一个觉悟众生者。   怎麽样说是众生之中的觉悟者呢?他和你我现在这一切众生是一样的。不过他肯发菩提心。他能勇猛精进。行菩萨道。舍人所不能舍的。忍人所不能忍的。行人所不能行的。利益一切众生。他能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他就得到觉悟了。也就是我们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   本来他和我们是一样的。不但菩萨和我们一样。就是佛——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在因地的时候。和你我现在一切的众生也都是一样的。你我现在一切众生就是未来的诸佛。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他是这样看的。因为这样。他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所以对每一个众生。他都要存一种孝顺心;看每一个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所以他就要存一种恭敬心。这麽孝顺恭敬。所以对一切众生都平等。慈眼视众生。平等来看一切众生。所以这菩萨就是众生里边一个觉悟者。他又用他所觉悟的这种道理。来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这种觉悟。都得到这种利益。所以这又叫自利利他。这是「菩萨」大概的解释。   这个「念佛」:我们现在各位应该认识清楚一点。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是叫大势至菩萨自己来念佛。是大势至菩萨现身说法。告诉你我一切众生。说是:「我就是由这念佛的法门。而得到圆通。你若是依照这种方法去修行。你也可以得到圆通。他也可以得到圆通。所有一切众生都可以得到圆通。」   所以这念佛并不是大势至菩萨自己来念。因为大势至菩萨已经念无所念。不念而念。念而无念了。他得到这个圆通。可算是一个念佛的过来人。所以就告诉你我一切众生:「你们各位知道吗?我是从念佛这一条路走过来的。我得到圆通的这种方法。现在传授给你。你也可以用这念佛的法门来得到圆通。」   念佛有四种方法:   一、持名念佛   二、观像念佛   三、观想念佛   四、实相念佛   一、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就是常常专持「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我在台北遇著一个人。他是很狂的。我对他说念佛。他说:「念佛有什麽用啊?我念佛不如念念我自己。」   我说:「那也一样。你念你自己。若能念成佛也可以的。」不过我们念佛。是因为阿弥陀佛在过去因地时。发了四十八愿。   他在四十八愿之中说:「每一个众生。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若是称我名号。他一定会成佛;如果他不成佛。我誓不取正觉的。我也不成佛。」   藉著阿弥陀佛这种大弘誓愿。我们就好像乘著一艘船到对岸一样。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他过去和我们所有十方众生签的合同、签的条约。所以。我们如果念佛不生极乐世界的话。阿弥陀佛也没有成佛的资格。因为这种关系。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深信切愿来实行念佛法门。   这念佛是最简单、最圆融。是最捷径的一个法门。也不需要很多时间。又不需要金钱。老年人也可以念佛。青年人也可以念佛。壮年人也可以念佛。有病的人也可以念佛。无病的人也可以念佛。这念佛法门是:   三根普被。利钝兼收。   三根。就是上、中、下。也就是有智慧的人、普通人和愚痴的人。都可以念佛生到极乐世界去。利钝兼收。无论你是最聪明的。犹如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他们也一起发愿。愿意求生净土。还有最愚痴的人。乃至於畜生——鹦鹉、八哥。牠们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况我们人为万物之灵。每一个人念佛都有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有阿弥陀佛和我们签的条约、签的合同。他不能不算的。所以我们藉著这条约和合同的力量。决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二、观像念佛   观像念佛。观像就是请一尊阿弥陀佛的像。一面念佛。一面观想阿弥陀佛相好庄严。尤其两目中间的白毫相光。常常观像来念佛。这也很容易就得到念佛三昧。得到一心不乱。念佛主要就是要得到一心不乱。得到念佛三昧。你若得到念佛三昧了。那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打不漏。你无论行、住、坐、卧。都在三昧之中。行也弥陀。坐也弥陀;行也佛。坐也佛。你在三昧中。智慧水就来灌溉你。你得到念佛三昧。一心不乱。一定会往生的。   三、观想念佛   观想念佛。观想就是单单那麽来观想。不需要佛像。观想「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观想这一首赞佛的偈颂。也会得到念佛三昧。   四、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时候就是参禅。所以真正明白念佛的人。不会反对参禅;真正明白参禅的人。也不会反对念佛。不但不会反对念佛。也不会反对教宗、密宗、律宗。禅、教、律、密、净。这是分而言之。有五宗;合而言之。一宗也不立。一宗也没有。都是大家互相帮助的。哪一宗和哪一宗都有相当的关系。   我们众生不要自生分别。在这头上来安一个头。说:「禅宗就是禅宗。密宗就是密宗。各不相关。」不是的!它本来都是一个的。本来没有这麽多分别的。就是我们众生欢喜没有事情要找一件事情来干。所以把它分出这一宗、那一宗;南一宗、北一宗;东一宗、西一宗;上一宗、下一宗。不知道哪一宗是我那一宗。也不知道哪一宗是你那一宗了。   所以在美国常常有人问我:「你是哪一宗啊?」   我说:「没有宗。我若有一个宗。那就有一个界限了;我没有一个宗。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的。都在我这里边包著。我为什麽要自己画一个小范围。立一个小的界限。说我是哪一宗。我是整个儿佛教的。没有宗、没有派;也没有门。也没有户。我和哪一个都是一个。」我常常这样说: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真认自己错」。要真认自己的错。「莫论他人非」。不论旁人的对、不对。「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对就是我的不对。就和我自己不对是一样的。我应该想法子改过自新才对。我不应该总挂到口头上说:「不对、不对、不对、不对、不对!」这有什麽用呢?所以「同体名大悲」。大家都是一体。这就是大悲心。你到什麽地方找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要你自己把它找来。不要向外驰求。   那麽念佛。你实相念佛就是参禅呢!所以各位善知识。不要做释迦牟尼佛一个不孝顺的弟子。我们不要常常自己捣乱。自己骨肉残伤。自己给自己麻烦。这是我对现代佛教的期望。   今天时间已经不等著我们各位了。它说你们都应该休息睡觉罗!明天还有工作。还有事情干。所以也不要太过精进了。希望各位回到家里。睡不著觉的时候。多念几声。佛。愿各位都得到一个很愉快的晚安。   ※        ※ ※  我们现在再念一念这皈依十方常住三宝: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大宝积经》上说。在末法。一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在末法时代修行。不容易得到道。唯独依照这念佛法门。就容易成就道业。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西方的教主就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所以都提倡这念佛法门。   我们念佛要能念到一心不乱。得到念佛三昧。这要怎麽样?首先要专一。你必须念兹在兹地常常持名念佛。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以前。曾经说过这样一首偈颂。今天读给大家听一听。           这偈颂就是:       念

反常识的佛学讲解

佛能念无间断。口念弥陀打成片;       杂念不生得三昧。往生净土定有盼。       终日厌烦娑婆苦。才将红尘心念断;       求生极乐意念重。放下染念归净念。   「念佛能念无间断」。你念佛能念到无间断这个程度上。   「口念弥陀打成片」。你口里常常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念得风也吹不透了。雨也打不漏了。这时候正是得到念佛三昧这种境界。所以叫口念弥陀打成片。   「杂念不生得三昧」。你一切的杂念都不生了。所谓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   你能念到一念不生。什麽杂念也没有了。就得到念佛三昧了。   你既然得到念佛三昧。那麽「往生净土定有盼」。你一定会有希望生到极乐世界去的。这是前边四句。後边四句是这样说的:   「终日厌烦娑婆苦」。天天都觉得这娑婆是很苦恼的。极乐世界是很快乐的。所以说终日厌烦娑婆苦。   「才将红尘心念断」。你因为厌苦。就想得乐。得乐必须把红尘这种思想。花花世界这种境界放下。所以说才将红尘心念断。   「求生极乐意念重」。求生极乐世界这种的心意很要紧的。很重要的。   「放下染念归净念」。你能把这染污的念头放下了。就是净土成熟的时候;你若染污念头不放下。就得不到这种清净快乐。这种极乐世界的快乐。   这八句偈颂虽然听得很浅显。但是你细玩其味。对於念佛法门上。是很有帮助的。   大势至菩萨得到念佛的「圆通」:圆。是圆融无碍;通。是通达。既圆融又通达。这圆融无碍就是念佛念得圆满了。念得成就了。也就是证得事和理都圆融无碍了。事也无碍。理也无碍。到这个境界。就叫圆通。   「章」:就是《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的一章。这〈二十五圆通〉。各位若想知道的话。就要研究研究《楞严经》。   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中天竺」:是印度的一个国家。印度有东、西、南、北、中五印度。其中有很多的国家。这般剌密谛是中天竺的人。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勤修就是不懒惰、不退转。你时时刻刻都要精进勇猛。向前去迈进。不要向後退。不要懒惰。这不懒惰。不是一天不懒惰。是要天天不懒惰;不是我今天精进。明天就懈怠了。我一天精进。十天懈怠。那不算的。你要生生世世都精进。生生世世都殷勤来持戒。   这戒就是:   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你诸恶不作。也就是众善奉行;你能众善奉行。也就是诸恶不作了。所以持戒要精严。「严净毘尼。弘范三界」。要以身作则。来给众生做一个好的仪范。好的榜样。这是持戒。   又要修定。定是一种禅定的功夫。禅定必须要常常修。才有定。由戒就生定。你若是想要得定。首先必须要持戒;你若不持戒。就很散乱的。不会有定;你若没有定。就没有慧。所以由定发慧。这叫三无漏学。你能勤修戒定慧。就能超出三界;息灭贪瞋痴。就不堕落三恶道。   我们人为什麽从无量劫以来到现在没有成佛?依然还是众生?依然还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就因为贪瞋痴这三毒把我们都醉得不能觉悟。我们被贪瞋痴这三毒。毒得迷迷糊糊。颠颠倒倒。不能逆生死流。只能顺凡夫这六尘流。由无量劫以来。就因为贪瞋痴。把我们自性的光明都给遮盖住了。   贪。是贪而无厌;瞋。是贪不来。你就瞋了。你因为贪得无厌。得不到时。就生了一种瞋恨;生瞋恨以後就会走到愚痴的境界上。走到这愚痴的路线上。这瞋就是一种无明火。所谓无明就是有脾气。一发无明火。就发大脾气了。   为什麽你有无明呢?就因为前生造的罪业太重了。所以有这麽几句俗话说:「无明火犹如老虎神。这是前生罪业根。」无明火是前生罪业的根本。这老虎神我们不管牠了。我们讲讲这愚痴。   怎麽叫愚痴呢?这愚痴的人他尽打痴心妄想。好像那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就是愚痴。你这蛤蟆怎麽可以吃到天鹅的肉呢?还有人没有读书。他想要得一个博士的学位。想冒充学者附庸风雅。过一过博士的瘾。这不读书怎麽会得到博士呢?这就是愚痴。还有人也没有买彩票。就想中头彩。无本想生利。这不是愚痴是什麽?自己也没有种地。到秋天的时候。看人家收谷。他也想去收谷。这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胡大川所写的〈幻想诗〉说得很好。这是给愚痴的人一个写照。他怎麽说呢?他说愚痴的人是这麽想的:       好花常令朝朝艳。明月何妨夜夜圆;       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   「好花常令朝朝艳」。贪美色的人。他就想这花最好天天都是这麽美丽。没有凋谢的时候。所以就想好花常令朝朝艳。天天这花都开得这麽新鲜。这麽美丽。甚至於自己的太太可以总也不老。总是那麽年轻。这多好呢!这贪色的人就这样想。   那麽好游玩的人。他就想了。想什麽呢?他想「明月何妨夜夜圆」。明月在十五是圆的。过了十五就少一点。一天比一天就不圆了。欢喜在月光下赏月的人就想:「月光若天天晚间都是这麽圆。这有多好!」   爱喝酒的人。因为现在酒也很贵的。去买酒就要用不少钱。他就想了:「我天天要喝酒。最好就是『大地有泉皆化酒』。所有这大地有水池的地方。都变成酒池。我如果想要喝酒。到了那地方也不用钱买。不用买醉。自己就自然会醉了。这多好呢!」他就有这麽愚痴的妄想。   那麽财迷呢?他也打妄想了。他说:「这钱哪!现在都要做工才赚钱。如果所有的树林子都变成摇钱树。街上那树叶子都可以当钱来用。你说那有多好!我也不需要做工。想用钱的时候。到那儿晃一晃那树。就落下很多金的树叶子。拿起来就可当钱用了。这有多好呢!」   你看看!以上所说这些都近乎愚痴的妄想。办不到的事情。他还要这样想。那麽这沙门呢?就没有这种痴心妄想。他一心修道。沙门有四种:   一、胜道沙门:就是修道证果。入圣人的位了。这叫胜道沙门。   二、说道沙门: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个叫说道沙门。   三、活道沙门:以法自活。以道自活。在佛教里他可以修道。又是发菩提心的。   四、污道沙门:污。是染污。就是不持戒律。不修戒定慧。不息贪瞋痴的。他名虽然叫沙门。但是应该生大惭愧。应该很内疚的。   沙门有这四种。   「般剌密谛」:是译主的名字。这名字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极量」。就是他的量非常大。可以说是:   性尽人己参天地。心同日月若阳春。   可以说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叫极量。   这一位沙门是很聪明、很有智慧的。他把《楞岩经》传到中国。本来《楞严经》是不容易传到外国的。他第一次带这一部经想要到中国来。被守关的检查出来。不准他带出来。也不准他出国了。第二次。他把这部《楞严经》以最细最薄的绢。用很小的字写出来。然後将自己臂肉厚的地方割开。把这经放到里边。然後又把皮黏到一起。或者敷上一点药膏之类的。就这样子把经带出来的。   《楞严经》对中国人是很有大利益的。以前有很多祖师、出家人、在家人。都因为读诵《楞严经》而开悟了。过去有很多人得到《楞严经》的利益。所以他翻译《楞严经》。这对我们现在、未来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研究《楞严经》的人。应该知道这一位沙门的名字

佛学基本常识讲座

。   这一位沙门是四种沙门的前三种。不属於最後一种。他是在唐朝的时候来的。武则天退位以後。他到了广州。「译」:在五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开始翻译这一部经。   《楞严经》对佛法、对佛教。是有大的作用、大的力量。所以我们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把《楞严经》的道理先懂了。先明白了。   我们生在这时候。一定要护持这部经。不要令这部经没了。我们若不生在这时候。那就没有责任;我们正在这时代。绝对要用全副的力量来护持这一部经。   这一部经的来源。据佛教历史考察。本来是在龙宫的。也是龙树菩萨在龙宫里看《龙藏》。看到这一部经的时候。他用记忆的力量把它记出来。所以世间上才有这部经。天竺国就视为至宝。不准流通到其他的国家。中国人因为和佛教有大因缘。才有这一位胜道沙门不惜身命把这一部经送到中国来。我们现在听这一部经的人。都应该向这一位沙门叩头顶礼。拜多少拜那随自己。   智者大师没有见著这部经之前。已经向西方印度拜这一部经的名字。拜了十八年。可惜他还是没有看见这部经。我们现在这种因缘胜过智者大师。我们不用叩那麽多年的头。已经可以遇著这一部经。你想一想。我们的因缘岂不是超过智者大师呢?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大势至」:就是这一位有大势力的菩萨。又名「无边光炽身菩萨」。他的光明遍照十方国土。「法王子」:佛是法王——法中之王。国有国王;天上有玉皇。就是天王;佛为法王。菩萨呢?就是法王的弟子。法王子也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说:   佛为法王。於法自在。   菩萨是学习佛法的。所以就是法王的弟子。这一位大势至菩萨是法王的弟子。   不单他一个人。「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和他同伦。就是同样的、同类的。伦者。类也。就是和他一样的。虽说和他一样的。但这菩萨多少也有不同的。就是和他差不多的。因为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五十个果位。加上等觉和妙觉。这是五十二位。五十二位菩萨是五十二个果位。这里边所包括的菩萨就有无量无边了。   所以。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在说完了前边二十三圆通的时候。他们同时就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了。每一位菩萨都有他的座位。他有意见要发挥。想要说他所得的圆通。所以就从座而起了。从他自己所坐的位置站起来。这也就是表示: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从座而起。这也是一种表法。表示佛就要说这种法了;这菩萨也要陈述他所证得这种圆通的道理。   「顶礼佛足」:这顶礼是五体投地。一心恭敬。那麽样来顶礼。在顶礼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观想。观想什麽呢?就说「能礼所礼性空寂」。能礼和所礼。性都是空寂的。「感应道交难思议」。虽然说是空寂。但是有一种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前。你礼拜哪一位菩萨。或者哪一位佛。都应该观想这一位佛或者菩萨。   那麽大势至菩萨和他同来的伴侣——这些个菩萨的朋友。都向释迦牟尼佛来顶礼。五体投地顶礼佛足。行「接足礼」。以自己至尊的头叩到地下。用自己两手去接佛的两足。表示这是最恭敬的。   「而白佛言」:对佛就说了。前边这几句经文。是结集经藏时所说的。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大势至菩萨就说了。「我忆往昔」:记得我在往昔。就是很久以前我初发心那时候。这初发心的菩萨不一定就成功。最要紧是在初发心以後。就念念不退转。才能成就佛果。如果你发菩萨心。然後又退失菩提心。那也就不能证佛果。你还能证佛果。那也是将来你再发菩提心的时候才能证。   所以有这麽几句话。说:       鱼子庵摩罗。菩萨初发心;       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鱼子。就是鱼生的子。有很多鱼子。但不一定个个鱼子都会变成鱼。庵摩罗果呢?这种树开的花很多。但是也不能结那麽多的果。初发心的菩萨也是。初发菩萨心的人很多。但真能证得菩萨果位的也是很少的。所以说:「鱼子庵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这大势至菩萨没有退失菩提心。所以他记得往昔。也就是以前的事情。   「恒河沙劫」:恒河是在印度的一条河。在佛说法处那个舍卫国的前边。人人都知道这一条河。所以佛说大数目的时候。都说恒河沙;那麽大势至菩萨也是用这名称来形容时间的长。劫。是梵语。叫「劫波」。此云「长时分」。此是一个最长的时间。   「有佛出世」:那时候有一位佛出世。「名无量光」:这佛出世名叫无量光。还有无边光、无碍光、无称光...共十二个如来。所以说「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在这一个大劫里边。就是相继一个大劫这麽长的时间。   ※        ※ ※  还有很少的时间。我讲一讲今天到大仙寺去。见这个「不是老和尚」。他是个年轻的和尚。   这一位和尚是谁呢?就是「开禅不是老和尚」。我怎麽叫他不是老和尚呢?我看他就愿意做工。虽然八十多岁了。身体还是那麽健康。手的肉还没有瘦得皮包骨。肉还很多。大约还很有力量。所以我凭著对这位老和尚的印象。我给他起个名字叫「不是老和尚」。我希望他永远都不老。   这一位老和尚很好玩的。可以说是有大智慧。辩才无碍。欢喜打机锋。欢喜当头棒喝。所以他就说了一首偈颂。这首偈颂说的是什麽呢?我今天念给大家听听。他说:       水流平地本无声。地有高低而有声;       大道无言周法界。因贪瞋痴而有争。   他说出来後。就有人写了下来。然後我说:「这不是你说的。这是本来我早就知道的。我念给你听听。你都是在我这儿学来的。」   我就念给他听。啊!他好像很惊奇的样子。等一等。他说「哦!那你早就会吗?」   我说:「当然早就会了。不然怎麽会你一说。我就记得呢?」   这样之後。我们两人谈话谈得很多。我临走时。在他所坐的椅子上坐一坐。在他床上也坐一坐。我说:「我不走了。你赶快走。你不能在这儿住了。」   他说:「哦!我可以在外边。」   「外边我也不准你住。」   那麽他也很好玩的。我要走了三次。又回去三次。我说:「我就欢喜这个。你这个茅棚是世界第一的。不单世界第一。天上也没有。所以这回我一定要这茅棚。你赶快走好了。」我要迁他单。他也不走。结果我走了。   我说:「我再回来。我就把你小茅棚给烧了。我看你在什麽地方住?」   这是我们今天去吵了一架。但是也没有撵走这老和尚。我想把他撵到美国去。我说:「你赶快到美国去。不要在这地方住。」   这是今天的一个经过。我向大家报告一下。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大势至菩萨遇著这十二位如来。十二位如来就是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焰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难思光、不断光、无称光。和超日月光这十二位如来。最初这一位的名字叫无量光。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光。但这十二位如来相继一劫。相信这是一位古弥陀。释迦牟尼佛有古释迦、今释迦;这一位无量光佛大约是古弥陀。那麽最後这一位佛叫超日月光。他的光明超过百千日月那麽样光明。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在无量光佛那时候开始。我就在因地修这念佛法门。乃至於最後的超日月光佛。这十二位如来。我都跟他们修习

佛学常识 慈悲心愿

念佛的法门。所以说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彼佛。就是这十二位佛。因为大势至菩萨修这念佛法门。经过一个劫这麽长的时间。学习念佛三昧的法门。三昧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正定」和「正受」。   念佛法门是怎麽样修习呢?先举个譬喻来说。「譬如有人」:譬如说有两个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这两个人或者是朋友。或者是父子。或者是有其他的亲戚关系。其中一个人就专心记忆另外一个人。譬如说甲他记忆这乙;可是乙呢?乙人专忘。他就不记忆这事情。专门忘记这事情。   「如是二人」:像这样的两个人。甲善於记忆。乙善於忘记。这两个人「若逢不逢」:就是遇著了。也等於遇不著一样。因为甲专门记忆。乙就忘记。这能记忆的甲。若是看见善於忘记的乙。当然他会记得;可惜甲看不见乙。这既已忘记的人。就算见到记著他的这个人。他也忘了。不记得他或者是自己的父亲。或者是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自己的亲戚。因为他善於忘——专忘。他不记得。不记得。所以就若逢不逢。   「或见非见」:或见。或者有的时候见著;非见。也等於见不著一样的。因为有一个人不记得。有一个人记得。这也好像一个巴掌在虚空里拍不响。必须要两种因缘和合才可以。所以他们就是见著也等於不见一样的。   「二人相忆」:譬如有两个人彼此互相记忆。互柏不忘。你记得我。我记得你。互相这麽挂著。互相都这麽想念著。甲也想乙。乙也想甲。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这两人记忆很深刻的。像这样的两个人。彼此互相记忆著。「如是乃至从生至生」:这样的两个人互相记忆。你想念我。我想念你。这就譬如佛也想众生。众生也想佛。前面的一人专忆。那就是佛想念众生;一人专忘。就是众生不想著佛。佛虽然想念众生。众生不想佛。所以这光也就合不上。不合光。就不能有感应。   那麽这两个人互相想念。佛也想念众生。众生也想念佛。这彼此想念都是很深刻、很诚挚的。如是二人。乃至从生至生。从今生到来生。或者生生世世。或者几个大劫也不相舍离。「同於形影」:两人相忆的这种情形。就好像我们人的身形和影子一样。身形也离不开影子。影子也离不开身形。互相不舍离。就像这样子。「不相乖异」:不会大家见不著的。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十方如来」:这十方相信各位都知道了。就是东、西、南、北这四方。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四隅。这是八方;再加上方、下方。这是十方。十方世界都有如来。都有佛。「怜念众生」:他们常常想念一切众生。「如母忆子」:就好像母亲想念儿子一样的情形。那种想念是纯真的。是出於至情至性的。   「若子逃逝」:母亲想念儿子。这儿子可不想念母亲。就跑了。想要到外边去游玩。「虽忆何为」:这个儿子跑到外边。这个时候。母亲想念儿子。怎麽样想。他也不回来。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子若忆母」:做儿子的若是也想念母亲。好像母亲想念儿子那样。「如母忆时」:像母亲那麽样至情至性地来想念儿子那种的心情。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时候母亲和儿子生生世世都不会互相违远了。都不会离开的。不会见不著

佛学常识问答 赵朴初

的。   这一段经文是说。我们众生若是念佛。也像佛念众生那麽样地真诚——那麽真、那麽诚。佛一定来接引我们众生的。可惜佛念我们众生。我们众生不念佛。忘了念佛。忘了想念佛了;也就好像那个母亲想儿子。单单母亲想儿子。这儿子不想母亲。所以就不容易见著。若是儿子也想母亲。那母子时时刻刻都不会离开的。不会互相违远。就是不会违背父母跑到外边去。不会跑的。就是我们众生若念佛。也很快就会回到常寂光净土。回到佛所住的地方。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若众生心」:若。就是假设之词。假设众生心。这众生就包括你我他。过去的众生、现在的众生、未来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了。所以对这一句经文。你不要想这是其他的众生;你应该直下承当。就是自己。就是我这一个不成器的众生。就是我这一个没有出息的众生。就是我这一个不知道报佛恩的众生。就是我这一个把佛忘了的众生。你若自己这麽样一想。就应该生大惭愧。佛悲心切切来教化我。我塞耳不闻。我把耳朵堵上了。不听佛的教导。心里根本就没有佛的存在。没有一个「佛」字的存在。   你们各位想一想。在台湾佛教盛行。或者人人都知道有佛。知道拜拜。但你向世界去看一看。不知道佛的人有多少?不知道拜拜的人有多少?就算知道有佛的人很多。知道拜拜的人也不少。但是这拜拜里头。又分出来有佛教的拜拜、外道的拜拜、旁门左道的拜拜。这里头都有的。所以我们现在不懂这念佛的法门。有的时候还叫旁人不要念佛。不要信佛。你说这是多颠倒呢!   这念佛一句是不容易的。你不要以为那佛谁都会念。但是你若有业障障著你。你想念也念不出来。   ※        ※ ※  疯魔扫秦   你们各位曾经看过戏。有一出戏叫「疯魔扫秦」。这是地藏王菩萨想去教化南宋的丞相秦桧。   秦桧在往昔很孝顺父母的。因为他孝顺父母。有一些功德。所以今生就得了富贵。可是得了富贵。他就忘本了。不知道再继续以往的善根。而培植将来的善果。因为忘了。於是乎就造了很多罪业。   地藏王菩萨和他大约也是老朋友的关系。所以就觉得这个人我应该度一度他。地藏王菩萨的愿力大。他就发心去度这秦桧。   他怎麽样度秦桧呢?他预备在手心里写一个「佛」字给秦桧看。只要秦桧认识这个字。念一声。说这是一个「佛」字。那麽他就把秦桧所造的罪业都赦免。不究以往了。因为他说了一个「佛」字。地藏菩萨有这种善巧方便的方法去度秦桧。可是秦桧见著地藏王菩萨。也不生恭敬心。因他不生恭敬心。地藏王菩萨就用大威神力。用拂尘一扫。这麽一晃。秦桧自自然然就跪倒地下了。想要站起来也站不起来。地藏王菩萨就伸出一只手。问他说「你看看我手心里这是个什麽字?」   秦桧一看就说了:「我中过状元。现在做的是宰相各国的文字我都认识。所有各国来的文字都要经过我的眼睛来看。何况这麽一个字呢?你以为这个字我不认识?我认识是认识。我就不给你念。」   你看看!地藏王菩萨用慈悲心。只叫他读一个「佛」字。他也认识这个「佛」字。但是就不念出声音来。还说:「我认识是认识。我就不给你念。」结果他业障不消。还要堕地狱去。这足证明念佛是不容易的。   ※        ※ ※  这众生的心。你叫他一定来想念佛。这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才说假设。这经文只是假设之辞。假设就是或者。或者你这众生心。「忆佛念佛」:忆佛。忆就是想念於佛。忆念於佛。回忆於佛;念佛。你能想念佛。你心里想念。口里也就念佛了。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忆佛、念佛。专一则灵。分驰则蔽。你心念专一了。念佛念得恳切至诚。水流也是念佛。风动也是念佛。念得一切声音都是「阿弥陀佛」。这叫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现前。就是你现生;当来。是将来。或者你来生。   「必定见佛」:你一定能见著佛。因为佛的愿力。只要念佛的。佛一定要摄受他。所以「去佛不远」:你离佛已经不远了。   「不假方便」:你不需要藉著种种的方便法门。来修持这念佛法门。念佛就是捷径中的捷径。方便中的方便。最圆顿、最简单、最容易的一个法门。所以不假方便。不用再另找一个方便法门了。这个念佛法门就是方便中的方便。是最好的。   「自得心开」:心开就是觉悟了。就是你明白了。你豁然心开悟。豁然贯通了。豁然就得到这念佛三昧。所以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如染香人」:就好像身上有染香的人。「身有香气」:他身上就有一股香气。因为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这就可以给他起个名字叫香光庄严。「我本因地」:大势至菩萨自己称这无我之我。菩萨本来没有我。但是他对众生说法。所以说有我。我本因地。我本来在因地的时候。「以念佛心」:用念佛的这种心愿。「入无生忍」:得到无生法忍。   「今於此界」:我现在在这世界。就是我们这娑婆世界。「摄念佛人」:我摄受一切念佛人。谁念佛。我就帮助谁;谁念佛。我就接引谁。只要他能念佛。我就接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摄念佛人。我摄受这念佛人。念佛的人就好像一块铁。我就好像一个吸铁石似的。你只要念佛。我就把你吸来。吸到极乐世界。   摄念佛人「归於净土」:都同生到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那个常寂光净土里边去。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在《楞严经》上。佛问所有的弟子。在听过十八界之後。认为哪一个法门是最圆融无碍、最圆满的。是最合自己根性的呢?所以大势至菩萨就说佛问圆通。在本经的前边。佛问各位弟子。哪一个得到哪一种法门。成就了他的圆通道果。   现在大势至菩萨就说「我无选择」:我没有怎麽样子来选释。看看哪一个法门是第一?是圆通?可是我自己觉得就是这念佛法门是都摄六根的。你能:   一念弥陀一念佛。念念弥陀念念佛。   你以念佛的心来求生净土。把其他的妄想、杂念都停止了。你能用一念的念佛心来「都摄六根」。这六根就都听话。六根就都不造反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著色、声、香、味、触、法这种境界。都不被这种境界所摇动了。所谓以念佛而转一切境。你以念佛而不为一切境所转。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这六根就都会听你的招呼。服从你的命令了。不会再著住到染污法上。所以都摄六根。这就是一个总持的法门。也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净念相继」:什麽叫净呢?没有杂念。没有其他的妄想。这就是净。什麽叫念呢?你一念佛念念佛。念念佛就是一念佛。你一念不间断。就这一念。一定会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净念相继。这「相继」是很要紧的。你不要念念就不念了。你要: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念得很自然而念。你想要不念佛也办不到了。它自己就会念了。所谓欲罢不能。你想要停止这念佛的声音。办不到了。就好像喝醉酒似的。念佛念得醉了。想不念也不行。只有一个念佛心。   所以。净念相继。相继就是继续不断。继续不断地这样念下去。天天念佛、月月念佛、年年念佛、生生世世都念佛。没有停止的时候。你能发这样的心。这就叫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等持」。又翻译为「等治」。有的人以为它还是那个三昧。这个三摩地就是定慧圆融。定慧不二了。这是得到这种的三摩地了。   「斯为第一」:若以我来看。以我修行所得到的经验。以我个人身体力行。从无量劫到现在。若叫我说哪一个法门是第一。其他的法门我都不注意的。只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才是第一法门。   大势至菩萨根大的这种圆通。若是对十方众生来说。他是第一。那麽。在这二十五圆通之中。文殊菩萨选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那为什麽不选择大势至菩萨这念佛法门做为圆通呢?就因为我们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的耳根很利。容易入道。容易成就三昧的这种功夫。所以文殊菩萨为娑婆世界选这个圆通。以观世音菩萨这耳根圆通是最为第一。
「圆通速递」宣化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及浅释
「圆通速递」宣化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及浅释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6/361934.html

以上是关于「圆通速递」宣化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及浅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圆通速递」宣化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及浅释;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44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